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燕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系,重慶 400065)
?
陶淵明詩文中的矛盾心結解析
毋燕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系,重慶 400065)
陶淵明并不是一位渾身靜穆、超凡脫俗的隱士,他也有內(nèi)心深處的不平靜。面對人生的種種矛盾,在一次次的抉擇過程中,他逐漸過濾掉自己的焦躁情緒,堅定了崇尚自然的本性。他以哲人冷靜的眼光對待生活中的困難,用高深的文化修養(yǎng)平息內(nèi)心深處的層層波瀾,以樂觀放達的生活態(tài)度使生命中的各種矛盾達到高度和諧,成就了超然曠達的生命情懷。
矛盾心結;歸隱;出仕;安貧樂道
陶淵明的詩文流傳甚廣,在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其一)這般靜謐溫馨的詩境,不知撫慰了多少人事上受挫的心靈。鐘嶸《詩品》稱陶淵明為“古代隱逸詩人之宗”,今人朱光潛認為陶淵明詩文“渾身靜穆”,這是其偉大人格力量所最終達到的和諧。而魯迅先生認為陶淵明的詩文除“渾身靜穆”外,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正因為他并非‘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盵1]陶淵明是一個崇尚自然、本性恬靜、豪放達觀的人,他的詩文給人的感覺是“渾身靜穆”的,但他畢竟也像封建時代的許多士大夫一樣,懷有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如“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其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等,就是他少年時期志向的體現(xiàn)。在晉末政治動蕩時期,他也曾親自投身于政治漩渦中,為實現(xiàn)自己大濟蒼生的理想而奮斗。經(jīng)過多次嘗試,陶淵明對其置身的黑暗無道的社會深感失望,無奈之下毅然辭官,走上了躬耕田園的歸隱之路,但其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仍不時體現(xiàn)在他的詩文中。
是做官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還是歸隱拙守自己自由的空間,這個問題幾乎困擾了陶淵明的一生。受祖輩的影響,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深植于陶淵明心中,于是他青年時代積極入世想有一番作為。可是,在晉末這個注重門第出身的時代,陶淵明雖然做了官,但只是祭酒、參軍、彭澤令一類的小官,而且還要為此四面逢迎,扭曲自己的本性,這一切使陶淵明深感壓抑,于是在出仕的過程中常常夢系田園,尋求精神上的自由。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其二: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陶淵明在羈役途中,往往是“一心處兩端”(《雜詩》其九)。也許是仕途的不暢,他常常想起田園和家中的親人。在做桓玄僚佐時,他深感行役的辛苦,體力和精神上倍感疲憊,尤其是在“巽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這樣動蕩的時代,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政治斗爭的陪葬品。于是,苦悶的陶淵明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家這個溫暖的港灣,還是辭官歸田吧!壯年能有幾回,為什么要壓抑自己,不讓自己高興地度過呢?既然“不為好爵縈”,何不“養(yǎng)真茅廬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做一個自由人呢?不久,他便辭官了。
在之后的幾次出仕中,他的心里也是矛盾重重。如《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兩詩所述: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
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
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
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云翮。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雖然詩中一開始便說自己年少時就有寄身事外,傾心于琴書之中,安貧樂道的志向,當時機到來時,那顆大濟蒼生的雄心又澎湃起來。既然時機到來為何不準備行裝,暫離田園,駕車游憩于仕途之中呢?然而當他所乘的孤舟還未到達目的地時,歸思卻縈繞于心中而難以斷絕。看到天空中的飛鳥和湖泊中的游魚,又不免感到慚愧,魚鳥都能各得其樂,人為何要違背自己的本性呢?他勉勵自己:既然“時來茍冥會”,那就順隨時運自然的變化而行吧!身仕劉裕不到一年,陶淵明又一次辭官,但這次他并沒有回家,而是做了離家不遠的建威參軍。出仕是離自己的理想近了,但卻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壓抑?!耙劣嗪螢檎?,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其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無奈,為了生活、為了理想,人往往會遇到許多不得已的事情,做與不做時時困擾著自己,要實現(xiàn)理想就必須委屈自己,要獲得自由不被形役,就必須與理想失之交臂。既要得到完全的自由又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在這個現(xiàn)實的社會中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人與蝸牛何其相似乃爾,背著重重的殼,為擁有自己的天空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欲望和自我之間備受煎熬。
