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霞
(貴州師范大學(xué)社會與科學(xué)處,貴州貴陽,550001;廈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福建廈門,361005)
《楚辭》之崇香及先秦香文化
李其霞
(貴州師范大學(xué)社會與科學(xué)處,貴州貴陽,550001;廈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福建廈門,361005)
《楚辭》①本文所據(jù)《楚辭》,以中華書局2006年9月出版的《楚辭補(bǔ)注》本為準(zhǔn)。富有濃郁的崇香情結(jié),詩作者喜歡提到佩香、飾香、贈香,且十分依戀和推崇芳香的植物,以香為詩,以香喻美好形象、氣味等。從《楚辭》可見,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冻o》如此癡迷于芳花香木,其原因是背后有一個崇香、愛香,以香為美的香文化土壤。而現(xiàn)代考古之地下出土文物以具體形象為我們展示了先秦時代香文化美而莊嚴(yán)的背景和歷程。
《楚辭》;香;香文化;香草香木
(一)《楚辭》濃郁的崇香情結(jié)
《楚辭》喜歡提到佩香、飾香、贈香,以此表達(dá)嘆美、思慕等情懷。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離騷》)
揭車,香草名。又名珍珠菜。《本草綱目》(以下簡稱《本草》)言其可“去臭及蟲魚蛀蠹?!敝参矬w有香味,楚人用來熏衣防臭及防蠹蟲,也可以帶在身上辟邪氣。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九歌·湘君》)
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針形,味辛有香味。《本草》:“楚地山中時有之”因杜若全株有香味,故楚人常隨身佩戴。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九歌·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九歌·山鬼》)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君》)
擥木根以結(jié)茝兮,貫薜荔之落蕊。(《離騷》)
薜荔,香草。又名木蓮。據(jù)《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載,上古時即作藥用。薜荔葉厚實,蔓狀叢生,常覆蓋于巖石之上,有如織網(wǎng),故《湘夫人》有“罔薜荔兮為幄”之句。薜荔生長于旱地之上,故《九嘆·惜賢》云“搴薜荔于山野兮”,《山鬼》以“被薜荔兮帶女羅”描述山鬼之裝束。而《湘君》則以“采薜荔兮水中”喻會見湘君之不可能?!峨x騷》:“貫薜荔之落蕊?!贝Y香草以為妝飾。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
芙蓉始發(fā),雜芰荷些。紫莖屏風(fēng),文緣波些。(《招魂》)
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蹇裳而濡足。(《九章·思美人》
芙蓉,荷花。王逸注:“芙蓉,蓮華也?!焙榕d祖《楚辭補(bǔ)注》(以下簡稱《補(bǔ)注》):“《爾雅》曰:荷,芙蕖。注云:別名芙蓉。《本草》云:其葉名荷,其華未發(fā)為菡萏,已發(fā)為芙蓉。芰荷,葉也,故以為衣。芙蓉,華也,故以為裳?!保?]17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九歌·湘君》)
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忽而逝。(《九歌·少司命》)
蕙,香草名。又名菌。今名九層塔、熏草。全植株芳香,能去惡臭,古人佩戴或作香料焚以避疫。蕙綢,用蕙草做的帳子?!熬I”為“幬”之借字,床帳。指以蕙蘭香草織為帷帳。蕙帶,以蕙草為衣帶。蕙纕,蕙草編成的衣帶。王逸注:“纕,佩戴也。”《楚辭》喜披香、戴香、愛香并以香贈佳人。
(二)《楚辭》十分依戀及推崇芳香植物
《楚辭》遣詞造句基本上離不開芳花香木,以香為詩,以香喻美好之形象、氣味等?!冻o》中隨處可見以桂、蘭、蕙、辛夷等香花香木之句。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九歌·湘夫人》)
飲菌若之朝露兮,構(gòu)桂木而為室。(《七柬·自悲》)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毒鸥琛|君》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毒鸥琛|皇太一》
桂水兮潺湲,揚(yáng)流兮洋洋。(《九懷·匡機(jī)》)
桂棹兮蘭枻,斲冰兮積雪?!毒鸥琛は婢?/p>
結(jié)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九歌·大司命》)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九歌·湘君》)
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jié)桂旗。(《九歌·山鬼》)
