文/胡長春
精英論壇
金文書法藝術(shù)特征類分研究
文/胡長春
內(nèi)容提要:對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的把握,是作為古文字學研究對象和作為金石書法取法范本的分野所在。目前我們對金文書法風格特征的把握還是基于古文字學的立場的描述,如商代后期、西周的金文按時間和王世的序列,春秋戰(zhàn)國按地域風格,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基本都采用五系分類或變化之,這種分法的優(yōu)點是能全面揭示其風格特征,缺點是太復(fù)雜,因此筆者聯(lián)想到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的細分問題。筆者認為,與書法關(guān)系最密切的傳統(tǒng)詩歌藝術(shù)的藝術(shù)風格來類分值得我們借鑒,筆者綜合考察黃鉞、楊景、盧派、金學智各家的分類品目,認為黃鉞《二十四畫品》的類分細目更適合用來類分金文書法風格。
金文;書法藝術(shù);分類研究
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創(chuàng)造出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青銅器便是其間最具代表性的門類之一。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品類繁多,有著永恒的歷史價值與藝術(shù)價值。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有鑄銘與刻銘兩種,戰(zhàn)國以前多鑄銘,戰(zhàn)國時期有較多的刻銘。在青銅器上鑄銘文,早在商代就開始出現(xiàn)了,銘文為族名標識或所祭奠父祖的日名。到商代晚期開始有長達四五十字的記事銘文。進入西周以后,更出現(xiàn)了百多篇百字以上的長篇銘文。這些銘文里面有的是記載國君對自己的獎賞冊命,有的是紀念戰(zhàn)爭中的功績,有的是記錄契約盟誓,也有一些是對后世子孫的訓誡箴言。因此,青銅器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有學者曾言,一篇長銘金文,可抵一篇《尚書》,可見其史料價值之珍貴。
青銅器銘文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的材料,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屬于古文字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只有按照古文字學的科學的研究手段具體地研究青銅器銘文在各歷史階段之字形特點、修辭、語句、文法的習慣及其演化過程,才能較深刻地理解此種文字。
殷周金文在古文字學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它時間跨度大,上起殷代,下迄戰(zhàn)國,它是古文字發(fā)展史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上承甲骨文,下啟戰(zhàn)國秦漢文字,是研究文字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依據(jù)和中介。甲骨文的許多字,是靠著金文這個中介才得以認識的。同樣,戰(zhàn)國文字的釋讀也是以金文字形為基礎(chǔ)的。其次,傳世和出土商周銅器銘文已逾萬件,單字近五千,這些銘文涉及當時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而且有不少長篇銘文和有韻銘文,為研究上古詞匯、語法、訓詁、音韻等領(lǐng)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再次,早期金文中保存了一些漢字的原始形態(tài),是研究文字起源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在古文字研究領(lǐng)域里,金文的研究舉足輕重,古文字學家一直為之傾注心智。
對古代青銅器的收藏和研究,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時代,自北宋以來,出版過多種青銅器的圖錄和專門著作。學術(shù)界一般將金文研究劃分為四個時期:1.宋代為濫觴期。代表人物有呂大臨、薛尚功等。宋人創(chuàng)造的一整套搜集、整理金石資料的方法和體制,一直為后代學者所沿用,有效地保存和傳布了歷代金石文字資料。2.清代乾嘉到清末為奠基時期。這一時期以孫詒讓、吳大澂為代表。吳大澂在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考訂文字源流方面比乾嘉以來的金文學家有較大進步;孫詒讓比前代及同時代治金文者更加注意古文字考釋方法的探討。3.民國初至20世紀30年代是金文研究發(fā)展時期。代表人物是羅振玉、王國維。羅振玉對金文研究的貢獻主要在青銅器銘文的搜集、整理和刊布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chǔ)工作。王國維的成就主要在利用金文資料研究商周歷史和古代制度方面,他首倡的二重證據(jù)法在學術(shù)界影響頗大,在考釋文字和通讀銘文方面也有精辟的見解和突出的成果。