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望
淺析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與影響(1955-1964)
□劉名望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予以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援助,達到了60.4億盧比,位居蘇聯對非社會主義國家援助榜首。它不但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而且使西方國家對印度援助的門檻逐步降低并引發(fā)了競相投資的景象,并大大擴大了印度的對外貿易,對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赫魯曉夫;印度;蘇聯;經濟援助
印度獨立后,受蘇聯對印度獨立的否定、印度與英美關系親密及尼赫魯對蘇聯的懷疑等因素影響,印蘇兩國在1947-1953年間并未得到多少發(fā)展。①但到了赫魯曉夫時期,受國內外因素影響,兩國關系得到快速發(fā)展,這其中蘇聯對印度大量的經濟援助就可見一斑,對印度的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學界對此的研究頗不多見。所以,本文將在現有研究成果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做一嘗試性剖析,在供學界參考的同時,以管窺這一時期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場景。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尤其是在鋼鐵與石油工業(yè)方面,對印度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援助概況
冷戰(zhàn)開啟后,較之美國而言,蘇聯對不發(fā)達國家的援助顯得略微晚些。②在蘇聯建立技術援助委員會(1949)以前,蘇聯對不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經濟援助主要通過聯合國,但認為通過聯合國對新近獨立地區(qū)的援助是西方國家試圖保持其影響的一種策略。因此,當要通過聯合國進行對外經濟援助時,又往往擔心被美國人利用而回避。③同時,還受限于其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對外援助比較有限。就政治來說,1947年斯大林的“兩個陣營”理論將大多數國家劃歸到了帝國主義陣營。在兩極對抗的格局中,誰都不
可能去幫助自己的敵人;經濟上,二戰(zhàn)給蘇聯造成的損失也是史無前例的,戰(zhàn)爭中,有1700多座城市和村鎮(zhèn)遭到摧毀,30000多個工廠企業(yè)和90000多個農莊受到破壞。戰(zhàn)爭期間所遭到的物質損失和物質消耗達25690億盧布,2660萬人死于非命,④基本將蘇三個五年計劃成果擊個粉碎,經濟基本上倒退到沙俄時期,有些部門甚至還不如。所以,在戰(zhàn)后斯大林時期,蘇聯對不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援助可想而知,基本上可以忽略。
斯大林后,隨著蘇聯經濟的復蘇,蘇聯也開始發(fā)起對外援助攻勢。1954年2月,在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ECAFE: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上,蘇聯代表首次表示要對那些促進和平的國家提供援助,這其中包括印度、緬甸和埃及等,但蘇聯真正開始對不發(fā)達國家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援助則是起始于赫魯曉夫執(zhí)政時期。
赫魯曉夫上臺后,大力提倡“和平共處”戰(zhàn)略,其中最關鍵一個的就是對第三世界的看法發(fā)生了很大轉變,認為盡管它們大多數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帝國主義給它們的國家和人民所帶來的難以罄書的苦難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驅動了它們成為可以為蘇聯所利用的新生力量。因此,提出了“和平過渡”理論(就是指不通過工農武裝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社會主義人民民主政權,而是通過“以無產階級、勞動者……為依據(穩(wěn)定的多數)的議會”⑤以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個轉變?yōu)樘K聯對第三世界國家援助掃清了政治與理論障礙。同時,在美國積極援助的啟示下,蘇聯決策層對援助的認識也大為改觀。赫魯曉夫說:“在同鄰國打交道時,我們必須是政治家,而不能是吝嗇鬼。我們必須樂意預付將來會用和平和友誼的形式給我們帶來巨大報償的款項?!雹抻《纫蚱湎忍旌秃筇靸?yōu)勢成為蘇聯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之一。
