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蘭(浙江樹人大學(xué),浙江杭州)
?
《夫婦們》中“態(tài)度”的表達(dá)與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
吳榮蘭
(浙江樹人大學(xué),浙江杭州)
摘 要:本文結(jié)合修辭性敘事理論,運用功能語言學(xué)的評價系統(tǒng)對厄普代克長篇小說《夫婦們》進(jìn)行態(tài)度資源分析。從敘述視角、反諷、意象三個方面來研究小說在婚外情敘事中對態(tài)度資源三個子系統(tǒng)即情感、判斷和鑒別的表達(dá),從而考察作者的敘事動機和超越主流的文學(xué)意識形態(tài)。闡釋20世紀(jì)60年代“通奸社會”中美國人力求實現(xiàn)個人意愿和自由的個人表達(dá)引發(fā)的道德疑惑,揭示從肉體狂歡中建立“欲望烏托邦”的脆弱無力,并對彌漫著自由憧憬的肯尼迪時代進(jìn)行反諷。
關(guān)鍵詞:《夫婦們》;態(tài)度資源;修辭性敘事;意識形態(tài)
長篇小說《夫婦們》(Couples)讓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登上1968年《時代周刊》的封面,照片標(biāo)題為“通奸社會”。這部飽受爭議的小說沿襲了作為美國社會歷史變遷記錄者的厄普代克諸多作品的特征,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現(xiàn)象”的通奸是用小說來書寫歷史的厄普代克所著力關(guān)注的(金衡山,2008: 213);“他作品的兩個標(biāo)志是,性愛和中產(chǎn)階級”(郭英劍,2000:87);“小說見證了婚姻的日漸脆弱以及通奸與離婚的不斷增加”(Bradbury,1992:184);但他“并沒有對通奸進(jìn)行任何道德抑或宗教譴責(zé)”(顧悅,2013: 14)。正因為如此,加上作品中大量露骨的性描寫,《夫婦們》被與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相提并論,招人非議、不滿以至憤怒,認(rèn)為厄普代克在“道德上非常含糊”,比如美國大批評家Harold Bloom就曾批判作者是“具有重要風(fēng)格的次要作家”。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借助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家Martin的評價理論,我們認(rèn)為,作家寫作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小說將本人的意識形態(tài)公諸于世,主要途徑是按照“態(tài)度—介入—級差”的評價系統(tǒng)模式對筆下人物進(jìn)行判斷,對特定事件、事物作出鑒別,借助不同的敘述視角顯性或隱性地表達(dá)敘述者的情感來展示隱含作者的“態(tài)度”并引導(dǎo)“作者的讀者”作出理想的倫理判斷和選擇。而這個態(tài)度展示過程就是作者的“介入”過程,即“語言使用者通過語言將不同的態(tài)度介入到對他人、地點、事物、事件和事態(tài)的評價上”,因此作家的“語言介入為我們分析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提供了語言實證的選擇資源”,以便讓我們看清作者對特定事件的情感、判斷和鑒別(王振華,2004: 43)。
