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翔(新疆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52)
?
在場的人——從現代西方哲學解讀
張鵬翔
(新疆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52)
[摘要]現代西方哲學脫離其傳統主線,轉向東方哲學;結果,一種新人學成為世界哲學的主流,為我們描畫了在場的人;它將重新敘說世界和當代。在場的人即是直接的人、直覺的人、綻放的人。直接的人在邏輯學的開端處沒有矛盾,矛盾也在直接人這里獲得解決,人就是人。人是直覺存在物、直觀存在物,類人也是直觀存在物,工業(yè)是寫在大地上的人本質;人本質直觀存在物既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又是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直覺的人是綻放的人;綻放的人在時間里綻放,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當下綻出,綻放出整個空間和世界。物就從自我中涌流出,在注意中被捕獲,在觀望中顯現;這就是一種綻放的人。
[關鍵詞]直接;直覺;綻放
現代西方哲學反思希臘傳統,承接人文復興,批判現代科技,彰顯生活本真;為我們艱難描畫在場的人??梢哉f,踏遍千山萬水,天下唯人;五千年前,八千年后,還是唯人。這就是在場的人,始終在場的人。在場的人不是一種答案,僅供參悟。
直接的人在邏輯學的開端處。我們一談到人,就是思人,想人;要么給人下定義,要么用新的屬性來規(guī)定人。這都是用邏輯的方法來理解人,比如“人是理性的動物”。如果把定語“理性的”去掉,那么剩下來的就是“人是動物”;這本身就是對人的褻瀆,而且又自相矛盾?!袄硇缘摹币?guī)定既把人與動物統一起來,又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梢姡壿媽W本身就是矛盾思維,矛盾思維“不適合于理解和解開人這個謎”[1]17。人也在矛盾里不斷地展開,不斷地生活。在這無盡的過程里,“人是什么”因為沒有結果,成為沒有意義而且無聊的問題。然而,與其說邏輯矛盾使“人是什么”無果,不如說“人是什么”使邏輯矛盾無效。于是,我們思考到邏輯學的開端?!斑@里我們所有的無規(guī)定性的思想乃是一種直接性……是無規(guī)定性的直接性,先于一切規(guī)定性的無規(guī)定性,最原始的無規(guī)定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2]190邏輯學的開端是一種直接性。這種直接性不在一長串有規(guī)定性之前,也不在一長串無規(guī)定性之后;而是“有規(guī)定性與無規(guī)定性”之前或之后。這種直接性不可感覺,也不可思維;卻是產生感覺與思維這一矛盾的東西。這就是直接的人。對于直接的人,我們不能說“有人”,也不能說“無人”;但又能說“有人”,又能說“無人”。這是人類之初的狀態(tài),又是個人之初的狀態(tài)。對于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我們說他是人,可能為時尚早;說他不是人,可能又不甚合適。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其實,善人不為先,惡人也不為后;人之初還是一個直接的人[3]40。矛盾只是逼迫我們領會直接人的過程和手段,直接的人才是最終目的。善人、惡人都是假人,可在可不在;直接的人才是真人,是在場的人,是始終在場的人。
直接的人沒有矛盾。人無時無刻不處在矛盾之中:靈與肉的矛盾,心與身的糾結,生理與心理的沖突;還有空間的分離,時間的錯位。于是,人就從矛盾去理解人,人是一個矛盾,人生也是一個矛盾。然而,矛盾的人卻不是本來的人,本來的人是直接的人,直接的人是無矛盾的。胡塞爾說,當人采取算術態(tài)度時,就會獲得一個算術世界;但這時自然世界仍然在身邊,我們的自然態(tài)度也并未受到任何干擾。而且,“同時出現的這兩個世界之間沒有聯系,盡管我可借助于它們與自我的關系而使我的目光和我的行為指向這一世界或另一世界?!盵4]92由于一個矛盾的人,人便生活在矛盾的雙重世界里。比如人間和天國、此岸和彼岸,又如算術世界和自然世界、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但對于一個直接的人,這兩個世界并不矛盾。當人在一個世界里活動時,另一個世界并未消失,它就在身邊;兩個世界都在場。人也只需一個態(tài)度改變,便可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這里并無矛盾,對于直接的人,態(tài)度不同的兩個人還是一個人,兩個不同的世界還是一個世界。用康德的話講,“二者能各自獨立存在而不相互有所妨阻”[5]409,這是相行不悖的直接性原理。
