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廈門大學 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5)
?
生活哲學視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
陳春梅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福建廈門361005)
生活哲學在19世紀中期開始出現(xiàn)復興,主張哲學應回歸生活世界。它以人的生活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探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哲學觀關注人以及人的生活,內(nèi)蘊著生成性思維。它強調(diào)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培養(yǎng),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為此,把生活哲學作為高等教育哲學的一個視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這一視角下,高等教育應教學生認識自我、熱愛生活并關注學生的自我生成,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展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價值、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并創(chuàng)造生活的幸福的人。
生活哲學;高等教育;生成性思維;人才培養(yǎng)
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以使培養(yǎng)的人才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這是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喚。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似乎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知識論和政治論的哲學基礎。知識發(fā)展的訴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我們不斷追求真理、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學者對十年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結果進行meta分析(又稱元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社會同齡青年”[1]。高等教育教學生取得高分、贏得掌聲、掌握謀生的本領,然而,高等教育是否教會學生如何為人子女,如何做一個追求真善美、熱愛生活、快樂、幸福的人?答案值得斟酌。換言之,高等教育忽視了“人”這一主體自身的價值與追求。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從生活哲學的視角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進行審視。
歷史上的哲學觀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生活哲學;二是理論哲學或知識論哲學。生活哲學是古希臘主流的哲學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以及斯多葛學派等都把哲學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國古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孔子、顏回等。然而這種哲學觀大約在中世紀被知識論哲學觀取代。而大概到了19世紀中期又開始出現(xiàn)復興趨勢。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哲學實踐:實用主義和哲學生活》中第一次明確地把“生活哲學”作為一種哲學觀,該書的出版標志著生活哲學在理論方面已經(jīng)初步成型,標志著哲學生活在現(xiàn)代的復興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自覺階段[2]59。
(一)生活哲學的內(nèi)涵
2002年,國內(nèi)學者李文閣首次在《現(xiàn)代哲學》期刊《生活哲學:一種哲學觀》一文中正式提出“生活哲學”的概念。他認為這個概念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一是“快樂哲學”的觀念。生活哲學要還哲學的“本來面目”,使哲學回歸哲學家的生活,使其能在快樂中從事哲學研究;二是問題意識。哲學應回歸生活世界,應當以生活或人的生成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三是生成意識。哲學的生成性使得哲學家不應以絕對和體系主義的眼光看待自身的研究。此外,這個概念所提示的內(nèi)容還包括平等意識、總體意識和獨立意識[3]。生活哲學是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人生值得過”等終極問題的追問。這種哲學觀主張哲學源于現(xiàn)實生活而又回歸現(xiàn)實生活,“生活哲學,來自生活,屬于生活,指導生活,美化生活?!盵4]30
(二)生活哲學的復興
為什么生活哲學自19世紀中期便開始復興,至今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或者說,生活哲學復興的合理性是什么?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說,生活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脈相承的。學者張賢裕[5]15-18認為,生活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最新進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學,是一種實踐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是“現(xiàn)實的個人”,他們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chǎn)活動的一定的個人”[6]。這種哲學觀把哲學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關注人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李文閣[7]認為生活哲學是對馬克思哲學觀的一種全新的解讀。另一方面,當前的哲學存在過于追求絕對真理的、抽象的理論哲學的現(xiàn)狀,哲學的學術主義和庸俗主義盛行。前者把哲學看成是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高高在上的“大寫的哲學”,而后者則把哲學當成一種謀生的工具、手段,而忽視了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這兩方面構成了生活哲學復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此外,就生活哲學對自身使命的認識來說,也是學者們擁護生活哲學的另一個理由?!罢軐W有著更為緊要的、攸關生存的使命,即通過自我認識、自我批判和自我控制來改善我們自己,幫助我們通向更好的生活?!盵8]生活哲學的復興已是大勢所趨,如何更為全面、深入地認識它,從而使它更好地引導人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當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近年來,生活哲學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和討論。一些學者開始探究生活哲學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征,如馬擁軍的觀點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生活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生活世界,具有世界性和原初性兩個特征[9]。參照以往學者的觀點,筆者將生活哲學的內(nèi)容和特征進行歸納。
(一)生活哲學的內(nèi)容:關注人及人的生活
生活哲學指向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純粹真理的知識。這種哲學觀主張人的內(nèi)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完善。早在古代,孔子就認為個體可以通過“禮”和“樂”來完善自身,“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不僅如此,如果一個人學有所成,他就應該做官,為國家效勞,“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現(xiàn)今,主張生活哲學的學者對健康與疾病、順境與逆境、富裕與貧窮、榮與辱等問題進行反思,探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主張人通過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斷完善自己,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和社會價值的雙重理想。它旨在引導人認識生活,直面生活,進而追求美好的生活。
