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趙崇俊(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儒家思想與茶文化內在關聯(lián)性的研究
陳琳,趙崇俊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儒家思想與茶文化在不同維度中的發(fā)展嬗變,使得二者既有相通之處,又各有其發(fā)展軌跡。本文從儒家思想的和、禮、廉與茶文化的關聯(lián)性及二者關聯(lián)性的現(xiàn)代意義的維度展開論述,力求通過對儒家思想與茶文化的關聯(lián)性的論述揭示其關聯(lián)性的現(xiàn)代意義。
儒家思想;茶文化;關聯(lián)性;現(xiàn)代意義
中國是茶葉之鄉(xiāng),是人類種茶、烹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動的發(fā)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國。由于茶文化本身的豐富內涵,國人亦將茶飲看作是最為文明、最有文化內容的“飲料”。茶文化其實是一種“大文化”,它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與茶有關的一切物質內涵與精神內涵的總和。它既是一種行為文化,又是一種心態(tài)文化。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對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意義重大。在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儒家提倡的和、禮、廉。儒家看中人的自身品格修養(yǎng),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的詩句,這些詞句無不表明儒家所看重的品與德,二者恰恰與茶文化所提倡的“以禮達仁”不謀而合。
以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以樂曲表達心情的中國勞動人民,由于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與茶葉之本質特性產生了某種關聯(lián)與對應,以茶葉彰顯儒家文化之內涵便成為了一種必然。因此,中國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種植與售賣行為,更是一面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修養(yǎng)的折射鏡。
1.1儒家提倡的“和”與茶文化“度”的關聯(lián)
中華民族自古看中“和諧”、“和美”、“祥和”等與“和”有關的利是,“和”在儒家中的豐富內涵,不僅彰顯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展示了儒家的藝術情懷。
儒家信奉“恰到好處”的“和諧”的處事方法,追求人格完善,重視道德教化,認為處理事情要把握“度”,要戒驕戒躁,不偏不倚,要適量、適度、適中,要“克己”。儒家重視的“和”顯示的是儒家的寬容、大度、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是對不同個人、不同團體、不同種族、不同民族間差異性的尊重與包容,主張個人應修身養(yǎng)性,努力把握好“度”與“分寸”。在生活中要嚴于律己,要從自身做起,用自身的力量來影響身邊人,形成影響力鏈接,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而茶文化,亦叫茶道,本身就是人文與藝術的高雅結合,是“和”之表現(xiàn),它不但能涵蓋整個茶文化的核心,更能體現(xiàn)其深層內涵與精髓。茶文化中的“和”講究的是心態(tài)平和、天人合一。由于其品性高潔、雅致,符合儒家思想的“和諧”、“和美”文化,所以茶葉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儒家思想的承接載體。故而在茶道中,禮茶人應端莊典雅、神情平和、禮茶動作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無論是煮茶、烹茶還是品茶,都必須體現(xiàn)茶道之“和”的動作要領,給人以美的視覺與靜好的氣氛渲染。茶具的選擇應兼顧造型與材質,茶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制茶時,在考量個人口味的基礎上亦要“不多不少,剛剛好”。
由此可見,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是相通相依的,品茶人在品茗中自我反省、反觀、自查,陶冶心智、修煉品性。二者都在尋求一種平衡和整體把握,都在強調“適宜”、“得當”,無過亦無不及。
1.2儒家的“禮”與茶文化“敬”的關聯(lián)
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xiàn)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yǎng)和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儒家之禮蘊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禮為禮法,是大家必須恪守的規(guī)則,不論身份地位,違反必受罰,諸如“凡君不道于其民,諸侯討而執(zhí)之”。二是禮為禮俗,這種禮俗不是由君王規(guī)定,而是傳統(tǒng)、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是“因俗制禮”。三是禮為禮儀,是借由一套完整的儀式來體現(xiàn)表達禮俗的約定俗成的內容,展現(xiàn)的是一種尊敬、尊重與遵守。
由于儒家思想對于“禮”的推崇和認可,受其影響,中國人非常重視禮,并用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使自己成為一個知禮節(jié)、守禮儀的人。而茶作為禮儀文化的締結者,由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重視,茶道重禮,這與儒家重禮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茶道中,無論是禮茶人的儀表、儀態(tài),還是禮茶、煮茶、置茶、品茶的過程,處處都彰顯著禮儀、禮范兒,甚至連敬茶順序,先敬給誰后敬給誰都十分講究,茶中之禮,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秩序、仁愛、敬意的表達。
1.3儒家的“廉”與茶文化“高潔”、“自省”的關聯(lián)
