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昊,聶長建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權利沖突的產(chǎn)生和解決
黃成昊,聶長建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揭环街鲝堊约旱臋嗬鴮Ψ絽s同樣在主張權利,這就產(chǎn)生了權利的沖突。雖說生活中的權利沖突無可避免,但是這些權利沖突又必須在法律設定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還需要兼顧到各種利益的考量和平衡。權利沖突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它們的本質卻都是價值和利益的沖突。對不同利益的選擇保護其實就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選擇者不同的價值觀念。同時權利沖突的解決也是一個對相關利益進行衡量的過程。
權利沖突;產(chǎn)生;解決
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法治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從1997年依法治國政策正式提出到現(xiàn)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了社會的普遍共識,更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1999年修改憲法時加入了依法治國的相關內容,依法治國從此正式成為國家意志。到黨的十八大時,新一代領導集體更是將依法治國列入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與國家法治進步相伴隨的公民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面對各種侵害自身利益的行為,人們開始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合法途徑積極維權,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是我國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表現(xiàn)。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揭环街鲝堊约簷嗬鴮Ψ絽s同樣在主張權利,這就產(chǎn)生了權利的沖突。雖說生活中的權利沖突無可避免,但是這些權利沖突又必須在法律設定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還需要兼顧到各種利益的考量和平衡。
近些年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日漸豐富,廣場舞因其簡單易學從而吸引了大批居民參與其中。然而,廣場舞噪音問題一直是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它在給一部分市民帶來歡樂的同時又給周邊居民帶來了無盡煩惱,這種權利沖突已經(jīng)極大地影響鄰里和諧關系,為此一些地方還發(fā)生了多起惡性沖突事件,這讓人們在關注的同時也開始反思權利之間的沖突問題。雖然人可以自由選擇跳舞或者健身活動,但是這不能影響到周圍人的休息,公民的權利并不是絕對的,都是有界限的。如何處理健身權與休息權之間的矛盾成為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
目前法學界一般認為權利代表著法律賦予一定主體利益的資格和手段。從構成上看,權利即由特定利益加上法律上之力[1]。權利沖突則是指權利之間的無法兼容的問題。從廣義上講,權利的主體有個體和群體之分,但是他們卻都無時無刻不處于各種各樣的沖突之中。紛繁復雜的沖突現(xiàn)象都可以抽象出權利沖突的道理。一般而言法律沖突涵蓋著自然權利沖突和法定權利沖突。而狹義上的權利沖突僅指法定權利沖突,是這種沖突發(fā)生在合法性和正當性權利之間。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權利沖突大多發(fā)生在兩個以上權利主體之間。其中有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等。但是現(xiàn)實世界里,我們最容易看到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個體權利沖突現(xiàn)象。
這里所講的權利沖突主要是圍繞狹義上的概念展開,即合法、正當權利之間的沖突。那么何謂合法、正當權利呢?首先權利本身必須是法定權利。這就意味著權利沖突應該發(fā)生在法定權利之間,這種情形最為典型。然而權利沖突也可能產(chǎn)生于道德權利、自然權利等之間。拋開法律層面,研究它們非常有理論價值。但是在現(xiàn)實的法律領域,尤其是在訴訟中,我們不可能用一種道德性權利來作為裁決標準,更不能把一種道德訴求提交法庭,法庭也不可能根據(jù)一種道德訴求來裁決案件。[2]我們的法律僅僅認可法定的權利沖突。如果不能被法律認可,那么道德權利、推定權利就將被排除在外。
