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紅玲+何其輝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發(fā)祥地之一,這一地區(qū)的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尼羅河的文化遺產記載并發(fā)揚著人類數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歷程。
華南地區(qū)最長的河流西江發(fā)源于云南省曲靖,流經滇、黔、桂、粵4個省份,至廣東佛山三水的思賢滘與北江交匯,全長2214千米。西江年均徑流量為2670億立方米,是中國徑流量僅次于長江的第二大河流,是黃河總流量的7倍之多。如果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那么可以說西江孕育了嶺南文化,廣州、佛山、肇慶、梧州、貴港、南寧等西江流域15個城市是西江領域文明的見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西江是華南的“尼羅河”。
2016年2月5日,農歷臘月廿七,室外溫度不到10攝氏度,西江邊凜冽寒風撲面而來。我們來到西江高明段河岸,年過半百的王華強正在西江邊撒網捕魚,這是他幾乎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除禁漁期),不僅如此,這工作他已經堅持了幾十年。王華強可以說是“西江母親的孩子”,皆因他出生在一個水上人家,他的父親靠捕魚養(yǎng)活了一個家庭,到他這一代,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捕魚為生。
2016年元旦期間,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檔關于西江的節(jié)目——《美麗西江》,為觀眾展示了西江不為人知的美麗。經過數百萬年自然力量的作用,西江之水塑造了巖溶、天坑等世界級喀斯特奇觀。溫暖濕熱的亞熱帶氣候,獨特多樣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也造就了西江流域生物多樣性,這里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西江流經的土地,無不物產豐饒,人文氣息濃厚,居住在西江邊的人們,都像王華強一樣,用智慧、勇氣和汗水,追尋夢想,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守護著這個美麗的西江家園。在這里,你能看到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景色;你能看到聚村落腳、保留傳統(tǒng)的民風;你還能看到極為罕見,絕處求生的勃勃生機。
水力西江:航運量僅次于長江
西江水力資源之豐富,在全國各大河流之中僅次于長江。據1979年水力資源普查,西江理論蘊藏量2943萬千瓦,可開發(fā)裝機容量2160萬千瓦,特別是干流天生橋至大藤峽之間的南盤江紅水河及黔江河段,可能興建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500萬千瓦,平均年發(fā)電量600億千瓦小時,而且開發(fā)條件優(yōu)越,因此是滇、黔、桂、粵四省發(fā)展經濟極其可貴的能源。
水電站的巨大水庫還可以調蓄洪、枯流量,減輕下游洪水災害,增加枯水流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西江豐富的水利、水力資源,為沿岸地區(qū)的發(fā)電、農業(yè)灌溉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江的航運量同樣僅次于長江,居中國第二位,因此西江又是溝通兩廣的重要水道。西江干流航道長約287公里,平均河寬約1000米,常年可通500噸級船舶。沿岸有大、中、小內河港口數十個,其中江門、肇慶、六都、容奇港都是年貨物吞吐量百萬噸以上的大型內河港口。毫不夸張地說,西江是兩廣水上運輸的大動脈,對兩廣地區(qū)的物資交流和對外經濟聯系起著巨大的作用。
典故西江:龍母崇拜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大江大河通常由專門的神仙來掌管,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游記》中的東海龍王,還有黃河的河伯;而西江,同樣有神仙掌管,那就是龍母。
龍母——傳說中西江流域的河神,深受百姓的敬愛與崇拜,千百年來,龍母一直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信奉為“河神”而建廟敬拜,王華強也不例外。他介紹,每年的五月初八“龍母誕”,他都會親自去到龍母廟燒香參拜。據統(tǒng)計,在西江流域敬奉龍母的廟宇有多達300多座。
據說,龍母姓溫名媼,生于公元前290年(楚懷王辛未年)的農歷五月初八,溫媼善良勤勞,耕織漁牧,樣樣皆能。傳說她在西江河邊拾到一個巨蛋回家,隨后孵出了五條小龍,她精心養(yǎng)育五龍成才,因而百姓稱之為龍母。恰逢西江水患嚴重,龍母就帶領龍子和鄉(xiāng)親們辟山引水,治理洪災,執(zhí)仗護航,普濟蒼生,深受百姓的敬愛,被擁戴為倉吾族首領。
