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彥君(廣州華商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 511300)
語言交際在茶事活動中的體現(xiàn)和重要性分析
季彥君
(廣州華商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 511300)
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不同歷史時期有著獨特豐富的茶事活動。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茶事活動也展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在茶事活動中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英語,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英語;茶事活動;重要性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茶文化也體現(xiàn)出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我國茶事活動十分豐富,不同歷史時期都出現(xiàn)了形式多樣的茶事活動,傳達出不同的茶文化特色。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漸增多,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廣泛的推廣,尤其許多外國人對中國茶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們希望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茶事活動了解中國茶文化,這不僅有利于茶事活動的推廣,更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獲得更豐富的文化資源,使中西文化得到更好的融合,也是當前茶文化傳播推廣的主要問題。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在茶事活動中也體現(xiàn)出了其重要性。
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國內(nèi)茶館數(shù)量也在與日俱增,作為公共的飲茶休閑場所,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到此飲茶聚會。由此,茶館也出現(xiàn)了一些外國人光顧,但是由于我國大部分茶館仍然是傳統(tǒng)茶館,因此,對于一些外國人的接待工作仍然存在不足,首先語言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如果能夠熟練地掌握和使用英語,就能夠更好地與外國人溝通,尤其是在茶藝表演中,恰當?shù)剡\用英語解說,則更能拉近與外國友人的距離,使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有更深刻的體驗,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我國是茶的發(fā)源地,也是最早種植茶樹的國家。茶既是飲品,也具有食有價值,飲茶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習慣,人們喜歡在飯后飲一杯清茶,清心解膩,舒緩心情。隨著人們茶事活動的豐富,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特色。茶文化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唐宋時期,茶文化發(fā)展進一個繁榮時期,人們熱衷于茶事活動,并賦予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隨著中西貿(mào)易的日漸繁榮,茶也在中西貿(mào)易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茶在出口到其它國家后受到當?shù)厝说膹V泛喜愛。隨著茶葉的普及和推廣,飲茶也成為外國人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例如英國人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是英國茶文化的代表。茶成為當今世界三個飲品之一,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中國茶葉種類眾多,包括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黃茶、青茶等,不同的茶類從外形、加工工藝和沖泡特點都各有不同,而且不同的茶還被賦予了不同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對于外國人來說,他們對中國茶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對飲茶有所了解,以此進一步了解中國茶文化。茶藝表演是茶事活動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形式,通過茶藝表演者的講解和演示,能夠對不同茶類有更直觀的認識和體驗。目前,我國許多茶館內(nèi)都有茶藝表演項目。茶館里的客人類型也越來越廣泛,不僅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他們希望通過在這種傳統(tǒng)的茶館場所里體驗中國茶文化的藝術魅力。對于茶館工作人員來說,尤其是茶藝表演者來說,如果仍沿用傳統(tǒng)的漢語介紹方法難以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如果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英語進行講解和交流,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例如,在向外國客人介紹綠茶這一茶類時,可以通過介紹綠茶的種類、加工工藝、發(fā)酵方法,并提供相關茶類樣品給他們觀看和品嘗,不僅能夠使外國客人對綠茶有更直觀的視覺體驗,同時也能使他們學到更多茶知識,對中國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茶文化對外國人來說是神秘的東方文化,他們從這里獲得茶文化知識,自然非常高興,而且還會提出一些疑問,如果這時茶館工作人員不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講解,尤其是對一些茶葉專業(yè)術語理解不深或不知其意,那就無法與外國客人進行有效溝通,對于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茶事活動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和客人,只有熟練掌握英語這一技能,才能更好地推廣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有很廣泛的應用,尤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中,英語發(fā)揮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廣泛。