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雁
關(guān)于宋朝陶瓷紋飾民俗情感的研究
張志雁
陶瓷民俗紋飾不僅僅作為一種裝飾存在,還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緊密相連,對民俗紋飾的深入研究,可挖掘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感受設(shè)計者的情感表達。本文以宋朝陶瓷紋飾為研究對象,從植物紋飾、嬰戲紋飾兩方面入手,對其中的民俗情感進行分析。
宋朝陶瓷紋飾;民俗情感;嬰戲紋飾;植物紋飾
宋朝是中國古代的全盛時期,政治上雖然差強人意,但經(jīng)濟繁榮,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頗有建樹。陶瓷藝術(shù)隸屬工藝美術(shù)范疇,自古有之,在宋朝達到巔峰,不但瓷窯數(shù)量眾多,而且燒窯技術(shù)非常先進。為提高其審美性和觀賞性,陶瓷外部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紋飾,花草木石、禽魚鳥獸、詩詞山水、人物生活等應(yīng)有盡有,使得陶瓷文化更為豐富,一直流傳至今。其紋飾看似簡單,實則暗含了當時的民俗情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宋朝陶瓷紋飾在形式上豐富多彩,比如刻劃花卉用來裝飾瓷器。在胚體形成后,先用刻刀雕刻紋樣,然后上釉入窯。隨著對刻劃花裝飾需求的激增,為提高效率,印花這一方法應(yīng)運而生,在效果上和刻花相似,但其生產(chǎn)效率更高。當時耀州窯的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十分出名,所選花卉大多是牡丹。
另外,宋朝瓷器紋飾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植物、動物、人物,還有文字。[1]常見的植物有蘭花、梅花、牡丹、菊花。動物以鳳、麒麟、鹿、魚、鴛鴦為多。還有受繪畫影響的人物裝飾,主要分為嬰戲人物、人物生活等,其中嬰戲人物紋樣最多。此外,還有以文字作為裝飾紋樣的,如“忍”“眾中無語”“無事早歸”,多反映時人悲觀迷信或明哲保身的處世態(tài)度。也有詩詞語句,如“清風細雨,黃花紅葉”,更有抄錄唐詩或長篇之作。還包括罕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宋朝重文輕武,理學盛行,體現(xiàn)在陶瓷紋飾上,傾向于寫實,整體風格含蓄內(nèi)向,其樣式繁多,造型優(yōu)美,不但反映了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而且對市井民間生活較為關(guān)注,民俗情趣十分突出。當時除了五大名窯,全國各地瓷窯數(shù)量猛增,燒窯制瓷是當時重要的經(jīng)濟活動。20世紀80年代,江蘇地區(qū)挖掘出一套食盒,上繪牡丹花紋,經(jīng)驗證,為北宋越窯出產(chǎn)。在其他出土的瓷枕、瓷瓶、瓷碗、瓷硯等器物中,帶有植物花卉紋飾的占有很大比重,且樣式非常之多,包括牡丹、菊花、山茶、芍藥、梅花、蓮花、萱草、幽蘭等。這些紋飾主要是表達何種情感,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吉祥求福。福氣吉祥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受重視,不管是出于防范自然災(zāi)害的目的,還是渴求人生道路順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祈盼,把美好的祝愿和寓意寄托到詩詞文章、實物器材中。陶瓷紋飾之所以會選擇植物花卉,是因為植物花卉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ㄏ笳髅篮煤蛨F圓,比如宋朝陶瓷紋飾中有大量的喜鵲梅花圖案,寓意喜上眉梢,直至今天,這種民俗風氣還很盛行。鳳凰、鸞鳥、蝴蝶、鴛鴦等也都暗示著祥瑞美滿,幸福美好,比如宋朝陶瓷中時??梢婙P穿牡丹、雙鸞花卉等紋飾,大都象征吉祥如意、婚姻幸福。也有表達男女之情的紋飾,例如常見的鴛鴦、魚兒戲蓮等,在民間多用來傳遞男女情意。植物紋飾既有單一紋飾,又有多種紋飾組合,比如某些陶瓷器物上就繪有一年四季的花卉,象征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還有些陶瓷紋飾,植物和動物結(jié)合,植物和人物結(jié)合。古時人們每年都渴望能夠大豐收,這種盼望通過陶瓷紋飾體現(xiàn)出來。比如某些瓷器上是蜜蜂、谷穗、燈籠等紋飾,象征著五谷豐。植物與人物結(jié)合,其中以嬰兒居多,暗示了民眾期望多子多孫的心理。比如,蓮花、嬰兒紋飾,以諧音的方式傳遞出民間“連生貴子”的愿望。另外還有“嬰戲陀螺”“雙嬰戲牡丹”等圖案,大都是表達人們渴求兒孫滿堂的心理。