在這樣三番五次的仕途顛簸之后,陶淵明最終辭去了彭澤令,為他的仕宦生涯劃了一個句號。其中的心情是復雜的,他自認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歸去來兮辭序》),自己的脾性品格與世俗多有矛盾。為了自己的尊嚴、人格、志向,他毅然辭官。這是多么瀟灑,但辭官后的現(xiàn)實使他陷入無奈的境界?!皟o俯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與子儼等疏》)。自己作為父親,卻無法使自己的孩子遠離饑寒的威脅,自己的選擇卻使家人蒙受這么大的不幸,吃飯、穿衣本是人類最初級的物質(zhì)需求,而自己作為一家之主卻無能為力。這種赤貧使陶淵明深感愧疚,這種愧疚又使得他在仕與隱之間矛盾徘徊。美麗的理想與殘酷的現(xiàn)實左右著他的人生選擇,使他的內(nèi)心矛盾重重,由此可見,陶淵明歸隱后的心境也是難以平靜的。
選擇歸隱,堅守高潔的人格,這是陶淵明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但物質(zhì)生活的匱乏難免不使這位“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的隱士感到尷尬。上京住宅的失火,給本來不很寬裕的家庭就是一次不小的打擊,加之接連不斷的天災,饑寒的程度愈來愈威脅著自己。如《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所言: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發(fā)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作者以屈原、司馬遷式的悲憤心情傾訴了他五十四年來立志行善、艱苦自勵,反而遭受種種困難和災難的人生歷程。亂世、喪偶、火災、水災、蟲災相繼而來,尤其是饑餓和寒冷更是折磨得他苦不堪言。夏天挨饑,冬天受冷,黑夜來臨時渴望黎明,黎明來臨時又期盼黑夜的降臨,內(nèi)心的矛盾、憂傷、痛苦可想而知。吃飯、穿衣本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自己也得不到滿足,無法排解內(nèi)心的痛苦,只能呼天搶地,尋求無奈中的一點點慰藉。
陶淵明繼承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2]的儒家精神,為了堅守自己獨立的人格而安貧守賤。雖然饑寒常常伴隨他的生活,但“寧固窮以濟志,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賦》)的陶淵明還是能忍受的,只是當全家人面臨饑寒的威脅時,作為人子、賢夫、慈父的陶淵明能忍心嗎?于是他便以歌頌古代著名貧士的行跡來勉勵自己,振奮自己的斗志,使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超越生命中的矛盾,平復生命中的情緒。如《詠貧士七首》其一: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這首詩是此組詩的引子,敘述了貧士的高潔與孤獨。陶淵明將自己喻為將要逝去的孤云,又比喻為一只離群索居的孤鳥,獨來獨往怎能不挨饑受寒。但他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即使沒有知己,也要盡力固窮守志,堅持個人的節(jié)操,這又有什么值得悲傷的呢?其余六首詩,作者借古代的賢人志士來鼓舞自己,如其三中春秋時的隱士榮啟期、孔子的窮學生原憲,雖然衣衫襤褸,有時連野菜湯都喝不到,但他們?nèi)匀粡椙俪韪鞯闷錁?,難道他們不懂得錦衣富貴,只是對此不屑而已。其四中的黔婁也是位安貧守拙的人物。據(jù)《高士傳》載:“黔婁先生者,齊人也。修身清節(jié),不求進于諸侯。魯恭公聞其賢,遣使致禮賜粟三千鐘,欲以為相,辭不受。齊王又禮之,以黃金百斤聘為卿,又不就?!盵3]他為了堅守自己的道,對高官厚祿毫不動心,雖然“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死后衣衫破爛,蓋著一塊連手足都蓋不住的布被,但他的精神卻使人振奮。五、六、七這三首詩陶淵明分別列舉袁安、阮公、張仲蔚、黃子廉這些清貧的廉潔之士,他們的歸隱也面臨了許多生活困難,但他們以自己的毅力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最終超越了自己。當自己意志薄弱時,陶淵明就通過頌詠這些隱士、貧士、廉士來給自己一些勇氣和鼓勵,使自己能堅定固貧守志的決心,希望自己那顆騷動的心冷靜下來。
從《詠貧士七首》這組詩中可以看出,作為社會一員的陶淵明,在饑寒的威逼下,雖有守節(jié)的意志,卻也難一直心如止水般的生活。一些問題反復纏繞著他,使他不得安寧,所以只能借吟詠古代的著名貧士來化解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精神的慰藉,擺脫世俗對自己的束縛,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歸隱以后,陶淵明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雖然生活得悠哉悠哉,但他對有限的生命,無為的人生卻深感遺憾??粗w逝的歲月,陶淵明往往“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濁酒且自陶”(《己酉歲九月九日》),不得不用酒來排遣內(nèi)心的矛盾,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李白《宣城謝朓樓餞別校叔叔云》),美酒也往往不能消解胸中的郁結。