無獨有偶,后經(jīng)典修辭性敘事理論家詹姆斯·費倫認(rèn)為敘事是一種修辭行為,是“一方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為另一方講述發(fā)生的事件”(1996: 218),即敘事是多重交際的行為,“涉及隱含作者的目的又涉及敘述者的目的”(2005: 1),因此作為觀察者的讀者可以對敘事文本的人物、情景、人物的選擇或判斷作出判斷,并辨別他們與隱含作者觀點的出入。因此,讀者的敘事判斷尤為重要。在《體驗小說:判斷、進(jìn)程及修辭性敘事理論》(Experiencing Fiction: Judgment, Progressions, 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一書中,費倫將闡釋判斷(interpretive judgment)、倫理判斷(ethical judgment)與審美判斷(aesthetic judgment)認(rèn)定為基本核心命題,即讀者對人物、事件、行動或其它相關(guān)敘事因子所作的闡釋判斷,對人物及其行為的道德價值所作的倫理判斷,對敘事的藝術(shù)價值所作的審美判斷(2007: 9),這與Martin評價理論中態(tài)度資源的“情感”、“判斷”、“鑒別”三個子系統(tǒng)有貫通之處,結(jié)合研究具有可行性。
厄普代克是美國寫實主義的領(lǐng)軍人物,《夫婦們》也不例外。除了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種種特征,本小說體現(xiàn)了另類的寫作特色,如偷情的男女主人公的對話沒有引號,作者異體字的直接引語表達(dá)既是他們的話語,也是他們心理流露、暗中勾通、剪不斷理還亂的記憶,而占了很大篇幅的男主人公皮特意識流式的、有長有短、內(nèi)容跳躍的心理活動描寫更是內(nèi)心深處最直接的表白,而小說中動物、人物意象更是突出。
因此,本文將運用功能語言學(xué)的評價系統(tǒng)對《夫婦們》進(jìn)行態(tài)度資源分析,結(jié)合修辭性敘事理論從敘述視角、反諷和意象三個方面來研究小說在婚外情敘事中對態(tài)度資源三個子系統(tǒng)即情感、判斷和鑒別的表達(dá),從而對文本作出更合理的闡釋判斷、倫理判斷和審美判斷,為厄普代克被冠上的“道德上非常含糊”、“具有重要風(fēng)格的次要作家”罵名一辯。
敘述視角對于敘事至關(guān)重要,“目的就是要表明作者/敘述者的價值觀或是對事件 、人物的態(tài)度與評價”。作者必須慎重選擇敘事聲音和敘事眼光,也就是選擇由誰、從哪個角度來講述故事,因為這“表明作者/敘述者對敘事的介入程度及對人物和事件主觀和客觀的態(tài)度與評價”(王雅麗 管淑紅,2006: 9)?!扒楦小笔菓B(tài)度資源的第一個子系統(tǒng),屬于心理學(xué)反應(yīng)范疇,“是指說話者/作者對人、事、物的情感反應(yīng)”(Martin & White, 2005: 43)。然而在《夫婦們》中,情感資源均屬于非作者情感。厄普代克選擇了客觀的全能視角,即第三人稱敘事,為了把介入程度降至最低,作者用了異體字的直接引語,也就是“借言”,原封不動地把偷情男女的對話記錄下來,同時用令人幾乎感覺不到敘述中介存在的“自言”,也就是大篇幅的意識流描述還原了20世紀(jì)60年代美國人由于精神空虛而追尋肉體狂歡的“通奸社會”原貌。
男主角皮特是個其貌不揚的建筑工程師,妻子安杰拉具有淑女風(fēng)范,因夫妻性事不和諧,他就將眼光轉(zhuǎn)向小鎮(zhèn)上夫婦們社交圈子里的其它有夫之婦,先是牙醫(yī)弗雷迪的老婆喬治妮,后是有著身孕的福克茜,同時又和比阿睡在了一起。但厄普代克在敘述這些混亂的婚外性事時,并沒有介入本人的主觀評價,而是用異體字的“借言”原原本本地展現(xiàn)沉迷于“事后服藥的天堂”里婚外肉體狂歡的美國人。
親愛的比阿,我當(dāng)然想操你,瞧你汗淋淋的小身子骨,累得有氣無力,嬌小,溫婉,我怎么能不想操你呢?就像所有的百合,難道不是嗎?來吧,快把你的腿叉開吧。這事兒容易得很。(厄普代克,2011: 15)
(……)
這里嗎?就在弗雷迪的床上嗎?
也是我的床呀。你倒愿意在地上來嗎?
不,不。就是很奢侈。這些都是誰的書?
弗雷迪的色情小說,真讓人受不了。快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吧。
我在你身上呢,天哪??墒恰y道我們不應(yīng)該采取些辦法,別搞出小寶寶來嗎?
親愛的。你這樣天真。你以為安杰拉不吃伊諾韋德避孕藥嗎?
你服嗎?管用嗎?
