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潔,劉濟良
生命化視域中德育的應然意蘊
霍潔,劉濟良
生命化視域中的德育提倡德育過程中“生命的在場”。生命化德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尊重學生個性化、個體主體性的發(fā)展;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鼓勵學生首先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使學生的品德高尚、人性向善、生命過程豐滿而幸福,最終達成道德教育的應然意蘊。
德育;生命化德育;生命教育
“生命化”按照黃克劍的表達就是“生命的在場”,即德育要融于生命。在生命化德育的過程中,應以個體的生命為基點,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同時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生命,尊重、欣賞別人的生命。[1]生命化德育還應尊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使其提升生命的意義,完善自身的品格,學會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最終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本真意蘊——成全生命。
生命構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礎,人的生命不僅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而人要從自然生命體發(fā)展為社會生命體,就必須在自然生命體這一基礎上獲得文化、道德、智慧和人格等一些精神方面的發(fā)展。[2]而德育的對象是人,因此在努力成為更好自己的同時,在德育中滲透生命意識,引導學生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尊重并懂得欣賞他人的生命。
(一)熱愛自己的生命
人生沒有彩排。這形象地說明人的生命最寶貴,它屬于每一個人,并且只有一次。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輕生。從小學生到大學生跳樓自殺事件已然屢見不鮮,慘案一幕幕。從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隕落到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還有多遠距離?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德育課堂上道德知識的灌輸并沒有教會學生形成高遠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要熱愛自己的生命——不放棄。無論是先天的某種心智不全,還是由于后天的天災或人禍造成身體上的殘疾和心靈上的傷害,我們都應該始終相信“活著”是一種修行。敢于同生命作斗爭的行為最勇敢。熱愛僅有一次的生命,熱愛自己所擁有的完整抑或不太完整的生命。生命化德育首先要強調(diào)和滲透生命意識,引導學生體驗生命最真的姿態(tài)和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尊重他人的生命
一方面,不褻瀆他人的生命。云南大學馬加爵、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復旦大學對室友投毒的林森浩……我們對這種行為深惡痛絕、無比寒心。在這些慘案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現(xiàn)行的道德教育只是道德知識的教育,缺乏對生命的尊重、珍惜和敬畏。生命化德育要更多地涉及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和尊重。人性是德育堅硬的基石,只有使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讀寫算的能力才變得有價值。另一方面,呵護他人的生命。當下我們處于一個道德淪喪與遮蔽較為嚴重的時代,“老人摔倒要不要扶”這一問題爭論的越是激烈,就證明我們的道德淪喪的程度越嚴重。路邊遇到車禍、火災,我們要準確撥打急救電話,盡可能讓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不要再冷眼旁觀,讓我們的社會因為“我”的存在而多一分溫暖,少一分冷漠?!拔鹨陨菩《粸椤保寽嘏e、文明之風不斷傳遞,從尊重、呵護別人的生命開始。
有位作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創(chuàng)作的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發(fā)展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思想和感受,教育就要正視這種差異性,尊重每個個體主體性的發(fā)展。生命化德育尊重、解放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是從野蠻走向文明,而教育承擔著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使命。無論是孟子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還是韓愈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都在說明沒有人天生就可以獲得文明,必須通過教育使每個個體接受啟蒙和開化,才能不斷走向文明。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智力、成長環(huán)境和受教育條件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
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不一樣的人,自然需要不一樣的教育。德育也不例外,用統(tǒng)一的德育內(nèi)容去培養(yǎng)不一樣的人,這種德育一定不是好的德育。生命化德育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培養(yǎng)有個性的人,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特長。生命化道德教育尊重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相信每一個生命都能成為一件獨特的藝術品;使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讓每一個學生在自身特性的基礎上都能夠切切實實得到改變,生命化德育培養(yǎng)的學生不再是道德知識的統(tǒng)一接收器。
(二)注重學生個體主體性發(fā)展
無視學生個體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大多數(shù)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3]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識的灌輸取代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生成,已然異化為一種道德知識灌輸?shù)慕逃??!澳阋欢ㄒ\實守信、樂于助人,你必須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種德育采取的是規(guī)訓的方式,旨在通過支配和壓制等手段實現(xiàn)對學生的控制,忽視了其主體性的發(fā)展,規(guī)訓式的德育是一種壓抑生命并且限制生命自由的一種反面力量?!叭嗽诮逃械囊?guī)訓狀態(tài)是現(xiàn)代性教育的一種危機,因為規(guī)訓不僅使人們的自我實現(xiàn)面臨阻礙和困難,且使我們的公共生活面臨危機和風險”。[4]生命化德育幫助每一個生命個體清晰地意識到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并且能夠促進這種需要的滿足,實現(xiàn)其主體性的發(fā)展目標。人的生命的獨特性正在于人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有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正是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尋以及人有著內(nèi)在的道德情感和外在的道德行為,才使人能夠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去自由自主地創(chuàng)造生命的無限性。生命化德育倡導人應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去主動地創(chuàng)造生活,在超越個體自然生命有限性的基礎上,去追求價值生命的無限性,追求個體人格的自由。
郝德永把教育對理想的追求、對現(xiàn)實的超越以及對內(nèi)在精神的向往與關懷稱之為“教育的烏托邦品質(zhì)”。[5]而道德教育首要的要求就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筆者認為人的生命品格所包含的也應是對人生命的一種內(nèi)在的追求、向往和關懷,使其能夠成為健全人格的人。生命化德育關懷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個性差異,更加注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
(一)在生活體驗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將德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生命化德育所倡導的體驗式德育模式。生命化德育不是在德育課堂上將道德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固有的情景設置),在體驗和感悟中獲得某種良好的品質(zhì)和情感。