矛盾在直接的人這里獲得解決。直接的人是沒有矛盾的,這正如一個直接的兒童、直接的自然,都是沒有矛盾的。那么矛盾又是怎樣產生的呢?矛盾來源于“彎曲的人”“有了中介的人”,矛盾的解決也還要依賴于直接的人;這是人對本真的回歸。因為人本來都是直接的人,只是后來才發(fā)生了彎曲。黑格爾說:“這樣一來,一個充滿內容的區(qū)別便代替了有與無的空洞區(qū)別。”[2]195有與無本來并無矛盾,二者是統一的。但那么多“彎曲的人”“中介人”卻很輕松地攻擊這一正確信念,他們會說:如果有與無是一樣的;那么有錢和沒錢也是一樣的了。這顯然是荒謬的,黑格爾并不否認這樣的道理;他也是一個正常的人,他是在此基礎之上告訴我們一個更深刻、更本真的做人道理。當我們說“有錢沒錢”時,我們是通過“錢”來說“有無”的,也就是通過一個“特殊存在”“特殊目的”“特殊利益”來說“有無”的,是通過一個“中介”來說“有無”的,也就是在“間接地”說“有無”。通常的人都是這樣說有無的,比如有房無房,有老婆沒老婆等等。而一旦我們這樣說“有無”時,有與無之間便矛盾了,而且矛盾又不可解決。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我們不通過任何中介直接說有無呢?當然有。那就要排除各種中介,“使人從那無窮的有限目的與個人愿望中解放出來”[2]195。這就是哲學的智慧和教養(yǎng),從“間接的人”變成“直接的人”;那么多的矛盾和不快就可以化解了。“間接的人”,如果是不自覺的、盲目的;那還情有可原,只需教化就可以了。如果故意、陰謀做“間接的人”,那這就是人間之惡了。“沒事找事”的人既擾民,又誤國;他們都應獲得“直接人”的領會?!懊鎸κ虑楸旧怼笔亲鋈酥?,人是直接的人。
人就是人。每當我們問到“人是什么”時,經常得到的答案就是:“人是……動物”,或者“人就是人”。我們通常認為“人就是人”等于沒有回答問題,但這里可能正是人問題的正解?!叭司褪侨恕北砻饕粋€直接的人,“我就是我”表明一個直接的我;這是沒有回答的回答,沒有答案的答案,是領會中的人。海德格爾把直接的人描寫為一種展開狀態(tài)。“此在從來就隨身攜帶著它的此……此在若缺乏這個此就不成其為具有這種本質的存在者。此在就是它的展開狀態(tài)?!盵6]163人的存在方式就是這個“此”,此是已經照亮的、澄明的展開狀態(tài)。人并不是由于經歷事物,閱歷人生而展開自身,照亮自己。恰恰相反,正由于人本身就是展開,就是澄明;其他人和物才能被經歷、閱歷,才能被定論。人的展開狀態(tài)從來沒有缺少過,也從來沒有晦暗過;展開狀態(tài)的人從來沒有“原罪”,從來沒有退化和進化。他就在“此”,“此”是原初所與的境域和世界;在“此”基礎之上,矛盾的腳步才能跳起千年之舞。人就是人,表面上什么都沒說;實際上卻映現著人的本真狀態(tài)、直接狀態(tài)。
人是直觀存在物。人是直接的人,直接的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存在物因其直接性可以被直觀,因其被直觀而成為對象。因此,自然存在物是對象性存在物,人也是這樣的對象性存在物。馬克思說:“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被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盵7]106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質不能表現在自身之內,一定要通過對象才能表現自身的本質。這正如太陽的本質通過它的對象,即植物來表現;而植物的本質也要通過它的對象,即太陽來表現。也就是說,太陽是植物的太陽,植物是太陽的植物。通過這兩句循環(huán)反復的贅語,我們便能獲得一種直觀的本質,這就是人?!霸谡咴谥?,它是被給予的?!盵8]28相反,如果一物不是對象性存在物;也就是說,這個物沒有對象,它也不成為別物的對象;那么這個物是不存在的。但是人類自古所有的神話、宗教、哲學都在描寫一物,這物是所有,無物出其外,無物入其內。這物沒有對象,也不成為任何物的對象。這物在不在呢?當然存在,絕不是不存在;否則,人也不存在了。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不在于有對象或成為對象,而在于可以被直觀的性質,對象性存在物本質上是直觀存在物。那種沒有對象也不成為對象的物,如果可以被直觀,被看見;那么它同樣是存在的,而且本真地存在。
類人也是直觀存在物。人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個人的存在方式,一種是類人的存在方式;即人既以個體形式存在,又以類的形式存在。類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詞匯來表達:比如人類、人民、公民、群眾、集體、社會、歷史、國家、政府等。類人是什么?它的本質也不是一種概念、一種意思或者神、上帝、真人、圣人等,類人是真實的,是可以被直觀的,是對象性存在物。馬克思說:“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薄耙虼?,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它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盵7]58我們都說:“人是類存在物”,但這要通過對象性存在物來證明。個人通過對象性的自然物來表明自己,類人則通過對象性的自然界來表明自己。人在改造自然的勞動中,一方面使個人對象化,另一方面也使類人對象化了。勞動既是人的個人生活,又是人的類生活。在對象化的自然界中,我們既可以直觀到個人,又可以直觀到類人;這才是類人的真實存在。類人對象化為存在物,便以對象性存在物的形式存在。比如,很多人完成了一個作品;那么在作品中,我們就不僅能看到個人和個人的集合,還能看到類人的身影。類人是對象性存在物,是可以被直觀的。