《楚辭》中常以“桂”行文,取其芬芳美好寓意。桂,木名。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秋季開花,花簇生于葉腋,黃色或白色,極芳香,為珍貴的觀賞植物。桂棟,桂木做的梁棟。多形容華麗的房屋;桂漿,用桂花釀制的淡酒;桂酒,用玉桂浸制的美酒。泛指美酒。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言己拱待彌敬,乃以蕙草蒸肴,芳蘭為籍,進(jìn)桂酒椒漿,以備五味也?!薄段倪x》五臣注:“蕙、蘭、椒、桂,皆取芬芳。”漿者,《周禮》四飲之一。[1]56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桂水,漂著桂花的水流。王逸注:“芳流衍溢,周四境也?!保?]269桂棹,桂木做的劃船工具?!段倪x》五臣注:“桂蘭,取其香云也?!保?]62結(jié)桂枝,折桂樹枝,意謂寄情于桂枝。曹丕《秋胡行》:“俯折蘭英,抑結(jié)桂枝,佳人不在,結(jié)之何為?”桂舟,王逸注:“猶乘桂木之船,沛然而行,常香凈也?!保?]60桂旗,王逸注:“言山鬼出入,乘赤豹,從文貍,結(jié)桂與辛夷以為車旗,言其香潔也?!保?]79辛夷木做的車,桂花枝結(jié)的旗,皆取其香,喻其美好也。
“蘭”,在《楚辭》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蘭,蘭草、木蘭。蘭草葉莖皆香,秋末開淡紫色小花,香氣甚濃,故曰“秋蘭”。引申為芳香。常用作稱美之辭。木蘭,一種香木?!侗静荨吩唬骸澳咎m枝葉俱疏,其花內(nèi)白外紫,亦有四季開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為舟。”在古代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有資格佩蘭持蘭,故《楚辭》以蘭為詩,比香喻美?!墩谢辍罚骸疤m芳假些?!碧m芳,比喻詞藻華美,猶如蘭蕙之芳?!峨x騷》:“步余馬于蘭皋兮?!碧m皋,生有蘭草的澤畔高地。王逸注:“澤曲曰皋?!碧m膏,加入蘭草煉制的有香氣的脂膏。
(三)《楚辭》以香喻賢、德、善、忠等美好品質(zhì)
更為普遍的是,芳花香草在《楚辭》中還多用來比德喻賢、忠心善良等美好品質(zhì),以表達(dá)對對方的贊美或欽佩之意。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九歌·山鬼》)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長洲之宿莽。(《九章·思美人》)
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九章·思美人》)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九歌·湘夫人》)
播江離與滋菊兮,愿春日以為糗芳。(《九章·惜誦》)
《楚辭》常以“芳”啜詞連句,以比擬詩作者及所頌之人的秉性馨雅高潔。芳,芳香的氣味?!墩f文·艸部》:“芳,芳香也。從草方聲。”段玉裁注:“香草當(dāng)作草香?!保?]7《2離騷》:“茍余情其信芳。”芳草,香木或其他芳香之物。《離騷》:“茍得列乎眾芳?!北扔饔匈t德的人;懿德美譽(yù)。《離騷》:“固眾芳之所在?!蓖跻葑ⅲ骸氨姺?,喻群賢。”芳草,香草,在屈賦為喻詞。比喻在朝之賢人胄子之屬?!峨x騷》:“何昔日之芳草兮?!蓖跻葑ⅲ骸耙匝酝彰髦侵俊!保?]40
“芳杜若”,芳香的杜若。王逸注:“猶取杜若以為芬芳?!保?]81“芳茝”,芳草名。王逸注:“采取香草,用飾己也?!保?]148取其香,言其馨潔?!胺冀贰?,植物名。椒實多而香,故名“芳椒”,古人用之和泥以涂壁,謂取其溫暖芳香。以蓀、椒等香草裝飾自己的房屋,以寓其性之潔,其居之香雅。“糗芳”,芳香的干糧。王逸注:“糗,糒也。言己乃種江離,蒔香菊,采之為糧以供春日之食也?!焙榕d祖《補(bǔ)注》:“糗,干飯屑也。江離與菊以為糗糒,取其芳香也?!保?]127喻其性之潔雅?!皸兡咎m以矯蕙兮,糳申椒以為糧?!保ā断дb》)王逸注:“言自己雖被放逐,而棄居于山澤,猶重糳蘭蕙,和糅終芳以為糧。食飲有節(jié),修善不倦也?!迸c糗芳同理。[1]127“芳馨”,芳香的花草。
又如,“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保ā峨x騷》)芳芷,香草名。芳香的白芷。芷,即白芷。王逸注:“杜衡,芳芷,皆芳草也?!鼻x為喻詞,比喻美德或高尚的志向。王逸注:“言己積累眾善,以自潔飾,芬香益暢,德行彌盛也?!保?]10《九嘆·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薄毒艊@·逢紛》:“懷蘭蕙與蘅芷兮,行中野而散之?!蓖跻葑ⅲ骸把约簯?,忠信之德,執(zhí)芬香之志,遠(yuǎn)行中野,散而棄之,傷不見用也?!保?]283《楚辭》中常以之與芷、蘭、蕙等香草并稱,用以象征美德或君子。
從《楚辭》可見,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喻君子,喻美人,寄情思,言志節(jié)。如此普遍地、不約而同地提到芳花香木,其背后肯定有一個崇香愛香、以香為美的審美文化土壤。而考古之地下出土文物以具體形象為我們展示了這個背景,并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殷周的先秦時代香文化美而莊嚴(yán)的歷程。
(一)遠(yuǎn)古的香煙
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以追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yuǎn),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yuǎn)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
