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波 秦玉峰 卞文忠 張彥秋 張萍(、哈爾濱體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50008 、東北林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50040)
?
泰勒與派納理論對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啟示*
郭洋波1秦玉峰1卞文忠2張彥秋1張萍1
(1、哈爾濱體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8 2、東北林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摘要: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提出了課程開發(fā)的規(guī)范化程序,被公認為是科學化課程開發(fā)理論的里程碑;美國課程論專家派納突破了泰勒的理論,追求“解放興趣”,致力于“課程理解”的研究。分析了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為泰勒理論與派納理論對于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泰勒理論對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啟示是:明確教學督導工作目標;發(fā)揮評價在教學督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規(guī)范化的制度,使教學督導工作更加有序地進行。派納理論對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啟示是: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應該強調靈活性,高校教學督導人員與被督導對象是“合作”的關系。
關鍵詞:泰勒理論;派納理論;高校;教學督導
Abstract:The American curriculum theory expert Taylor proposed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s known as the milestone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theory expert Peine broke the Taylor's theory. He pursued "the liberation of interest" and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Thinking Taylor's theory and Peine's theory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for specific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enlightenment of Taylor's theory on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rifying the target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Making evalu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Establishing a standardized system to make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more orderly. The enlightenment of Peine's theory on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should emphasize flexi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supervision personnel and the supervision obj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operation".
Keywords:Taylor's theory; Peine's the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upervision
教學督導工作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教學工作規(guī)范有序地進行,對于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對于高校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對于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據調查,發(fā)現在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效果。通過研究泰勒理論和派納理論,認為這兩種理論對于改進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目標不明確
為了加強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各高校普遍都建立了教學督導機構,負責對全校的教學工作進行督導。為了提高高校教學督導工作質量,首先需要確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目標,但是某些高校存在著教學督導工作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目標不明確不是說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沒有建立目標,而是沒有建立目標體系。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目標體系應是一個系統(tǒng),包括一所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總目標,總目標要下設分目標。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不同的分目標。分目標可以根據時間的維度劃分為一學年、一學期、一個月等的具體目標;分目標也可以根據內容不同劃分為常規(guī)目標和問題目標;分目標也可以督導對象的不同劃分為對教師的督導、對學生的督導、對管理人員的督導工作等。目標明確,既有利于根據目標安排教學督導工作,也有利于根據目標的達成考核教學督導工作,有利于教學督導工作的改進與提高。
(二)制度不健全
某些高校教學督導工作中存在著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建立規(guī)范的教學督導制度很有必要。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國家層面的高校教學督導規(guī)章制度,各校應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合本校特色的、操作性強的教學督導制度。高校教學督導制度應分為校級教學督導制度和院、系級教學督導制度。校級教學督導制度應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組織教務處先制訂出試用稿,之后組織院系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定稿,頒布執(zhí)行。院、系級也應制訂出相應的教學督導制度,可參照校級教學督導制度,之后結合本系具體情況,進行制訂。完善的教學督導制度有利于教學督導工作的規(guī)范有序進行。
(三)督導工作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
根據研究發(fā)現,在很多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存在著千篇一律的問題。各高校具體情況不同,每學期的教學工作重點不同,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學生的要求也不同,教師上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學督導工作是不是也應該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如對青年教師,通過教學督導工作要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勝任教學工作;對待有經驗的老教師,要幫助他們總結經驗,使其教學風格更加純熟。每學期剛開學時,教學督導人員通過規(guī)范化的要求,使師生教學活動進入到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快到期末結束時,可以樹立本學期的師生中的典型的優(yōu)秀的形象,對師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美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倡導“差異性”的原則,很符合教學的具體情況,有利于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我國的教學督導工作也應注意差異性、靈活性、個性化。