蘇聯對印度最早一次的經濟援助是在1951年1月。當時印度發(fā)生糧荒,印度在美國糧食援助遙遙無期的狀況下,向蘇聯、中國求援,最后蘇給予了1萬噸小麥援助(新中國在本身糧食無富余的情況下,也向印度提供了1萬噸糧食援助)。在印度的立場與地位對蘇聯的作用并不顯現的情景下,蘇聯對印度的援助還是比較注意分寸的。但隨著印度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為蘇聯決策層所認可和蘇聯對外政策的調整,蘇聯決策層重新審視了印度的戰(zhàn)略價值,印蘇關系得以改善。由此印蘇經貿交往日漸增多,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也逐步加大。
1955年2月2日,蘇印簽署了第一個金額達10.196億盧比(1.2236億盧布)的貸款援助協定《比萊貸款》,該貸款主要用于印度比萊鋼廠的一期建設;⑦匈牙利危機結束后,作為對匈牙利危機印度立場的回報,⑧1957年11月,蘇印簽署了第二筆金額達9.375億盧比(1.125億盧布)的貸款援助協定《工業(yè)項目貸款》,該貸款主要用于六個工業(yè)項目的建設。⑨在中印關系惡化前(1959),蘇聯總共計劃對印度提供高達19.571億盧比(2.3486億盧布)的貸款援助,位居蘇聯對非社會主義國家援助榜首。
1959年,中印關系開始惡化。但莫斯科對印度的援助步伐并沒有遲緩,而是繼續(xù)穩(wěn)步向前。1959年2月28日,蘇印簽署了第三筆貸款援助協定《伯勞尼貸款》,金額為1.875億盧比(2250萬盧布),主要用于伯勞尼石油冶煉廠的建設;1959年5月29日,蘇印簽署了第四筆貸款援助《醫(yī)藥工業(yè)貸款》,金額達1.5億盧比(1800萬盧布),該貸款主要用于印度醫(yī)療器材廠的建設;就在蘇聯就中印朗久事件發(fā)表偏袒印度的塔斯社聲明后的第四天,9月12日,蘇印簽署了關于向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提供貸款援助的《第一筆第三個五年計劃貸款》協定,涉及金額高達28.125億盧比(3.375億盧布)。⑩
隨后,兩國還于1960年2月簽訂了一系列技術援助協定。這包括對比萊鋼廠擴建——由原來的年產量100萬噸擴建成250萬噸、將比哈爾的蘭契(Ranchi)重型機械廠的年產量提高到8萬噸、在比哈爾的伯勞尼(Barauni)建造一座年產260萬噸加侖原油冶煉廠、在孟買或其它地區(qū)開發(fā)油氣資源、對內韋利(Neyveli)和闊巴(Korba)的電廠進行擴建等。
在1961年2月20日蘇聯副總理柯西金(A.N.Kosygin)對印度的訪問中,兩國簽署了《第二筆第三個五年計劃貸款》協定。根據該協定蘇聯將為印度11個項目提供9.375億盧比的貸款。這些項目包括在巴克拉(Bhakra)建一座容量為48萬千瓦的水電站、在古杰拉特(Gujerat)建一座煉油廠、在比哈爾建一座焦煤滌選廠、在比萊附近建一座年產量12.5萬噸的碳酸鎂和耐火材料生產廠、在孟買進行開發(fā)油田等。如此,蘇聯在印度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尚未開始前就已對印度許諾給予37.5億盧比貸款援助,合7.86億美元,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提供貸款的近三倍(蘇聯為印度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提供貸款12.75億盧比)。
在赫魯曉夫時期,據印度著名對外政策研究專家杰因(R.K.Jain)編撰的《蘇聯與南亞關系:1947-1978印度卷》一書記載,蘇聯總共對印度提供了6筆貸款援助,總額高達60.446億盧比(實際使用達53.0072億盧比),占蘇聯對不發(fā)達國家經濟援助的44%,并完成了對印度15個大型工程項目的援建。
蘇聯國內對印度的這種大力無私援助也有不同的聲音,“我們?yōu)橛《忍峁┝私洕图夹g援助。那么印度人能給我們什么做報酬呢?”赫魯曉夫回答說“當然,除了表示感謝外,他們不能為我們做什么。我們不象美國人,他們雖然花了幾十億美元援助外國,但是既然他們是資本家,他們總是在尋找一種方法以取得掠奪原料的特權或從事合辦的投機事業(yè),以便從他們給其它國家的‘禮物’中榨取利潤。我們只是希望為我們同印度的關系建立友誼?!薄拔覀兊脑菬o私的援助。”但尼赫魯對此頗不以為然。他在一次記者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和赫魯曉夫先生的觀點不一致。一般說來,各國不是按照純粹人道主義的風格辦事,而是根據開明的自我利益?!边@顯然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做法。
(二)對印度鋼鐵工業(yè)的大力援助