4.20世紀30年代以后,金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唐蘭、于省吾。郭沫若的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利用金文資料研究商周歷史方面,尤其是他創(chuàng)立了標準器系聯(lián)法,奠定了青銅器斷代的基礎(chǔ)。唐蘭在其著名的《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和《周昭王時期的青銅器銘刻》兩文中,指出金文的“康宮”即康王之廟,這一論斷不斷為新出土的銅器銘文所證實,“夏商周斷代工程”即采用“康宮”原則。于省吾的主要貢獻在于考釋文字,他不僅善于借助古文獻考釋古文字,更善于用古文字整理和考證古籍,所著《尚書新證》《詩經(jīng)新證》《諸子新證》等在學術(shù)界曾產(chǎn)生很大影響,被譽為“新證派”的代表作。
重視金文資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是金文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學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產(chǎn)生一大批成果。如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博古圖錄》、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俅《嘯堂集古錄》、王厚之《鐘鼎款識》、楊南仲《皇祐三館古器圖》、劉原父《先秦古器圖》等。清代乾隆年間,欽定將皇家青銅器的收藏編輯成《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西清續(xù)鑒甲編》《西清續(xù)鑒乙編》等四部青銅器著錄。若干學者也競相編纂,如錢坫《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吳榮光《筠清館金文》、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吳式棻《古錄金文》、吳大《齋集古錄》、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方益《綴遺齋鐘鼎彝器款識考識》等。
民國時期又有鄒安《周金文存》、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善齋吉金錄》、于省吾《雙劍吉金圖錄》、容庚《武英殿彝器圖錄》等。
尤其是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錄商周青銅器銘文4800余件,在當時是一部金文資料的集大成著作。1956年于省吾所編《商周金文錄遺》、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與《三代吉金文存》三書,大體包括了新中國成立前流傳于世的金文資料。
其后,徐中舒主編的《商周金文集錄》,收錄了新中國成立后出土和征集的金文資料。在《殷周金文集成》出版之前,臺灣學者編著了兩部青銅器著錄:嚴一萍《金文總集》收7823器;丘德修《商周金文集成》收8974器。
金文著錄的經(jīng)典力作《殷周金文集成》于1984年8月開始出版,到1994年12月(實為1995年4月)全部出齊,計十八巨冊(八開本精裝),共收銅器銘文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三件(順序編號為12113,減少器類之間的空號,實為11983,簡稱《集成》)。
2012年吳鎮(zhèn)烽編著的金文著錄的集大成之作—《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出版,引起學界關(guān)注,全書共分35大冊,著錄的時間下限到2012年2月,共收錄傳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銘青銅器16704件,其中有700余件系首次著錄,共收錄銘文20449幅,是目前最完整的古文字詞典性工具書。
(一)“文獻”金文向“法帖”金文的轉(zhuǎn)換
商周銅器的出土,早在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cè)重于銘文文獻價值,對于這些銘文書法藝術(shù)的價值,直到宋代才較為重視。宋人薛尚功所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視作“法帖”,見士人們對于銅器銘文書法藝術(shù)的重視程度。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向繁盛,許多重要銅器也相繼出土,尤其是乾隆年間出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四大重器銘文,被書家奉為經(jīng)典,競相臨習,成為學習篆書的重要范本、聲名顯赫的法書名帖。同時皇家有《西清四鑒》的編撰,私人有阮元、吳大澂、吳式棻、方浚益、劉心源、孫詒讓、羅振玉等專著相繼出現(xiàn),足見一時之盛。