傳說龍母80歲那年,乘船經梧州到桂林進京,歸途染病身亡,時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農歷八月十五,正值中秋佳節(jié)。于是,人們把她尊為河神。在西江沿岸,上至大明山區(qū)武鳴縣的兩江鎮(zhèn),中至藤縣、岑溪、蒼梧、梧州,下至廣東德慶、肇慶等地,都流傳著龍母的故事,并且到處都有祭祀龍母的廟宇。
事實上,龍母崇拜就是以龍母廟宇為依托,以對龍母的圖騰崇拜為動因,在西江流域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和基礎上發(fā)生的社會精神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祭祀、禮儀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實質體現了西江人對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文西江:孕育嶺南文化
西江源遠流長,從歷史流進現實,從遠古流到當下,孕育了一座座沿岸城市。西江就像一位母親一樣,流動的江水仿佛是母親哺育孩子的乳汁,南寧、梧州、肇慶、佛山、江門……一座座城市在母親的關愛下快速成長。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認為,從文化方面看,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是廣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廣府文化帶,就像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一樣,西江代表的廣府文化是珠江文化的主干流,也是廣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西江文化的重要性。
2008年,黃偉宗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海洋文明是從西江開始的。西方現代文明即海洋文化,最早是從澳門、珠海進入中國大陸的。澳門從明代時已被葡萄牙占領了,因此澳門和珠海成了近代海洋文化涌進中國的第一站。黃偉宗曾把珠海定位為中國海洋文化第一港。珠江入海的八個門,珠海占了五個門。明代時以傳教士利瑪竇為代表的“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熱潮,翻開中西文化交流史新的一頁。利瑪竇就是從澳門進來,到達當時是“兩廣總督”首府——肇慶開始傳播西洋文化活動的。肇慶在西江的中部,在當時的西江文化帶上起著中軸作用,利瑪竇進來,不僅將宗教帶進來,還將西洋的文明帶進來,第一個自鳴鐘出現在這里,第一張世界地圖也出在這里。
黃偉宗說,西江流域重要城市肇慶德慶有龍母廟,代表的是一種江河文化,是江河之神。鄭和下西洋都奉祀著飄洋過海,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標志,是海洋文化的體現;在西江文化帶發(fā)現媽祖文化遺存,標志著海洋文化深入內陸;六祖惠能代表的禪宗文化,遍布西江各地;道教文化也相當普遍;代表儒家文化的包公廟和嶺南學宮,以及利瑪竇首傳天主教的圣地,都在西江??梢娢鹘淖诮涛幕呛芏嘣?/p>
黃偉宗認為,從地名上講,江門就是西江之門,西江有一個入??谠谛聲?,這個門出去后就是海了。江門是江的口,海洋文化與江河文化在江門交匯;而且,從云浮、肇慶,到江門、珠海,正是從小西江開頭到出???,正可謂從江之頭到海之口,江海一線、江海一體,從地理上到文化上,都結成了江海相連、江海相通的格局,從而顯示出西江文化帶的最大特點:江海一體。
西江進入珠三角平原后孕育的廣府文化可以說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廣府文化是中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粵語、粵劇、粵曲。廣府文化以廣州、佛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廣東、廣西、海南為流行區(qū)域的粵語文化帶,由于粵語區(qū)有著龐大的海外移民,故廣府文化也在北美洲、英國、北歐、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等區(qū)域廣泛流行。
廣府文化從屬于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由于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
西江就是這樣一條歷史與現實相交匯的河流,它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優(yōu)越的自然風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就像尼羅河一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西江永遠是華南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