當(dāng)然管用,神奇得很。歡迎到事后服藥的天堂來。喬治妮說。(101)
小說中的夫婦們的社交圈里只“剩下了酒和情愛”(11),正如作者在開篇中引用《錫西厄人》的話,“我們愛戀肉體:它的味道,它的色調(diào)”,夫婦們以自由為名,借聚會之機,毫無顧忌地通奸,甚至公開換妻。但厄普代克并沒有妄加個人喜怒,而是借著夫婦們談?wù)撔允轮畷r,通過他們口中諸多表示情感的詞匯,如“天堂”、讓人“如釋重負(fù)”“心情輕松的褻瀆言辭”(厄普代克,2011: 57)、“美妙極了”的“自得其樂”(60),來客觀地展現(xiàn)他們“提倡一種夫婦間隨意和公開的陪伴關(guān)系、享樂主義方式,希冀在空虛無聊的婚姻生活中建立一個‘欲望烏托邦’”(吳榮蘭,2015: 41)。
而對“欲望烏托邦”的迫切渴望在皮特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厄普代克通過他“自言”的敘述聲音傳遞當(dāng)事人不僅為了釋放情欲,更是尋求安慰、遠(yuǎn)離死亡恐懼而追逐肉體狂歡的迫切之感。在與妻子安杰拉求歡未果之后,皮特再難入睡,他大腦里不停地閃過因車禍過世的父母那透明的身體,只得不停地禱告“上帝幫幫我,快幫幫我,把我從這里救出去(……)讓我入睡吧”(15)。禱告失效之后,他的意識流開始轉(zhuǎn)向與各種女人的性愛場面,“努力利用他所認(rèn)識的女人的身體安慰自己”(288);他“喜歡結(jié)了婚的女人”,因為她們讓他聯(lián)想到“母親”(473)?!澳赣H”一詞是最強烈的情感象征—溫暖、安全感。在“噩夢做過的黑夜之后,在那些郁悶的日子里”,他會去讀福克茜給他的書信,感覺自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一則主人公是遙遠(yuǎn)的祖先的寓言里,尋找自己的影子”(294),尋找自我。
通過對以上作者直接而生動地記錄人物的特定話語中的情感詞匯的觀察,讀者可以對通奸的人物與交媾事件作出闡釋判斷:對皮特而言,“伴隨肉體欲望滿足的烏托邦想象賦予了‘審美境界’中享樂主義生活模式的雙重含義,‘一方面是追求身體快感,另一方面是訴求自由和自在的精神和物質(zhì)狀態(tài)’”(吳榮蘭,2015: 41)。
判斷屬于倫理范疇,“受到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是根據(jù)倫理道德準(zhǔn)則對人類行為進(jìn)行肯定和否定的評價”,作判斷時,我們通常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社會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以及正常的或不正常的等標(biāo)準(zhǔn)對一個行為進(jìn)行評判”(Martin & White,2005: 52)。在《夫婦們》中,厄普代克本人并沒有對人物的通奸行為作出直接的判斷,而是“暗暗地建立自己的倫理標(biāo)準(zhǔn),以此來引導(dǎo)讀者做出特定的倫理判斷”(Phelan, 2007: 10)。小說中引導(dǎo)的方式就是通過皮特對兩位主要情婦前后態(tài)度的鮮明對比而形成的反諷。
??塑缃o皮特的書信中寫道:“某種可悲的事實是,在性交活動中,女人的人格沒有男人的人格顯得重要(……)女性的器官極端愚蠢,那玩意兒讓我們一次次進(jìn)入一種上癮的狀態(tài),而我們的頭腦又要我們擺脫出來?!?厄普代克,2011: 298)類似這樣的話似乎坐實了女權(quán)主義者給厄普代克冠上的瞧不起女人的男權(quán)主義者的罵名。然而,與其說作者不尊重女性,不如說他展現(xiàn)了通奸中男人的本性——把女性“對象化”。皮特曾對喬始妮坦言,只要是在床上,所有男人都會表現(xiàn)出憐香惜玉,言下之意是下了床就未必了,而他本人也確實用言行證明了如此。前腳和喬治妮纏綿完畢,后腳一接對方電話,卻有種兩人“不可觸摸的陌生感受”(98);最初和喬治妮“在沙灘上交媾,在門廳交媾,在樹蔭下交媾”時,“想起喬治妮很幸?!?252),可后來纏上福克茜后聽著喬治妮電話里想他、愛他、求他見面的哭訴時很冷漠,甚至在心里埋怨起她不懂游戲規(guī)則,不懂“男女私通的本質(zhì)本來是獨立的,可喬治妮因為變得依賴對方而陷入罪孽不能自拔,害了自己”(300)。
在敘述皮特和福克茜的婚外關(guān)系中,厄普代克賦予了一種浪漫愛戀氣氛,皮特被刻畫為一個“實在等不及”、總是“不由自主地”奔向情人、見不到面就胡思亂想、需要她的書信來安撫噩夢后對死亡的恐懼和“我是個孤兒,是社會的棄兒”的社會身份焦慮(231)的戀愛中的男人??墒呛髞硭圆煌c舊情人鬼混,他也不再看她的書信,因為“它們似乎全都是藍(lán)色的魚釣和釣線、干死的刺兒更鋒利地置人于死地”(380);等到??塑缫脖硎緪凵狭怂?,懷上了他的孩子——這本是重新組合家庭的基礎(chǔ),他卻認(rèn)為是死亡又來邀約了,逼她同意墮胎后慶幸“這是她送給他的許多禮物中最仁慈的一種,把他釋放了,(……)他就可以毫無內(nèi)疚地自由了”(376),甚至為了讓她成功墮胎,甘愿把自己的老婆送上喬治妮的丈夫弗雷迪的床上。
