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莉
(嶺南師范學院 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
人力資本理論在高校課程教學的應用
——以《人力資源管理概論》為例
余艷莉
(嶺南師范學院 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摘要:人力資本理論視角下,大學生教育投資動機是提升人力資本存量,以期未來獲得市場化和非市場化收益,而今高校教學現(xiàn)狀不利于大學生人力資本特別是異質型人力資本的培育。以《人力資源管理概論》為例,通過采用精選教材,改變學生對大學學習的認知以及實施對分課堂等方法,提升教師教學效果,培養(yǎng)兼具內、外生性人力資本的異質型人才,實現(xiàn)學生教育投資收益最大化。
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課程教學;對分課堂
《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是高校教育中管理類、經濟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更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學科入門課程。該課程以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般流程為主線,闡述人力資源管理各個職能活動的原則、方法等,其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該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后期學習其它專業(yè)課程奠定基礎。
近年,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為傳統(tǒng)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鮮有從人力資本的視角去研究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本文以人力資本理論為指導,以增加學生人力資本存量為目的,探討《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教學模式和策略。
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思想來源可追朔到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他們在探討價值與財富起源、勞動投入與勞動生產率等研究中,認識到人的重要性及其經濟價值,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或提出人力資本思想。隨著對人的價值認識不斷深化,舒爾茨等經濟學家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力資本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初步確立該領域的理論框架,20世紀60年代初創(chuàng)立現(xiàn)代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將人力視為資本,它是蘊含在人身上的各種知識、勞動技能、健康素質及其它精神存量,是投資活動的結果,這種投資能夠得到收益和回報。人力資本投資形式有教育、職業(yè)培訓、醫(yī)療保健和人力遷移等,投資主體具有多元性,主要有個人、企業(yè)、國家和社會團體。當投資主體是個人時,其自身又是投資客體,個人承擔成本支出,同時享受收益。考慮與課程教學模式和策略研究的緊密相關性,本文僅對個人投資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進行重點分析,以期獲得針對性結果。
同其它投資一樣,教育投資也是以一定的成本支出為代價,個人教育投資成本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部分:一是直接成本,是受教育者為接受學校教育而花費的一切有形成本,如學費、書籍費等;二是機會成本,是受教育者因接受學校教育而未能從事其它經濟活動所損失的收入。雖然教育投資需要付出成本,但這種投資能夠給大學生帶來市場化收益和非市場化收益[1],這是大學生投資教育的內在動機。市場化收益體現(xiàn)在大學生通過教育提升了人力資本存量而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在未來獲得高收入;非市場化收益體現(xiàn)在大學生通過教育能夠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施展個人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機會更多,個人選擇范圍也較大。明塞爾曾指出人力資本存量越大的人,相比較而言,年收入越高,失業(yè)風險也較小。
那么,大學生人力資本的內容包括哪些?高等教育應該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什么樣的人力資本?李超認為大學生的人力資本具有顯性和隱性兩種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術、能力、健康等是人力資本的顯性形式,即外生性人力資本;價值觀、個性、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能力等其它精神存量是人力資本的隱性表現(xiàn)形式,即內生性人力資本[2]。內生性人力資本存量相對越大,人們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就越強,未來收益和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不論外生性或內生性人力資本,都是以人的異質性為前提,異質型人力資本主要表現(xiàn)在獨特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決策能力,知識建構能力等,異質型人力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fā)展的優(yōu)勢。社會專業(yè)化分工程度越高,對異質型人力資本需要越多,其就業(yè)和發(fā)展機會也越多。在我國,如果說基礎教育主要作用于同質型人力資本培育,那么,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則要求高等教育主要作用于異質型人力資本培養(yǎng)[3]。因此,高等教育應該以大學生人力資本異質性培養(yǎng)為前提,注重學生的外生性人力資本,特別是內生性人力資本的培育。高等教育階段,課程學習是學生人力資本存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教師對課程教學的設計、安排、講授應滿足學生人力資本積累需要。
2高校課程教與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教學和考核形式上。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教學大多數(shù)還停留在單向地傳授知識的層面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考核上,使用單一、統(tǒng)一的教育質量衡量標準,如單純的記憶性考試等,高校課程教學和考核對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等內生性人力資本的培育不足,且其培養(yǎng)以同質性為主,難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需要,影響學生在未來順利收回投資并獲得收益;其次,教育投資需要在未來一定時期才能取得收益,而大學生社會實踐較少,對社會認識不夠,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人力資本投資意識較模糊,未深刻認識到自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客體,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大學學習意義和重要性認知不足,導致大學4年人力資本增量較少;最后,在課程教材配置和使用上。筆者曾多次聽到學生反映某課程的教材不夠好,價格還非常貴,或者教師給學生指定了需購買的教材,但所講內容跟教材基本上不相關,教材對學生來說如同雞肋,由于教材費用由學生自己承擔,且多數(shù)學生對一門課程的課堂學習基本上以教材為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成本支出沒有得到應有回報,費用利用率低。
3人力資本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概論》教學的應用
3.1授課伊始,利用專業(yè)知識,改變學生心智模式
