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湖北工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4)
?
我國茶藝英語研究現(xiàn)狀述評
張芳芳
(湖北工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4)
摘要:中國的茶葉歷史悠久,中國的茶藝在世界范圍內影響重大。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舉辦茶藝活動是發(fā)展茶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想要將茶藝推向世界各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就要加深對茶藝英語的研究,只有宣傳效果好,才能使茶藝活動在各個國家興起。如今,我國的茶藝英語的教學和翻譯仍處在初始階段,需要多方面的加強和研究。本文就是對我國茶藝英語研究現(xiàn)狀進行述評。
關鍵詞:茶藝;英語;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中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早在18世紀時,茶葉就被傳入許多國家。茶葉作為中國的文化寶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葉不僅可以用來品嘗,還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樂趣,愉悅人們的心情,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茶藝活動”。隨著茶藝活動盛行起來,許多國外的游客也加入了品茶活動,外國游客通過品茶感受到中國的茶文化,對我國的茶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時用英語向國外游人介紹茶文化和茶藝活動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在2002年推出了“茶藝師”但對茶藝英語研究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
1.1 茶藝英語研究的“小眾性”
通過數(shù)據(jù)資料顯示,在2015年以前,發(fā)表茶藝的相關文章共有13063篇,但其中含有英語翻譯相關內容的僅占266篇。通過數(shù)據(jù)的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國的學者多數(shù)重視對茶文化的研究,研究茶藝英語翻譯的人卻少之又少,我國的茶藝英語翻譯研究的起步也相對較晚,至今仍處于萌芽階段。涉及到茶文化英語翻譯的文章中都提出了相關問題,也寫出了解決思路,例如:鐘衛(wèi)紅,古能平等。從文章的比例上我們也能看出,重視茶學的人數(shù)較多,而重視差異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也是我國的茶藝活動發(fā)展較差的原因。
1.2 茶藝英語研究的“必要性”
許多學者認為,在中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中國對茶文化的宣傳是必不可少的。對外宣傳不僅可以促進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可以讓世界更多國家了解茶文化,學習茶文化。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出版的書籍也以英文書籍為主,因此茶藝英語的研究十分關鍵,同時也起到了建設性的作用,它是產業(yè)的需求,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學者楊俊惠在發(fā)表的論文中指出:英語在中國茶產業(yè)對外交流和貿易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茶藝的英語研究是現(xiàn)階段應該實施的一件大事。經過不長時間,許多學校都開設了關于茶藝的英語研究課程,無論是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要求同學們重視這節(jié)課,安徽,湖南的部分高校開設了《茶學英語》和《茶藝英語》等課程,一些大學教師也提出了茶學相關專業(yè)對英語知識掌握的必要性。石玉濤明確指出:“中國的茶企業(yè)需要的是既懂茶學專業(yè)知識,又懂英語的高素質人才。”學生可以用英語推銷茶產品,用英語組織差異活動的開展等各項活動,能夠做到最基本的用英語交流,用英語介紹茶產品以及茶藝活動的事項。宋華英在《高職學生差異技能的培養(yǎng)研究》中提到,隨著中外交流與合作的項目越來越多,發(fā)展的也越來越頻繁,茶藝英語成為茶藝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各大高校對茶藝英語知識的傳授變得更加周到,對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拔也越來越重視。
1.3 茶藝英語研究的“迫切性”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研究茶藝以及從事茶藝工作的人。隨著近幾年茶文化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茶藝師的需求量也呈逐漸遞增的趨勢,持有專業(yè)茶藝等級證書的人還很少。隨著近幾年國外的大批游客出現(xiàn)在中國各大旅游景點,許多茶藝館也涉及對外的茶藝服務,而從事茶藝服務的工作人員來說,必須要持有茶藝資格的等級證書,之所以茶藝資源的等級證書少的原因是“茶藝英語”的等級較高,考試難度相對較大,導致了許多人沒有拿到茶藝師資格證書,隨著一些不法商家的介入,有許多人花錢辦理假的茶藝師資格證書,在與外國友人進行交談的時候,露出了破綻,給中國的茶文化帶來不良影響。如今,用地道的英語與外國人交流成為了中國推廣茶文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對于茶藝師的選擇上可以為優(yōu)秀的茶藝師提高工資,讓更多造假的人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為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茶藝師而努力。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沈才土感慨到:“中國是茶文化發(fā)展的大國,同時也是茶葉的發(fā)源地,但近些年來,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上缺少影響力的原因在于我們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推廣的意識不強造成的。”也就是說明了我國缺少茶藝英語研究的高素質人才。
1.4 茶藝英語研究的“困難性”
茶藝活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產業(yè),在進行茶藝英語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應該如何保持翻譯的準確性。例如:人們經常說的品茗中的品字,許多商家將其翻譯成“savor”,這個翻譯其實是不正確的,在美國當代英語資料寶庫中并沒有顯示“savor tea”這個詞,而這樣的搭配也是存在著語法錯誤的,當我國的學者查閱到英國及美國的書籍時,發(fā)現(xiàn)品茗的正確翻譯是“sip tea”,通過這件小事可以看出中國在進行茶藝英語翻譯時,要明確自己治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同時也要考慮到英文搭配的習慣和風格,還要將中國的特色的茶藝意境傳達清楚,這給茶藝活動的英語翻譯帶來了如此大的挑戰(zhàn)。隨著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茶藝英語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茶品產業(yè)需要的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2.1 以教學目的為主的研究方式