了解權利沖突要從其四個特征入手。其一是主體的相異性。它解決的是同一客體的權利歸屬問題。如果這些權利屬于同一主體所有,那么這個權利主體在行使他的權利的時候就能很順利地達到目的,不會發(fā)生權利沖突問題。然而現(xiàn)實往往是復雜多變的。法律保護的對象具有多重性,很多時候,不同類型的法律對同一客體賦予了不同的權利。也就是說同一主體可能對同一客體擁有多項權利。甲從房地產(chǎn)商那里購買了一套房子,辦理登記之后他就擁有了這套房子的所有權,后來他將房子出租給乙,合同成立后,他就成了出租人,也是出租權人。他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采用何種權利保護,這種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權利沖突。其二是客體的同一性,它是指一個客體分屬于不同的權利。這里不是指抽象意義上的客體,而是指權利在實際實現(xiàn)中所指向的目標。如果權利指向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那么它們就很難爆發(fā)沖突。因此可以說要有權利沖突產(chǎn)生,那么首先權利針對的對象必須是同一客體。其三就是權利的合法性。各類客體歸屬的不同權利必須于法有據(jù),不然的話就是對對方權利的侵犯。權利的正當與否當事人無法自己作出決定,必須等待法院的裁決才能判斷。其四就是權利的抵觸性。這些權利之間互相難以共存、有著激烈對抗、沖突矛盾不斷。它表現(xiàn)為當某一權利主體行使自身權利時必然會給其他主體的權利行使帶來難以避免的障礙。在權利沖突之后,兩類不同的權利很難得到百分百實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肯定會有一些人的權利滅失,而另一些人的權利受損。至于出現(xiàn)并行不悖則是不可能的。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以及由經(jīng)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發(fā)展”。[3]它揭示了權利制約的本質。權利和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不能劃等號,但是它又不是孤立的。它和這些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權利的表征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它的兩個重要內涵就是利益和價值。前者是客觀體現(xiàn),后者是主觀體驗。實際的權利沖突的表現(xiàn)很難一一概述,但是涌動在他們背后的永遠是利益和價值。根據(jù)對我國社會現(xiàn)狀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權利沖突的影響因素。
(一)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不完善
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確實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經(jīng)濟狀況的極大改善,小到個體自由程度提升。我們知道,舊有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我們這些社會個體與國家各項政策緊密相連。經(jīng)濟個體基本沒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可言。因此很難衍生出一個獨立市場主體應有的地位和意識。在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權利體系很難構建,權利意識很難出現(xiàn)。盡管在實際生活中權利之間的矛盾處處可見,然而由于社會信息的閉塞、社會管控嚴格,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都選擇隱忍,權利沖突現(xiàn)象就被遮蓋了。因此在社會活動中,權利互相對峙,出現(xiàn)焦灼沖突場面的可能性極小。前面我們提到,權利只有被現(xiàn)有法律認可才能表現(xiàn)出沖突的尖銳程度。在當時,破壞法制現(xiàn)象嚴重,因此當時權利沖突就很難上升到很高層面。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原有僵化、沉悶、封閉的局面一下被打破了。經(jīng)濟領域的各環(huán)節(jié)都開始強調市場主導,個體經(jīng)濟得到解放,客觀上就要求人們增強自主性、獨立性。經(jīng)濟領域的諸多變化使得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交往更為頻繁,因此很容易導致權利沖突事件激增。這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多年的實踐表明,市場經(jīng)濟改革過程非常艱辛且漫長,權利之間的沖突也會一直持續(xù)。市場經(jīng)濟的完善是需要時間的,計劃經(jīng)濟留下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消除。所以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計劃與市場交融的二元結構才加劇了權利沖突。
(二)我國法治還不完備
法治狀況和權利保護現(xiàn)狀密切相關、互相作用。首先,前者為權利保護提供了諸多便利和保障;反過來法治不完善又極易制造權利沖突。跟很多國家相比,我國的法治進程成績是顯著的。我們把權利保護體系的內涵不斷加以豐富。我們圍繞憲法權利體系構筑起以教育權、選舉權為代表的基本權利核心圈。除此之外,我們還強化了對諸如民事權利等普通權利的保護。要想為各項權利提供足夠保障,首要就是構建健全的法律體系。這樣才能使得權利的維護變得合法。但是我國目前的法治是不完善的,還處在初級階段,離真正的法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這些法治過程中的不完善必然會在法律體系中、在權利保護方面體現(xiàn)出來。這也就會造成權利沖突。
