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超
(蚌埠醫(yī)學院 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武術偶像對武術運動傳播的作用分析
孔令超
(蚌埠醫(yī)學院體育藝術部,安徽蚌埠233000)
中國武術展現的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但這種文化卻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入侵,而逐漸喪失了在公眾心中的影響力.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偶像明星對推動文化競爭力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無論在影視娛樂還是音樂體育方面.本文將從武術偶像的視角,通過“偶像效應”來對武術偶像推動武術運動傳播的作用進行分析.
武術偶像;偶像效應;武術傳播
中國武術界的巨星大多都能將中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和融合,例如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影視作品是武術進行傳播的主要媒介.同時,電影中武術偶像的產生對武術運動的傳播和推廣起到積極的作用.如何通過武術偶像來傳播武術文化、推動武術更好的發(fā)展、贏得更多的學習人群,是我們當下需要面對的問題[1].只有解決了此問題,武術才能得以更深遠的傳播和發(fā)揚.
第一,由于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將武術形式夸大,讓公眾認為武術就應該是“飛檐走壁”、“來無影去無蹤”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讓公眾對武術產生敬畏感.且這些媒介對武術的夸大描述,讓公眾無法正確理解武術,從而對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第二,許多人對武術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練武就必須穿長衫長褂,顯得古板,而且武術難學難練,與當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不符,公眾更愿意將業(yè)余時間投入到例如瑜伽、網球、健美操等簡單易學的運動中.如果武術不能夠有效與時代特色相結合,那么很有能會漸漸地失去群眾基礎,進而被其他新興的簡單易學的健身方式“吞沒”[1].
2.1偶像效應的概念
新華字典對“偶像”的解釋分為兩種:①是盲目崇拜而不給予批判的對象;②是為供奉的、人所崇拜的雕塑品,是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人心目中象征物的比喻.“偶像效應”是一種無形資產,在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都不斷涌現出明星偶像,人們通過“偶像效應”提高自身商業(yè)宣傳,促進商品銷售,加深該行業(yè)在公眾心中的認知度[2].
2.2武術偶像的特征
武術是一項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格斗精華的體育運動項目,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武術偶像不僅要具備全面的武術技術,還應當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作為武術偶像,其具備的特點包括:①與武術形象整體性的結合,武術偶像應在外形氣質和內在精神上與武術融為一體,通過運動技巧,運動方式向人們傳達武術精神.②高強武藝代表性,武術偶像最具備公眾說服力的就是其精湛的武打能力,因此武術偶像必須在某項武術項目技能中具有超強能力才行[2].
2.3武術偶像范例
李小龍是外國人了解的第一位中國武術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將武術帶進好萊塢的華裔明星.李小龍對中國武術的貢獻可謂十分巨大,電影《唐山大兄》的播出,讓人們通過李小龍了解到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的一生中,他講精湛的武藝和出眾的人格魅力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出來,將武術帶進了影壇,傳播武術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其在美國許多地方開設武館,傳授外國人中國功夫.其創(chuàng)立的“截拳道”更是將中國功夫發(fā)揮到極致.在1996年李小龍榮獲“世紀英雄與偶像”殊榮.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說:“李小龍是個偉大的人,他是他那一領域中最為杰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為我的確喜歡他的武術,他超越了他的時代”[3].
成龍是一位純粹的功夫演員,承載著李小龍的武術精神.在武學電影中,他將武術的娛樂性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激烈的格斗場面充滿了樂趣,展現了武術的精彩以及英勇無畏的形象,吸引眾多民眾加入到了學習武術的浪潮中.成龍的電影以其歡樂性和獨特的冒險動作成功占領世界武術電影市場[4].
李連杰原本是位武術運動員,后來成為演員.曾獲得過五屆的全運會冠軍,并代表國家多次出訪他國,《少林寺》是李連杰的代表作,電影一經播出轟動全國,也讓李連杰得到了全國觀眾以及武術愛好者的認可.李連杰的武術呈現出一種古典東方武術氣息,利用瀟灑流暢的動作,將武術中的格斗技巧完美展示,引領當下的武術潮流[5].
此外,還有甄子丹、元彪、趙長軍等等一大批影視界的武術偶像在積極的影響著中國武術,無形的推動中國武術的廣泛傳播.
3.1傳播武術文化
武術運動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近幾年,我國為了將中國武術發(fā)揚光大,不斷派遣武術界人士出國演出,舉辦大型的武術比賽.通過這些努力,中國武術在各國民眾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習中國武術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世界各國對中國武術的認知越來越深,越來越多的武術愛好者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武術.功夫明星們就像是傳播中國武術的使者,是世界了解中國武術的窗口,將中國武術精神、武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武術崇尚“以德為先”的精神,教育人們要尊師重道,促進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武術偶像們在電影電視中也將這一精神充分表達出來,為武術愛好者樹立了榜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
3.2普及武術運動
人們通過觀看功夫題材的電影電視,受到當中英雄人物的鼓舞,了解到武術能夠強身健體,這無形中就對人們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從而促進了人們練習武術的積極性,使得武術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普及.隨著武術偶像的越來越多,武術題材的影視劇越來愈多,中國武術的普及度也會越來越多.