工業(yè)是寫在大地上的人本質“大書”。從工業(yè)革命發(fā)端的現時代,現代人的本質主要從大工業(yè)去理解。在大工業(yè)的生產勞動中,人本質對象化為自然界,自然界成為人本質的表現。但這個自然界卻不象過去那樣是與人無關的純粹自然界,它也表現為與人無關的神或上帝;由此,過去人的本質都從神和上帝去理解。相反,現代人的本質則表現在與人有關的自然上,即屬人自然或第二自然。純粹自然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第二自然由人的活動造成,大工業(yè)世界就成為表現現代人本質的對象性存在物。“我們看到,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盵7]88我們總是從書中,尤其從宗教、哲學、政治等人文學科書中去探討人的本質。當我們不知人是什么時,就說我沒有讀書。其實,現代人的本質就對象化在我們所生活的周圍世界里;在工業(yè)世界里,我們既可以直觀個人的本質,又可以直觀類人的本質。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可以從中直接觀看現代人本質,就擺在眼前的“大書”;因為對于這本大書,異化的現代人只從“有用”“需要”的角度去解讀,不從人本質的角度去理解。沒有這本大書的解讀,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將成為偽科學;不管現代科學門類多么繁雜,成果多么豐富。
人本質直觀存在物既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又是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F代社會有兩門學科: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以此分別,滿街走著的就都是“半個人”。尤其那些自然學科出身的“半個人”大量涌入社會歷史領域,這就是我們正生活于其中的政府和國家。然而,古今中外的智者包括馬克思都指出,世界上只有一門學科。馬克思把它叫做歷史科學,這應該是人學?!叭耸亲匀豢茖W的直接對象;因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說來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直接地就是另一個對他來說感性地存在著的人……但是自然界是關于人的科學的直接對象……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質力量……只有在關于自然本質的科學中才能獲得它們的自我認識。”[7]90人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因為自然界是屬人自然,是以自然形式存在著的另外一個人;自然界要想成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只有通過人才辦得到。自然界也是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人的本質在自然對象中獲得自身的實現,也在自然科學中獲得自我認識。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一樣;都既研究自然,又研究人。自然界和人是同一的東西,即人本質直觀存在物。人本質直觀存在物既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又是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因此,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一門學科;世界上只有一門科學,即一門真正的人學。真正的人學直觀著自己的研究對象,人本質直觀存在物也始終在場。
人是直覺存在物。人不是被思考的存在物,而是被直觀的存在物;人也不是被直觀的存在物,而是被直覺的存在物。思維因其矛盾,我們才要看見;但看見也有直觀和直覺兩種。眼見未必實,直觀可能虛;人是直覺存在物。海德格爾說:“對在世的現象學展示具有斥偽和去蔽的性質,因為在每一此在中,在世這種現象總已經以某種方式被‘看到’了?!盵6]72每當我們問“人是什么”時,我們總不能回答;但我們卻能說“人不是什么”,而且連續(xù)不斷。這不是一個無聊的過程,正是在這種“說不”的過程里,在這種“斥偽和去蔽”的進程中;我們逼迫出一種看的性質。或者正由于人始終持續(xù)地看,看人;人才能不斷地斥偽、解蔽。然而,表面看上去的、感覺的也不是真人,人是直覺性的存在物。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有過相同的描述:人為什么會死呢?黑格爾說,如此看上去的人并不符合概念;馬克思說,人之死是為了完成自己的類。死亡是對人的終極否定;終極否定表明,人是直覺存在物。人是有本質的,而且始終被領會著;每個人都自覺自己,這就是人死亡旅程所要去向的地方。
