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峰
(湖南財經(jīng)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湖南衡陽 421002)
?
高職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陳泰峰
(湖南財經(jīng)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湖南衡陽421002)
摘要:通過分析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理論基礎,提出高職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對策,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條件下的共享和開發(fā)的優(yōu)勢,拓展高職課堂的內涵與外延,強化高職課堂對學生的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職信息化;教學模式;拓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借助相關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來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并不斷充實該體系的過程。學習既不是單純地讓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收信息的刺激,而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主動地建構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根據(jù)已有知識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整合,淘汰一些落后的信息,篩選和保留那些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通過新舊知識之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能夠使已有的認知結構不斷豐富和完善。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平臺在課堂中的運用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思維的形成。
高等職業(yè)院校信息化的教學模式的成功構建是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控制論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高等職業(yè)教育理念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綜合體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教師——媒體——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學習的過程。應當注意的是,在這個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教學信息的優(yōu)化組合和傳輸?shù)木C合性及多元性。
(1)完善硬件設施。信息化課堂的開展離不開必要的硬件設施,并且這些設施要與信息化技術的平臺相適應,使其為教學的順利開展服務。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簡單的黑板、桌椅、粉筆等教學工具相比,信息化課堂所需的硬件設備十分復雜多樣,當然承載的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多元。主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便攜式筆記本、投影儀等一系列智能高科技電子設備。其中最常用同時也必不可少的就是便攜式筆記本,其他各種硬件設備則主要作為日常信息化課堂的補充。這些設備的引進、更新、維修、保護等,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支持,這也是當前很多學校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此,學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合理、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引進所需硬件設備,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不斷完善相關硬件設施,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如何添置設備上導致最后忽略了教學本身。
(2)拓寬信息化教學平臺。首先要構建一個統(tǒng)一開放的信息化課程管理平臺,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互動?;ヂ?lián)網(wǎng)的全面開放使得任何人都能從中獲取海量的信息和學習資源,但即便這樣,類型多樣的網(wǎng)站所提供的教學資源與高職課程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并不完全統(tǒng)一,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要求。統(tǒng)一開放的信息化課程管理平臺既容易操作,又便于管理,各種教學資源的匯集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進行課堂信息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外,仿真平臺的建立也有利于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從目前高職院校整體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由于條件有限,學生在實訓室進行訓練的次數(shù)并不是很多,即使很多學校與一些企業(yè)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關系,但學生真正能進入企業(yè)真實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的機會也是非常有限的。仿真平臺的建立能夠有效解決這一現(xiàn)實而又矛盾的問題,通過仿真平臺,學生能夠反復訓練和操作,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與此同時,仿真平臺還能通過信息化技術的特點收集學生的操作信息,并對此進行實時評價和分析,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
(3)構建完整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完整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流暢的互聯(lián)網(wǎng)絡是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基礎。學校不僅要開通覆蓋整個校園的校園網(wǎng)絡,還須構建能夠使各部門和各教室之間相互連通的局域網(wǎng),并制定合理的管控體系,確保數(shù)據(jù)訪問的通暢。流暢的網(wǎng)絡既能使教學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也能進一步提升課堂的信息化效果。同時,信息化課堂教學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地要求,而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創(chuàng)建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信息化培養(yǎng)環(huán)境,高職院校應當適當重視信息化建設,建立相應的獎勵激勵機制,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教學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寬了教學平臺,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這種信息化教學模式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得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一定改變。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下,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和構建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他們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了主動的學習者。另一方面,教師不需要“滿堂灌”,信息化的教學平臺為其教學提供了多種可能和選擇,他們也由原來簡單的講授者轉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高職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樹立信息化的科學思維,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相關的計算機技能,能夠指導學生使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學習。學生要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也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增強學生對信息化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校也要制定合理完善的信息監(jiān)管制度和評價機制,讓用人單位能夠通過信息化的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從而促使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強化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曼.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架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8).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Mode
CHEN Tai-feng
(Hun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partment,Hengyang,Hunan 421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model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s to active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shared and developed advantages under the condition informationized technology,exp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lass,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for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lass,cultivate students' 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
作者簡介:陳泰峰(1967-),湖南湘潭人,大學本科,實驗師,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及計算機教學。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6)02-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