(三)人民群眾權利保護意識還不高
我國的民主和法治之路已經(jīng)走過了很多年,在這個過程中,公民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得到很大的增強,法律素養(yǎng)不斷提升,這是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之一,但是同時法治不健全也會在公民權利意識里體現(xiàn)出來。我國疆域面積大,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不同地區(qū)甚至同一地區(qū)在經(jīng)濟文化領域上也存在不小差距。再加之個體意識是多元的,自然社會共同作用導致權利意識也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人們的權利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一旦人們依法保護正當權利的意識不夠高就會使得個體社會關系變得緊張,也會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
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權利沖突的解決措施基本都是臨時性的,是基于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個案情景采取的權宜之計,因此它們都無法從根本上徹底地解決權利沖突問題。其實,真正的權利沖突的解決也不是要達到一個不存在權利沖突的完美狀態(tài),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所要找到的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解決方案,從而使得不同權利之間能夠并存。權利一旦發(fā)生沖突,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主要有預防式和補救式。前者主要通過權利的合理配置來清楚地界定權利的邊界,從而盡可能降低權利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它主要靠立法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后者主要靠法院在日常審判工作中加以完成。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妥善處理權利沖突問題。
(一)立法途徑
權利之間之所以會有沖突很大程度上跟立法有關系。因此我們要加強立法工作,修改現(xiàn)有有爭議的法律條款,對具體權利的差異做到明確化,以此減少人們認知上的誤解,避免分歧擴大,從而從源頭上堵住漏洞。針對那些立法時無法預料到的情況,可以根據(jù)社會客觀條件的變化,通過嚴謹科學的立法程序修改現(xiàn)有法律、制定新法等來加以解決。權利之間的沖突和立法中的疏漏有不少關系。因此立法者應該提升立法水平,謹慎細致,具有大局觀。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立法程序上的設計。一個好的立法程序應該盡可能地避免人的因素所造成的失誤。因此人大在進行立法的過程中應該堅持民主集中制,廣泛征求社會公眾、專家學者的意見,進行廣泛的討論,同時還可以積極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立法成果為我所用。事后補救主要通過依照正義為代表的法律原則來兼顧各方利益。在此過程中我們必然會受到經(jīng)濟、政治等諸多因素影響。它的主要缺點是現(xiàn)代法律制度一般具有穩(wěn)定性,而社會情況卻是瞬息萬變的,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經(jīng)常性地修改法律。最為關鍵的是法律是落后于現(xiàn)實變化的,從而導致它無法快速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由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設定,導致它無法解決既有案件。
(二)司法途徑
由于權利界限不能在立法階段完全得到確定,而是具有一定流動性和開放性,這樣權利沖突就無法完全避免?!耙坏_突發(fā)生,為重建法律和平狀態(tài),或者一種權利必須向另一種權利(或有關的利益)讓步,或者兩者在某一程度上必須各自讓步?!保?]司法層面和法律實踐聯(lián)系比較密切,在具體的案件判決中,通過司法審批使得具體權利所屬狀況加以明晰,平復當事人的爭議。權利沖突在判決之前是存在的,在判決之后就轉化為了合法與否的問題。[5]它主要想消除權利邊際地帶的模棱兩可。具體而言,它主要分為利用對已有的法律規(guī)范進行解讀來解決個別案件中出現(xiàn)的權利沖突,然而這種辦法只是停留在了表層上。另外就是利用法律原則進行自由裁量來解決沒有法律解釋的尷尬。不過由于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對法官自由裁量權進行了嚴格規(guī)范,所以它的作用相對比較有限。
權利之間的沖突不斷歸根結底是由于利益和價值差異化問題。正因此我們有著不同的價值理念,所以在處理不同利益的時候也會存在著巨大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畢竟我們在處理權利之間沖突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進行著各方面的考慮?!皩Ω鞣N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來進行的?!保?]
