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陳寅恪與蘇東坡
●楊玉華
陳寅恪先生認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達到了中華文化的最高峰。這一結論的得出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對蘇軾的鉆仰之至、浸饋之深、評價之高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陳氏由對蘇軾詩文的愛好鉆研,進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棲身嶺表”的經(jīng)歷心態(tài)與蘇軾“貶謫嶺南”頗為相似,故與蘇軾精神相通,引為知己,并從蘇軾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戰(zhàn)勝磨難、調適自我及發(fā)憤著書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過有關材料的考索征引,論析了蘇軾作品、思想及精神對陳氏的巨大影響,亦為陳氏“宋代文化造極”論添一佐證。
陳寅恪;蘇軾;宋代文化;影響
陳寅恪先生“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1]277的結論,顯然來自于對宋代文化多方面的研究總結及與其他朝代文化的分析比較。細繹陳氏得出如此結論之理據(jù),可發(fā)現(xiàn)陳氏認為宋代在理學、史學、文學及思想自由等方面均陵跨前代,集其大成,開示后學,堪為楷模。而僅就文學言之,他對有宋一代的詩詞散文、詩話詞話乃至筆記小說,亦無不廣搜博覽、耽玩浸饋、爛熟于心,而對蘇東坡其人其作的鉆研學習與欽慕神往,更是伴隨了他的一生??梢哉f,正是對蘇東坡的仰鉆之深、欽佩之至,甚至引為知己、精神相通,構成了他對宋代文化評價之高的重要原因。
一
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及立身行事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陳氏生長于宋詩世家,對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詩文浸饋甚深,對東坡的作品極其熟悉,對東坡的人格尤為仰慕。特別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其“棲身嶺表”的心態(tài)與蘇軾晚年“貶謫嶺南”的心態(tài)極為相似,更對蘇軾的作品有了一種心心相印的感覺,把這位遙隔近千載的前賢當作了精神上的知己和伴侶。無獨有偶,陳氏晚年巨著《柳如是別傳》中的主人公奇女子柳如是也是蘇軾的熱烈崇拜者,其詩詞多受蘇軾影響,乃至于自稱楊朝字朝云,以追慕蘇軾與王朝云之情事,從中不難看出蘇柳精神,乃至蘇柳陳之情神的深相契合之處。而陳氏以盲臏病弱之身,歷盡千辛萬苦,撰寫“頌紅妝”之《柳如是別傳》,又多引蘇軾詩詞情事來箋釋錢柳姻緣之詩詞,其微言隱衷也正在于此。正如蔡鴻生先生所言:“一個柳如是,一個蘇東坡,就是金明館里文盲叟貼身附體的神游伙伴?!髑逋词沸录媾f’和‘東坡詩句笑兼啼’,缺一不可??床坏教K柳兩大歷史幽靈同時并存的事實,陳寅恪最后二十年的心態(tài)就撲朔迷離了?!盵2]97誠哉斯言!如果說陳氏早年由于涉世未深,讀書、研究、教書的經(jīng)歷也較為單純,亦未經(jīng)國破家亡之痛和奔波流離之苦而飽嘗人生苦境,所以對蘇軾的學習與研究更多地是著眼于傳揚文化與學術的話,那么晚年陳氏對東坡的學習與研究卻是融入了深深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情懷,因此蘇軾的人格、精神與作品也就成了他不可須臾缺少的患難知己。《陳寅恪集·詩集》中有14首詩次東坡之韻,并有集東坡詩句對聯(lián)一聯(lián)。從時間上看,陳氏用東坡韻賦詩,在“棲身嶺表”前僅兩次,即1947年2月《丁亥元夕用東坡韻》及1948年2月《戊子元夕放焰火呼鄰舍兒童聚觀用東坡韻紀之》。南下廣州后便多了起來,從中亦可見出他晚年與東坡精神的密契。在陳氏次東坡韻的14首詩中,次東坡《二月三日點燈會客》的有11首(其中一首為倒次韻),次東坡“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余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靜者也”的有3首。且在其詩句中提及東坡者所在多有,如“從今飽吃南州飯,穩(wěn)和陶詩晝閉門”[3]80(按:此詩以蘇軾自喻,“和陶”實際上是“和蘇”),“紅燭高燒人并照,綠云低覆鏡回溫”[4]130(用蘇詩“唯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詩意),“東坡文字身為累”[5]120,“東坡夢里舊巢痕”[6]127,“東坡聊可充中隱”[7]137,“為口東坡休自笑,老來事業(yè)未荒唐”(借東坡《初到黃州》詩“老來事業(yè)轉荒唐”而反其意),“羅浮夢破東坡老,那有梅花作上元”[8]146,“海外東坡死復生,任他蜚語滿羊城”[9]157,“德功坡老吾寧及,贏得殘花濺淚開”[10]167,“英靈蘇白應同笑,格律頻偷似老元”[11]174等等,可見他是把東坡作為自己晚年身處憂患的精神伴侶,對東坡的景仰、崇敬之情滲透于字里行間。
二
