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桐(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音樂教育融入茶藝及茶文化學習中的作用
劉鳳桐
(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陸羽被公認為茶圣,他所著的《茶經(jīng)》是第一部關于茶的知識的集大成。陸羽首次提出神農(nóng)氏是茶之祖。經(jīng)過鄭玄對《禮記·月令》的附會,炎帝與神農(nóng)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成為了后世文化衍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點。茶道與茶藝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起成就人格理想的重任。音樂溝通了具有技術特征的茶藝與具有超越性特征的茶道之間的聯(lián)系。音樂對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代表的美德教育,透過茶藝及茶文化,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茶道;茶藝;音樂
陸羽在《茶經(jīng)》茶之事中有如下探討茶之功用的引語:《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比A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辈枋ルm然沒有在文化的意義上對于茶的本性過多用功,但是他顯然已經(jīng)在全書的布展中觸及到了茶除了作為自然物之外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歷史上,茶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茶葉從種類單一到種類多樣,茶葉的分布區(qū)域逐步向江南一帶的擴展,為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關于茶的百科全書。
《茶經(jīng)》中有“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之說。將炎帝與神農(nóng)氏視為同一的做法與鄭玄有關。司馬遷在《史記·帝王本紀》中這樣記載:“神農(nóng)氏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nóng)氏?!倍搅私?00年后的東漢鄭玄那里,在其對《禮記·月令》的注釋中,明確地將神農(nóng)氏附會為炎帝?!抖Y記·月令》鄭玄注:“昔炎帝神農(nóng)能植嘉谷,神而化之,號為神農(nóng)?!辈栉幕侵袊竦木柰ㄟ^茶這個特殊的載體作出的自我表達,在這個意義上,茶文化中形而下的要素首先服務于形而上的要素:“至美者曰雋永?!保ā恫杞?jīng)·茶之煮》)陸羽認為最好的茶水是雋永的。朱熹的“雖無山頂煙崗潤,亦有靈源一派香”(《飲茶》)則道出了甜美的茶水在審美旨趣上的自然淳樸,高潔含蓄?!安栊詢€,不宜廣。廣則其性黯澹?!保ā恫杞?jīng)·茶之煮》)諸葛亮認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道德經(jīng)》)在這里,茶的自然本性通過與水的結合被賦予了超出水之外的特殊屬性:儉和柔。在水充沛質感的基礎上,朱熹所謂“以茶修德”的思想路徑體現(xiàn)在:在與人性關系中的“浸染”與“得其秀而最靈”的人格理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儒、釋、道三者之大成,關于人性和人格理想從不同的角度分別有著不同的洞見。以此為背景,茶道和茶藝的區(qū)分大致對應于一般理論框架下的理論和實踐的區(qū)分。
老子對道有細致的研究,與茶相關的道作為茶文化的理論內核,主要指如何引導人們走上實現(xiàn)自我人格理想這條道路的相關理論內容。與茶相關的茶藝作為茶文化的實踐內核,主要指人們如何具體地走上實現(xiàn)自我人格理想這條道路的相關實踐內容。借用《禮記·大學》中的八條目來表達,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在此基礎上,抵達《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善境界。
關于茶道的詞源,陳香白在其《茶道論釋》一文中指出,“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笆胫璧廊珷柕溃ㄓ械で鸬萌绱??!贝笠馐侵挥型ㄟ^茶道,人的天性才會宛若在神仙之地那樣被完整保存下來。此外,“三蘇”中的蘇東坡有被譽為“古往今來詠茶第一名句”的“從來佳茗似佳人”(《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關于茶品的道白。古意中“佳人”并非專指女性。嘗試著與形象化傾向相互協(xié)調,茶道之“道”凸顯出其超越性的一面。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之說,而茶道在這里也只有通過道德傾向才對感官具有自然約束力。蘇東坡的“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試院煎茶》)不是一般意義上建立在感官基礎上的白描,而是在一種高尚情操感召下,對“活水還須活火煎”(《汲江煎茶》)進一步作出的透徹領悟。在《浣溪沙》中,蘇軾說“酒困路長人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茶道根本與思想相關,超越于器具的有用性,茶道是對茶草靈性的一種秉承(夫茶靈草也?!掇r(nóng)書》)。
茶藝在技藝的范疇下隸屬于茶道在實用層面的一個分支。粗略地說,茶藝就是與品茶相關的物質條件的實現(xiàn),是在種茶、制茶、用茶等實踐過程中的方法論總結。中國目前已知的古代茶書有124種,隨著《茶經(jīng)》的問世,茶道大行。如丁謂的《北苑茶錄》、毛文錫的《茶譜》、蔡宗顏的《茶對》等,皆對茶藝作出了各具針對性的解說。