康德說過“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對人要真誠,每一個人都不喜歡被騙的感覺。家長、教師都應該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對人真誠的人。
一個人只有在生活中真正體驗了不被人尊重的感覺后,才能更好地體會被尊重和尊重別人多么重要。生命化德育就是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尊重父母、尊重師長、尊重同學,包括陌生人也要由衷地給予尊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尊重別人給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古希臘一位哲人說“學會寬容,世界就會變的更加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會永遠快樂”。作為教師,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地去寬容學生,而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做人要懂得寬容”這樣命令式的道德教育。生命化德育就是用“以愛育愛”的理念對學生的生命進行呵護,靜待花開的教育過程和模式。寬容是一種美德,理解別人是一種度量,這些美好品質(zhì)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得到啟發(fā),漸漸地內(nèi)化在自己的骨子里。
設置特定活動讓學生從中學會感恩,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熱愛自然、守護家園、社會公德心的重要性等。生命化德育應堅持“最少灌輸原則”,讓學生在體驗、活動和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二)在與人交往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愛因斯坦曾說“優(yōu)秀的性格和鋼鐵的意志,比博學和智慧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當前的教育依然偏應試,對于知識的追尋遠大于對于人格的塑造。而生命化德育注重在人際交往中使學生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品格,健全自身的人格。
受價值取向、人性觀以及方法論等不同的影響,人們對健全人格的理解也不相同。馬斯洛認為具有健全人格人是能夠自我實現(xiàn)的人;奧爾波特認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羅杰斯認為一個能夠充分發(fā)揮機能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夠悅納自己。生命化德育倡導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首先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全面的認識,清楚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更重要的是要悅納自己,對自己始終抱有希望。這并不是說盲目的自信或者自負,而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悅納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
其次,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懂得如何同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進行對話。生命化德育不同于道德教育課堂中講述的與人交往的條條框框,而是要學會從別人的言語和行為中體察他們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基礎上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tài)度。懂得如何與不同于自己觀點的人進行對話,要深入生活,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慢慢掌握。
最后,公共場合要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生命化德育注重在人際交往中塑造人格。表達自己的時候既要顯示出足夠的自信又不能太過張揚,謙虛謹慎、大方得體是每個人應注意的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置身于公共場所要注意自律,學習大多數(shù)人文明的行為和舉止,使自己變得大方、得體,成熟與穩(wěn)重,這是生命化德育的一種追尋。
當今中小學生的幸福指數(shù)普遍不高,這源于擇校壓力、高考壓力、攀比心理等等。越來越多不幸的教育事件表明了教育的異化,表明了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不高。生命化德育強調(diào)讓學生的自然生命需要、精神生命需要以及社會生命需要都能夠得到滿足,[6]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首先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然后再去追求所謂的人生巔峰,創(chuàng)造所謂的人生傳奇。
首先,滿足學生自然生命的需要?,F(xiàn)在仍有教師濫用體罰,試圖達到規(guī)訓學生的目的。體罰是典型的不尊重學生自然生命的行為,體罰不僅會給學生的身體帶來不能承受之重,還會給其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此外,傳統(tǒng)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視學生自然生命的需要,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使學校成了考試的加工廠,學生的睡眠質(zhì)量得不到保障,近視率明顯提升,一些封閉式的學校尤甚,將學生“囚禁”在校園中,對其實行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幸福感極低。生命化德育是以個體生命為基點,滿足學生的自然生命需要為“幸福底線”。生命化德育摒棄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念。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和領悟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因此生命化德育應提倡學生把握當下的幸福,并且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爭取明天的幸福。
其次,滿足學生精神生命的需要。傳統(tǒng)的道德認為道德與個體的快樂和幸福無關,其本質(zhì)在于為別人服務,媒體也大肆宣揚能夠給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行為是道德的、和善的。相反,凡是受自身情感和欲望支配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谶@種理念的道德教育企圖用外在的、世俗的規(guī)范取代自身的精神需要,讓學生去追尋圣人的境界。這樣的道德教育不會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也不會使學生獲得幸福。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中,一些道德教育的評價指標依然用分數(shù)來衡量,高分數(shù)等于有道德,高分數(shù)等于生命意義得以實現(xiàn),這種錯誤的導向會導致學生精神追求的迷失和幸福觀的錯位。生命化德育引導每個學生正確理解道德與個體生活、個體精神需要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注重情感的構筑,注重內(nèi)在精神的提升,鼓勵學生首先做一個幸福的人,在幸福的基礎上再去追尋所謂的成功和傳奇。
最后,滿足學生社會生命的需要。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一定有過類似的灌輸:只有超越別人,自己才能贏得成功。這樣的價值觀一是與道德教育所宣稱的要為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服務相違背,二是為了自身的幸福,一定把別人踩在腳下是扭曲的。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快樂的生活,生命化德育的原則就是使得學生懂得不僅自己幸福,同時也要使別人幸福,即一個人追求幸福的愿望會在別人得到幸福的滿足中獲得滿足。
生命化德育強調(diào)“生命在場”,是一種向生命回歸的德育模式,從尊重生命出發(fā),喚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們完善自身的品格,領悟幸福的真諦,最終學會享受美好而幸福的人生,提升生命的意義。
[1]程紅艷.生命與道德—兼從生命的角度談道德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2]馮建軍.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5).
[3]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金生鋐.規(guī)訓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zhì)[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郝永貞.追尋幸福的生命性——兼論學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幸?!比∠颍跩].南通大學學報,2007(6).
責任編輯:蘇航
G641
A
1671-6531(2016)08-0016-04
霍潔/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河南開封475004);劉濟良/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開封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