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顏力濤
(1.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2.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3.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
連詞“如或”的產(chǎn)生和演變
李永春1,2,顏力濤3
(1.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2.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3.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復音連詞“如或”萌芽于六朝,成熟于唐代,來源于處在同一線性序列的假設連詞“如”和肯定性無定代詞“或”組成的松散的跨層結構,以往的研究對此語焉不詳。本文立足語言事實,對復音連詞“如或”產(chǎn)生和演變進行分析,指出“如或”前后出現(xiàn)主語、代詞“或”指代性削弱是其詞匯化的關鍵。
如或;復音連詞;產(chǎn)生;發(fā)展
“如或”是中古時期產(chǎn)生的復音連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的《古漢語虛詞詞典》收錄了“如或”這一詞條,對其解釋是:“復合虛詞,由連詞‘如’和‘或’構成?!纭汀颉伎梢员硎炯僭O,二者連用為詞,與單用時義同”;“連詞,用于復句的前一個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或條件,以引起下文的論述??勺g為‘如果’、‘假如’等?!迸e了很多例證,時代最早的是:“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何以哉!”[1]由此可見,編撰者認為“如或”用作復音連詞產(chǎn)生于上古時期,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的假設連詞“如”“或”復合而成。此外,向熹、徐朝紅、潘志剛等學者對其都有過研究,他們主要以例釋的方式,說明“如或”是中古產(chǎn)生的雙音節(jié)假設連詞,意義同“如果”。但是,對復音連詞“如或”產(chǎn)生于何時,發(fā)展情況怎樣,如何演變?yōu)閺鸵暨B詞,學者們要么避而不談,要么觀點有可商榷之處。
鑒于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站在漢語史的高度重新考察“如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脈絡。經(jīng)過對含有“如或”的語料進行考察,我們認為復音連詞“如或”萌芽于六朝,正式形成于唐代,其來源并非新舊詞同義復合,而是處在同一線性序列上的跨層結構,即來源于假設連詞“如”和肯定性無定代詞“或”組成的松散跨層結構。
向熹先生認為《古漢語虛詞詞典》所舉例子“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何以哉!”不妥,指出此例中“如或”非復音連詞,認為“如或”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我們同意向熹先生的意見。此外,我們還搜求了一例:“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三年之喪,如或遺之酒肉,則受之必三辭?!?《禮記》)此句中“如或”仍是“如果有人”的意思。向熹認為:“‘如或’用作復合的假設連詞產(chǎn)生于六朝,相當于‘假如’、‘如果’”,并舉了六朝文獻作例:“唯仲秋西郊,順時講武,殺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違此,則為肆縱?!?《后漢書陳藩傳》)[2]潘志剛持同樣觀點,認為“如或”產(chǎn)生于六朝,舉例有“為客設酒,無人傳杯,杯自至前,如或不盡,杯不去也?!?《搜神記》)[3]我們認為此例有待商榷,例中“如或”仍可以看作“如果有人”,不宜看作復音連詞。原因在于它仍可作兩可分析。我們認為只要“如或”能分析為“如果有人”“如果有的事情(事物)”,就不能認定是復音連詞。以上用例似乎都可以這樣分析。所以,我們認為“如或”的真正產(chǎn)生時代不是六朝而是唐代,如:
(1)私置烽鋪,潛為抗拒,公私行李,頗實危懼。北虜如或南牧,降戶必與連衡,臣問沒蕃歸人云,卻逃者甚眾。南北信使,委曲通傳,此輩降人,翻成細作。(《全唐文》)
(2)夫師克在和,善戰(zhàn)不陣,各宜保據(jù)經(jīng)界,屯處要沖,斥堠惟明,首尾相應。若能悔過,何必勞人?如或不然,自當伐罪。(《全唐文》)
(3)光嚴白佛言曰:“殊勝之事,雖不敢為,蒙佛對眾以吹噓,故合依言而便往。如或世尊不信,應須一一分疏,不言有似暗含,未說直如謙退。”(《敦煌變文》)
例(1)“如或”前有主語“北虜”,“或”的指代性完全消失了,已然只是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再充當句法成分,所以此例中“如或”一定是復音連詞。例(2)中出現(xiàn)了“如或不然”,其中“然”為指代詞,“或”的指代行幾近消失。例(3)“如或”后有主語“世尊”,“或”不再充當句法成分,指代性消失。所以,上述三例中“如或”均為雙音節(jié)連詞。
徐朝紅認為復音連詞“如或”是新舊連詞同義復合而成。[4]我們不贊成此觀點。我們認為“如或”來源于由假設連詞“如”和肯定性無定代詞“或”組成的松散的跨層結構,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肯定性無定代詞“或”指代性被完全削弱,進而在句法結構上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即由“如|或”這樣的跨層結構發(fā)展為復音連詞“如或”,“或”失去了指代性,只是保留了詞形,發(fā)生了“代詞并入”現(xiàn)象。我們認為“如或”發(fā)展為復音連詞,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一)“如或”處于同一線性序列,但各自為政階段
