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濤(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分析
全濤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由于歷史因素以及社會體制的不同,中英兩國人民的價值觀存在差異,這就導(dǎo)致兩國的文化交流存在障礙。然而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發(fā)展,中英兩國茶葉貿(mào)易也愈加頻繁,英國人將茶文化與其社會生活相結(jié)合,變成了具有“英倫風”特色的茶文化。對此,本文在跨文化的視野下,對中英茶文化的比較分析進行研究,致力于深入了解中英茶文化的差異,從而促進茶文化更好地發(fā)展。
跨文化;中國;英國;茶文化比較
茶葉產(chǎn)生于中國,后來才流入英國,由于起初進口的數(shù)量少,所以茶葉作為奢侈品出現(xiàn)在倫敦市場,后來隨著一系列的改革與變故,茶葉走進了普通家庭,成了一種人人得以飲之的飲品。隨著茶葉在英國的迅速發(fā)展,英國人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體系,開創(chuàng)了其優(yōu)雅的飲茶模式,這是與中國茶文化完全不同的。在分析中英兩國人民價值觀差異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中英文化的差別,認識了這種差別,有助于我們跨越文化障礙的鴻溝,進一步了解中英茶文化的異同,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同時,推動茶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研究中英茶文化的異同,首先要解決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那就是中英人民價值觀的異同。人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都與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不清楚價值觀之間的差別,就不能跨過文化障礙的鴻溝,無法透徹地對中英茶文化進行比較與分析。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將很多思想家的理論相融合,經(jīng)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磨合,形成了帶有華夏特色的茶文化,使飲茶不單單作為一種解渴的行為,而是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將茶文化提升到精神層次,使華夏民族的價值觀得以體現(xiàn)。在儒家的理論中,提倡在飲茶的過程中了解彼此,加強溝通,共創(chuàng)集體和諧的氛圍;在道家的思想里,講究在品茶的過程中親近自然,找回自己的初心;而在佛家的觀念里中,人在飲茶時,可以平心靜氣,心無雜念,寧靜致遠。與中國人注重集體利益的價值體系不同,英國人比較注重個人的利益,也比較看重實用價值。他們選擇在裝修華美的場所飲茶,希望這樣能符合其高貴的氣質(zhì),良好的品味,也希望通過飲茶社交來增強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提升個人的修養(yǎng)。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英人民價值觀的不同,在精神層次達不到共識,會對跨文化交際帶來一定的弊端,所以我們要細心研究其價值觀的差異,這樣有利于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對中英茶文化進行深刻的對比分析。
2.1茶文化的發(fā)展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早在神農(nóng)時期,炎黃子孫就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存在,在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有了苗頭,之后到了唐代,茶文化開始興起,宋朝的時候已經(jīng)達到了鼎盛。中國的茶葉是由農(nóng)民種出的,但是茶文化卻是在僧人、文人、官宦階層興起的,茶文化不僅僅拘泥于研究喝茶,而是一種風雅行為的象征。華夏茶文化將各種思想進行統(tǒng)一與融合,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英國人對于茶葉的需求量極其大,但是英國不產(chǎn)茶,最初茶葉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四百多年前,當茶葉剛剛在倫敦的市場出現(xiàn)時,它被作為奢侈品銷售,價格十分昂貴,只有皇室貴族才能買得起,普通百姓根本望塵莫及。后來,隨著經(jīng)濟的增長,交通的便捷,茶價的下調(diào),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飲茶、品茶,但是由于茶葉最初就被貼上了奢侈、高貴的標簽,即使后來得以在民眾階級流傳,英國人也早已把茶文化作為高貴、有品位的象征,這一點與充滿田園氣息的中國茶文化是不同的。
2.2茶葉的選擇
茶葉的種類繁多,不同民族有著他們各自喜歡的茶葉。在人們所熟知的茶葉中,中國人很愛綠茶,將綠茶視作中國的“國飲”。綠茶的追隨者很多,因為它是名茶,而且其自身有著獨有的特質(zhì),綠茶不屬于發(fā)酵茶類,它的茶湯清澈,香味清新雅致,無論是色、香、味,都會讓人有一種清新的感覺,讓人有一種與自然融合的感覺,而這些也都符合中國人講究歸一、順從自然的思想。中國人對于泡茶的水也比較講究,認為好水泡好茶,因為泉水是純天然的,用其泡茶可以是人們將自然的滋味與遐想的感覺結(jié)合起來,使之更有意境。與中國人不同,英國人則比較喜歡紅茶,不僅因為紅茶的味道香氣濃厚,同時也與其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根據(jù)茶典籍中的記載,英國最早進口茶葉的地點是我國的福建、廣州一帶,這些地方的人比較喜歡喝紅茶,所以紅茶也就成為了英國人最早進行貿(mào)易的商品。而且,當時的交通設(shè)施還比較落后,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把進口的茶葉運回國,賣給消費者,所以選擇茶葉的時候,就要挑方便運輸,容易保存的茶葉,而紅茶這種茶葉正好符合了茶商給出的所有要求。此外,紅茶十分溫和,人們喝紅茶可以暖胃與御寒,而且它也極具兼容性,可以配合著牛奶、糖漿等一同飲用。至于泡茶的水,英國人并沒有那么多講究,他們覺得沸水即可,這是具有“英倫風”的英式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2.3茶具的搭配
