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華
采用“做中學”理論指導《科學》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做中學”提倡的是:讓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提問、動手實驗、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兒童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
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在教學實踐中以教材與生活為導向,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契機,使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不斷的摸索探究中積累經驗。
一、運用教材資源,培養(yǎng)基本技能
“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項目強調要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
探究《杠桿規(guī)律》我是這樣進行設計的:第一,模擬情景,提出研究問題并進行猜測。第二,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第三,學生分組實驗,收集數據、總結規(guī)律,做到學生親歷完整的探究過程,體驗做科學的過程。第四,分析實驗結果,將數據轉化成統(tǒng)計圖表,再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描述能力。第五,利用統(tǒng)計圖表完成推測達到學以致用。第六,整理總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七,課外拓展,閱讀關于杠桿的科學故事。
在這節(jié)課中,我重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顯現(xiàn)在于語言描述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及相關聯(lián)系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些能力的張顯才能達到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注重描述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實驗記錄單中的數據概括規(guī)律時,我特別注重學生語言的嚴密性、全面性。指導時,要求學生按著數據由小到大的順序概括,再由大到小概括,這樣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與語言的邏輯性、科學性。又如,根據坐標圖標中的曲線趨勢解釋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力學規(guī)律時就能將因果變化解釋得淋漓盡致了。同時,學生用科學詞匯進行描述也非常確切到位。從中使他們明白“學”為“用”服務,“用”是“學”的最終目的,在學與用中獲得樂趣與享受。
注重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總結本節(jié)課的規(guī)律是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讓三名同學分別匯報各組的實驗數據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見(指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方面),在產生共識沒有異議形成“公理”可證的情況下,才進行全班總結并且進行要點板書。
注重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整個實驗始終是圍繞“控制動力臂、阻力這兩個變量改變阻力臂,分別測量動力的大小”來進行教學的,從中培養(yǎng)學生變量控制實驗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挖掘教材資源,培養(yǎng) “愛心”
教材內容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并為其服務。認真挖掘教材資源,指導學生積極實踐,使小學的兒童通過接觸實際,通過直觀的多種感官的通路發(fā)展認知和情感,是有利于兒童發(fā)展的。
例如學習《蠶》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親自養(yǎng)蠶,觀察蠶的成長變化,并把自己的想法、問題、發(fā)現(xiàn)等寫成觀察日記。學生在采桑養(yǎng)殖的過程中,有苦有樂、有喜有憂,伴隨著實踐活動而來的是用“愛心”換取的科學與技能。
在那一段時間里,學生就像媽媽愛護寶寶一樣每天采集新鮮的桑葉喂蠶,給蠶清理枯葉和蠶沙,自己上學的時候,還特意叮囑家里人來悉心照顧蠶寶寶,下面是具體事例。 一位同學寫了這樣一則觀察日記:
那天我正在畫畫,發(fā)現(xiàn)一條蠶在桑葉上靜靜的趴著,失去往日的那種爭著肯桑葉的鏡頭,我很是納悶,順手用彩筆動了動它,結果它還是不吃也不動。由于趕著畫畫我沒再理這條蠶。下午,我做完作業(yè)突然想起來還有一條生病的蠶,就趕緊跑過去看,可是我怎么找也沒有找到,難道是誰把它給扔了,不可能,這屋里沒人進來呀。要么是尸體被壓在桑葉的下面了?帶著這種疑問,我重點翻了蠶沙。從中我找到了帶紅點的灰色顆粒,我用手把它拉長,秘密終于被揭穿了。原來那條蠶在脫皮呢!
三、就地取材,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
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或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要關注和重視孩子們在生活中感興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把它們作為科學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使孩子們從身邊選擇易于獲得的、有研討價值的物品,作為他們的操作材料。
例如,學完《鳥》后,學生建立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他們利用此觀念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記得一位同學曾經告訴過我,他發(fā)現(xiàn)一所幼兒園大廳的立柱也體現(xiàn)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
“你能具體說說嗎?”
“這根立柱是圓柱體的,它所起的作用是支撐樓板,但是沒有選擇三角形或正方形的,雖然這兩種也能起到支撐樓板的作用,但因為有棱角容易磕破小朋友,所以我說這根立柱也體現(xiàn)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
多可愛的孩子呀,我用贊賞的眼光看著他,露出欣慰的笑容。第二天的科學課,我?guī)е⒆觽冇脤嶒灥姆椒ㄗC明那位同學的猜測,孩子們用不同形狀的積木代表立柱,用橡皮泥代表小朋友,運用變量控制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xiàn)象,分析現(xiàn)象歸納出結論,證明那位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
這就是 在“做中學”理念下,教育出來的學生,具有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的具體體現(xiàn)。這些對于我們成人來講不算什么,但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經歷的是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究過程,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如果我們的孩子都學會了科學的學習,科學的思考,將來他們面對書本沒有的習題時,也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總之,在教學中積極運用“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的科學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動腦,主動去探究自然的機會,對于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觀察、親自操作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這將對孩子們的學習與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和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