人是一次綻放。直接的人、直覺的人是綻放的人,綻放的人是真正能動、創(chuàng)造的人。我們都知道人是造物的,問題是人如何造物呢?科學家有一種創(chuàng)造,卻不是真的;它只是模仿或復制。在科學家模仿之前,應該有一種原始而本真的創(chuàng)造,我們把它叫做綻放。物首先從人綻出,然后科學家才能去模仿、復制。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生不是一趟旅程,而是一次綻放;人不是本質和理由,而是一個設定?!霸O定,在某某之上的設定,在先設定和在后設定等等,表現了自我的自由的自發(fā)性和活動性……設定是從作為一種生產源泉的純粹自我中的放射……它象是某種類似于決心的東西,如意欲和行動的起始點?!盵4]298自我是什么?自我是一個設定,設定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同時綻放,是一個自由,是一次綻放。我們通常都說,科學理論源于一個假定,邏輯起始于一個設定。問題是邏輯過程的終點又是什么呢?應該還有一個科學之后的世界和后“邏格斯”的時代。科學理論起于假說,終于假說;邏輯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樣的東西。起點和終點之間也許沒有過程、運動和關系,它們不過是從設定、從人綻放出的三片最美麗的花瓣。人生也是如此,并沒有“從生”和“到死”。生和死同時綻放,撐托起我們的生活和世界;這些都起源于一個決心、一個意志。[9]31人生是個約定,象花一樣綻放吧!
人是時間性的綻放。人是時間性的存在,時間性表明人的綻放存在。時間好象慢慢到來,又慢慢逝去。人有時間的起點,又有時間的終點。人就在時間的旅途上不斷長大,又不斷變老;不斷豐富了,又不斷缺乏了。最后,時間的終點構成人不可改變的、神秘的、灰暗的命運;人也不再是人,變成一抔黃土。這樣理解的時間等于對人的不理解,等于對人的毀滅和褻瀆。為了人的本質,海德格爾重新理解時間,“此在的存在整體性即煩,這等于說:先行于自身的——已經在(一世界)中的——作為寓于(世內所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薄皶r間性本身不是由將來、曾在與當前‘隨時間之流’才組成的一樣?!薄皶r間性……是‘到時候’”[6]387海德格爾把人叫做煩,煩是一個整體機制、整體結構。這一結構由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先行于自身”即是將來;“已經在”即是過去;“寓于的存在”即是現在。現在、將來、過去統一于人的時間性。時間性不是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的河流;不是從過去事物到現在事物,到將來事物的線索。時間性是統一“到時”,是“出離自身”,是統一綻放。人不僅是現在,還是曾在和將在。現在是曾在和將在的現在,曾在是現在和將在的曾在,將在也是現在和曾在的將在。人在這里,現在、過去、將來便一同綻放出來,根本沒有從過去到將來的因果鏈條;這是空間性的時間,是時間編織起來的空間,是綻放。無人的過去是不存在的,無人的將來也是不存在的。無人的過去使人神秘,無人的將來則使人沮喪至死。人或者沉湎于過去,或者流浪于未來;他在現在,卻迷失了現在。時間不是人的牢籠,而是從人綻出的境域。人首先綻放出時間性境域,然后才有日歷那樣的時間線索。當人看不見綻出境域時,時間性便物化為現在的鐘表時間。
空間和世界從人的時間性綻放出。關于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問題,邏輯學不論多么絞盡腦汁地去說明,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數學從一個“點”去說明時間與空間的統一,也是不成功的。天文學從“光年”去說明時間與空間的統一,也只是比喻或例證,不能成為真正的證明。只有從人的綻放性質,我們才能印證時間與空間的統一?!爸挥懈鶕`出境域的時間性,此在才可能闖入空間?!薄皶r間性本質上沉淪著,于是失落在當前化之中;而當前化在煩忙所及的上手事物那里總是遇到空間關系在場。”[6]435人是涵蓋過去、將來和現在的綻出境域;既是時間,又是空間。當人的綻出境域失落自身時,我們就遇到了物、空間和世界。我們首先從空間去理解時間,從物去理解人;人的綻出性質也就遮蔽愈深了。人綻放出自己的世界,人本身就是世界,人隨身就攜帶著世界;但那么多人卻每天都在尋找著自己的世界,奔波忙碌于世界。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去向何方;每天板著指頭數著自己的大限日期。所有這些壓抑和煩惱可能并不是源于世界之大和人之渺??;而是源于對人的不理解,不理解人的綻放本質。
物從自我涌流出。自古就有“流溢說”,萬物從上帝的圓滿中流溢出來。但真正圓滿的是人,是我;物是從自我中流溢出來的。胡塞爾說:“‘朝向’此客體的、內在于我思的一種‘目光’屬于我思本身,另一方面此目光從因此而永不可欠缺的‘自我’中涌流出來?!盵4]107我是什么?笛卡爾說是思維,胡塞爾說是體驗。思維具有邏輯性,體驗具有意向性。意向性是一種“目光朝向”,自我實際上不是一種思維,而是一種目光朝向。當自我不思維,不知物時;“目光”卻始終從自我中涌流出來,并朝向物。自我目光朝向哪里,物便在哪里涌現出來;自我目光怎樣朝向,物就是怎樣的。當自我目光知覺朝向時,就是自然物;當自我目光意愿朝向時,就是價值物。物首先必需從自我目光中流溢出來;然后我們才能思考它,對它進行分類、研究,形成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人首先是“看見”了,然后才能思維。沒有“看見”原始的造物,就沒有思維的“仿物”。即使在仿物的過程中,目光看見也起著動力機制的作用。思維的本質是看見,物就在自我的目光中流溢出來。
