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廈(常熟理工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江蘇常熟 215500)
茶文化在高校對外交流中的作用
趙廈
(常熟理工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江蘇常熟 215500)
在高校對外交流中如何建立辦學自信和文化自信,則成為業(yè)界所感興趣的問題。而且,賦予對外交流更多的文化韻味,將能潤滑雙方的溝通機制。那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茶文化的作用:在學術交流中、辦學交流中、師生交流中。具體的實施辦法在以“師生交流”為例,包括:統(tǒng)籌師生交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展示茶文化顯性元素特色、邀請外方親自體驗茶文化、向外方介紹隱性的茶文化、在禮儀互動上導入茶文化。
茶文化;對外交流;高校;作用
本文以高校對國外高校及相關機構為例來開展主題討論。隨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獲得了顯著提升,隨之而來便是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建立具有國際視角和開放型的大學教育體系,就需要高校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戰(zhàn)略來推動。因此,在高校對外交流中如何建立辦學自信和文化自信,則成為業(yè)界所感興趣的問題。而且,賦予對外交流更多的文化韻味,將能潤滑雙方的溝通機制,并能發(fā)揮出雙方在交流中的想象力。在古代絲綢之路時代,中國與國外的茶葉貿易就已十分興盛,所以將茶文化導入到對外交流中能引起雙方的共鳴,也能借助茶文化的顯性和隱性元素,來加強雙方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就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fā)點。
從國情出發(fā),可以將對外交流的類型概括于以下三個方面:
1.1學術交流
高校作為專業(yè)知識的傳播和研究機構,學術交流成為了對外交流的重頭戲。從一般層面來看,學術交流分為高校承辦某次學術交流大會,或者高校研究人員前往承辦方參加學術交流。學術交流的形式又可以分為:主題演講、專場報告。從這一類型中不難知曉,茶文化與之對接主要在于潤滑學術交流的氛圍,并在禮節(jié)上向客人示好。由于學術交流的時間十分緊湊,參會專家學者的注意力也十分集中,這就對茶文化的導入提出了要求。事實表明,茶文化在這里的導入,最好應用在高校作為承辦方的基礎上。
1.2辦學交流
辦學交流也構成了高校對外交流的類型之一,辦學交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專業(yè)設置、人才培養(yǎng)模式、高校教學和行政管理形態(tài)等。一般以辦學交流為主線的對外交流,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訪或接待外方。相對于學術交流而言,辦學交流無論在內容還是氛圍上都更顯輕松,所以也就為茶文化的導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這里也需要注意到,茶文化的選擇、茶文化的展示等,都需要根據此時交流的議事安排來進行。
1.3師生交流
師生交流往往出現(xiàn)在高校與國外聯(lián)誼學校之間的交流之中,這一類型的交流主要目的在于加強雙方的了解,并拓展師生的眼界。不難看出,師生交流類型下的對外交流更為輕松,甚至將茶文化作為主題來進行交流可以綜合展示中國茶文化的顯性和隱性元素了。
根據不同的對外交流,茶文化促進高校對外交流的作用也顯不同。因此,以下將分類進行分析。
2.1針對“學術交流”的作用分析
考察對外學術交流的氛圍可知,其不僅含有嚴肅、緊張的意味,還存有風趣和人性化的一面。這就使得茶文化的導入,可以與“風趣和人性化的一面”進行對接。通過導入茶文化,不僅不會改變學術交流的嚴肅性,還會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而增添我方的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再者,茶文化自古就與文人墨客緊密相連,從而也能在學術交流中釋放出特有的文化氣質。從實踐中可知,茶文化的導入為學術交流添色不少。
2.2針對“辦學交流”的作用分析
盡管辦學交流主要以集體交流的形式而存在,但該交流的氛圍也是嚴肅、輕松、友好的。隨著茶文化的導入,則可以發(fā)揮這樣幾個作用:第一,對外方的來訪,或者我方的到訪表達禮節(jié)性的問候和致謝。第二,通過展示茶文化或者對雙方茶文化的交流,來緩解交流氣氛并增加雙方交流的切入點。第三,茶文化的導入可以作為一種紐帶,起到類似于我國政治上“小球推動大球”的作用。從中不難看出,茶文化在這里所具有的作用是豐富多彩的。
2.3針對“師生交流”的作用分析
前面已經提到,師生交流的目的在于增進相互交流,而文化交流則成為其中的主要形態(tài)。為此,茶文化在導入中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并以茶文化主題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展示。另外,將茶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的禮儀之中,茶文化也可以在其中扮演著向對方示好的作用。
那么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便包括:對茶文化中顯性和隱性文化元素的選擇,展示時期的把握和茶文化導入的程度等。
3.1對茶文化元素的選擇