2.象征言志。植物花卉紋飾在歷朝歷代都有,廣泛應(yīng)用于各個領(lǐng)域,且風格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guān)。魏晉南北朝是民族碰撞融合的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西方紋飾開始流行,而當時政局混亂,文人士大夫傾心于玄學清談,所以植物紋飾的整體風格是秀骨清相。到隋唐時,民族統(tǒng)一,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思想開放,而且對外貿(mào)易往來頻繁,其植物紋飾華麗清新。到宋朝時,風格趨向于含蓄內(nèi)斂,這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關(guān),雖然戰(zhàn)爭很多,但也有一段很長的安定時期。因此,人們心境恬淡,向往隱逸,在文人士大夫群中體現(xiàn)更加明顯。
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其清雅淡泊的品質(zhì),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梅花的突出特點是“傲”,一身傲骨,不懼風雪,在寒冬依舊綻放。宋朝描寫贊譽梅花的詩詞文章多不勝數(shù),陶瓷紋飾中也經(jīng)常選擇梅花。蘭花又稱“幽蘭”,可見其突出特點是幽,古代常用蘭花比喻君子。竹的特點是堅韌,文人士大夫常借竹子的這一特性,表達自己不畏權(quán)勢的高尚品質(zhì),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最為有名。自陶淵明之后,菊花幾乎已經(jīng)成了淡雅和隱者的代名詞,除了象征隱逸,在宋朝有時也用來表達其不懼風霜的堅強特質(zhì)。在古代,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不僅出現(xiàn)在陶瓷花案上,在其他銅器、絲織品、書畫上也十分常見,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從孔子時代起,松柏就被用來象征有骨氣,有傲骨。之后,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一直流傳至今。據(jù)傳,歲寒三友這個稱呼源自北宋蘇軾,元豐二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上任。蘇軾為人直率,光明磊落,遇見不平之事敢言敢為,而且生性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所以,雖然被貶謫,但他很快就調(diào)整情緒,自娛自樂,在當?shù)亻_墾了十多畝荒地,建有花園,植物以松柏竹梅居多。后來徐君猷來探望,問他可否冷清。蘇軾笑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彼纬晕闹螄?,知識分子得到重用,歲寒三友常被用來抒發(fā)胸意。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寫過一篇《愛蓮說》,文章簡短有趣,內(nèi)涵豐富,歌頌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的人格。之后,蓮花也經(jīng)常被用于陶瓷紋飾,除了前面提到的吉祥、求子等象征意義,還可表示高潔高尚。
不僅士大夫階層對植物紋飾感興趣,市井平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也開始向高雅轉(zhuǎn)變。由于宋朝特殊的社會背景,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出現(xiàn)明顯的交匯,一方面士大夫階層對民俗文化更加關(guān)注,審美取向也逐漸向下層普及;另一方面,平民百姓安居樂業(yè),物質(zhì)生活不愁,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加上常為上層人士服務(wù),其審美觀念也逐漸轉(zhuǎn)變,對高雅文化更加喜愛。比如宋詞即可謂是俗和雅的完美結(jié)合,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填詞繪畫,抒發(fā)感慨,陶瓷紋飾也是一種重要的表達心境的途徑。