《形影神》是陶淵明詩文中最富有哲理的組詩,也是其冷靜思考后,使內(nèi)心矛盾最終達到和諧的組詩。立名與短暫生命之間的矛盾、物質(zhì)享樂與精神自由的矛盾恐怕也折磨了他好久,不然怎么會有如此理智的答復。魏晉時期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是一個追求個性自由的時代。這一時代的文人有很強的生命意識,他們不僅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國家作出貢獻,而且也積極地追求個性自由;既想改變生命的長度,又想改變生命的密度。陶淵明也持有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他積極入世,但不被統(tǒng)治者重用;追求個性自由,卻面臨種種物質(zhì)方面的威脅,想飛翔卻拖著沉重的翅膀。是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立名萬世的榮耀,還是與自然泯一?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他。當他無法駕馭這些矛盾時,酒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借酒化解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詮釋生命的意義?!缎斡吧瘛方M詩中,酒已經(jīng)使陶淵明達到一種新的人生境界。酒幫助他擺脫世俗煩惱,冷眼觀看自然界的生命現(xiàn)象,教會他應該以一種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命中的事情,這樣便不會被外物羈絆。
同時,這組詩也是反映陶淵明人生哲學的重要篇章,是其對自己人生境界的最終定位。錢志熙認為:“ 在《形影神》詩中,陶淵明提出了他的生命哲學。他將生命分為形、影、神三要素?!巍肝镔|(zhì)生命及其情感欲望,‘影’指生命行為所發(fā)出的社會影響,‘神’指生命對自身存在本體的反思能力,通過這種反思使生命達到自足而又自覺的境界。這三個概念包括生命的自然性質(zhì)和社會性質(zhì)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陶淵明所說的形、影、神又是三種人生境界,他們各有一套價值認識。實際上是總結了魏晉生命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種生命觀?!盵4]如果生命達到自足而又自覺的境界,那么什么東西都不能牽絆自己,也就沒有痛苦和矛盾了。讀者也許會認為陶淵明此時已經(jīng)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完全是一種頹廢、無爭的自我放棄,而且有種委運任化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有些宿命色彩,但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這是思想極度壓抑后的一種超脫、曠達,是許多矛盾心結最終得到疏解所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借酒來麻醉自己,但酒又是催人短命的工具,無奈只能使自己與自然泯一,用一顆平常心,冷靜對待生命中的一切。這是陶淵明對生活的一種懦弱的逃避,更是他對苦難最徹底的鄙視,對自我生命矛盾的超越。
陶淵明如同包蘊萬千的大海,表面上風平浪靜,內(nèi)心深處卻波濤洶涌,雖然不時洶涌澎湃,但最終還是歸于平靜。他用高深的人格涵養(yǎng)和獨特的人生哲學,使自己從矛盾中解脫出來,走出了一條為后人所仰慕的隱逸之路?!胺速F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之如何”(《自祭文》)、“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挽歌》其三)等對待生死、名譽有著如此豁達的態(tài)度,生活上的饑寒又算得了什么呢?何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酬劉柴?!?,把握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享受其中的快樂。陶淵明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正如這段話所體現(xiàn)的人生境界:“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盵5]在經(jīng)歷種種挫折和磨難后,生活中的苦難,內(nèi)心的矛盾再也激不起生命的波瀾,追求本真人性的陶淵明從欲望中醒悟過來,終于超越了生命矛盾,淡釋了生命情緒,如同一個笑面佛,始終微笑著面對生活。陶淵明的這種淡泊,是在長期的矛盾徘徊和痛苦的人生經(jīng)歷后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正如胡仔對陶淵明《止酒詩》的評論所言:“坐止于樹陰之下,則廣廈華居,吾何羨焉?步止于蓽門之里,則朝市聲利,吾何趨焉?好味止于啖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歡之于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盵6]這種心境古今恐怕沒有幾人可以企及。陶淵明這種對待人生的樂觀態(tài)度,不僅使他的詩文在文學史上閃耀著光輝,而且他這種樂觀豪放的氣質(zhì),也為歷代官場失意的士大夫筑了間溫暖的精神之“巢”,撫慰著一代又一代士子的心靈。
[1]魯迅.“題未定”草(七)[G]//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4.
[2]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1125.
[3]皇甫謐.高士傳[M]//四部備要:第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13.
[4]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314.
[5]金纓.覺覺錄:金玉良言大全[M].唐漢,譯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44-45.
[6]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M].廖德明,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
[責任編輯于湘]
2016-04-12
毋燕燕(1985— ),女,陜西銅川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I206.2
A
1008-6390(2016)05-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