費倫認(rèn)為,要重構(gòu)敘事作品的倫理原則,必須借助四個“倫理取位”:人物即被講述者的“倫理取位”、 敘述者的“倫理取位”、隱含作者的“倫理取位”和讀者的“倫理取位”。與此相對應(yīng),Martin認(rèn)為,判斷包括人物的判斷,其它人物對他/她的判斷,敘述者/隱含作者的判斷和讀者會形成的判斷。在皮特看來,與多個女人的婚外性事是“背叛加背叛,密切配合,像同臺演戲一樣漸入佳鏡”(369),無所謂忠誠,不管是哪個女人,都只是一個對象,讓“他所感覺到的是一種對偷情本身的懷舊情緒,情人的懷孕不是重新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礎(chǔ),而是“造化以性交為誘餌,讓我們走向懸崖”(380)。雖然作者本人并沒有對皮特做出直接的判斷,但是,通過其它人物對他的判斷,比如要求和他老婆睡上一覺才肯幫他情婦??塑鐗櫶サ母ダ椎鲜中g(shù)后對他“狠狠瞪了一眼”,“氣洶洶”借著他名字與Hanema音似,罵他是“一劑久負(fù)盛名的灌腸劑”(425-426),讀者亦做出了隱含作者所暗暗引導(dǎo)的判斷:婚外性事中的男人基本是把女人“對象化”了,女人只是滿足欲望、填補空虛的手段,正如路易斯所說的,“他想要的恰恰不是女人,他想要的是一種快樂,而女人恰巧是這種快樂必需的工具”(78-79),“在本質(zhì)上是自我中心的,并沒有將對方(不管是配偶還是情人)真正當(dāng)作獨立而有價值的個體”(顧悅,2013: 16),而是喬治妮口中所擔(dān)心的“漂亮的馬桶”。雖然最后皮特還是和??塑缃Y(jié)婚了,但并非出于自愿,而是雙方的另一半執(zhí)意如此的結(jié)果,而他們搬到另一小鎮(zhèn)上開始新的生活也是因為破壞了當(dāng)?shù)氐挠螒蛞?guī)則已經(jīng)不被接受,“從結(jié)局看來這不過是作者的一種反諷罷了,從另一面烘托了夫婦們婚外‘戀’的虛假(吳榮蘭,2015: 42),也證明了違反倫理規(guī)則的婚外肉體之歡所營造的“欲望烏托邦”是岌岌可危的。
鑒賞是美學(xué)范疇(但也包括了社會價值這一非美學(xué)范疇),“表達(dá)事物的價值,包括自然現(xiàn)象和符號現(xiàn)象價值的資源,指對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的評價”(Martin & White, 2005: 43)。它與判斷的區(qū)別在于并非評價人類的行為,評價對象是人為的或自然的物體、文本甚至更抽象的結(jié)構(gòu)。當(dāng)人物不被看作是行為的參考者或執(zhí)行者,而是一種實體,那我們也可以對人作出鑒賞而非評價。在《夫婦們》中,厄普代克突顯了教堂頂上的公雞風(fēng)向標(biāo)、陰溝里并排的避孕套和糖果紙這兩個事物意象和通過人名突顯的人物意象。對這兩類意象象征意義的鑒賞分析,將幫助我們理解20世紀(jì)60年代美國人的信仰狀態(tài)。
4.1教堂與公雞
象征塔博科斯小鎮(zhèn)的教堂在書里一開始亮相,就被賦予了最細(xì)致、專業(yè)的美輪美奐的描寫,然而開頭一句“一只金燦燦的公雞在塔博科斯高空翻飛”(厄普代克,2011: 15)卻喧賓奪主,“鎮(zhèn)上的孩子們長大成人,感覺那個風(fēng)向雞就是上帝。也就是說,如果上帝在塔博科斯活靈活現(xiàn)地現(xiàn)身,那就是這個到處可以看見卻觸摸不到的風(fēng)標(biāo)雞”(16)。這所本應(yīng)象征著為人崇拜的上帝的壯麗宏偉的白色教堂最后被雷電擊中燃起大火,付之一炬,而“那個風(fēng)向標(biāo)公雞,亮閃閃的,仿佛煙熏和雨淋都奈何不了它,一動不動地站在窄窄的尖頂上”(498)。教堂作為宗教信仰的標(biāo)志,在火與水的毀滅中,由抽象的宗教信仰轉(zhuǎn)化成了對雄性器官的巨象崇拜,闡明了20世紀(jì)60年代的美國宗教信仰式微、新教世俗化的社會狀態(tài)。正如作者在被采訪時所言,這個時代的美國人已經(jīng)失去了控制,“性作為一種新興起的宗教,作為一個唯一剩余的東西”,成了“非基督教的宗教”(Plath, 1994: 87)。
小說中的人們基本都已不去教堂,就連牧師本人也只是“做出一種想象中的牧師樣子”,“一心把基督教義的枯竭形式變換成金融術(shù)語”,因為他本人“心心念念的就是錢”,“他自己對錢從來沒有滿足過”(厄普代克,2011: 20-21)。為了擺脫死亡恐懼的皮特是唯一經(jīng)常去的一位??墒窃诔澝涝姇r他并沒有想著上帝,而是情人白白的身體,甚至把手淫和禱告放在一起,幻想著基督是否也有性器官?!爸挥挟?dāng)信仰衰落之際,上帝與性之間的關(guān)系才會變得模糊”(谷婷婷 洪增流,2008:36),最后曾經(jīng)為他的信仰尋求庇護(hù)的皮特最終也失去上帝了,“上帝將不會被利用了”(厄普代克,2011: 289)。
4.2避孕套與糖紙