茶的最早發(fā)現(xiàn)與利用,是從其藥用價值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睍x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在其《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由于茶的本質特性所致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國人將茶視為“國飲”之文明的飲料,喝茶可祛病健身,亦可提神醒腦。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因其從采摘、烘焙、烹煮、取飲均需十分潔凈,故而,被人們視作純潔、純凈的象征。因此,國人總愛將茶品比作人品,茶品好,則人品自不會差,為什么呢?因為茶之為物,不僅僅是一種物化實質,更是包含文化內涵、文化情懷的心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古往今來,文人雅士持續(xù)提倡清廉、節(jié)儉、自愛的修身、克己,并認為品茶不應停留在解渴——這一生物性活動中,而應是一項清雅、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心態(tài)與行為文化,作為中國茶文化奠基人之一的陸羽,在其《茶經·一之源》中就曾提及“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制茶時的不多不少,沏茶時水溫的不高不低,兼具造型與材質的茶具的選擇,都是需要禮茶人反復觀察思考的,正如人生的不斷反復觀察思索。茶道亦為茶德,以茶養(yǎng)性、以茶養(yǎng)廉,禮茶人向往茶之清廉、高潔的品性,向往茶之君子之風,向往茶之高雅、淡潔的君子之格。禮茶人喜茶之清廉品性,故而要“克己復禮”、“修身養(yǎng)性”、以茶德比之自身人格。同時,茶之清廉、高階的品質在古詩、古詞中也頗為常見。楊萬里有詩云“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由此可見,在他的意識形態(tài)中,借茶來比擬故人的氣質風度,以表現(xiàn)其高潔、清雅的性格品質。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到“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享。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借此,來稱贊茶的社會教化功能,他認為,人們在紛亂復雜的世俗中,受浮躁膚淺的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時,應沖泡一杯清茶,感受茶之“滌清”特質,以保持內心的平靜、平和與純凈、善美。
“清茶一杯”,寓意深遠。茶在國人眼中已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口欲的飲料,更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象征,同時,茶還能提升飲茶人的精神境界。清茶讓人自省、感悟人生,聽說過酒后打架斗毆,卻從未聞茶后打架之事,這也許就是因為茶文化中的自省,是茶品與人品的內在關聯(lián)性形成的,也可謂之節(jié)操與品性。茶在大自然賦予的青山碧水中生長,集天地靈氣,韻高性儉,清廉高潔。飲茶人在飲茶過程中逐漸領悟茶之本質屬性,并將其與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在品茶過程中陶冶心智、修煉品格、提升素養(yǎng)、感悟人生。儒家重視茶之品性,以茶自省,以茶勵志,以茶體味人生。幫助人們在浮躁紛繁的社會中保持“本我”,塑造人格。透過清茶一杯,禮茶人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楚地了解自己、思考自己、認識別人,這更有利于禮茶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了解他人疾苦,從而更為寬容、包容地看待自己、他人與社會。
隨著社會文明與文化的發(fā)展,工業(yè)的進步,社會對人生活的異化,最終導致社會道德淡漠、人情冷淡,那么,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完善人的品格,促進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成為了社會性話題。而茶——這一儒家思想的物化載體,汲取了天地靈氣,符合“和”、“禮”、“廉”的文化內涵,使得禮茶人的飲茶不僅僅是解決口渴這一生物性活動,更多的是一種放松、一種身心的釋放。茶道中的“和”、“禮”、“廉”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相吻合,因此,發(fā)揚“茶德”便具有其社會意義。
當今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速度落后于高速發(fā)展的物質文明,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矛盾加深。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三者間的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日漸被重視起來,人們更加重視追求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tǒng)一。
茶文化中的“和”,正視個人、群體、民族、種族、國家間的差異,主張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相互交往、和諧共處。在面對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維護的問題時,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強調不能為了單方面的經濟增長而肆意破壞環(huán)境,要將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存轉變?yōu)樯睿瑢畏矫骈_發(fā)轉變?yōu)榭裳h(huán)利用,將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維護相結合,將經濟發(fā)展與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相結合,將當代人利益與子孫后代利益相結合,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和諧共處,遵守宇宙?zhèn)惱怼?/p>
茶文化的“禮”,強調理解、禮儀尊敬與秩序。客人來訪,清茶一杯,敬茶有序,談天說地,表敬意、示友情、洗風塵,讓禮儀貫徹日常生活始終。在日常生活的品茶過程中,品情、品德、修身養(yǎng)性、努力做到身心合一、知行同步。個人努力做好自己,崇德尚禮,社會便會更加有序。
茶文化的清廉、高潔之品性,有利于真正實現(xiàn)我國執(zhí)政為民,使得民信官、民服管,增強政府公信度,真正實現(xiàn)“官為民,民依官”的和諧景象。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tài),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積淀、文化積累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以茶德比擬人德,要求自身素養(yǎng)的內化提升。茶文化有助于調節(jié)人的內心平和、提升人的道德素養(yǎng)、開闊人的胸懷,并將禮茶人的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德與茶文化的潔是對等的,因此,進行儒家思想與茶文化內在關聯(lián)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 [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9.
[2]密小華.儒家的“中和”哲學與茶道精神[J].學習與實踐,2007(11):158-160.
[3]賴功歐.茶文化與中國人生哲學(論綱)[J].農業(yè)考古,2004 (4):33-37.
“儒家‘仁愛’與基督教‘圣愛’思想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XSYK117)”;“社會性別視野下陜西博物館的文化表征(項目編號:13JK0240)”;“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與英語報刊閱讀研究(項目號:11XSYK208)”。
陳琳(1982-),女,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較。
趙崇?。?978-),女,陜西榆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