陳氏熟讀蘇集,因此他在解說闡釋前人的詩文及史事時,常常引證蘇試作品,并且信手拈來,貼切允當,意如己出??梢哉f,在他的著述活動中,蘇集成了軸心典籍,成了元典,他人的作品,仿佛都是蘇作的輻射、發(fā)散、流溢和承傳。由于他心中有一部蘇集在,故在闡釋后世后人的詩文及史事時,特別易于引起聯(lián)想,易于發(fā)現(xiàn)后世詩人對東坡的借鑒學習之處,并由此論證古今詩人詩心文旨的異曲同工和精神情感的默契相通??梢哉f,在陳氏心目中,蘇軾成為了古代詩人的典范與他品鑒人物及作品的標準。甚至在一些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問題上,陳氏也能發(fā)現(xiàn)其與東坡的聯(lián)系,如受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字叔雅)之托,為當年的清華大學國文科入學考試出題。他在《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的“附記”里有一段話,解釋了為什么國文試題中“對子”之題為“孫行者”的原因: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因蘇東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一聯(lián)(見《東坡后集》七《贈虞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绊n盧”為犬名(見《戰(zhàn)國策》十“齊策”三“欲伐魏”條及《史記》七十九“范睢傳”),“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lián)可極稱中國對仗文字之能。[12]275
是知對子之題乃受東坡啟發(fā)也。又如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論及史論猶今日之“社論時評”,深寓“作者及其時代之環(huán)境背景”時指出:“故蘇子瞻之史論,北宋之政論也。胡致堂之史論,南宋之政論也。王船山之史論,明末之政論也?!盵13]281可見對蘇氏史論之贊譽之高。又如認為“古今論桃花源者,以蘇軾之言(按:指東坡《和桃花源詩序》)最有通識。”[14]198其《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起首即引東坡“事如春夢了無痕”及“九重新掃舊巢痕”詩句,顯系由東坡詩觸引而作,且“古典今事,比擬適切”,可見此老胸中時時有一東坡在,其心中時時有一部東坡詩文在,其思想中時時有一東坡精神在也。
當然,陳氏對蘇氏詩文典故引用最多的還是在其煌煌巨著《柳如是別傳》中。此書另題為《錢柳姻緣詩箋釋》,故錢、柳及與錢柳交往的文士名流之作品,成為陳氏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正是在對諸家詩詞作品的闡釋論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陳氏胸中的一部蘇集發(fā)揮了巨大能量,同時通過陳氏令人信服的論析,也發(fā)現(xiàn)了蘇軾的人格及作品對后世發(fā)生的重大影響。從下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陳氏對蘇軾作品的熟悉與闡釋的貼切精微。
如謂程孟陽《耦耕堂存稿》“今夕行”(七夕之夕明河新)詩“摹有頗擬東坡松風亭梅花詩之跡象”,并引錢牧齋評孟陽“七言古詩,放而之眉山”之語及孟陽詩句取法化用蘇詩之實例,得出孟陽詩“用意實取于蘇”之結論[15]193-194;又論程孟陽《絙云詩》第四首(梅飄妝粉聽無聲)實“采用東坡《續(xù)麗人行》之辭旨以賦之”,且為絙云扇另面“畫圖之藍本”。其分析引證饜心切理,使人信服[16]210;又論陳子龍《長相思》七古(美人昔在香風前),其構思用語,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無不相同,并言幾社名士雖薄宋詩,卻喜引宋詞,子龍此詩全從蘇詞轉出,可為一證[17]338;再如引翁方綱《蘇詩補注》卷二《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之二條及其《天際烏云帖考》等,以證明柳如是及尺牘之受東坡影響[18]390;又謂牧齋、孟陽之詩與柳如是詩相較,乃有“汗流籍湜走且僵”(東坡詩)之苦;指出牧齋《有美詩》中“敢擬伴伶玄”實用東坡《朝云詩》“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語[19]614。言柳如是《奉和黃山湯池留題遙寄之作》中“憐君遙噀香溪水”一句,乃出自東坡《食甘》詩“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菲菲欲噀人”一聯(lián),并進一步推論:“河東君當是時必常披閱蘇集,于東坡之詩,有所取材,實已突破何李派之范圍”[20]646-647;總論牧齋詩文淵源,特拈出與蘇軾之關系,謂其“平生習讀蘇詩”,并推論其所讀蘇詩乃“分類本”[21]767;又謂牧齋《和東坡》詩第一首(朔氣陰森夏亦凄)乃“貫穿融合東坡全集”而成,并廣引東坡之詩詞情事,詳為訓釋[22]926-932。如此等等,皆可見出陳氏研習蘇集的用心之苦、用功之深及創(chuàng)獲之豐。他對蘇軾其人其作的看法和觀點,雖然沒有形成專著和專文,但已化為他的生命與情感,成為支撐他戰(zhàn)勝磨難、調適自我及發(fā)憤著書的巨大精神力量。
[1][12][13][14]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2]蔡鴻生.仰望陳寅恪[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4][5][6][7][8][9][10][11]陳寅恪.詩集[Z].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15][16][17][18][19][20][21][22]陳寅恪.柳如是別傳[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2015-11-20
I206
A
1008-5947(2016)01-0064-03
作者及單位:楊玉華,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紀檢組長、校委委員,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文論及比較文學。(四川 成都 610110)
責任編輯 馮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