茶從最初的野生經(jīng)人工種植到培育良種,在這個過程中,茶的功用也從食作開始,不斷充實,漸漸演化為入藥,飲用等并存的一個實用范疇。茶的食用與種植相關,“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茶經(jīng)·一之源》);茶的入藥與藥理方法相關,“李時珍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茶》);茶的飲用與茗飲的程式相關,最先將飲茶程序化的還是陸羽。在陸羽看來,精行儉德之人,飲茶為最相宜。
回到文化領域探討茶藝,首先與美相關。無論是茶詩、茶賦、茶曲,還是茶書畫、茶戲劇,都隸屬于美學的研究范疇。在這個意義上,茶藝作為一種表達美的學問,得到了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總結。與之相關的茶藝教育與茶藝演示則是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輔助下,在實踐摸索的道路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
孔子說,“詩不離志,樂不離情”(《孔子詩論》)。中國歷史上的六經(jīng)為《詩》、《書》、《禮》、《春秋》、《易》和《樂》。暫不論《樂經(jīng)》的佚失,這個學界的一大學術公案?!稑方?jīng)》與《詩經(jīng)》相匹配,是對上古三代樂教經(jīng)驗的理論總結。《禮記·文王世子》中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由舜至西周,貴族子弟在音樂教育方面是代代傳承的。根據(jù)《禮記》,在小學和大學這兩個階段,通過對音樂在技術和樂理知識方面的學習,當時的青年已經(jīng)接觸到了相對完整的樂教體系。后來,在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選擇“郁郁乎從周”。經(jīng)過對周禮做出“損益”,在孔子及其后世的不懈努力下,儒家傳統(tǒng)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樣行“忠恕”之道的人格理想被深深地埋藏在中華文明的廣袤土壤中??鬃訉ⅰ稑方?jīng)》,這部反映西周時期針對貴族子弟在音樂方面系統(tǒng)教育的相關內容,吸收轉化后,整理為一門適用于儒家弟子音樂教育的專門之學,“以備王道,成六藝”。而在孔子之前,《樂經(jīng)》則是以演奏的實踐形式被保存起來的。
《樂記》標記著西周雅樂從實踐向樂理的轉變,而這種轉向的本質則是服務于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仁學的。仁者愛人的儒家傳統(tǒng)相對于茶文化和音樂的關系,就是通過茶藝在表現(xiàn)人化自然的茶道目的的同時,在對茶藝的回味與領悟中進一步提升人的自我精神面貌。而音樂則是在茶道與茶藝之間,構筑起超越性與現(xiàn)實性相溝通的一座橋梁?!稑酚洝酚醒?,“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音樂抒發(fā)情感的另一面,也促進良好秩序的形成與鞏固。音樂作為溝通人心內在與外在的一種古老方式,強調在差異層面上的個體間關系的和諧,就是在潛移默化間的彼此趨同?!稑酚洝穼⒅袊诺湟魳分械奈迓曊{式——宮、商、角、徽、羽不僅與自然界中的元素相關聯(lián),而且也與社會秩序相呼應。造成和諧關系的另一面,樂也在感受的層面凸顯與普遍相協(xié)調的個體私人性?!抖Y記》中記載,“樂者,通倫理也?!眰惱順藴试趦r值的尺度上與人格理想相互重合。個體的出發(fā)點是否為顏元所秉持的,“正其誼(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這雖不是音樂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在調節(jié)理和欲關系的問題上,《樂記》主張,“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庇谑?,再次回到茶藝的層面上來,茶藝與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塑造的人格理想具有如下幾個面向的交匯點:與美的交匯,與儉的交匯,與孝的交匯等。在這個過程中,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感性表達方式,通過美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通達性,通過儉實現(xiàn)音樂修養(yǎng)的完善性,通過孝實現(xiàn)個人領悟的深刻性。音樂在起承轉合的過程中,通過打破我們對時空的日常理解,激發(fā)起不同的個體感受,作為流動的建筑,音樂在傳遞主題信息的同時,與茶藝在理念層面的相互融合,最終服務于心齋的蕩滌與陶冶。如唐代鮑君徽《東亭茶宴》、白居易《宿杜曲花下》、鄭巢《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宋代曾豐《侯月烹茶吹笛》,以及蘇軾《行香子·茶詞》、黃庭堅《鷓鴣天·湯詞》、曹冠《朝中措·湯》、吳文英《望江南·茶》等,其余音繞梁之功,行云流水之貌與品茶之當下情趣交相輝映,一如蘇軾所言,“仙山靈草濕行云,洗溫香肌粉末勻”(《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如此才子佳人,俞伯牙之憂安在。
[1]陶德臣.中國茶業(yè)經(jīng)濟史研究綜述[J].農(nóng)業(yè)考古,2002(2):258-270,282,
[2]陳香白,陳再.茶道論釋[J].農(nóng)業(yè)考古,2001(2):33-36.
[3]付林鵬.曹勝高.從樂教傳統(tǒng)論《樂經(jīng)》之形成與殘佚[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1):141-146.
[4]陳文貞.論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運用[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3(12):174-176.
劉鳳桐(1987-),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