作為茶藝工作者,在與外國人交流溝通時,英語的運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英語交流溝通中,茶葉的專業(yè)術語是關鍵所在,也是實現(xiàn)交際溝通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茶藝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很難克服的難點。一些茶藝師盡管能夠跟外國客人進行熟練的英語交流,但是遇到茶葉的專業(yè)術語就無法正確地表達,每到這個時候,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描述和肢體語言來解決,有的甚至出現(xiàn)一些專業(yè)錯誤,導致了信息交流的錯誤傳達,引起一些誤會。一些外國客人面對茶藝師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會很友好地提出來,并告訴他們正確的專業(yè)詞匯。因此,對于茶藝師來說,學習更多的茶專業(yè)術語也是其專業(yè)技能的內(nèi)容之一,在對外交流中,無論是一個簡單的單詞,還是一句話,又或者是某一次的茶藝表演,都是向客人傳達茶文化的重要渠道,是與外國友人實現(xiàn)順利溝通交流的方式。例如可以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既展示泡茶、品茶的技藝,同時也可以通過介紹相關茶葉的信息與典故,在與外國客人交流時,告訴他們關于茶葉中的小故事,使他們對中國茶有更廣泛的了解,同時,外國友人也會在交流中介紹自己國家的飲茶風俗和習慣等,這樣在相互的交流中,不僅能夠學習更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對其它國家的文化風俗有所了解,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向客人推薦更適合的茶葉品類,使他們在中國茶館中喝到更加健康美味的茶,對中國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中西方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中國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中國茶館作為極具傳統(tǒng)特色的場所,吸引了國內(nèi)外許多客人,他們之中有外國政要、首富,也有商務人士、留學生等,這些人到中國一定會飲茶,以此體驗中國文化特色。在一些較大規(guī)模的飯店或賓館都設有特色的茶室,在這里飲茶,不僅能夠品味茶香,放松身心,同時也能夠感受中國茶文化的藝術內(nèi)涵。茶藝表演是茶室的重要項目,茶藝師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茶藝表演和接待,只能給外國友人留下一個很淺的印象,也不可能使他們再次光臨茶室,如果能夠利用語言的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與外國客人的交流溝通,使他們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產(chǎn)生文化親近感,既能使中西友人建立一定友好的朋友關系,同時也能有效地推動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使他們更樂于接受中國茶文化,進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感。
在中國一些知名的飯店中,都設置有茶室場所,為客人提供更豐富的休閑活動體驗。茶室也成為外國友人最愛去的場所,這里也是最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地方,客人在這里不僅能夠品味茶香,觀看茶藝表演,同時也能夠放松心情,體驗中國茶文化的審美價值。許多外國友人是通過喝茶了解中國文化的,他們從飲茶中了解了神秘的東方文化,并為之著迷。在這些茶室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茶藝師,他們不僅有著專業(yè)的茶藝知識,而且也掌握了豐富的英語口語知識,在向客人展示茶藝表演活動過程中,也能夠與外國友人進行更加流暢友好的交流,不僅能夠向外國客人介紹更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針對客人的特點,推薦更適合于他們需要的茶葉種類,許多外國客人對茶藝師的專業(yè)能力都贊賞有加,他們與茶藝師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并通過與茶藝師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中國茶文化。當交流打破了語言障礙,溝通就會更加順暢,外國友人對中國茶藝的了解越來越豐富,同時也與茶藝師的關系越來越親近。
隨著中國茶室的逐漸增多,茶事活動日漸豐富,對于茶藝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英語交流能力也逐漸成為茶藝師的重要技能,不僅體現(xiàn)了茶藝師及茶室的品質(zhì)水平,同時也對茶事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國一些高端茶室基本具備了這一條件,茶藝師水平在不斷提升,外國友人在中國茶室停留的頻率越來越高,他們每到中國考察或發(fā)展業(yè)務,都會到中國的茶室或茶館中,品味中國茶,感受中國茶文化,從與茶藝師的交流中獲得更有趣的茶文化故事,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茶藝有了更全新的認識與了解,中國茶室中也隨處可以看到外國人的身影,中西方文化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融合。
綜上所述,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茶事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溝通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茶是自然之物,是生命與靈性的體現(xiàn)。對于愛茶之人來說,茶沒有國界,不同國家有著獨特的茶文化特色,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茶成為重要的交流溝通媒介。對中國傳統(tǒng)茶館來說,也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提高茶藝師的語言水平,使茶館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使更多的外國友人能夠了解中國茶館與茶文化,在傳統(tǒng)茶文化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中西方友人能夠在茶中得到更好的融合,使中國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劉平.淺論中國古典音樂之神韻一以《春江花月夜》為例[J].大舞臺(雙月),2009(4):33,56.
[4]范增平:《茶文化的傳播對于現(xiàn)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選集)》,臺灣碧山巖出版社,1992年。
[5]吳巧云,姬紅兵.一輪明月兩種皎潔——小議陳培勛的《平湖秋月》和德彪西的《月光》[J].鋼琴藝術,2008(7):27-30.
[6]吳淑元.論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特質(zhì)[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