如上文所探討,和上帝有著最密切、最直接接觸的牧師也陷入物質(zhì)的枷鎖之中,往往也存在著信仰和道德的問題,傳統(tǒng)宗教已經(jīng)成了種身份的裝飾品甚至標(biāo)榜物,60年代美國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卻極大地沖擊了美國人對傳統(tǒng)上帝的信仰,置之于矛盾與苦悶之中。在《兔子四部曲》中,為了追求自我價值,敏感又膽小的兔子不停地在追求有別于傳統(tǒng)信仰的新型補償物,其中重要的一樣就是性,以皮特為代表的夫婦們也是如此。在和??塑缯?wù)擄L(fēng)情時,在被問到他為何上教堂時,他感慨,
我認(rèn)為美國現(xiàn)在是一個悶在糖罐里的沒有人疼愛的孩子。(……)明擺著。上帝再也不喜歡我們大家了。他愛俄國去了。他愛烏干達(dá)去了。我們?nèi)鉂M膘肥,膿皰滿身,總是哭著喊著要糖蛋蛋吃。我們失去了優(yōu)雅。(225)
由于失去了可靠可信的信仰對象,美國人的心靈變得日益空虛,“失去了優(yōu)雅”,大街上四處可見不堪入目的“一個避孕套和一張包糖果的紙并排躺在開口的陰溝里”(426)。隨意而扔的避孕套和糖紙,實際上都是不負(fù)責(zé)任的意象。就連皮特六歲的女兒露絲(242)都認(rèn)為“上帝是弱智”、再也不想去唱詩班,失去信仰的美國人就像一個貪吃糖果的孩子任性扔掉糖紙一樣,隨意展覽自己自由自在性生活的證據(jù),刻畫了一個“道德虛無主義”、“巴比倫化”的美國群象(顧悅,2013: 14)。
4.3人物意象
除了事物意象,小說里人物象征也很突出。人物的性格往往用他們的名字作部分象征,如??塑绲挠⑽拿諪oxy也意為“狐貍”,暗示她身上的動物性元素,皮特口中“一只調(diào)腚的狗兒”,一種勾引、誘惑的韻味;而安杰拉(Angela)的名字就是天使的意思,皮特在哭訴不愿和她離婚時也曾稱為“靈魂的保護(hù)神”,可這位有著玫瑰般棕色、讓人聯(lián)想到“羊皮紙”、“古埃及”、“蓮花瓣”(厄普代克,2011: 456)外陰的女子因人如其名,高潔、性冷淡,最終被出軌、慘淡收場。不過,誰都沒有弗雷迪這個人物更具象征性質(zhì)。他在文中是一個猶如羅馬神話蒂利希阿斯(Tiresias)“雙性同體”的預(yù)言者,因“對骯臟的真相像獵狗一樣追逐”(21)而不討人喜歡。然而,對這個意象的鑒賞,可以讓讀者看清作者對性事的評價。
小說里的弗雷迪(Freddy)與弗洛伊德名字相近,一直給眾人瘋瘋癲癲、半人半仙的印象。他是牙科醫(yī)生,臥室里擺滿了關(guān)于性的文學(xué)書籍和社會科學(xué)書籍,并以弗洛伊德的《釋夢》為代表。在眾人眼里,他是個“人妖一體”、“男不男女不女”(厄普代克,2011: 254)的AB“雌雄同體”、“這邊迎奉雄性之樂,那邊享受雌性之快(183),并像一個跳大神的,喜歡以性學(xué)家的面目出現(xiàn),為人指點迷津。對于眾人癡迷的性事、眾人換偶的狂歡,他批判他們其實都是自私的同性戀者,“都是顛覆性細(xì)胞”,“好比在墳?zāi)估?,只有墳?zāi)沽D中止享樂主義,(他們)卻極力要回到享樂主義”(165),所以眾人“不是在將來一個特定時刻死去,而是所有時間都在死去”(416)。
著名社會學(xué)家丹尼爾·貝爾在論述當(dāng)代美國的文化矛盾時指出,追求最大利潤的經(jīng)濟體制宣揚了最大程度消費,導(dǎo)致“在文化層面上形成以‘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表達(dá)’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在生活方式上則是享樂主義的出現(xiàn)和流行”,而對通過集體聚會狂歡達(dá)到“興奮理療”作用的這種享樂主義,他采取了嚴(yán)厲的批評態(tài)度,認(rèn)為它“是當(dāng)代美國社會的一個通病,是導(dǎo)致傳統(tǒng)價值觀念崩潰的罪魁禍?zhǔn)住?金衡山,2007: 26)。弗雷迪曾經(jīng)高呼“我們彼此組成新教堂”(厄普代克,2011: 6)的話語是貝爾所憂慮的傳統(tǒng)道德墮落過程的一個生動比喻,他本人最終無法也不愿同流合污、和夢中情人安杰拉上床,生怕玷污了她,沒法淪入享樂主義的漩渦,最終連原本覺得他是個魔咒的皮特都喜歡上他了。這位被用僅次于皮特大篇幅刻畫的蒂利希阿斯式人物意象,間接傳達(dá)了作者本人對“欲望烏托邦”享樂主義本質(zhì)的批判。