考古資料顯示,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jīng)用燃燒的柴木(一般是帶有香味的植物)與其他祭品祭祀天地諸神,常稱為“燎祭”。在中國的古代,燎祭是一種重要的祭祀儀法,燎祭的主要方法是燔柴致祭,早期所用物品大致分為柴薪(香草香木)、牲畜、玉石、谷物等?!傲恰弊旨坠俏臑椤啊保淖冏鳌啊毕竽静慕环e之形,旁加小點(diǎn)象火焰上騰之狀,下或從火,會燔柴而祭之意?!保?]111《0尚書·堯典》:“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保?]焚柴升煙,以氣聞達(dá),告祭天地?!渡袝ぢ逭a》鄭玄注:“禋,芬芳之祭也?!庇粥嵭ⅰ吨芏Y》:“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wù)咭??!保?]燃燒香木香草使之產(chǎn)生芬芳之氣,并上達(dá)于天,以香氣享神,這是后世祭祀用香之先聲。
湖南省澧縣的城頭山古城遺址祭祀?yún)^(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宏大的祭壇,祭壇遺跡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有滿坑的草木灰,距今6000年。[6]崧澤遺址1996年第五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一處燎祭遺跡,已經(jīng)形如祭壇。紅燒土與草灰、黃土反復(fù)疊壓,應(yīng)是固定在一地進(jìn)行多次燎祭的遺跡。[7]上海福泉山發(fā)現(xiàn)良諸文化晚期大土坑1個。坑內(nèi)充滿烏黑的草灰,可能為祭祀坑。[8]由于植物遺存多為殘灰,不易識別,燎祭所用之植物尚待考察,應(yīng)是選用一些品質(zhì)較好、含有芳香氣味的樹木、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等。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之“女神廟”,在其不遠(yuǎn)處發(fā)現(xiàn)祭祀灰坑。[9]而在福泉山遺址第三次發(fā)掘的各層良諸文化遺存中,都發(fā)現(xiàn)了成堆的大塊紅燒土堆積……曾有火燒的儀式……可能是良諸文化時期的一種祭祀方式。[10]對于“祭祀坑”,以及坑內(nèi)的草灰是祭天遺物。葛治功認(rèn)為,按“古制,郊天須柴燎告天,露天而祭,壇而不屋”。據(jù)此,又可推斷“紅燒土”有可能是“柴燎告天”后的殘跡。[11]
筑壇祭天,這是史前普遍存在的祭祀習(xí)俗。《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笨追f達(dá)疏:“燔柴于泰壇者,謂積薪于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dá)于天也”。[12]“燔柴”之祭,乃古代最簡單的燎祭方式,也是遠(yuǎn)古用香之雛形。
(二)千年飄香的熏爐
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及遠(yuǎn)古時期,先民們已經(jīng)開始使用熏爐。
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曾出土一件之字紋灰陶豆形器蓋。該器蓋,細(xì)泥紅陶質(zhì)。形制似一倒置的豆、鏤孔。造型玲瓏,制作精工,推測為祭祀用器。[9]器蓋發(fā)現(xiàn)于祭祀?yún)^(qū),推測為原始之鏤孔熏爐蓋,距今5000多年。
淮陰高莊墓,是一座先秦時期的戰(zhàn)國墓。出土銅蓋原始瓷熏爐一件。[13]而1995年3月,在鳳翔縣“雍城遺址”西部,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一件。[14]另外,1966年上海青浦縣寺前村遺址出土一件黑衣灰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罕見的透雕工藝品,距今約4950年。[15]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一件泥質(zhì)雕花鏤孔四足灰陶獸形器,也屬于崧澤文化期。[16]雖然沒有足夠的材料證明其為遠(yuǎn)古早期“熏爐”,但是其外形與熏爐確實非常相似。還有就是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疑似遠(yuǎn)古熏爐的蒙古包灰陶質(zhì)器物(距今4000多年)。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疑似遠(yuǎn)古熏爐的竹節(jié)紋灰陶器之物;河南鹿邑曾出土戰(zhàn)國鳥擎博山爐。[17]
從這些熏爐的品級、地域分散等特點(diǎn)來看,先秦熏香的實際流行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文獻(xiàn)記載的情況。
