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楊帆
摘要: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來自于生物遺傳、家庭養(yǎng)育、幼兒園教育以及社會影響等幾個方面,本文分析了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并基于幼兒自身、幼兒家庭、幼兒園以及社區(qū),提出預防或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原因;教育策略
楊帆/綏化學院教育學院學生(黑龍江綏化152061)。
我國學者研究認為,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出現的比例大約是11.0696%。[1]這已成為家長與教師都非常重視的一種現象,廣大教育研究者也針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提出各種預防與矯正的方法,以期杜絕或者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為幼兒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指幼兒因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利益受到損害時所產生的對他人身體、語言以及其他方面的攻擊行為。Hartup(1974)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典型表現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工具性攻擊,是指向物的攻擊;敵意性攻擊,是指向人的攻擊;[2]國內學者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分為身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和脅迫行為。[3,4]攻擊性行為在幼兒2歲時便出現,3—5歲是發(fā)展高峰期,之后逐漸減弱。
(一)生物遺傳因素
1.腦神經發(fā)展的影響。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神經聯系并未完全搭建及小腦發(fā)展遲緩造成的神經傳感阻滯,可能造成幼兒感覺神經發(fā)展滯后,導致幼兒體驗愉悅、安全感等能力未得到完全發(fā)展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與協作能力也密切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研究表明,經常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左右腦發(fā)展均衡度低于普通幼兒,并顯示出左腦抗干擾能力弱、右腦認知能力弱的特點??垢蓴_能力弱的幼兒易躁易怒,認知能力弱的幼兒社會情感發(fā)展滯后,這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引起幼兒攻擊性行為。
2.遺傳基因的影響。對罪犯的基因調查發(fā)現,性染色體為XXY的人與普通人相比產生攻擊性行為的比例更大。[5]幼兒遺傳了父母有缺陷的染色體以后,在一定外部刺激下得到強化,形成攻擊性人格的可能性增加。遺傳因素對氣質類型有決定性作用,存在缺陷的基因,如血清素的缺乏或者雄性荷爾蒙水平偏高、腦組織發(fā)育的不完全等都可能引起幼兒攻擊性行為。
(二)家庭養(yǎng)育影響
1.家長氣質類型的影響。父母等直系親屬其氣質類型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影響至關重要。膽汁質的家長性格暴躁易怒,耐心不夠,給幼兒帶來較多負面影響。幼兒較為怯懦,不敢表達自己,而積壓的情緒會在與同齡伙伴交往中表現為攻擊性行為;抑郁質的家長則過于軟弱與妥協,可能助長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造成幼兒不能分享與體諒,在與人交往中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產生攻擊性行為;能夠與幼兒和睦共處、民主共生的家長類型為多血質與粘液質,關注和尊重幼兒的感受,能夠與其進行科學合理的交流,多血質更熱情,粘液質更理性,都利于幼兒養(yǎng)成與他人融洽相處的習慣。
2.家庭氛圍的影響。家庭關系主要分為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對幼兒生活、學習施加過大壓力,禁錮孩子的天性。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虎媽就是典型的專制型母親,片中孩子對母親的言語攻擊加以反抗,造成母女情感疏離;溺愛型家長對幼兒有求必應,放任型家長對幼兒不良習慣不聞不問造成幼兒性格冷漠,這些都間接造成幼兒為爭取他人關注度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幼兒園教育與管理的影響
1.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態(tài)度以及幼兒之間形成的關系也將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與發(fā)展。在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關注度不夠,或者對幼兒采取不公正待遇等都會引起幼兒的不滿,幼兒為尋求自身心理的平衡,發(fā)泄心中的憤怒與嫉妒,可能會采取攻擊教師較喜歡的幼兒來吸引教師的注意力。
2.同伴與幼兒的關系。在幼兒園中,幼兒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發(fā)展階段,還沒有產生“與人分享”的積極心理,控制自身的能力較弱,可能會因為交往技能的匱乏以及對物品歸屬權的爭議而產生同伴之間的攻擊性行為。這樣因集體安全感缺失及社交焦慮也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3.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幼兒園不科學的教育環(huán)境也可能引發(fā)幼兒攻擊性行為,例如狹窄擁擠的活動空間、不科學的榜樣示范、玩教具數量不夠、缺乏安全科學的教育材料、戶外活動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緒管理等。一間教室容納的幼兒要每人間隔前后左右兩臂寬的范圍才能保證其空間需求,距離過近就容易產生肢體接觸,發(fā)生攻擊行為;教師發(fā)脾氣,對幼兒的推搡、拖拽、諷刺挖苦等不良示范作用是幼兒模仿攻擊行為的誘因。戶外活動時間不夠,教育器材缺乏安全性,玩教具更新時間長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倦怠感與浮躁情緒,從而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和語言。
(四)社會影響
1.社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幼兒主要的生活場所除了家庭和幼兒園以外就是社區(qū),所以社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與公共環(huán)境也是至關重要的。社區(qū)成員文明禮貌,對幼兒友好熱情;社區(qū)注重環(huán)境的美化、器材的適應性,都能有效減少幼兒的不安全感。反之,則可能助長幼兒攻擊性行為。
