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七年級和八年級歷史教材共安排了14次專題探究活動,這些活動一般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實地參觀、收集資料、開展討論、展示評比等,正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又符合開放性實踐性課堂的要求。可現(xiàn)實卻是社會、學校、學生對這門非中考學科的不重視,甚至有些歷史老師對此也是“講一講過場”而已,如何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利用北京市開展學生走進博物館活動及兼任綜合實踐課的優(yōu)勢,進行了初中歷史專題探究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教學實踐探索。
一、挖掘鄉(xiāng)土文化,做傳承文明的使者
通州區(qū)歷史悠久,舊時的通州八景“古塔凌云”“柳蔭龍舟”“平野孤峰”和“二水匯流”等景觀,今日依稀可見?!耙恢λ罢J通州”“倒映山河月影搖”“潞河千古帶通州”等贊美詩句,一直流傳至今。我校在城鄉(xiāng)結合部,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是外地進京借讀學生,通州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因此有必要將祖國史和家鄉(xiāng)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家鄉(xiāng)歷史同樣悠久、文化同樣豐富。
案例一:愛校教育
七年級歷史上冊專題活動一“拜訪我們的遠古祖先—北京人”,組織學生參觀了周口店猿人博物館,學生了解了歷史遺址、遺物與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增強了保護歷史文物的意識。我及時抓住這個教育契機,確立以“學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主旨的研究性課題,學生通過訪問退休或在職教師、老領導,查閱《校志》等方式,學生了解了學校過去,追憶為學校的發(fā)展留下串串腳印的眾多校友、名師。在整理展示學校取得的成就時,我讓學生展開想像,設計勾勒出心中未來的校園,用自己的筆繪制學校的未來美景,以此達到愛校教育。
案例二:愛家鄉(xiāng)教育
我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為此我以探尋學校所在地梨園鎮(zhèn)古今地名以切入點,組織學生探究、交流、討論地名的變化,組織了活動實踐課《梨園地區(qū)古今地名考》?;顒恿鞒倘缦拢合日{查學生的家屬于梨園鎮(zhèn)哪個自然村或居民小區(qū),要求一個村或小區(qū)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尋訪身邊的老人、查閱資料或利用網絡查詢本村村名的來歷及今天的變化。學生交流展示探尋成果后,老師出示梨園鎮(zhèn)新地名詩,學生討論新地名與自己的村子有無聯(lián)系,為什么地名發(fā)生了變化?由此引入到活動的第二階段:改革開放的梨園鎮(zhèn)?;顒拥拈_展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在查詢村名來歷時發(fā)現(xiàn)通州區(qū)許多地名帶有“馬”“墳”“公”“營”“圃”等字,他們自發(fā)開始了新的課題研究:通州區(qū)其它地名的來歷。
案例三:做傳承文明的志愿者
我們模擬導游了七年級上冊專題活動課二:絲綢之路話今昔。恰好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為宣傳運河文化,打造通州名牌,開展了做西海子公園講解員志愿者活動。
首先在初一年級招募志愿者,指導志愿者設計“你對西海子公園知多少”問卷。問卷對象是我校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員,以此做為收集相關資料和宣傳側重點人力分配的依據。在問卷基礎上,志愿者根據興趣所在分組合作,閱讀通州區(qū)地方教材及通州區(qū)地名考,到通州圖書館查找資料,上互聯(lián)網查詢,訪談公園和通州區(qū)博物館工作員,走訪周邊居民,到公園實地考察、拍攝照片,撰寫解說稿,制作幻燈片,先在小組內練習解說。在校內制作了一期“走進西海公園”專題廣播;制作了一期專題報紙,召開了一期主題班會。在校內宣傳基礎上,志愿者熟悉了景點,掌握了講解方法,這時來到西海子公園分李卓吾先生墓、燃燈佛舍利塔和三教廟組為游客講解。此項志愿者活動,學生了解了通州的漕運文化,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開闊了視野、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合作探究及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實踐能力,獲得了了社會經驗。懂得了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寬容人,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形成了與他人友好相處、共同成長的意識與能力,提高了服務意識,增強了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拓寬教材,體驗創(chuàng)新
七年級歷史上冊專題活動四:歷史小制作—四大發(fā)明。這次活動貼近歷史,體驗歷史,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為更好開展活動,我?guī)ьI學生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和科技館,按制作項目分成四個小組展開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認識深刻,拓寬思路,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造紙術組提出:中國書籍發(fā)展軌跡的研究;中國文字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研究;中國文房四寶的發(fā)展研究;中國裝裱及結繩藝術的研究;中國圖書裝幀及插畫藝術的研究。為此指導學生自行參觀了臺湖圖書城中國圖書文化展覽館,研讀了《說文解字》和《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等書。
印刷組出乎意料提出:按照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畢昇活字印刷術應該是極為方便而高效的,可奇怪的是,在之后幾百年里,中國絕大多數的書籍仍然是雕刻印刷術,甚至在今天激光照排技術下,我國年畫等傳統(tǒng)文化仍采用雕版技術,為什么?
火藥組更是找到魯迅先生在《電的利弊》中的一段話: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為什么不同?
指南針組卻提出:指南針與雷達甚至衛(wèi)星地位有沒關系……
學生新的研究專題的提出可以說思路拓寬了,能從書籍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歷史;能把四大發(fā)明與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能對比古代科技和現(xiàn)代科技;能看出科技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關系;能明白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問題在于如何為科技發(fā)展發(fā)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以此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由此可見,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的開發(fā)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增強直觀的歷史感受,通過動態(tài)的歷史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向前發(fā)展的、進步的,要讓學生了解現(xiàn)存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它的弊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逐步養(yǎng)成探究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