在蘇聯對印度的諸多援助中,蘇聯對印度鋼鐵工業(yè)的援助,可以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印度獨立后,為盡快實現印度的工業(yè)化。尼赫魯政府將發(fā)展擴大鋼鐵產量視為印度的頭等大事。當時印國內的鋼鐵產量需求在400萬噸,但國內產量僅有150萬噸,每年進口鋼材就要花費2億盧比。為此,印度積極向西方大國——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日本,尋求鋼廠援建,僅有西德和英國對此感興趣。從1953年起,印度便與西德和英國就此事協商,但兩國條件要求較苛刻。此時,印蘇關系開始有了明顯改善,印度便積極向蘇聯尋求援助,這也很符合尼赫魯不結盟戰(zhàn)略的初衷。很快得到蘇的肯定答復,并于1955年2月兩國簽署了《比萊鋼廠的技術與經濟合作協定》。
比萊鋼廠是蘇聯在非共產主義國家承建第一個大型項目。為此,赫魯曉夫親自把關,并予以了大規(guī)模的援助。一期建設中,蘇為印提供了價值達10.196億盧比的貸款,在此后的兩次擴建中又分別提供了9.529億盧比(1959年)和7430萬盧比(1961年),并且貸款的條件在當時也是相當優(yōu)惠,利息低僅2.5%。經過蘇聯人四年的不懈努力,趕在西德和英國前完工,印對此十分滿意。1959年2月1日,印度總統普拉沙德親自參加了該廠的投產儀式。而赫魯曉夫對此也很是興奮,其在蘇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2月5日的總結發(fā)言上,稱比萊鋼廠是印蘇友誼的象征,“讓帝國主義者的所有陰謀詭計都在這個高爐的火焰中燒毀吧,……讓這個高爐的熱量來溫暖我們兩國偉大的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誼吧!(暴風雨般的掌聲)讓我們的友誼像這個蘇聯和印度兩國人民和政府共同努力而建立的工廠所冶煉的金屬一樣地牢固吧!(暴風雨般的掌聲)”“(它)證明了列寧主義和平政策的正確性,它是蘇聯同正在為加強本國自由和獨立而斗爭的各國人民進行無私的經濟合作的范例。(暴風雨般的掌聲)”
盡管比萊鋼廠耗資巨大,但尼赫魯從國家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考慮決定再建造一座鋼鐵廠——波卡羅鋼鐵廠(印度第四個鋼鐵廠)。當公布此計劃后,美國對此很感興趣。有人指出,援建波卡羅鋼鐵廠將是美對印援助的全部努力的一面旗幟,它將有效抵制蘇聯的援助。但最終因該廠投資巨大而印財力卻是如此有限(是前三個鋼鐵廠總投資的兩倍),同時建成后美國將失去印度這個大客戶,最終美國選擇了放棄。不得已,尼赫魯將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最終蘇聯表示同意,并于1965年1月25日簽訂了援助協議。
(三)對印度石油工業(yè)的大力援助
當西方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對印度發(fā)展石油工業(yè)竭力夸大各種困難時,蘇聯挺身而出,積極予以援建。
印獨立后,工業(yè)基礎極為薄弱,石油工業(yè)更是如此,每年印度要為此花掉大量珍貴外匯。在“一五”、“二五”計劃中,印度花在石油及其產品進口的外匯大約在10億美元左右,占兩個五年計劃在國有部門總投資的11.7%,這種狀況使得印度原本并不充裕的外匯儲備更加顯得捉襟見肘,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為此,尼赫魯積極尋求西方國家的援助,但這些國家視印度為一個相當好的市場,不愿進行合作,甚至還發(fā)出威脅的聲音。在1956年的一個印度政府備忘錄里面,國際重建與發(fā)展銀行指出:“我們的觀點就是印度政府堅持要介入到石油開采和發(fā)展石油工業(yè)領域是一個錯誤,因為這將使外國石油公司放棄對印度的投資,而這將阻礙印度的經濟發(fā)展?!贝送?,美國主導的聯合國機構也不鼓勵印度政府對此進行投資,理由是石油開采是一個有風險的商業(yè)活動,不應該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此之上,私人石油公司有它們自己的資源和人力是做適合最此項工作的人。而壟斷印度石油市場的美孚石油、德士古石油和殼牌石油三家公司,為保持壟斷,竟謊稱印度沒有石油且石油工業(yè)是一個會對印度經濟發(fā)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高風險領域等等。最后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之下,僅用了2年左右的時間就為印度開采出石油。到1960年,印度自產的石油基本可以滿足印度國內需求的1/3左右。在1960-1965期間,印度開采的石油總量達到了80億桶左右,價值達15億美元。蘇對印的石油工業(yè)建設的援助,打破國外油氣公司對印度石油市場的壟斷,為印度的油氣工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顯然,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的這些援助,對印度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