中國各大高校普遍對茶藝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首先是缺少統(tǒng)一的課程規(guī)劃,教學的思想不夠集中。對茶藝與英語的結合相對較晚,授課缺少組織性,學校的茶藝專業(yè)教師應組織集體編寫茶藝英語教材,確定茶藝英語的教學目標,按照計劃培養(yǎng)人才。其次,許多學校的茶藝英語作為選修課,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考試的形式也多以開卷為主,縱容了學生逃課的思想。另外,教師講課過于隨便,沒有大框架,也存在不備課的現(xiàn)象,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許多茶藝英語教材內容過于精煉,不能夠突出重點,例如:在《茶文化與茶藝》一書中,部分章節(jié)涉及的茶藝知識不足三頁,給學生帶進了學習的誤區(qū)。所以,在進行授課的時候,教師應自己通過資料進行教學或制作成ppt進行教學,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同學進行交流,互動。第三是,教師隊伍嚴重缺乏,目前我國缺少茶藝英語研究的高素質人才,所以茶藝教師也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現(xiàn)狀,許多教師對傳授課程的內容了解的不是十分透徹,學生對茶藝英語的了解也就不會深刻。根據(jù)目前高校開設的課程情況,很多學校安排的是年輕的教師,許多都是剛剛畢業(yè)不久的教師進行任教,這些教師在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上較年長的教師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但在茶藝英語的口語發(fā)音上可能稍差了一些。第四是,學校對茶藝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涉及的茶葉知識大多數(shù)是培養(yǎng)學生栽培,種植茶葉的,課程也是以《茶學專業(yè)英語》為主,很少有高校開設《茶藝英語》的課程。第五是,教學的手法相對落后,茶藝英語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多數(shù)教師是對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實踐的機會較少,導致課堂的氣氛非常壓抑,有部分同學在課堂上做著自己的事情,沒有達到教育目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一味的依賴于教材,缺少獨立思考的過程,同時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效果。在適當?shù)那闆r下,學校教師應改進教學的方法,要善于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同學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視頻短片或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更加了解茶藝英語。第六是,加強教師對茶藝英語的認識,有些教師缺乏國際化的意識,導致了茶藝英語停滯不前,教師可以定期到國外進行英語水平的培訓,回歸后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與茶藝活動相結合起來,從而提升茶藝英語的能力。最后是茶藝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教師在教學計劃中,應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許多專家發(fā)現(xiàn),茶藝專業(yè)學生對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對茶藝英語的學習沒有熱情。
2.2 以翻譯為目的的研究方式
從翻譯的角度考慮是對茶藝英語成果的展示,茶藝活動的翻譯是茶藝英語研究的重點,茶藝是中國文化活動之一,怎樣在茶藝活動中將“信,達,雅”的思想清楚的表達出來讓更多的國外友人所熟知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2.3 以宣傳為目的的研究方式
在市場上唯一能夠找到的《茶藝英語》書籍是林治和李晶歐編寫的。這本書不作為大學的教材,僅僅是作為宣傳茶藝文化知識的科普性讀物。2009年2月此書配有英文的解說,這本書共發(fā)行了三次,在2014年再版時卻少了音像資料,是該書的一大遺憾?,F(xiàn)如今,許多外國友人在中國茶館品茶,欣賞茶藝活動時,不了解中國的茶文化。這需要專業(yè)茶藝人才用英語為外國人進行講解。在講解前,專業(yè)的茶藝工作人員應該通讀一下《茶藝英語》這本書,目的是與國外游客進行更好的交流,更好的宣傳我國的茶藝和茶文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兩大方面對茶藝英語的研究進行分析,主要是通過教學和翻譯兩方面入手的,提出了目前我國茶藝英語研究的弊端和解決方案。由于茶藝英語在我國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影響的范圍也相對較小,但茶藝英語對于我國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大相關院校也為茶藝英語的研究做了相關努力,開設了許多關于茶藝英語的課程,注意到了茶藝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于高校而言,茶藝英語“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yǎng)和怎樣實現(xiàn)茶藝英語的有效教學是當務之急。而未來的茶藝英語研究主要是翻譯方面,在高素質人才聚集的時代,怎樣將茶藝及茶文化宣傳出去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何文芳.基于“支架”理論的我國英語教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J].雞西大學學報. 2012(01)
[2]陳瀟瀟.我國報刊英語教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J].大學英語(學術版). 2006(02)
[3]黃淑美,歐陽中一.《農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1991-2004年目錄索引[J].農業(yè)考古.2005(04)
[4]許瑾.影響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社會情境因素——從家庭背景看自我概念水平對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內在化的影響[J].外語電化教學. 2008(03):61-64
[5]李泉潔.我國茶藝英語研究現(xiàn)狀述評[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5(01):91-95
作者簡介:張芳芳(1981-),女,湖北鐘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