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竹(牡丹江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淺談茶與儒道佛思想文化
韓竹
(牡丹江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茶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茶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綜合演變的成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儒道佛思想主要引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在與茶道思想的碰撞影響中,豐富了彼此的內容,賦予了彼此獨特的含義,更進一步加強了各自存在的意義。
茶文化;儒道佛思想
飲茶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口渴的需求,我們以茶待客、以茶會友甚至經茶主媒,都體現了飲茶對于人際交往的影響,它是人們促進思想交流的媒介。飲茶在中國古代就已經盛行,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睞和推崇。飲茶由一項活動逐步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離不開不同文化思想的融合碰撞,儒道佛思想文化對茶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儒家講究以人為本,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庸,思想主旨是仁義。儒家思想重視人的自我修養(yǎng),在兩千五百多年的發(fā)展時間里,貫穿整個歷史,并且作為主導的精神思想,對歷史上各個朝代和人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和”是茶文化的突出特點之一,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茶是平和、靜謐、養(yǎng)心之物,人們從采茶到品茶的過程中,不僅體會著茶帶給我們的種種好處,感受茶文化中需要靜心領悟的精神,更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一切美好的食物。飲茶時,人們更多的是從交流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見聞,溝通的過程中相互理解,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yǎng)。茶館是人們信息交流、促進感情的重要場所,無論會友還是閑坐,和諧的氛圍都是選擇茶館的一個重要因素。茶館沒有一些其他場所的喧鬧,更便于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討論問題,面對事實。
中國是禮儀大國。從古代的孔融讓梨、千里送鵝毛,到現代的林秀貞關愛孤寡老人和勞動模范郭明義愛崗敬業(yè)等故事,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禮儀的不斷發(fā)展延伸。儒家思想推崇以禮待人,禮是人們規(guī)范自身行為和對待別人的行為規(guī)范。子曰:有朋子遠方來,不亦樂乎。表現出對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歡迎以及老朋友見面時的喜悅心情。也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以禮待人的一面。在中國古代,儒家的眾多文人雅士多青睞飲茶,講究茶藝的同時,陶冶情操、升華自身修養(yǎng),促進茶禮的形成。主賓禮讓、長幼優(yōu)先都是茶禮中的一部分,也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部分。
儒家思想重視人的生命,認為人要懂得感恩生命并且利用人格和道德去豐富和完善生命。人既然有了生存的機會,就要好好把握,努力活得有價值,通過不斷的自省和修身養(yǎng)性,完善自我人格,實現活著的意義。區(qū)別于當代的一些人,喜歡用酒精麻痹自己來躲避現實問題,抑或者通過大量飲用咖啡來使自己處于亢奮的狀態(tài),飲茶的人會更加清醒,并且有著很好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和心智,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古代一些文人不肯向惡勢力低頭,而是選擇歸隱,享受著吟詩作對,佳茗相伴的生活,不僅僅說明他們有著不屈的人格特點,更是他們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他們用茶來排解苦悶、調節(jié)心性、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在飲茶的過程中身心愉悅,同時也創(chuàng)作出很多令世人感嘆的作品。從這個層面上說,飲茶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豐富了古代文學的內容。儒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道家的思想主旨是道法自然,認為“道”是宇宙本源,“氣”是構成萬物具體形態(tài)的原始物質。道法自然,就是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要以自然為法,遵循自然無為的法則。道家認可生命存在的價值,反對違反自然的延長或者損害自己的生命,認為人要認清自己的自然本性,通過道來得到精神的升華,成為真正意義的“圣人”。
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不會影響道家思想在文人雅士中的發(fā)展。當這些文人雅士的仕途受挫時,道家思想能更加引起他們心中的共鳴?!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對人與自然一體的追求。陶淵明在回歸自然的同時,否定了世俗的價值觀,創(chuàng)作出這樣為后人所歌頌的詩句。道家思想認為人們在飲茶的時候愿意與自然親近,在思想上會與自然做更多的交流,感受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更好的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詩人們融情于山水,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將自然的品格融入自己的人格中。
道家思想主要是靜,靜被看做是人天生存在的特質。道家把靜看作一種修養(yǎng),道家的道士在喝茶時不會講究茶藝和器具,他們更加愿意以自在隨意的方式飲茶,這樣便于追求內心的空靈境界,同時也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修煉自身,強健體魄,達到更高的境界。靜在中國茶文化中的特點與道家的思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飲茶是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的活動,因為茶水清淡、自然,正如他們追求的寧靜、淡泊名利以及祥和的狀態(tài)一樣。從這些人對飲茶詠茶的熱愛以及歌頌來看,他們不受世俗的制約,追求著可貴的返璞歸真,崇尚內心的靜,都是因為道家思想讓他們產生了共鳴,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行為。