人的心智模式決定其行為方式,要改變現(xiàn)實,必須先改變人的心智模式進而改變其行為。人力資本的生產與物質資本或產品生產最大不同在于人力資本投資者主體要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生產過程,即學習中來,并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否則其人力資本增量可能是微乎其微,即使拿到的文憑是教育部認可的真文憑,但卻是“假”的真文憑。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程導入伊始,教師通過闡述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區(qū)別,以及人力資本理論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自身既是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又是人力資本客體這一理念的認同,繼而用成本分析法幫助學生計算大學4年的投資成本,反問其人力資本在大學的增量如何,以此喚醒大學生教育投資的意識,最后分析未來社會對人力資源管理者的需求和勝任素質,闡述本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未來的收益和回報。教師通過第一堂課的講授,從觀念上根本改變學生對大學期間的學習僅僅是“聽課、考試、拿文憑”的錯誤認知,激勵其更有目的、更積極地投入到提升人力資本增量的學習和實踐當中去。
3.2采用對分課堂,提升學生異質型的外生和內生性人力資本存量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tǒng)的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勢提出來的新課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分為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吸收,分組討論三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特性,在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主要講授框架和重點,如培訓與開發(fā)一章,可以從培訓與開發(fā)的概念、原則、分類、實施步驟及培訓方法等方面幫助學生搭建課程大體框架,重點講授實施步驟里面的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轉化和培訓評估三個知識點,其余部分留給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同時要求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作業(yè)內容雖然要求包括“亮閃閃”“幫幫我”和“考考你”等方面內容,但作業(yè)呈現(xiàn)形式并不限制。作業(yè)類型根據(jù)每章的教學目的布置,可采用讀書筆記、案例分析、實訓作業(yè)等方式,前兩種類型可作為學生個人作業(yè),而實訓作業(yè)如班干部職位說明書撰寫、教師助理招聘、輔導員老師人力資源規(guī)劃等可作為小組作業(yè),但小組作業(yè)和個人作業(yè)不可疊加,以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在對分課堂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根據(jù)學習能力、知識結構、興趣點等不同進行自主和個性化學習,主動參與知識構建,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有助于提升其獨特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采用小組討論、組間討論或全班討論等學生互助學習形式,輔以可能的教師答疑環(huán)節(jié)。以往分組討論,多數(shù)學生習慣按寢室或個人關系分組,這勢必會造成小組成員在認知、個性等方面趨同,教師應考慮小組成員人力資本的異質性,按學號、性別等因素以3~4人為一組進行隨機分組,且根據(jù)教學進度在一個學期內對小組進行1~2次輪換,促進學生在思維、知識、能力、個性等方面的碰撞、學習和拓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每個學生扮演“教師”角色,在“教永遠是最好的學”這一理念下,學生的知識通過互相幫助、分享、提問別人得到鞏固、積累和擴展,其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沖突管理能力等在與同學的互動中不斷加強。實施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學生知識得以內化吸收積累,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自信心以及創(chuàng)新、溝通等方面能力大大增強,異質型的內、外生性人力資本存量得以不斷地增加。
3.3以課程考核為導向鼓勵學生提升異質型人力資本
由于人力資本形成曲線、類型和存量受個人身體、天賦等生理因素和社會、家庭、教育等內外環(huán)境因素影響存在個體差異,而且對分課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需求和能力確定對課程的投入程度,那么在考核方法上也需要避免用絕對的、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學習情況,如僅用考勤和閉卷考試兩種方式決定學生本門課程的成績,造成學生人力資本培育的同質性。課程考核環(huán)節(jié)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分標準靈活,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考核方式上綜合運用考勤、個人作業(yè)、小組作業(yè)、開卷或閉卷等,增加個人作業(yè)在課程總分數(shù)中的占比,相應地降低統(tǒng)一、標準考試分數(shù)比率。評分標準,如個人作業(yè)除了必須具備“亮閃閃”“幫幫我”等內容之外,其余內容可以個性化方式呈現(xiàn),如用思維導圖、文字或圖畫等,對有創(chuàng)新觀點或形式的作業(yè)給予一定高分。課程考核的結果導向為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力資本創(chuàng)造民主、寬松、創(chuàng)新的氛圍。
3.4精選教材,直接成本支出得到最優(yōu)的回報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國內學者編寫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管理教材,也引進了不少國外教科書,但是每本教材的難易程度和內容編排存在區(qū)別,價格也有所不同。因此,對對分課堂來說,選擇一種適宜教師教學,特別是適宜學生課堂學習和自主復習的教材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教材的利用率,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是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直接成本支出得到回報的表現(xiàn)之一。那么如何選擇人力資源管理的教材呢?首先,該教材的內容框架與教師課堂講授要基本保持一致,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課堂內容,不至于出現(xiàn)教師講到哪里,學生都不知道的現(xiàn)象;其次,《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初學者對某些理論和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建議選擇對理論和概念進行闡述的同時輔以實例、圖表等說明的教材,即使學生在課堂中一時半會兒沒聽懂,但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該部分內容亦可幫助其理解相關知識;最后,雖然該課程是一門概論性課程,但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因此,教師應選擇案例多且案例有實踐例證性和參照性的教材,以便開展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精選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率,豐富教學形式,可使學生直接成本支出得到最優(yōu)回報。
4結語
對大學生來說,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投資,他們期待通過大學學習在未來獲得更大收益和回報,希望學有所用,那么作為大學教師必須要了解大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以培養(yǎng)勤于思考、創(chuàng)新型的兼具內、外生性人力資本的異質型人才為目的,最終使學生人力資本存量增加,未來獲得較高收益,進而實現(xiàn)個人終生福利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張鳳林.人力資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李超.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模型研究[J].商業(yè)時代,2009(1):63-64.
[3] 張日新.人力資本與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責任校對謝宜辰)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24
收稿日期:20151212
基金項目:嶺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青年項目(QW1405)
作者簡介:余艷莉(1978-),女,湖南郴州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5-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