清朝中期,由于統(tǒng)治者對文化上的專制和思想上的鉗制,開始大興文字獄,致使大批知識分子再沒有經(jīng)世致用的政治抱負,從而轉(zhuǎn)向?qū)θ寮业慕?jīng)典進行重新考證,一時樸學大興。隨著樸學研究的深入,隱沒于深山荒冢的殘碑斷碣石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金石碑版的著錄和整理很快得到普及和發(fā)展。這時的學者又有著深厚的書法造詣和文化修養(yǎng),如翁方綱、黃易、桂馥、錢坫、錢大昕、朱筠、汪中、孔廣森、嚴可均、阮元等在當時都頗有書名。伴隨著金石學的復(fù)興和深入人心,更多的書法家把目光和興趣從刻帖轉(zhuǎn)移投向碑版石刻作品,尤其是四大重器的出土,金文書風受到極力推崇,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p>
(二)清末以來對主要金文書家回顧
金文書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興起的,眾多的書法家在此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了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guān)注和理解,也遠超兩宋。擅長金文書體的書家林立,其中代表性書家有:
1.張廷濟(1768—1848),清代金石學家、書法家。精金石考據(jù)之學,收藏鼎彝、碑版及書、畫甚多。
2.朱為弼(1771—1840),字右甫,號椒堂,浙江平湖人。他的金文作品大都是對銅器銘文的整篇移錄,字形結(jié)構(gòu)也遵從原作,筆致輕松隨意,布局錯落參差,具有一股不事雕琢的質(zhì)樸氣息。與當時眾多寫小篆者的工整均勻相比,其作品顯得清新自然。
3.趙之?。?781—1860),字次閑,好獻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金文線條厚重堅實,參入隸意,結(jié)體參差錯落,活潑自然,具有獨特的風格面貌。
4.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齋傳古別錄》《簠齋藏古目》《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簠齋藏鏡全目鈔本》《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封泥考略》等。
5.吳大澂(1835—1902),本名大淳,后為避穆宗載淳而改大澂。作為一位古文字學家,他的金文書法是在對金文研究辨認的基礎(chǔ)上,將金文的字形結(jié)構(gòu)進行規(guī)范和整理,便于掌握和運用。他以小篆的筆法來書寫金文,將生動爛漫的金文變得整飭和規(guī)范。吳大澂的出現(xiàn)使金文成為可識可之書,不但豐富了古文字書法創(chuàng)作取材的范圍,而且極大的推動了古文字書法的發(fā)展,在清代篆書“復(fù)古”之風中滲透濃厚的學術(shù)氣息。他的努力,在普及金文上是功不可沒的,為后代的書法家鋪平了道路。
6.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蒼石,昌石、昌碩等,早年尋師訪友結(jié)識俞樾、楊峴等名流,尤其受到吳大澂、吳云和潘祖蔭等人賞識,得以遍觀諸家收藏的金石碑刻拓本以及書畫真跡,眼界為之大開。 其金文書法恣肆老辣、剽悍雄強,完全有別于文人者的溫文儒雅的書風。
7.黃士陵(1849—1908),字牧夫,號倦叟、黟山病叟等,安徽黟縣人。其篆書風格獨特新穎,字形介于小篆和金文之間,嚴謹整飭,方圓互用,堅挺雅潔。字形結(jié)構(gòu)卻顯得,方正古樸,靜穆端莊,大智若愚。
8.曾熙(1861—1930),字嗣元、子緝,號季子、俟園、農(nóng)髯,湖南衡陽人。其在書法上涉獵廣泛,于商周金文、漢代隸書、南北朝碑刻及晉唐法書無所不窺。其金文書法點畫瘦硬,行筆過程中加入細微動作,使線條出現(xiàn)蜿蜒遲澀的趣味,別具一格。
9.黃賓虹(1864—1955),安徽歙縣人,生于浙江金華,字樸存,一作樸人,中年更號賓虹。黃賓虹是近代歷史上的位杰出的繪畫大師,同時在書法藝術(shù)上同樣取得很高的成就,特別是金文書法上,以畫家之筆,形成獨特的面貌。 黃賓虹在大篆書法的探索之路,在書法史上有著獨特的價值,從它生辣稚拙,筆墨蒼潤篆書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濃郁的文人意味,依稀看到書中的隱隱畫意,看到了一個高古、冷逸、靜穆的審美新天地。
10.羅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永豐鄉(xiāng)人,晚號貞松老人、松翁。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對保存內(nèi)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jié)h晉木簡的考究、倡導(dǎo)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達189種,校刊書籍642種。