中國茶具的種類很多樣化,造型獨特,材質(zhì)各異,在陸羽的著作《茶經(jīng)》中,詳細記載著茶具共分為28種。隨著中國茶葉種類的不斷豐富,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茶具也在不斷改進,使之在保持茶葉原汁原味的同時,更要結(jié)實耐用,精致華美。中國人最喜歡紫砂茶具,它質(zhì)樸溫厚,可以將華夏茶文化的底蘊體現(xiàn)出來;它精致耐用,可以將茶湯的香味完好保存。至于英國人使用的茶具,最早的時候,是隨茶葉一起從中國進口的。后來隨著茶文化的“英倫化”,英國人按照他們的習慣與需要,對茶具進行了改造,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極富技術(shù)價值的骨瓷。骨瓷精美華麗,象征著高貴的身份地位,骨瓷是英國社會特色與茶葉文化行為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在英國那樣注重出身,注重階級的國家中,典雅的骨瓷受到眾人的喜愛。而且英國的氣候一向多雨,人們的心情也難免晦暗,骨瓷光滑、艷麗的外觀使得人們的心里多了一絲晴朗,少了一絲陰霾;它的精致、溫厚使得人們內(nèi)心多了一絲溫暖,少了一絲凄涼。
2.4品茶的場所
中國人飲茶,分兩種場合,其一是指在生活中,普通人民因口渴而飲茶,這時候,飲茶的場合無關(guān)重要,在家中,在茶攤都可以。還有一種則是風雅的文人墨客們在一起品茶會友,這時則對飲茶的場所有所要求。他們一般喜歡幽靜雅致的環(huán)境,比如在深幽的林中,一邊品茶談天,一邊作詩抒懷;又比如在裝修古風簡潔的茶室中,他們可以品著香茗,談?wù)撉倨鍟?。而英國人在家庭茶會中飲茶,這種飲茶是種社交的手段,從貴婦們的家庭聚會逐漸演變成有身份人士的重要社交途徑,家庭茶會中的裝修極為高端大氣,奢侈華美,十分符合上流人士的氣質(zhì)。
3.1飲茶方式
飲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開水煮,不在茶水中加入任何的輔料,以保證茶葉的原滋原味。漢族人比較喜歡這樣的飲茶方式,他們不想被其他的香料破壞了原本的茶香,他們喜歡在清幽的環(huán)境中品味原本的茶香,品味高風亮節(jié)的硬氣,品味返璞歸真的清香,品味超然脫俗的愜意。而另外一種飲茶方式,則是按照個人的喜好,在茶水中加入些輔料,比如陳皮,枸杞,檸檬,大棗等。英國人更喜歡這種飲茶方式,在飲紅茶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家去牛奶、蜂蜜、黃油,而且他們十分在意這些輔料的添加順序,比如:喝茶時要先將牛奶倒入茶水中,然后再加糖,在這個過程在,茶水不允許灑出。從這樣的飲茶方式也不難看出,英國人很是注重規(guī)矩且做事嚴謹。
3.2飲茶風俗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飲茶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很多風俗。比如結(jié)婚的第二天一早,新婚男女要拜見男方的父母,女子敬公婆一杯“媳婦茶”。又比如,在祭祀親人的時候,要敬上一杯茶以表達對逝者最純潔的哀思之情。英國的茶文化雖然發(fā)展了短短的幾百年,但卻也有著飲茶習俗,比如“下午茶”。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在晚餐之前覺得有些餓,她為了打發(fā)這段時光而創(chuàng)造了下午茶,此后,下午茶成為英國人的飲茶風俗。不只下午茶,后來人們又逐漸習慣了“床頭茶”,“早餐茶”,“告別茶”等等,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飲茶在英國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同中國人一樣,英國人也已經(jīng)深深受到茶文化的影響。
如今,茶葉幾乎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作為一種流行飲品,深受大家的喜愛與追捧。茶文化發(fā)展的這么迅猛,涉及地域如此之廣,這與全球化貿(mào)易的推動是分不開的,而全球化貿(mào)易則需要各國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貿(mào)易往來與文化交流。英國是世界上茶葉最大的消費國,它與中國之間有著長久的貿(mào)易往來,隨著茶葉在英國的逐漸普及,英國人將原本帶有中國式標簽的茶文化翻新,結(jié)合其社會環(huán)境,把茶文化融入到生活中,使得其完美地轉(zhuǎn)型為英倫式茶文化。無論是充滿歷史氣息的中國茶文化,還是帶著現(xiàn)代氣息的英倫茶文化都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璀璨明珠,都值得被尊重,都應(yīng)該得到發(fā)展。而當茶文化已呈現(xiàn)出國際化的特點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適應(yīng)這些特點,適應(yīng)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在溝通中消除障礙,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學習與進步。
[1]劉艷紅,田海松.談中英茶文化價值取向的異同[J].福建茶葉,2016 (2):198-199.
[2]王同和.茶葉鑒賞[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2008.
[3]肖小月,彭華.非語言交際下的中英茶文化對比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3(3):346-349.
[4]張忠良,毛先頡.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5]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M].儂佳,劉濤,姜海蒂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6]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全濤(1981-),女,湖南保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和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