3.3擴大武術產業(yè)
武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偶像效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功夫巨星李小龍,品牌價值就已超過10億美元.若是將他的品牌價值投入到旅游或者影視作品當中,則收獲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李小龍生前曾拍攝過《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等風靡一時的作品,在那時他的票房和影響力就達到了華人之最.李連杰拍攝的《少林寺》成功的打開了我國武術市場,發(fā)展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旅游業(yè),許多武術愛好者紛紛前往少林寺學習武術,各種武術學校應運而生.時至今日,武術類院校已經在我國眾多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持續(xù)良好的發(fā)展.少林寺更是成為我國著名景點之一,每年接待幾百萬的游客,滿足武術愛好者的學武之夢.可以說武術偶像成功的為中國打造了一條武術經濟之路,對擴大整個武術產業(yè)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4.1發(fā)掘武術偶像
就武術文化而言,傳媒需要做的就是發(fā)掘“武術偶像”.公眾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是電影、電視等媒體或者網絡,他們不會自發(fā)去思考或者認識武術偶像.因此,許多人心中的武術偶像還停留在李小龍、成龍這些武術明星身上.為此,媒體應加大發(fā)掘力度,借助媒體的宣傳或者賽事的播放,讓更多的武術偶像進入觀眾的視野,讓更多的公眾找尋自己喜愛的武術偶像,作為練習武術的“精神支柱”,從而擴大我國武術運動的傳播.
4.2通過影視劇的宣傳帶動習武熱潮
傳統(tǒng)武術在傳播過程中有傳播的力度弱、傳播范圍窄等問題.影視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將武術帶入到影視作品中,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計劃、全方面、多角度的向人們詮釋武術;將許多歷史上與武術相關的人事物進行“經典重現”,也更能夠吸引公眾對武術的關注,能夠向更多的人傳播武術.在眾多武術影視劇作品中,不乏對公眾影響較深的作品,例如《臥虎藏龍》等,這些優(yōu)秀武術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僅讓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了武術,還改善了武術的傳播的地域性,對我國武術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6].
4.3塑造武術偶像的熒屏正面形象
一名合格的武術偶像,不僅需要其武術技術的高超,還需要其擁有正面的熒屏形象,給武術運動推廣帶來積極作用.以成龍為例:2000年獲“卓越國際成就獎”以及“國際終身成就獎”;2001年被洛杉磯警察部授予“榮譽警察”稱號;2002年受封為世界杯大使(韓國);2003年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香港旅游大使”、“香港電影大使”、“北京申奧大使(中國)”稱號;2010年成龍在玉樹地震時為災區(qū)捐款300萬人民幣;2012年成龍在《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位最偉大動作巨星中名列第一;2013年成龍當選全國政協委員;2014年成龍再次當選香港藝人協會會長[7].
通過以上數據資料我們可以了解,一位武術運動員之所以能成為“武術偶像”,不僅是因為其能在熒屏演繹高難度武打動作,還應在屏幕上樹立一個正面的、健康的、積極的公眾形象.只有公眾對其形象予以認可,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武術運動的發(fā)展.
4.4挖掘草根武術偶像,對偶像進行包裝
隨著一大波武術類院校的出現,功夫草根的數量越來越多,公眾不再滿足于屏幕上的武術明星偶像,開始尋找自己的功夫偶像,公眾對偶像的崇拜逐漸平民化.這里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寶強,他沒有顯赫的背景,唯一能證明其身份的就是王寶強曾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草根.在王寶強演完《士兵突擊》后,其憨厚人物形象和嫻熟的武術功底得到廣泛贊揚,許多公眾也因為喜歡王寶強而開始學習武術.這些草根武術偶像在宣傳自己的同時,也間接的傳播了武術這項運動.通過對武術偶像的人物形象、武打能力進行包裝,既可以突出偶像的性格特征,又能展現武術的美好,一舉兩得.但需要注意的是,包裝需要實事求是,不能過分夸大.
武術是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生活積累而形成的運動方式,發(fā)展至今,已成為全球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享有較高的聲譽.武術的特點在于獨特的武學套路和精致的格斗技巧,是我國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可否認,武術偶像在我國武術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們不僅向人們展示了武術的魅力,讓更多的人接受武術,練習武術.
〔1〕張濤.武術偶像對推動武術運動傳播的作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1-62.
〔2〕包磊.李小龍對中國武術推進效應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1-47.
〔3〕苗志良,駱紅斌.論武術偶像對武術傳播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4(8):202-205.
〔4〕馬崎閏.武術明星對武術傳播與發(fā)展作用的研究[D].山東:山東體育學院,2014.1-43.
〔5〕劉航.從武術傳播的方式特點看武術的發(fā)展[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9.1-39.
〔6〕周梅.影視武術之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1-38.
〔7〕趙峻藝.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功夫電影對武術發(fā)展的作用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1(3):1-72.
G852
A
1673-260X(2016)07-0194-02
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