物由人的注意被捕獲。我們經常提醒別人注意,別人也經常引起我們的注意。注意是什么意思呢?從字面上了解就是注入、停駐意識的意思。注意顯然不是思考,不是專題研究的意思;只是轉移方向,并簡單地保持。然而就在這簡單的不經意的提醒里,人卻具有著重要的得物功能?!白⒁獾纳渚€作為從純粹自我中射出的東西呈現著自身,并終止于對象……‘客體’作為目標被擊中,并被置入對自我的關系中?!盵4]235自我并不是思想和意識的框子,不是知識內容越來越多,框子越來越大;而是一種射線。注意是一種自我射線,射線從自我射出,擊中目標;物就被獲得了。物因為被自我射線擊中,而成為我的物。物首先被獲得,然后才有思維意識用功的起點。因此,注意是思維的前提,也是思維的本質。注意射線不僅給出了思維的前提,還給出了思維的境域。物和世界就在自我注意射線里,被原始而本真地獲得了。
人觀望出自然物、物理物。我們并不是每天都在思物,但卻每天都在看物;不是每天都在研究物,但卻時刻都在觀物。自然物被觀看得多了,自然物才得到它的規(guī)定,上升為物理物。“這種望去……先就從照面的存在者那里取得了一種‘著眼點’。這種觀望自行進入一種樣式:獨立持留于世界內的存在者。在如此這般發(fā)生的‘滯留’中發(fā)生對現成東西的知覺。知覺具有把某某東西當作某某東西來言及和談議的方式。在解釋的這種最廣泛意義的基礎上,知覺就變?yōu)橐?guī)定。被知覺的東西和被規(guī)定的東西可以在語句中被說出,于是就作為這樣被道出的東西保持和保存下來?!盵6]76觀望總是有它的支點和方向,觀望滯留產生知覺,知覺通過言談、解釋產生規(guī)定,規(guī)定通過語詞就產生了物?;蛘哒f,人泛泛地望去,就是眼前這些物了,它們就這樣存在著,在周圍。觀望滯留在物中,就產生知覺物。知覺具有言談的方式,產生言談物。言談就是解釋,在解釋里產生規(guī)定,有質有量的物就產生了。如此一個過程,自然物便成為具有真理性的科學物。物從人的觀望性質蛻變出來;如此一個從經驗物到科學物的過程都起源于觀望,是從人的簡單一瞥中綻放出來的。我們經常忽視簡單的觀看,卻不懂得它的造物功能;我們經常費力地思想,卻不懂得它只具有仿物的作用。
現代西方哲學與傳統哲學相比,算是一種新人學理論;但它揭示的卻不是人們追趕時尚潮流的新價值,也不是理論家、思想家絞盡腦汁打造的高深價值,而就是人本來就有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新價值與高深價值只是價值變樣,它們越多,制造的沖突和矛盾也越多,人也越浮躁、掙扎。只有還原人本來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才能回歸“世上本無事”的平淡和太平;這就是在場的人?,F代社會經農耕社會進入商品社會、工業(yè)社會、科技社會,出現了物欲膨脹,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盛行的現象。于是,人異化了,物化了,平面化了;空心了,破碎了,沉淪了。馬克思把這個時代叫做人被物役使的時代,資本不僅擾亂了世界,更污染了人。然而,無論物質多么強大,商品多么豐富,金錢多么耀眼;這些都不能填補心中的黑洞和精神的空虛。于是,每個人都在追問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并拼命抓住自己的最后救命稻草。有的人在消費中刷存在感,有的人在超市里找到價值,有的人在功名利祿的階梯上找到人生的方向;有些人依賴電腦、手機,在網絡空間里獲得自由;有些人干脆依靠煙酒、毒品自在自為。這些都不是拯救,反而是自殺,甚至是集體自殺。他們并沒有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越是這樣去尋找,就越找不到;越找不到,又越是這樣去尋找;飲鳩止渴,惡性循環(huán),陷入“惡無限”。他們忘記了,人本來就存在,就有價值和意義;根本不用四處去尋找?!疤て畦F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薄皩は稍L神千萬里,慈母卻在家中坐?!爆F代人沒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不是因為沒有找到,而是因為失去了;因為被覆蓋了,被遮蔽了,被欺騙了。在場的人始終在場,只是失落了;失落在厚重的鐵幕后面。因此,人們要用功的可能不是去尋找,而是要追問“人如何失去了”?,F代人要學會的不是累積,而是“減擔”;不是加法,而是減法。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越來越多”的沖刺,而是“越來越少”的剎車,甚至是緊急剎車;因為資本的狂野和科技的專橫都是人類的毀滅。人要想尋回自己,就必須解蔽物相,澄明幻象。減掉了,排除了,懸置了;一個直接的人才會顯現。懷疑了,領會了,頓悟了;一個本來的自己才會在場。一個直接在場的人不僅在自己的心中,也在別人的眼中;這才是人的生活和境域。一個直接在場的人沒有“故意”,沒有“沒事找事”;卻自然而自由地綻放著,綻放出整個世界。這才是人的信仰和存在。
[參考文獻]
[1][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 ].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德]黑格爾.小邏輯[M ].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德]雅斯貝爾斯.智慧之路[M ].柯錦華,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
[4][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M ].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 ]鄧曉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6][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 ].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7.
[7][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 ].熊偉,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David Hume: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977 by Hackett Publishing Com pany.
(責任編輯:任屹立)
【現當代文學研究】
On the People Pres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 odern W estern Philosophy
ZHANGE Peng-xia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Xinjiang,China)
Abstract: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breaks away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 and turns to eastern philosophy.As a result,a new science of human becomes the confluence and the theme of world philosophy,which describes the people present and will reinterpret the world and contemporary era.The people present are the direct,intuitional and blooming people.There is no conflict that direct people is the beginning of logic,instead,contradiction get resolved in direct people here,people is people.People is the intuition existence,the objective existence.Humanoid is also the objective existence.Industry i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in human nature;the objective existence with human nature i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Blooming people bloom in past,present,and future time,which shows the whole space and world.The object comes out from the ego,gets captured in people's attention and demonstrates in staring.All these indicate blooming people.
Key words:direct,the intuition,blossom
[作者簡介]張鵬翔(1970-),男,黑龍江五??h人,新疆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部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5[網絡出版時間]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304(2016)01-0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