從辨證視角來看待茶文化的選擇,其實并不能將顯性和隱性文化元素進行區(qū)分。盡管顯性文化元素如茶葉、茶具、茶道等具有可視和可觀賞性,但這種器物層面的文化引入顯得較為唐突,并且也與高校對外交流的文化背景不太相容。因此,茶文化中的隱性元素則在于對顯性元素進行詮釋,從而來拉近中外雙方的距離。另外,茶文化隱性元素的選擇,還需要與高校對外交流的文化氛圍和個人特質相結合。
3.2茶文化導入時機把握
毫無疑問,茶文化的導入在于為高校對外交流添色,而不是作為高校對外交流的主線。因此,這里就需要把握好茶文化的導入時機。但筆者也需要強調,即導入時機并沒有特定的時點規(guī)定,而是根據對外交流的具體行程和交流環(huán)節(jié)靈活把握的。但有一點卻是明確的,即在茶文化導入時應以正式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才能給予對方尊重,也才能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
3.3對茶文化的導入程度
眾所周之,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且不乏專業(yè)之處。因此,這里還需要討論茶文化的導入程度問題。很顯然,過于專業(yè)的導入模式是不恰當的。無論是學術交流、辦學交流、師生交流,茶文化的導入都在于潤滑雙方的交流氛圍,并體現(xiàn)出中華禮儀的特色,對茶文化導入程度的把握應遵循“點到為止”。
這里以“師生交流”為例,具體的實施方案可從以下5個方面來構建:
4.1統(tǒng)籌師生交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
由于茶文化導入其中并不構成主線,而是其中的一個交流環(huán)節(jié),所以在對外交流之前需要統(tǒng)籌交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由于中國茶文化強調“靜氣凝神”,所以在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應考慮作為第一項活動。這樣一來,外方本身存在著強烈的交流意愿,二者此時外方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最好的,容易做到“靜氣凝神”。
4.2展示茶文化顯性元素特色
由于飲食文化不同,外方師生見慣了刀叉,卻很少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茶具,所以可以首先向外方展示茶具。由于我國的茶具極具地方特色,有條件的高??梢苑謩e將多個有代表性區(qū)域的茶具展示出來,茶具構成了一種靜態(tài)的顯性茶文化,所以還需要引入動態(tài)的茶文化。此時,便可以請我方學生向外方展示中國傳統(tǒng)沏茶的方式(若是美國人,他們一般只喝冰茶,所以對中國式的沏茶方式十分感興趣),這里可以不去導入茶道,其專業(yè)性較強。
4.3邀請外方親自體驗茶文化
此時應是師生交往的高潮部分,我方應根據實際情況邀請外方師生親自體驗茶文化。如體驗四川成都的壩壩茶,則可以邀請外方師生在室外品茗,品茗之前由外方師生完成燒水、裝茶、倒水等整個過程。由于國外對中國的綠色較為喜愛,所以我方可以將綠茶作為原料。親自體驗需要一個回味和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所以這里我方只是給予外方師生輔助,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相互交流體驗的空間。
4.4向外方介紹隱性的茶文化
無論是潮州的功夫茶還是四川成都的蓋碗茶,茶具的擺放都有自己的規(guī)矩,而不同的擺放又會向外界傳遞不同的信息,這就猶如西方人刀叉的擺放一樣。為此,在外方師生完成個體體驗之后,我方就可以向他們介紹各地品茗的特點、規(guī)矩,以及奇文軼事。這樣一來,就很好的將茶文化中的隱性部分與顯性部分有機的融合了起來。
4.5在禮儀互動上導入茶文化
在結束師生交流之際,我方可以將成套茶具、茶葉制品等以禮物的方式贈與對方。為了確保禮品的長期存放,筆者建議以茶具為最優(yōu)的選擇。
針對“辦學交流”的茶文化導入,這里再進行問題的拓展:我方可以向外方介紹茶文化對高校管理的啟示和作用等事項。
從工作領域來看,新進教師往往存在著溝通不及時的情況。另外,因缺乏對職場禮儀的認知,從而在語言溝通中也沒有太重視對媒介的選擇。新進教師在溝通意識上所出現(xiàn)的這些情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這些都依賴于新進教師通過工作實踐和社會閱歷的積淀來逐步克服。為此,我方利用自己的教學板塊,專門開辟教師茶社來搭建新進教師與老教師的溝通平臺。通過學習品茗來培養(yǎng)自己安靜、思考的能力,并在舒適的茶社環(huán)境下來向老教師討教職場之道。在這一過程中,學院組織人事部門應選派優(yōu)秀的老教師參與其中,并將其作為傳幫帶機制中的重要工作來實施。
本文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茶文化的作用:在學術交流中、辦學交流中、師生交流中。在以“師生交流”為例,實施方案可從:統(tǒng)籌師生交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展示茶文化顯性元素特色、邀請外方親自體驗茶文化、向外方介紹隱性的茶文化、在禮儀互動上導入茶文化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1]趙奕凌.物流工程項目管理中“激勵機制”構建的幾點思考[J].武漢: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5):47-49.
[2]周三多.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3]趙惠錦.企業(yè)員工薪酬分配管理與公平性探討[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236.
[4]劉 璽.淺談酒店建立良好激勵機制以提高員工服務意識[J].商業(yè)經濟,2010(5):67-68.
趙廈(1984-),男,江蘇常熟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