一般而言我們的考慮主要有三點。首先就是權利之間的平等保護。在賀衛(wèi)方教授看來,權利位階有很多種,實際法律工作中考慮到的方面非常多,大多數(shù)時候各項權利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這往往造成我們不得不進行相應的拋棄和保留。這種依形勢而動的舉措特別能體現(xiàn)司法的價值。但是關于權利之間的排序問題,孰高孰低只是理論界的爭議而已,對于實際工作并無太大益處。因為權利之間的高低之分是人為設置的。現(xiàn)實里,我們解決的通常辦法就是比較跟權利有關因素哪個更多,是個人還是社會。假如這種權利更多是關乎社會大眾利益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說這種情況下它的位階更高一些;換一種場合,它可能就不是最高的了。各式各樣的權利彼此之間應該沒有高低之分,它們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然而爆發(fā)沖突時總會涉及到一定的時間、地點還有當事人;而在解決的時候還需要劃分責任。這種先在的確定哪種權利重要,哪種權利就應該優(yōu)先的“權利配置”,將使各種權利“先天地”置于一個等級體系之中,為司法中的不平等創(chuàng)造了前提。[7]其次有關公眾利益如何保護的問題。很多學者都認為社會利益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發(fā)生權利沖突時,是否要犧牲個人利益,則有不同的看法。在托克維爾看來,民主極容易導致“多數(shù)人的暴政”。一旦過分強調公眾利益而忽視了個人利益,就會出現(xiàn)借維護公眾利益之名行侵犯個人利益的情況。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要以公眾利益為首要保護目標,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權利。比如在非典時期,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國家對那些疑似SARS感染者進行強制隔離、強制治療,雖然對個體的人身自由權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它卻有效防止了無秩序的人員流動造成的疫情擴散、社會恐慌風險。國家面臨災難,很多民眾還是非常支持的。歷次的危機事件告訴我們,犧牲個人權利來維護社會整體穩(wěn)定和諧是正確科學的選擇。最后就是一般和特殊權利的處置問題。在沖突和矛盾無法避免的情形下,應該把代表普遍利益的權利要求放在首要位置。當然如果有能力有空間,我們也會對特殊的權利加以妥善安排,畢竟它關乎個人的利益并合法,所以應該被考慮進去。比如小攤小販不能在交通主干道上進行經(jīng)營,妨礙正常的交通秩序,而是應該在政府劃定的特定區(qū)域內遵守規(guī)章制度來合法營業(yè)。
通常在解決權利的沖突時,我們的思維首先會關注這些權利之間的屬性,在它們之間找出最為重要的一個或幾個。接下來的深層次比較,我們還需要繼續(xù)進行發(fā)現(xiàn),這種權利究竟如何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以下就是科學的權利沖突比較順序:首先要對相對權利的損害程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是第一步;然后要看是否有存在替代辦法的可能性。要確定一個權利優(yōu)先,前提應該是可以找到一種能替代的權利。如果這種替代既可以是優(yōu)先權利還可以是非優(yōu)先權利,那么這種權利就不是真正的優(yōu)先。最后一步是觀察權利沖突的發(fā)生對于權利擁有雙方的損失狀況。以上分析順序的方法主要針對的是沖突的權利可以清楚地加以確定。如果無法合理確定,就需要采用法律上的技術性手段來消除權利沖突。具體來說:首先應該努力讓各個權利彼此妥協(xié)以實現(xiàn)和諧,使得各自的訴求都能有所實現(xiàn)。隨后,應該規(guī)定權利的實現(xiàn)途徑和抗衡方法,在此基礎上規(guī)定優(yōu)先權的順序。取得權利的時間早就能享有優(yōu)先權。在前三種方法無法奏效時,還可以使用效力位階的辦法,上位法權利優(yōu)于下位法權利。
[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6.
[2]劉作翔.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法學,2002,2(5):2.
[3]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4]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79.
[5]馬嶺.權利沖突與權利位階[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21(5):5.
[6]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2.
[7]劉作翔.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法學,2002,2(5):11.
D920.0
A
2014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法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2014195)
黃成昊(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chǎn)權法。
聶長建(1969-),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