2.傳媒與網絡的影響。幼兒處于直覺形象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網絡媒體發(fā)展迅速的今天,電視畫面與電腦界面的直觀性會讓幼兒有直觀的印象。在動畫片、影視擇播上會造成幼兒的模仿行為。如《喜羊羊與灰太狼》這一火爆的國產動畫片,幼兒在觀看后競相模仿紅太狼拿平底鍋擊打灰太狼的畫面等。
(一)保障幼兒身心發(fā)展均衡與健康
1.增加幼兒營養(yǎng)攝入,保證身體需求。幼兒飲食應該合理搭配,攝入過多的糖分或者含鉛量較多的食物,容易引發(fā)攻擊性行為。所以應該在保證幼兒日常所需的前提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但不超量攝入,以保證幼兒在最佳的身體狀態(tài)下成長。
2.引導幼兒合理宣泄情緒。幼兒因憤怒等極端情緒爆發(fā)而需要宣泄的時候,應適當引導其尋找適合自己的非破壞性的宣泄方式。適時終止其沉浸在挫敗或憤怒的情緒體驗中,由其大哭一場或者引導其用語言表達出來,或采用較為緩和的繪畫和游戲活動來排遣其當下的異常情緒。當發(fā)現有的孩子是故意為了引起注意而采用攻擊行為時,要及時干預其不當做法,也可采用冷處理等方式使幼兒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
3.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幼兒建立規(guī)則意識,鍛煉其自己設定相關規(guī)則。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幼兒因分工不均、物件歸屬不明、等待時間不詳等情況引起的沖突以及攻擊性行為。鼓勵幼兒與人說話時多用“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幫助幼兒形成分享、互助、合作、謙讓的品格。
4.提高幼兒交往能力。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鼓勵幼兒多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他們與同伴交往中要多稱贊幼兒,并以公平的視角對待所有孩子,夸獎幼兒時要具體到事件本身,避免幼兒之間因爭奪成人的喜愛產生沖突。除此之外,培養(yǎng)幼兒用微笑、點頭、握手等文明禮儀與體態(tài)在同伴間體驗友好,從而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家長科學育兒能力
1.對家長進行定期的培訓。家長應該定時參與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家長只有充分了解學前期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狀況以及心理年齡的發(fā)展特征,才能夠順應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熟練掌握教育技巧,抓準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誘因正確加以引導。
2.家長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幼兒形成穩(wěn)定的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主型的家庭關系,父母的氣質類型在多血質與粘液質之間,對幼兒充分的尊重、充滿耐心,更有利于幼兒身心的發(fā)展,能夠大大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不對幼兒提出過多過嚴的要求,也不溺愛,不過度滿足幼兒要求,都利于幼兒形成的健全人格。
(三)加強幼兒園的教育管理
1.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和諧的、互愛的,要形成師生之間的依戀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在幼兒園期間,教師的眼睛應該多關注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一直被關注著。教師對孩子的培養(yǎng)要根據幼兒不同的性格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不強求幼兒實現無法達到的目標,不隨意發(fā)脾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影響。
2.創(chuàng)設合理的幼兒園環(huán)境。幼兒園環(huán)境布置應有科學性,墻面設計應有留白,刺激不應過多、過于激烈,應該有緩和的過渡鏈接。室內東西不應過滿,玩教具要擺放有序,玩具類型應該充足但不應雜亂無章,種類過多。要保證每個幼兒的個人空間不被侵犯,保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保持室內空氣的流動等都是減少幼兒焦慮和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提醒家長正確選擇幼兒園播放的卡通節(jié)目,給孩子播放適宜的節(jié)目。
(四)有效開展社區(qū)活動,優(yōu)化社區(qū)資源利用
1.加強社區(qū)與家庭、幼兒園的互動。社區(qū)與家庭、幼兒園建立長久合作機制,不僅能滿足幼兒與同齡伙伴之間充分的交往需要,也有利于社區(qū)團結互助,增進鄰里情誼。在社區(qū)內專門設立保證幼兒權益以及保護幼兒心理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優(yōu)化的社區(qū)環(huán)境,使幼兒對社區(qū)充滿信任,減少幼兒面對外部世界而產生的焦慮感,從而降低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2.合理運用社區(qū)資源,豐富幼兒生活。除了家庭和幼兒園以外,幼兒還有很多時間是在社區(qū)度過的。因此,要整合社區(qū)資源,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比如一起打掃敬老院、參觀社區(qū)附近的小學,社區(qū)組織的集體戶外活動等等。這些活動既親近了自然,也提高了幼兒的交往能力與生活經驗,轉移了幼兒的注意力,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自然大大避免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李鋒.幼兒攻擊性行為歸因與綜合教育干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李易.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甘肅省保育院,2013(20).
[3]王益文.3- 4歲兒童攻擊行為的多方法測評及其與“心理理論”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2.
[4]張茜.4- 5歲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展及其與家庭因素關系的追蹤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
[5]鄔綺文.嬰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2).
責任編輯:姚旺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6531(2016)05- 006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