就單純的對印度經濟援助而言,蘇聯位列美國、世界銀行、英國、西德和加拿大之后,是第六大對印度援助的經濟體。同時,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主要是貸款形式,贈款相比較西方國家較少。盡管如此,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遠超它所提供援助所占比例,對印度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深遠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的援助基本上是根據印度政府的需求量身定做,為印度建造完成了15個大型項目,這其中包括一座年產400萬噸的比萊鋼廠,年產300萬噸的伯勞尼石油冶煉廠、年產8萬噸的蘭契(Ranchi)重型機械廠和水力發(fā)電站4座(裝機容量達7.12億瓦)等西方國家不愿涉獵的國有重工業(yè)部門,這些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大大擴大了印度的對外貿易
由于蘇對印的貸款援助可用貨物或印度盧比進行償還,對印度一個外匯極度缺乏的國家來說,這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和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還擴大了印度的對外貿易。印著名經濟學者塞巴斯蒂安?斯坦尼斯洛斯(M.Sebastian Stanislaus)在其《蘇對印經濟援助分析與評估》(Soviet economic aid to India: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一書中明確指出,印蘇從1950-69的貿易總額為250.65億盧比,援助所產生的貿易為199.74億盧比,因此,蘇對印援助所產生的貿易對兩國貿易的貢獻接近80%。對此,作者也認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在赫魯曉夫時期,蘇對印的經濟援助基本是以貸款的形式提供,并且可用盧比來進行償還。蘇在得到這些還款后,自然是在印購買它所需要的農產品和初級原料等,這樣自然使得印度對蘇聯的出口大為增長,從1956年的1.55億盧比到1964年的7.79億盧比。
這種增長一方面擴大了印度各種產品的出口途徑:印度對蘇聯出口的貨物主要是茶葉、黃麻和咖啡等農產品,這些產品在西方國家的銷量是比較穩(wěn)定的,要提高銷售額也很有限且競爭也大。但通過與蘇聯貿易,使得許多在西方不能消化的產品重新又在后者找到了機會。同時,隨著印度工業(yè)的發(fā)展,印度也開始對蘇聯出口一些在西方市場并不具優(yōu)勢的工業(yè)成品和半成品且所占比例逐步上升。1956年這些產品占印出口到蘇聯的18%左右,但到1963年就上升到30%,到1966年幾乎達到了45%。這些產品的出口無疑大大為印度擴大了市場,創(chuàng)造了利潤。
此外,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在提升印度對外貿易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比如說蘇聯援建的比萊鋼廠。盡管耗資巨大,但它所帶來的效益也是巨大的。它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還開始逐步出口創(chuàng)匯。一期建成后當年(1959年2月),比萊鋼廠就出口了價值550萬盧比鋼鐵。第二年(1960年)又出口了價值2400萬盧比鋼鐵,以后逐年上升。在向37個出口的國家包括美英法意日等西方先進工業(yè)國家,這為印度減少貿易赤字和增加外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使西方國家對印度援助的門檻逐步降低并引發(fā)了競相投資的景象
蘇聯原本想通過對印度的援助降低印度對西方的依靠及后者的影響力,但尼赫魯不結盟的二元外交將此轉為了東西方集團在此競相投資援助的場景,其中美國的反應最為強烈。
艾森豪威爾在1958年2月19日的國會上指出:“如果蘇聯對任何國家援助的目的僅僅是幫助其克服經濟困難,而不侵害它的自由的話,這樣將會被視為促進自由世界經濟政策增長的目的而大受歡迎。但在國際共產主義史上并無此先例,……我們與其它自由國家必須知道蘇聯集團的援助是一種新的狡猾的長期的工具,是直接朝向這個目的,那就是將它的受援國從自由世界的團體中脫離出來,轉而加入到共產主義的軌道中來?!币虼?,我們必須加大對印度援助,以免印度落入蘇聯的外交軌道。1951年6月-1965年6月,美國承諾給印度的經濟援助,達到292.93億盧比(約61.516億美元),其中約80%是在艾森豪威爾在1958年2月19日講話后給的。
在美蘇的示范下,印度接受的外援也是呈幾何級數上升。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印度僅僅收到了20億盧比的資金援助,而到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收到的援助資金達到了143億盧比,第三個五年計劃收到的援助資金達到了286億盧比,這大大促進了印度“二五”、“三五”計劃的實施。