崔自鐸[4]121認為“真”是科學的靈魂,它使人走近世界;“善”是道德的靈魂,它使人促進世界;“美”是藝術的靈魂,它使人熱愛世界。在他看來,哲學不僅是一種生活實踐,還是一種生活藝術。人既可以把生活看成是戲劇的,從而把生活藝術化、美化;也可以把生活看成是自我的旅程,在旅程中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生活努力、負責。生活哲學探尋的是人應該怎樣看待生活,如何更好地生活,其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人的生活。
(二)生活哲學的特征:內(nèi)蘊著生成性思維
生活哲學把生活看成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內(nèi)蘊著生成性的思維。李文閣認為生成性思維有如下特征:第一,重過程而非本質(zhì)。第二,重創(chuàng)造,反預定。第三,重關系,反實體。第四,重個性、差異和具體,反中心、同一和抽象。第五,重非理性,反工具理性[10]。這種思維強調(diào)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diào)事物是個動態(tài)變化的發(fā)展過程。它主張生活中應注重創(chuàng)新,凸顯個性和差異。生成性思維反對把哲學剝離生活之外,反對把純粹真理的追求當成哲學的價值基礎,反對社會本位的工具理性的價值觀,主張哲學應回歸生活世界,關注具體而不是抽象。此外,生成性思維注重事物之間的關系,反對把事物單獨割裂開來,片面?zhèn)戎啬骋皇挛铩?/p>
這種生成性的思維主張人是自我生成的?!吧娌⒎钦J識活動的最終目的,人的活動所追求的根本是人自身的生成、發(fā)展和完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或全面的人。進言之,人的生成是內(nèi)蘊于人類活動的背后、支撐著人類活動無限向前的東西。”[2]163因此,人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他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這種哲學觀主張人應直面生活,按照生活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認識生活、接近生活,甚至是熱愛和享受生活。生成的人是生活于具體歷史情境中的共同體,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他注重與自身、他人和社會維持友好的關系。與此同時,生成的人還是有個性的、具體的人,強調(diào)發(fā)揮人的興趣和特長。此外,生成的人還是現(xiàn)實主義者,它看重的是人自身或人的生活[11]。
生活哲學作為一種實踐的生活方式或是一種生活藝術,它與高等教育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它為何可以作為一種高等教育哲學的新視角?
(一)學生是主體的人
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生是主體的人?!白鳛橐环N生活方式,生活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回歸現(xiàn)實生活。通過對時代、生活的體悟來把握時代和生活的脈搏,找出時代和生活的病癥,找到一種保持人之為人、保持人的尊嚴和自主、保持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保持人生活的藝術性的生活方式?!盵12]生活哲學旨在讓人過上一種更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在這種哲學觀指導下的生活,人能夠不斷地完善、超越自我,有所創(chuàng)造,并實現(xiàn)自身價值。作為個體的人,他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追求一種審美的、幸福的生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yǎng),而人才培養(yǎng)的前提是認識作為“人”這一主體的學生,然后制定相應的培養(yǎng)目標、計劃和措施。現(xiàn)今,高校學生的就業(yè)率是一個關注重點,我們的社會、學校、家長給予學生很大的期待。這些期待背后反映的是對社會需求的迎合,而往往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主體”過得是否快樂、滿足、幸福。對許多家庭而言,高中畢業(yè)希望學生能夠考上重點大學;上了大學希望學生能夠學個好的專業(yè);在學期間,希望學生能夠考取英語、計算機等職業(yè)資格證書;多爭取一些榮譽獎項……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畢業(yè)后找份穩(wěn)定的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大部分學生順著這條路一路拼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為優(yōu)秀,增加自己立足于社會的競爭砝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變得更幸福了嗎?當大學生犯罪率不斷攀升、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不容回避的現(xiàn)象時,我們開始反思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上是否過于重視社會本位和學術本位,而忽視了高等教育中人的價值。換言之,我們是否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yǎng),而不只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知識發(fā)展所需要的工具,這是從生活哲學的視角出發(fā)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審視和反思。
(二)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高校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5年,溫家寶在訪問錢學森時,錢學森感慨我國高等教育這么多年沒能培養(yǎng)出類似民國時期的大師,并對教育界提出了“為什么我國高校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的艱深命題。事實上,錢學森對這個問題內(nèi)心是有答案的,他認為我國應該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那種崇尚自由和鉆研的學術氛圍以及科學創(chuàng)新的精神。楊杏芳認為,“錢學森之問”反映出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的貧困,其精神實質(zhì)乃是從深層上揭露了高等教育活動中“機械論的科學理性之濫觴”與“辨證論的歷史理性的缺位”[13]。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學發(fā)展的時間不長,但對于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卻是繁榮的。而我們需要直面的事實是,有關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shù)?!板X學森之問”是對我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反思。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與人才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是密切相關的,我們需要高等教育哲學來反思、指導高等教育實踐。
