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乃幟
?
試析批評應用語言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廖乃幟
摘要:20世紀90年代,批評應用語言學的出現(xiàn)為語言及語言教學研究提供了新路徑,也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深入探討了批評應用語言學在課堂語言、閱讀、翻譯和測試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批評應用語言學;大學英語教學;影響
*本文為2015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財經類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5JGA338)及廣西財經學院2013教改項目“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模式在西部地區(qū)應用型財經院校ESP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3A30)的部分成果
廖乃幟/廣西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廣西南寧530003)。
傳統(tǒng)的應用語言學認為語言不具有政治性,忽視了語言教學所處的具體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語境。20世紀90年代,語言學家開始運用并研究批評語言學、批評話語分析等對語言應用的影響。此后,批評應用語言學(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下文簡稱CAL)應運而生,其倡導對主流的應用語言學研究進行反思并展開批評性研究。[1]這對語言教學和研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將著重分析CAL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積極作用。
批評應用語言學,又稱“批判式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主要是以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為基礎,也包含其他語言學理論。在進行語篇分析時,CAL注重分析語篇形成的環(huán)境及背景,語篇中的一些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觀念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CAL能夠挖掘這些思想意識形態(tài)及觀念。具體而言,CAL是通過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征、文章所涉及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解讀文章內容中蘊含的知識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旨在探知語言所反映出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演變歷程。而存在于語言中的意識形態(tài)是語言教學及語言研究所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CAL包括批評話語分析、批評性語言教學、翻譯的批評性路徑、批評性語言測試、批評性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權利等。
1.批評話語分析。批評話語分析是CAL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國內外學者(Kress,1990;戴緯華,高軍,2002等)都對其內涵和功能進行了具有代表性的意義解讀。在研究批評話語分析時,都會涉及語篇、文本、意識形態(tài)以及批評性認知能力與政治秩序之間的聯(lián)系。在Norman Fairclough(1995)[2]看來,批評話語分析主要是探討話語實踐、篇章、事件和廣泛的社會結構、關系以及過程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決定因素,并進一步揭示這些話語實踐、文本和事件是如何通過意識形態(tài)進行權利分配的。批評話語分析有助于語言學習者反觀語言學習的過程。
2.批評性語言教學。批評性語言教學旨在觀察語言學習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具體而言,就是從批判的角度探究語言教學中存在不公平的緣由以及語言教學中的權利分配。“Norton曾經對性別、權勢和身份與語言學習過程之間的關系做過深入的探討,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交際語言教學理論沒有闡明二語或外語學習者與本族語之間存在的權勢關系,沒有關注學習者身份、個人經驗與語言教學的關系”[3]。批評性語言教學更多關注民族、性別、身份等因素與語言教學的關系。例如,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身份認同和語言教學之間存在重要的聯(lián)系。因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角色和身份是多重的,其負擔和壓力來自于作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無奈、作為母語的少數(shù)民族語等因素。這些因素嚴重影響到正常的語言教學活動。
3.翻譯的批評性路徑。翻譯的批評性路徑研究是一種宏觀的翻譯導向,關注的是“翻譯中的政治性,也就是與階級、差異、性別、意識形態(tài)、社會語境相關聯(lián)的筆譯和口譯的方法”[4],大部分的研究重點放在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以及殖民主義等方面。關于翻譯的批評性路徑,Venuti (1997)[5]曾提出一種基于“差異道德準則”的全新翻譯觀:尊重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性、反對英語的全球性霸主地位。這個翻譯觀認同了翻譯的批評性研究內容、對翻譯進行批判性研究的路徑和方法,豐富了翻譯理論。
4.批評性語言測試。語言測試一直以來都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由于傳統(tǒng)語言測試的不足,一些學者(Spolsky,1995;Shohamy,2001等)開始對語言測試進行批評性研究。CAL主張語言測試具有政治性,存在于不同的政治語境、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和教育中。為此,語言測試不應僅僅關注測試的信度和效度,必須將實施測試評價的政治語境、文化和社會考慮在內。另外,在語言測試中還牽涉社會因素。[6]因此,語言測試應時刻關注其過程和結果,并將預期的結果和實際的效能做比較。
5.批評性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權利。語言規(guī)劃是指國家或其行政區(qū)域的權力機構對各民族各地區(qū)人們使用的語言、語言變體及其使用方式進行規(guī)范化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的語言政策。CAL主張對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進行批評性研究,考慮語言權利、社會公平和不平等等因素,重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利。為此,每個國家都必須批判地審視和制定適應本國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研究方法,CAL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語言、閱讀和翻譯教學、英語測試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對大學英語課堂語言的影響。CAL強調語言使用者持有公平的話語權利,雙方都不能將其意識形態(tài)強加給對方。CAL的這一特性對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v觀我國現(xiàn)代大學英語教學情況可知,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都是由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導致效果不理想。這樣的語言課堂教學完全由教師控制,師生之間表現(xiàn)出一種“控制—服從”的關系。此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往往受到不平等的關注,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會受到特別關注,他們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就相應增多,這樣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間接體現(xiàn)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控制—服從”關系。CAL對進一步改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教師應該著力培育公平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對大學英語批判性閱讀的影響。CAL所做的話語分析在于捕捉話語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學習者認識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改變社會關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大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意識,并且對于社會中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權利關系等具有一定的觀察力,這些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前提條件。但是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過分地把英語視為一種信息傳遞工具,忽略將其融入社會過程,影響文化、經濟和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及應用技能,缺乏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素質教育、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大學更應注重在英語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CAL引導大學生批判地分析英語閱讀,辨別閱讀材料中涉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CAL所提倡的翻譯批評性路徑不是微觀的翻譯策略,而是一種宏觀的翻譯導向。它提倡在翻譯實踐中反對英語霸權地位,要尊重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這與翻譯中所提倡的“生態(tài)翻譯觀”是一致的。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會不一樣,在翻譯和表達上也存在差異,所以翻譯者必須考慮譯文在譯入文化和交際背景下的意義。只要能取得最佳的翻譯效果,翻譯就可以靈活地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如動態(tài)對等、形式對等、同化和異化等。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在翻譯觀上的引導,指導學生踐行這種科學的批判性翻譯觀。
4.對大學英語測試的影響。在我國,大學英語考試(College English Test,以下簡稱CET)是全國性的英語測試,是用于評估和指導大學英語教學的標準相關常模參照性考試(criterionrelated norm- referenced test)。自從1987年以來,CET考試在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出現(xiàn)不公平的情況,如現(xiàn)場作弊、教師幫學生作弊以及買賣考題等。為此,對于CET測試的評估不能僅關注其信度(testreliability)、效度(testvalidity),還應注重“實施測試評價的社會、文化、政治語境”[1]。應該增加對英語國家教育、文化和習俗等常識的考核,引導教師和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注重學習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英語測試應該對大學英語教學起到有效的反撥作用。
對此,我們必須依據CAL理論,從語言測試的命制、實施和效果等幾個方面改進大學英語測試,確保測試的公平、公正。
為了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和個性化的學生需求,也為了滿足社會經濟對大量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必須不斷深化改革。語言研究者和教師應該考慮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所處的社會文化教育環(huán)境,以CAL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3][4][6]李麗生.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新路徑——批評應用語言學發(fā)展概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78.
[2]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Longman,1995.
[5]Venuti 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1997.
責任編輯:賀春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531(2016)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