(1)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三年之喪,如或遺之酒肉,則受之必三辭。(《禮記》)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上有所問,據(jù)經(jīng)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茍合;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久而安。(《漢書》)
(4)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漢書》)
例(1)(2)為先秦用例,例中“如或”都可翻譯為“如果有人”,其中“或”是用來充當分句法成分的,用作主語,其指代性非常明顯。例(3)(4)為漢代用例,例中“如或”可以翻譯為“假如有些事情”“假如有的言語”,“或”雖不代人,但可代物,仍然充當句法成分,作主語,指代性仍然很強。
(二)“如或”處于同一線性序列,但可作兩可分析階段
(1)為客設酒,無人傳杯,杯自至前,如或不盡,杯不去也。(《搜神記》)
(2)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文心雕龍》)
(3)高順諫曰:“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三國志》)
所舉用例為六朝用例。以上三例都可以作兩可分析,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看作復音連詞,但細細分析后可見“或”的指代性仍然較強。如例(1)“如或不盡”可以理解為“假如喝不完”“假如有人喝不完”。例(2)“如或可造”可以理解為“假如可造”,也可理解為“假如有的東西可造”。相比情況下例(3)中“如或”的“或”指代性要弱很多。
(三)“如或”雖處同一線性序列,但“或”指代性完全削弱階段
“如或”雖處同一線性序列,但句子中出現(xiàn)其他主語或代詞,“或”的指代性完全削弱,“如或”可以用作復音連詞,這種用法成熟于唐代,如:
(1)如亦未可,即依已去文字,須得共薦一人,限不過今月十一日狀申。所有取索趙氏枝屬,不過今日發(fā)遣出城。如或此度不見薦舉及不發(fā)遣,必當別有悔吝,無得有違。(《全唐文》)
(2)若使才勝其任,望重於時,一日累遷,固未為速。如或化工無取,考績非明,十年不調(diào),豈應論屈。(《全唐文》)
(3)且如非賢勿理,食祿憂政,庶乎文武百辟,忠公事主。出惟長者之游,言必先王之道,光昭雅訓,可不務乎?如或跡在不經(jīng),思出其位,雖輕勿赦,抑有常法。布之朝綱,知朕意焉。(《全唐文》)
可以看到我們后舉例中,“如或”后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主語,此時“或”已經(jīng)不具有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了,指代性被削弱,從而只能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發(fā)生重新分析,從形式上和假設連詞“如”并在一起了?!叭缁颉庇米鲝鸵暨B詞,在宋元明時期繼續(xù)使用。
(4)國家養(yǎng)育人材當如養(yǎng)木,彼搬楠豫豫章之材,封殖之,護持之,任其長成,一旦可以為明堂太室之用。如或牛羊嚙之,斧斤伐之,則將憔悴慘淡無生姿,或枯槁而死矣,又安能有干霄拂云之勢邪?(宋筆記《歸潛志》)
(5)有條理。如或不然,則處處窒礙。(《朱子語類》)
(6)如或京內(nèi)及外俱難自舉,仍請諸官各敘名銜,速具管依元帥所舉推戴狀申。”(《大金吊伐錄》)
(7)前破關公,其謀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與同罪?!薄度龂萘x》
(8)我本是東土大唐取經(jīng)的圣僧唐三藏之大徒弟,路過金平府觀燈,我?guī)煴荒慵夷ь^攝來,快早送還,免汝等性命!如或不然,掀翻你窩巢,教你群精都化為膿血!”(《西游記》)
清代只發(fā)現(xiàn)兩例。如:
(9)著原差相公如或收藏,即求速速付與。(《夢中緣》)
(10)押下去,限你一月為期,如或抗違遲誤,定行詳革治罪。(《幻中游》)
綜上,我們認為,復音連詞“如或”萌芽于六朝,成熟于唐代,當“如或”前后出現(xiàn)主語時,“或”的指代性削弱,受漢語雙音節(jié)化趨勢的影響,進而發(fā)生了重新分析,最后凝固成復音假設連詞。復音假設連詞“如或”在宋元明時期繼續(xù)使用,清代很少有用例。
[1]社科院.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64.
[2]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06.
[3]徐朝紅.中古漢譯佛經(jīng)連詞研究——以本緣部連詞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227.
[4]潘志剛.魏晉南北朝漢語連詞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72.
2016-04-13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項目“先秦至唐五代雙音節(jié)連詞流變研究”(14C046));東北石油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先秦至西漢雙音節(jié)連詞衍生與演變研究”(NEPUQN2014-106)。
李永春(1983- ),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講師,從事漢語語法史、詞匯史研究、漢字學研究。
H146
A
2095-7602(2016)09-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