除了植物花卉,宋瓷紋飾中最多的就是嬰兒童子圖案。我國古代是個封建宗法制國家,對家庭延續(xù)和傳宗接代最為重視。所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種思想至今依舊對社會有著深刻影響,尤其是民間,子孫多代表著福氣旺、力量大,不管是農(nóng)田勞動,還是人際結(jié)交,子孫越多越好。前面已經(jīng)提及,蓮花和嬰兒紋飾象征連生貴子,還有雙嬰紋飾,意喻好事成雙,甚至有些陶瓷紋飾出現(xiàn)更多數(shù)量的嬰兒,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子孫強烈渴求的心理。
孝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加上自古以來的“麒麟送子”風俗,人們渴盼多子多福的心理一直都沒有減弱。民俗表述麒麟送子曰:“倘若百姓誠心向麒麟禱告祈求,就可以得到子孫[2],所以門口、墻壁、書房等地通常都設(shè)有麒麟狀事物。而孔子的誕生據(jù)傳就與麒麟有關(guān),宋朝儒學盛行,自然而然地相信麒麟送子之說。所以,這種風俗到處存在,陶瓷紋飾也不例外。
瓷枕在宋朝很受歡迎,很多家庭會選擇帶有嬰戲圖的瓷枕,且以男孩居多。比如吉州窯黃綠釉孩兒枕,反映了古代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將瓷枕枕在腦后,象征著后繼有人。另外,定窯、磁州窯、景德鎮(zhèn)、耀州窯等陶瓷器物中都有大量的嬰戲紋飾,有的在花間嬉戲,有的在玩蹴鞠,有的在垂釣,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子孫的渴求,以及期望他們長壽吉祥的美好祝愿。
另外,當時的社會局勢是重文輕武,而當時邊疆騷擾不斷,宋王朝和金、遼、西夏都有過交戰(zhàn),失敗后就簽訂不平等條約,以謀得暫時安定。每次戰(zhàn)爭,傷亡慘重,朝廷需要及時補充軍隊力量,所以人口數(shù)量猛增。再者,讀書入仕在當時是很多人的選擇。應(yīng)當注意的是,部分人讀書是為了報效國家,另一部分則是為了獲取地位錢財,用以享樂。宋朝經(jīng)濟發(fā)達,手工業(yè)、娛樂產(chǎn)業(yè)迅速發(fā)展,所以逐漸形成了享樂風氣。進入仕途后,更是可以享受榮華富貴,而且文人士大夫?qū)ξ恼略娫~、繪畫音樂等都非常擅長,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對當時的陶瓷產(chǎn)業(yè)有影響,所以紋飾中出現(xiàn)大量嬰戲圖并不奇怪。
綜上所述,宋朝文學藝術(shù)成就極高,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陶瓷在當時可以說是個非常發(fā)達的行業(yè),豐富多彩的紋飾既點綴裝飾了瓷器,增加了美感,又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傳達著制作者的情感,在我國民俗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筆財富。
[1]徐美霞.宋代瓷器的花文化現(xiàn)象辨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黃蔚.淺談宋瓷民俗嬰戲紋的情感表達[J].佛山陶瓷,2016(3).
[3]袁炯.淺談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shù)紋飾的民俗化發(fā)展趨勢[J].美與時代旬刊,2012(4).
[4]黃蔚.淺談宋朝陶瓷紋飾的民俗情感[J].課程教育研究,2015(4).
[5]王苗輝.基于社會心理背景的唐宋陶瓷紋飾比較研究[J].中國陶瓷,2014(3).
[6]李德真.淺談嬰戲題材對陶瓷包裝的意義[J].中國包裝工業(yè),2015(8).
[7]李曉梅.宋代瓷枕紋飾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
責任編輯:何巖
J51
A
1671-6531(2016)08-0065-03
張志雁/南京曉莊學院美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江蘇南京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