同時,在蘇聯的積極援助下,西方各國紛紛降低援印門檻。比如說當西德和英國得知蘇聯要對比萊鋼廠進行援建時,原本兩國對印度鋼廠援建的貸款條件由7%的利息降為了5%,原本償還期為3-5年,也變?yōu)?-10年。西德早先更是提出建成后允許其出資控股20%,最后也放棄了,并很快做出了援建決定。對此,赫魯曉夫在1961年對印度訪問時指出,羅爾凱勒鋼廠(Rourkela Steel Plant,西德援建)和杜爾加浦爾鋼廠(Durgapur Steel Plant,英國援建)的建成也應該有我們的功勞在里面。
再比如,當尼赫魯政府決定在科欽(Cochin)建設年產量250萬桶一家冶煉廠后,美國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則提出了3400萬美元而中標,這遠比蘇聯在科亞利所建的同產量冶煉廠所花的低得多,蘇當時的總花費為6000萬美元,一下為印度節(jié)省了2600萬美元。
不難想象,如果蘇聯不選擇印度作為主要援助對象,那么它受到的關注自然要小,同時也導致受到的援助也要小。當然這與尼赫魯積極投身國際事務和在關鍵時候有選擇性地做出親善舉措也是分不開的,由此引發(fā)東西方在印度一場新的援助冷戰(zhàn),對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蘇聯的援助也為印度節(jié)省了大量珍貴外匯。自1956年起,印度開啟了以基礎重工業(yè)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盡管為此提倡進口替代策略以節(jié)省外匯,并從1957年6月起,執(zhí)行相當嚴厲的進口政策,有700種商品完全取消進口。但由于進口的設備過多,這些措施并沒有有效減緩印度外匯儲備急劇下滑的傾向,并在1957-58印度出現了嚴重的外匯危機,最少時僅有十幾萬美元。顯然,沒有蘇聯的援助,印度將進口更多的機器設備等,將加劇印度的外匯危機。
所以說,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不僅大大降低了印度對西方國家的依賴,而且其所產生的影響也遠超出它在外國對印度援助中所占的比例。對此,許多印度人也均有同感,來自莫斯科的援助是更有利和更適合印度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和理念,它大大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fā)展。尼赫魯對此也是毫不掩飾,他在一個場合說:“有了蘇聯的援助,我們國家的工業(yè)化將實現快速發(fā)展?!彼哉f蘇聯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對印度的影響是深遠的。
注 釋:
①劉名望.1947-1953年印度與蘇聯關系冷淡的原因探究[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7-22.
②美國早在1949年1月,就提出了旨在防止不發(fā)達國家落入蘇集團軌道的"第四點計劃"和"480號公共法案",印度據此受到了美國大量的經濟援助.
③Arthur Stein,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Nehru era,p171.
④張盛發(fā)著:《斯大林與冷戰(zhàn):1945-195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頁.
⑤《赫魯曉夫言論》,第五集,第43頁.
⑥(蘇)赫魯曉夫著:《最后的遺言》,第195頁.
⑦而且還與印簽訂了《比萊鋼廠援建協議》.蘇聯對此特別重視.它是蘇聯第一個對外援建項目,赫魯曉夫親自把關,派出了有著多個鋼鐵廠建設經驗的迪姆希茨為總工程師,最終贏得了時間,趕在英德前完成了任務.此舉贏得了印度的信任并被寄予了厚望.
⑧劉名望: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61-66.
⑨它們是1.重型機械廠2.采煤機械項目3.光學玻璃項目4.科爾巴采煤項目5.內韋利火力發(fā)電站6.科塔精密儀器項目。R.K.Jain, Soviet -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 Vol 1,p559.
⑩R.K.Jain, Soviet -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 Vol 1,p559.
2016-05-17
2015年度貴州遵義師范學院博士基金立項項目“尼赫魯時期的印蘇關系研究(1947-1964)”,(項目編號:遵師BS[2015]18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劉名望(1979- ),男,江西省遂川縣人,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印蘇(俄)關系史、南亞國際問題。
K153
A
1008-8091(2016)04-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