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哲學是我們所需要的?這種哲學應能夠看到學生的價值并能夠對學生的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指引,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并促使他們過上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生活哲學契合這種理念與需求。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它強調(diào)問題意識、批判意識以及總體意識等,對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哲學內(nèi)蘊的生成性思維主張學生的生成性、尊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更能夠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自我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這種思維主張多元的高等教育質(zhì)量觀,培養(yǎng)多元化的人才。此外,由于這種思維強調(diào)過程、創(chuàng)造、關系、個性,它可以有助于協(xié)調(diào)高等教育實踐中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系[5]15-18,減少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的功利主義傾向,使得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得到應有的重視,利于跨學科、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
“生活哲學的對象是生活本身,其宗旨在于通過掌握正確的生活觀,提高正確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矛盾的能力,最后改善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人的素質(zhì),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4]序1普通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形成的一些思想和習慣對他們當下及其未來的生活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高等教育要培養(yǎng)的不僅是追求真理的人才,而更應培養(yǎng)擁有完整、健全人格的人。這樣的人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如何更幸福地生活。國內(nèi)有些學者已經(jīng)嘗試著從生活哲學的角度思考高等教育,如張楚廷《高等教育生命論哲學觀》、張賢?!渡钫軐W:高等教育哲學新視野》、金維才《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學新探》等,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在本研究中,筆者嘗試從生活哲學視角探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應有的作為。
(一) 高等教育應教會學生認識自我、熱愛生活
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及其生活?!皩W生認識了許多事物,了解了許多知識,但是他并不認識和了解自己?!盵14]如果學生對自己不能有準確的認識,他就難以展現(xiàn)自我,難以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鞍炎晕易鳛槿?,作為一個有自己個性的人展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快樂,這就是生活最根本的意義?!盵15]18此外,學生對自我的認識還會影響他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作為“現(xiàn)實的人”,學會與他人和社會的相處至關重要?!叭丝偸巧鐣?,不能沒有‘交往行為’,不能脫離種種交往關系,而必須生活于‘交往行為’聯(lián)系之內(nèi)?!盵16]高等教育應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講座以及實踐活動等來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使得他們能夠與自己、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如禮儀課、人際溝通技能技巧講座及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社區(qū)實踐活動、支教活動等。在學習與付出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成長,感受生命的偉大、生活的美好,他將會更懂得如何珍惜生活,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幸福的公民。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認識自我和他人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然而,不同的人對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同樣一片樹葉,有的人看到的可能僅僅只是一片落葉,而有的人可能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輪回,還有的人可能是沉醉于季節(jié)變化的美?!吧顚γ總€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怎么去感受、體味。一個人活在世上,只要懂得享受生活,生活中總是有可以享受的東西?!盵15]162高等教育應通過開設藝術鑒賞課、舉辦攝影展、心理活動咨詢等引導學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直面生活,從而幫助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而生活又不僅僅是生活,它還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它還可以是一種藝術?!拔視S時靜候著春天氣息的降臨,會聆聽春鳥的啁啾;或者去觀察紅松鼠竄動的唧唧聲,大約一個冬天儲備的糧食已經(jīng)吃完了;也許還能瞅見冬眠后的土撥鼠從洞里鉆出?!盵17]梭羅描寫的這個句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冬天,不一般的生活。高等教育應讓學生學會感受、體驗生活中的美和驚喜。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熱愛生活。 而只有熱愛生活,學生才能享受生活,進而創(chuàng)造生活,成為幸福生活的人。
(二)高等教育應關注學生的自我生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告誡我們教育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根本價值也就體現(xiàn)在對人的生存的高層次關懷。高等教育發(fā)展知識和滿足社會需求,最終要還原到人的需要這一層次上[18]。學生的成長是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他們需要不斷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高等教育應為學生的生成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
第一,高等教育應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首先,高校應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把好“入口”關,促進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使學生能夠就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yè)。其次,高校應踐行好“過程”關,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我發(fā)展、完善的平臺,如社會實踐、實習基地實訓等,充分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調(diào)動他們的潛能和積極性,進而推動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最后,高校應保障好“出口”關,為畢業(yè)生提供相應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使畢業(yè)生能夠充分就業(yè)、良好就業(yè),獲得幸福生活的保障。高校要在這三個“關口”做好工作,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政府應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鼓勵高校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并完善就業(yè)體制機制。社會應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新、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在這三個“關口”的把關中,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應遵循教育的內(nèi)外部關系規(guī)律,既能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又能兼顧學生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需求。尤其是在“過程”關,高??梢杂懈嗟淖鳛椋ㄟ^教學以及相關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生活、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價值取向。
