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寧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分析
毛寧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了大眾化的階段.但是,面對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高校的教學方式還較為單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學的針對性、還是其實效性都難以適應當前的情況新問題.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其自身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模式,對高校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因此,可以這樣說,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參與式教學;高校教學改革;模式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jīng)日益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這對于我國的眾多高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而在諸多的挑戰(zhàn)當中,大學生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加便是其中之一.從高校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就業(yè)壓力的增加便意味著增強對其社會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大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高校在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還需要其實現(xiàn)由“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向由“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參與式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差異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無疑對于高校教學改革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下面,便對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進行具體的分析.
1.1傳統(tǒng)高校教學活動的現(xiàn)狀分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許多高校的教學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其具體表現(xiàn)在: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缺乏自身獨有的思考;在考試的過程中以及格為目的,敷衍了事;畢業(yè)論文多是陳舊的觀點缺乏新意.在學習的能力上,考慮問題局限性較強,立足點不高,眼界較窄;在處理有關問題是,方法過于單一,基本上千篇一律,相對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沒有自我總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社會實踐方面,許多的大學生或者懶于動手,或者眼高手低,基本不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1.2傳統(tǒng)高校教學活動現(xiàn)狀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文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許多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更多地側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多采用教師教授、學生聽講的模式,這無疑會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的情況.
(2)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應試來進行選拔的,而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并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還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的情況.此外,在考試成績至上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的問題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遭到了無限的弱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會質疑老師以及課本的絕對性和權威性.這種情況,也直接導致了高校課堂的單一性和機械性.學生基本成為了知識的倉庫和容器,完全沒有或是很少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總之,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獨創(chuàng)性的發(fā)揮,而且對其人格、情感以及智力等因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高校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就是要,轉變傳統(tǒng)的這種培養(yǎng)方式,就是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參與式教學法,便是這樣一種方法.其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獨創(chuàng)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也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20世紀80年代的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明確指出,學習不是從外界吸收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解.因此,可以這樣說,學生并非是單純接受知識的機器,由于其獲得的生活、學習等知識經(jīng)驗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對自己所接受的知識的理解和建構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就必須要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從而達到即理解老師講授的知識,又能夠求同存異的效果.
參與制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主體在參與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生活、學習經(jīng)驗;因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改革,體現(xiàn)其在教學改革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能力和相關的科研活動,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逐漸轉變學生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參與制教學法要求高校在進行教學改革時,一定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盡量營造出較為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進而有效的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此外,還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主體能力,進而逐漸實現(xiàn)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3.1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生而知之的,學生亦是如此.一個學生即使其能力再強,天賦再好,如果不能進行恰當?shù)囊龑Ш团囵B(yǎng),也難以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以學生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的基礎.只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在進行參與式高校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和教學當中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的重視學生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為教學目標.相對應的,在教學的方法上,大學教師也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目的.
此外,大學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核心的”觀念,由之前講授者的角色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具體而言,在教學活動當中,要充分的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的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質疑,進而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而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上,要堅持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愛上學習,學會學習.
3.2轉變傳統(tǒng)的辦學理念,逐步與社會接軌
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增加的就業(yè)壓力問題.因此,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也不可避免的要放到提高大學生就業(yè)率上來.而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就業(yè)率,提高大學生參與式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就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封閉式的教學理念,而逐步的與社會接軌,提升每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具體而言,由于大學生的高就業(yè)率是建立在人才和專業(yè)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高校的管理部分和領導層必須要有收集、分析和處理市場職業(yè)種類以及職業(yè)變化的趨勢.例如,在進行參與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式,這樣一來既可以實現(xiàn)與社會行業(yè)的緊密結合,而且也可以根據(jù)市場的需求對高校相關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深化改革.再如,對于師范性質的專業(yè)而言,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解,而可以更加注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訓.高??梢院彤?shù)氐某醺咧羞M行合作,定期邀請優(yōu)秀教學能手,省級、市級模范教師給師范類學生進行教學技能的培訓,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寒暑假進行支教等活動.
3.3制定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只有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夠適應形勢的變化,不斷的開拓進取,并日益成為一個有鮮明特色、有社會影響力的本科院校.
在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模式的制定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因為教學模式不僅是一個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實施,而且也是其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核心內容.而對于教學模式的制定,雖然不同專業(yè)的教學體系各不相同,但是其最少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案以及教學過程三個部分.
首先從教學目標上來看,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即價值觀的培養(yǎng)、知識的講授以及學生能力的訓練.需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的這三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和分隔的,而是彼此密切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的整體.從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的理念上來看,不論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還是知識的講授都應當融入到對學生能力的訓練當中.
其次,教學方案是根據(jù)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方案的各個部分都應當和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相適應.換而言之,就是教學方案的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制定的,其目的是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高校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最后,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的具體實施,是決定培養(yǎng)方案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可以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情景、問題、工具導入、應用以及問題的解決幾個部分.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當采用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例如,分組討論,學生教學評價、以及多媒體的應用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教學方法的使用,并不是隨意的,而應當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以及現(xiàn)實具備的條件等進行選擇.
總而言之,高校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管參與式高校教學改革再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較以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高校的教學改革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1〕宋春霞,施建民,韓婭舒.對高等教育落實以人為本的幾點思考[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1).
〔2〕宋彩萍,王江紅.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
G642
A
1673-260X(2016)09-0205-02
2016-06-16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5C0974)階段性成果;湖南信息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XXY015JGB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