有學(xué)者認(rèn)為,厄普代克在兔子系列等小說中描繪了美國白人中產(chǎn)階級富裕、自滿的生態(tài)現(xiàn)狀,構(gòu)建了一系列“美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代言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dāng)時的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識”(任菊秀,2012: 77)。然而,厄普代克并非讓文本被動地反映美國現(xiàn)實。正如伊格爾頓所說的,“作家作為社會的人,必然進(jìn)入到現(xiàn)實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秩序中去,文學(xué)生產(chǎn)通過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關(guān)系,即文學(xué)是通過特定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連結(jié)在一起的,但文學(xué)本身又通過語言而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文學(xué)自身又是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引自汪正龍,2003: 58)。不同于貝婁,厄普代克并沒有通過自己小說中的人物直截了當(dāng)、清楚明了地表明對尖銳社會問題的問責(zé),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場,做出清晰的倫理判斷,而是像素描一樣,描繪所聽到、看到的一切,通過描繪出一群對肯尼迪被刺殺無動于衷,甚至自己都感覺是“在肯尼迪棺材上跳舞”的通奸者形象來讓讀者、作者和文本充分交流互動,達(dá)到了其敘事的修辭目的,藉此成功地隱藏了他真正的社會訴求,即對提供浪漫、自由的肯尼迪時代的反諷,超越了當(dāng)下過度個人意愿與自由表達(dá)的意識形態(tài)。
通過評價系統(tǒng)下的態(tài)度資源研究,我們可挖掘出作者(或發(fā)話人)隱藏在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叭魏翁囟ǖ男问奖磉_(dá)特定的意義(……)所作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選擇所帶來的效果,選擇本身就是意義”(黃國文,2006: 19),厄普代克表面道德立場的不選擇,卻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xiàn):
[1] Bradbury, M. 1992.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 [M]. Oxford: Oxford UP.
[2] Martin, J. & R. 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3] Phelan, J. 1996. 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 Audience, Ethics, Ideology [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4] Phelan, J. 2005. Living to Tell About It: A Rhetoric and Ethics of Character Narration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 Phelan, J. 2007. Experiencing Fiction: Judgments, Progressions,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 [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6] Plath, J. 1994. Conversations with John Updike [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7] 谷婷婷 洪增流.2008.從《一個月的星期天》看厄普代克對美國宗教的思考[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1):31-38.
[8] 顧悅.2013.論厄普代克欲望記憶書寫的審美情趣[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4):12-18.
[9] 郭英劍.2000.狂亂年代的經(jīng)典之作—試論約翰·厄普代克的《夫婦們》[J].外國文學(xué),(2):87-90.
[10] 黃國文.2006.研究的語言學(xué)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xué)分析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1] 金衡山.2007.身體的狂歡:厄普代克《夫婦》中欲望烏托邦和享樂主義的雙重含義[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22-33.