有這樣源遠(yuǎn)流長的崇香文化為背景,《楚辭》中大量以香為喻,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楚辭》中的植物多達(dá)一百多種,若以植物體全部或花、果部分具有特殊香氣的香草或是植物體至少某些部位有香氣的香木來界定《楚辭》中的香草香木,共計34種。其中香草22種,分別是:江離(芎藭)、白芷、澤蘭、蕙(九層塔)、茹(柴胡)、留夷(芍藥)、揭車(珍珠菜)、杜衡、菊、杜若(高良姜)、胡(大蒜)、繩(蛇床)、蓀(菖蒲)、蘋(田字草)、蘘荷、石蘭(石斛)、枲(大麻)、三秀(靈芝)、藳本、芭(芭蕉)、射干及撚支(紅花)等,均為一年至多年生草本。香木有12種為:木蘭、椒(花椒)、桂(肉桂)、薜荔、榝(食茱萸)、橘、柚、楨(女真)、甘棠(杜梨)、竹及柏等,有些為木質(zhì)藤本,有些則為灌木及喬木。[18]以《太平御覽》收錄香部為例,先秦時期典籍所引的香,主要品類有:麝、鬱金、蘭香、蘪蕪、蕙草、藒車、杜衡、白芷、荃香、熏香、蕓香等11種。[19]。除了麝香之外,其余草本植物香,《楚辭》幾乎全部囊括在內(nèi)。
人們對芳花香木的喜愛是一種自然的本性,芬芳美好的氣味,人鼻所樂之。香,它邀天集靈,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體現(xiàn),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yǎng)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從遠(yuǎn)古的香煙中,我們能感受到先古們祭祀前“浴蘭湯兮沐芳?!敝f重;歌巫“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敝衩?;屈子“北飲兮飛泉,南采兮芝英。”之浪漫,而湘君沿著“桂水兮潺湲,揚(yáng)流兮洋洋?!睆臍v史的長河中飄香而至。
[1]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許慎.說文解字注(上)[M].段玉裁,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4]陳經(jīng).尚書詳解(卷二)[M].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5]伏勝.《尚書大傳》(卷一下)[M].鄭玄,注.陳壽祺,輯校.四部叢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縣城頭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9(6).
[7]張德水.祭壇與文明[J].中原文物,1997(1).
[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市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J].文物,1986(10).
[9]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家群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6(8).
[10]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福泉山遺址第三次發(fā)掘的重要發(fā)現(xiàn)[J].東南文化,1987(3).
[11]葛治功.從上海福泉山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談我國古代有關(guān)祀天活動的幾個問題[J].1988(2).
[12]鄭玄.禮記疏(卷四十六)[M].孔穎達(dá),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xué)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
[13]淮陰市博物館.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J].考古學(xué)報,1988 (2).
[14]景宏偉.鳳翔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J].文博,1996(1).
[15]馬承源.上海文物博物館志[M].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7:299.
[16]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第三輯)[M].文物出版社,1980:13.
[17]傅京亮.中國香文化[M].濟(jì)南:齊魯書社,2015:13.
[18]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鑒[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4.
[19]李昉.太平御覽[M].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981-983.
I207
A
貴州省高等學(xué)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楚辭與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文學(xué)之比較研究”(JD2014068)
李其霞(1978-),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文化及文獻(xiàn)。
長春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