11.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自署清道人,江西臨川人。他書法上取法十分廣泛,幾乎無所不能,功力深厚。而其書法的根基在篆書,其篆書又以金文為主,他認為:“書不學篆,猶文家不通經(jīng)也。故學書必自通篆始。學篆必神游三代,目無二李(謂李斯、李陽冰),乃得佳耳?!蓖瑫r他還對商周金文根據(jù)風格特點作了系統(tǒng)的分類研究,這在清代書壇堪稱是第一人。
12.王福庵(1880—1960),現(xiàn)代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所篆《說文部首》字帖、《說文作篆通假》,向為行家肯定,成為學篆范本。
13.胡小石(1888—1962),浙江紹興人。名光煒,號倩尹、夏盧,晚號沙公。學李瑞清,恪守其師“求篆于金德主張”,遍臨商周鼎銘,其金文書法筆畫多方折,故顯凝重,雄拔剛健,自成面目。
14.容庚(1894—1983),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和收藏家。容庚先后編著了《金文編》《寶蘊樓彝器圖錄》《武英殿彝器圖錄》《海外吉金圖錄》《善齋吉金圖錄》等書。他從我國第一部??菩越鹞拇筠o典《金文編》,到近代青銅器研究的開創(chuàng)新巨著《商周彝器通考》,再到《叢帖目》《歷代名畫著錄目》和《頌齋書畫小記》這三部現(xiàn)代書畫鑒賞的巨型工具書,都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5.陸維釗(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晚年以書法卓絕,馳名于世,熔篆、隸、草于一爐,圓熟而精湛,凝練而流動,晚年獨創(chuàng)非篆非隸亦篆亦隸之新體—現(xiàn)代“螺扁”,人稱陸維釗體,獨步古今書壇。
16.徐無聞(1931—1993),字嘉齡,號無聞。原名永年,三十耳聾后更名“無聞”,室號守墨居、燭名室、歌商頌室等。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篆刻家。
(三)當代金文書法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曾撰《20世紀年金文書法史年表》一文,對20世紀以來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筆者總結(jié)從事金文書法創(chuàng)作的群體主要有三類:學者、畫家和書法家。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吳大澂等學者金文書藝筆端不激不厲,沒有情感的過度宣泄和釋放,有的是學養(yǎng)積累中而英華自現(xiàn)。誠如孟子所言:“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他們豐厚的學養(yǎng),能使他們筆下的金文書法體現(xiàn)出廟堂之高的郁郁之文和神圣之美,給人以不盡的啟發(fā)。而畫家書法推崇墨韻,風姿綽約,若論法度規(guī)矩則不免疏失,但黃賓虹等畫家能從篆籀文字中提煉出“參差離合,大小欹正,俯仰斷續(xù)、肥瘦短長,齊而不齊”的“內(nèi)美”價值觀、審美觀,并付諸行動。吳昌碩等在用筆上雖竭盡“酣暢淋漓”之能事,但其作品總體上還是重視合度與合道,而不作硬性的牽扯和擺布,就字勢而言要按點畫的自然形態(tài)順勢而出,力避人工的“布算”與做作,追求一種“老辣縱橫”的境界。而缺乏內(nèi)部支撐的職業(yè)書家就顯得無所適從了。為什么我們看殷周甲骨文書法或金文書法原件或拓本,能從中讀出神性的光輝和震人心魄的美感,而看各種展覽中當代人的金文書法,基本都是草率和故意扭曲的用筆?直接的原因即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我們在當代展覽中看到的金文書作在在顯示出其內(nèi)涵的單薄和缺乏詩意,由于書法作者缺乏整體把握甲骨金文的能力,也看不懂甲骨金文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筆者寧愿更喜歡吳大澂、羅振玉、容庚等學者的金文書作。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也關(guān)涉到對金文全體風格特征把握。前文已及,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金文拓片字帖已有一萬六千多件,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而我們在書展中看到的金文書作,其取法對象則范圍有限,過窄的視野已明顯地阻礙了當代金文書法的發(fā)展。
(一)金文藝術(shù)風格的把握
目前我們對金文書法風格特征的把握還是基于古文字學的立場的描述,如商代后期、西周的金文按時間和王世的序列,春秋戰(zhàn)國按地域風格,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基本都采用五系分類或變化之,這種分法的優(yōu)點是能全面的揭示其風格特征,缺點是太復(fù)雜,以叢文俊先生的《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為代表;王長豐先生的《商西周金文書法》從金文的書寫者—史官入手,選用189件金文拓片來全面探討了金文的書寫者及金文書法風格問題,并結(jié)合《周禮》等文獻,認為掌管青銅器的禮器的職官為:大史、小史、內(nèi)史、司約及小臣等,其觀點得到當代學界泰斗李學勤先生的認可。這種分法的優(yōu)點是能揭示金文書寫的傳承性,缺點是不能全面把握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此外,曹錦炎先生的《殷周金文選》精選了266件金文拓片、沃興華先生的《金文書法》精選了84件金文拓片、鮑春艷先生的《中國書法大系甲骨文金文》精選了95件金文拓片等,這些拓片都放大印刷,為我們借鑒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的提供了極大方便。