第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自我生成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與基礎教育改革密切相關,是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接受何種基礎教育將會對他們的大學生活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正如楊東平所說,“看看我們的后代在小學時就被考試和分數(shù)所壓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摧殘磨滅,能夠指望等他長大之后,噴一點‘催花劑’‘膨果素’就可以‘大豐收’嗎?‘起跑線’上的惡性競爭,被形象地比喻為‘贏在起點,輸在終點’,這又豈是高等教育可以獨自承受的?”[19]只有整個教育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政府、社會和學校協(xié)同努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自我生成、發(fā)展和完善。
“生活哲學觀的高等教育彰顯實踐的、生成的、現(xiàn)實的人的本性,其秉持重創(chuàng)造、過程、個性、差異的生成性思維方式,能激發(fā)每一個人固有的生命活力,培養(yǎng)合理的人生?!盵20]它不同于科學主義的高等教育哲學觀,也有別于把一切思想、理論、學說和真理看成是人用以應付和改變環(huán)境的工具的實用主義哲學觀[21]。它關注并強調(diào)作為人的個體以及人的生活,主張學生應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學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們的個性應得到尊重和解放,而不是受到忽視和壓抑。高等教育既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理性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也要教他們懂得感性生活的意識與追求。只有兼顧感性和理性,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完整的人,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傊钫軐W觀視角下的高等教育應培養(yǎng)能夠展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價值、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并創(chuàng)造生活的幸福的人。
[1]馬利,劉巍.10年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結果的meta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8,25(3):289-290.
[2]李文閣.復興生活哲學:一種哲學觀的闡釋[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李文閣.生活哲學:一種哲學觀[J].現(xiàn)代哲學,2002(3):7-16.
[4]崔自鐸.生活哲學:思想語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5]張賢裕.生活哲學:高等教育哲學新視野[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6):15-18.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71.
[7]李文閣.我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學”這個概念[J].長白學刊,2007(1):9-13.
[8]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學實踐:實用主義和哲學生活[M].彭鋒,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
[9]楊楹,張禹東.生活哲學:探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8-20.
[10]李文閣.回歸現(xiàn)實生活:哲學視野的根本置換[J].學習與探索,2001(1):11-17.
[11]李文閣,于召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J].求是學刊,2000(1):25-31.
[12]李文閣.我們該怎樣生活:論生活哲學的轉向[J].學術研究,2010(1):14-24.
[13]楊杏芳.“錢學森之問”與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的貧困[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2):57-61.
[1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39.
[15]李學知.生活哲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
[16]陳學明,吳松,遠東.通向理解之路:哈貝馬斯論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3.
[17]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M].戴歡,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193.
[18]彭元.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確證:一種基于生存論的思考[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6(3):17-20.
[19]楊東平.關于“錢學森之問”的遐思[J].大學(學術版),2010(1):90-93.
[20]金維才.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學新探[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4(4):8-11.
[21]王克千,歐力同,等.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131.
(責任編輯李世萍)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CHENChun-mei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Life philosophy has begun to revive since the middle of nineteenth century,and advocates that the philosophy should return to the life world.It takes people's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ts destination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Life philosophy pays attention to people and people's life and contains generative thought. Meanwhile,it emphasizes taking the student cultivation as a whole pers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Thus,taking life philosophy as a view of of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a certain rationality.From this perspective,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each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love life and focus on their self-generation,and make them be able to show themselves,realize their value,love their life and create the happiness of life.Key words:life philosophy;higher education;the generative thought;talents training
2016-02-02
陳春梅(1988-)女,福建廈門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