[12] 金衡山.2008.厄普代克與當(dāng)代美國社會—厄普代克十部小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3] 任菊秀.2012.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代言人—厄普代克“兔子”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解析[J].煙臺大學(xué)學(xué)報,(1):77-81.
[14] 吳榮蘭.2015.婚外戀中自由的悖論—生存境界論視域下《夫婦們》“欲望烏托邦”的消解[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0):40-44.
[15] 王雅麗 管淑紅.2006.小說敘事的評價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在異鄉(xiāng)》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2):9-12.
[16] 王振華.2004.“物質(zhì)過程”的評價價值—以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為例[J].外國語,(5):41-47.
[17] 汪正龍.2003.談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J].文藝?yán)碚撗芯?(5):54-61.
[18] 約翰·厄普代克.2011.夫婦們[M].蘇福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The Expression of “Attitude” and
the Embodiment of Ideological Positions in Couples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rhetorical narrative theory, this thesis adopts the Appraisal Framework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explore the attitude resources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in Updike’s Couple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perspective, irony and image narration,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author’s motivation of narration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s which is beyond the main stream, that is, illustrating the moral confusion caused by over-stress on individual will and freedom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erotic utopia”in the“adultery society”to act as an irony of Kennedy’s era in the 1960s.
Key Words:Couples; attitude resources; rhetoric narrative; ideological positions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891(2016)02-008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基于生存境界論的婚外戀‘欲望烏托邦’研究—以《夫婦們》為例”(項目編號:Y2014324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榮蘭,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國小說
通訊地址: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舟山東路浙江樹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