“天人合一”也是道家主張的思想。道家思想認為我們與天地同在,與萬物共生,就要順應自然、融合自然、摒棄人為。人與任何其他的自然物不同,人有自主的意識,是處于食物鏈的最高層的物種,在這種自然地位下與自然做好和諧相處是人類從古至今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是我們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種體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人類特有的地位和屬性,人與自然不會完全融合。這時“天人合一”的“天”指的便是境界之天。我們盡力聽從自己的本心,以最放松的狀態(tài)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實現“天人合一”,合于“道”,合于“心”。
在道家的思想中存在長生不死的說法。道家的道士們認為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可以求得仙道,永久地享受生命的快樂。這也是茶道與道家思想交融的一部分。茶水的確有藥用的功效,長期飲用是可以達到修身的效果,這也是道教的道士熱愛飲茶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可以通過飲茶修道成仙,把茶看作是仙物,是他們超凡脫俗的“靈丹妙藥”。通過對道家文化的分析,我們也就能夠理解茶水在道教中盛行的原因,以及道教對于茶文化的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佛教發(fā)源于印度,兩漢時期傳入中國。禪宗在中晚唐之后成為了我國佛教的主流。茶與禪宗的關聯密切,主要原因是茶對于僧人坐禪時起到的提神功能,因此也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僧人在坐禪修行的時候,需要保證內心的平靜,腦中沒有雜念,集中思想,進入忘我的境界,才能參透佛學中的大道。經過長時間的坐禪,僧人們需要茶水的幫助來趕走倦意,并且在茶水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下感悟佛學中的真諦。禪宗的戒律要求僧人戒酒肉,甚至過午不食。茶水不僅可以保證僧人們在坐禪的時候保持清醒,更可以給僧人們提供一些營養(yǎng)物質,為僧人們參道需要強健的身體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由于茶禪一味的盛行,寺院中出現很多著名詩僧不僅鉆研佛學,茶文化造詣也頗深。中唐詩僧皎然提出“茶道”,把禪宗“靜心”、“超脫”的宗旨與茶道融合起來,講究飲茶時悟道的心境。自此,詩僧們紛紛將禪宗引入茶道中進行參悟,在參道的同時將茶藝帶入到新的水平。從飲茶的技藝欣賞提升到精神享受。
佛家強調自身的修養(yǎng),教育人從參悟“解脫”的方向來尋求精神寄托。在對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角度來說,禪宗和茶道有著相同的本質。好茶的品性,不僅僅是帶給人物質層面的滿足和提升,對于人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有著巨大的幫助。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參悟人生,僧人們在佳茗的陪伴下參悟佛學大道,人們在追求寧靜、淡然的心境時,茶水是最佳的伴侶。
茶對于僧人們參道悟道起了重要的作用,佛教寺院也會在自己的寺院中種植茶葉。一些寺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加上佛教僧侶本身也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種植茶樹不僅滿足了自身需要,而且生產的茶葉也可以作為寺院的經濟來源之一。我國古代的很多名茶,便是產于佛教寺院中。同時,寺院的日常活動也會包含各種茶事。除了用茶水供佛、招待施主、招待自己,寺院還會通過舉辦各種茶會來增進僧人們之間的感情。
茶在佛教中不斷的盛行,加上各種茶事活動的出現,促進了禪院茶禮的形成。隨著佛教在全世界的發(fā)展,茶也在海外得到了廣泛傳播,其中禪院茶禮對于國外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規(guī)范的禪院茶禮增強了飲茶的藝術化,促進了茶藝的形成。禪茶文化在各地區(qū)甚至不同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了多元的特色。目前也已經成功舉辦多次世界禪茶文化的交流大會。禪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也是世界禪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與禪宗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禪宗不僅推動了茶文化早期的發(fā)展,更促進了自身的完善。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斷融入新的內容。飲茶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提升飲茶人的精神追求。我們往往相信,飲茶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這也與儒道佛“內省修行”的思想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國茶文化也遭到了西方飲食文化的沖擊和交融。而茶文化在眾多不同文化中脫穎而出并且保持著自身獨有的優(yōu)勢,依舊蓬勃發(fā)展,主要也是因為本身含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茶文化在以儒道佛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容挑戰(zhàn)的。我們也不能忽視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及禪宗思想對于茶文化發(fā)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1]郭丹英.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J].茶葉,2006,32(1):55-59
[2]張建成,蘇京晶,王鵬.淺談茶與儒道佛思想文化[J].中國茶葉加工,2010(1):46-48
[3]汪松能.略論中國茶文化與儒佛道思想[J].中國茶葉,2009(8):34-36.
[4]章傳政.淺析禪宗與茶文化的發(fā)展[J].《茶禪文化》2012上海茶禪會茶禪文化“人文精神與社會價值”論壇文選:16-18.
韓竹(198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