(二)關(guān)于金文藝術(shù)風格特征分類的思考
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是作為古文字學研究對象和作為金石書法取法范本的分野所在。孫過庭在評王羲之書法時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枸志慘?!睂O過庭是用簡練概括的語言來類分王羲之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征,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的細分問題。筆者認為,與書法關(guān)系最密切的傳統(tǒng)詩歌藝術(shù)的藝術(shù)風格來類分值得我們借鑒。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專談詩歌的風格問題,是以藝術(shù)風格來類分詩歌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中,“風格”多稱為“體”?!抖脑娖贰吩趧③牡惹叭颂接懙幕A(chǔ)上加以綜合提升,將詩的風格細分為二十四種,即: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每種都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說明,形式整飭。《二十四詩品》就是以精美簡約的文字,構(gòu)筑了恢宏的詩歌宇宙,展示了廣袤的藝術(shù)時空。它是關(guān)于詩歌的理論,更是關(guān)于藝術(shù)風格的分類著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二十四詩品》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詩歌理論著作,它是貫通古典美學與現(xiàn)代文藝的美麗通道。《二十四詩品》的重要性和遠大影響還體現(xiàn)在后人對它的摹仿上,歷代產(chǎn)生了許多續(xù)作,它已經(jīng)不僅限于詩歌理論的范疇,其續(xù)作已擴大到文品和書畫品,如許奉恩《文品》、黃鉞《二十四畫品》、楊景《二十四書品》、盧派《二十四書品》、金學智《新二十四書品》等等,這些續(xù)作從另一個角度真實反映了《二十四詩品》的持久不衰的魅力。
(三)金文藝術(shù)風格特征類分初稿
筆者十多年前在做博士論文《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時即已注意到金文書法藝術(shù)風格特征分類問題,后從事安徽樸學古籍的整理工作,無意之中見到黃山書社出版的黃鉞的《壹齋集》中的《二十四畫品》。黃鉞仿效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即同樣是分作二十四種意象或者稱之為格調(diào),分別為:氣韻、神妙、高古、蒼潤、沉雄、沖和、澹逸、樸拙、超脫、奇辟、縱橫、淋漓、荒寒、清曠、性靈、圓渾、幽邃、明凈、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韶秀。同樣是每一意象或格調(diào)均書以十二句四言韻語,做出形象的比喻,并從謝赫和姚最那里承續(xù)一些篇題名稱和評論繪畫的內(nèi)容,20世紀鄭午昌撰著《中國畫學全史》對黃鉞這篇《二十四畫品》予以高度評價,謂“足與《詩品》并傳”。筆者綜合考察黃鉞、楊景、盧派、金學智各家的分類品目,認為黃鉞《二十四畫品》的類分細目更適合用來類分金文書法風格,今不揣谫陋,每品暫列三件金文細分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氣韻:王子午鼎(《集成》02881)、魚鼎匕(《集成》02881)、楚王章(《集成》00085)
3.高古:大盂鼎(《集成》02837)、保卣(《集成》05415)、作冊夨令簋(《集成》04300)
4.蒼潤:師望鼎(《集成》02812)、三年師兌簋(《集成》04319)、師簋(《集成》04325)
5.沉雄:舀鼎(《集成》02838)、毛公鼎(《集成》02841)、兮甲盤(《集成》10174)
6.沖和:史墻盤(《集成》10175)、永盂(《集成》10322)、卯簋蓋(《集成》04327)
7.澹逸:陵君王子申豆(《集成》04695)、米宮彝觚(《集成》07204)、長子臣(《集成》04624)
18.明凈:商尊(《集成》05997)、商卣(《集成》05404)、新郪虎符(《集成》12108)
22.雋爽:虢季子白盤(《集成》10173)、秦公簋(《集成》04315)、師克蓋(《集成》04468)
約稿、責編: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