(四)監(jiān)督有余,指導不足
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對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素質的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的促進,應該起著指導的作用。但是,某些高校教學督導人員監(jiān)督有余,指導不足?!岸綄А睉撌潜O(jiān)督與指導并重,而在“監(jiān)督”與“指導”雙重作用中,“指導”應在先,“監(jiān)督”應在后。高校師生應在學校中處于主體的地位,沒有他們,大學也將不復存在,高校不是監(jiān)獄,教學督導人員不能把對師生的“監(jiān)督”放在首位。如果教學督導人員只知“監(jiān)督”,對師生動不動就是“一票否決制”,不重視對師生的“指導”,會引起師生與教學督導人員的對立,不利于調動師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教學督導人員對教學活動的“監(jiān)督”也是有必要的,適當的威懾作用,對于規(guī)范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一般情況下要將對教學的“指導”放在首位,將“監(jiān)督”放在第二位。
(一)泰勒理論簡介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論專家和評價理論專家。泰勒的理論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在吸收馮特、桑代克、華生等心理學家的理論,研究并借鑒博比特、查特斯等課程論專家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泰勒的理論也被稱為科學化課程理論的里程碑,是對科學化課程理論的集大成者。泰勒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編制的研究,二是對成績評價的研究。在課程編制方面,泰勒追求“技術興趣”,強調課程編制原理的普適性,試圖提出放之四海皆準的課程編制的一般原理,泰勒經過大量研究明確提出了課程編制的過程: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1]泰勒的課程編制理論是在1949年提出的,其標志是其代表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的出版。泰勒的理論盡管已經提出了六十多年的時間了,但是其理論堪稱經典,其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稱為課程理論的“圣經”,泰勒本人也被稱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的貢獻還表現在對評價理論的研究上。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績測驗的編制》一書,確立了其“評價原理”。由此也被稱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2]泰勒將課程編制理論與評價理論融為一體,他將評價理論應用于檢驗課程編制的結果,同時也用于檢測課程目標的達成。
(二)泰勒理論對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啟示
泰勒的理論盡管主要體現在對課程的研究和對評價工作的研究上,但對于教學督導工作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1.明確教學督導工作目標
泰勒將目標作為編制課程的第一步,泰勒認為,課程目標有三個來源,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對學生的研究、聽取學科專家的建議。而規(guī)范教學督導工作的前提條件就是建立明確的目標,高校督導工作的目標也應該從多個來源入手來確定,如國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針、政策等,需要深入研究《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本學校的具體情況,如師資水平、學生狀況、學校文化傳承、教學設備,在同類學校中所處的位置等,現有教學督導工作的狀況,之后根據多方因素確立規(guī)范的教學督導目標體系。
2.發(fā)揮評價在教學督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泰勒創(chuàng)造性地將評價理論用于課程編制中,對于提高課程編制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理論對于提高高校教學督導工作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確教學督導工作目標是開展教學督導工作的前提,而教學督導工作目標是否達成,需要通過評價來體現。通過評價工作,分析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目標的達成度,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于提高高校教學督導工作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將評價引入到教學督導工作中,也有利于教學督導人員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履行本職工作,提高教學督導工作質量。
3.建立規(guī)范化的制度,使教學督導工作更加有序地進行
泰勒的課程編制理論強調規(guī)范化、制度化,使課程編制工作有序化,所以后人評價泰勒:課程領域很幸運,因為有了泰勒。泰勒強調制度化的課程編制理論對于教學督導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教學督導工作也需要建立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建議教學督導工作的制度應該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如包括對教學督導人員的規(guī)定:教學督導人員的條件、教學督導人員的職責、教學督導人員的待遇、教學督導人員的考評等;還應該包括對教學督導工作的規(guī)定,如教學督導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教學督導工作的規(guī)范化要求等。只有建立規(guī)范化的教學督導工作制度,才可以保障教學督導工作按照要求完成相應的任務,促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
(一)派納理論簡介
派納是當代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他于1995年出版了《理解課程》一書,提出了他的“課程理解范式”。派納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課程本質:傳統(tǒng)的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名詞,來源于拉丁語“跑馬道”一詞,用于課程領域是指“課業(yè)及其進程”。派納認為“課程”一詞是動詞,是動態(tài)的“跑”,強調過程;(2)課程目標:追求“解放興趣”;(3)課程內容:把課程作為一種文本,解讀其中的蘊涵的意義,根據學生的經歷、興趣進行“自我經驗”的建構;(4)學者與教師的關系: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而是合作的關系。派納的理論突破了泰勒的理論,促進了世界范圍內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
(二)派納理論對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啟示
派納雖然主要論述的是課程理論,但其主要理念對于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很值得我們吸收、借鑒其中積極的成份,以提高高校教學督導水平。
1.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應該強調靈活性
在高校教學督導工作中,應該按照教學督導工作的目標,根據教學督導工作制度來實施這一過程,但是由于在高校教學督導工作中涉及人員復雜,有教學督導工作人員(一般情況下不是一個人),被督導的教師,被督導的學生等;督導內容多,如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督導,涉及備課環(huán)節(jié)、上課環(huán)節(jié)、課后的輔導答疑與評價等。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因素繁多,如果僅僅根據預先的目標與制度進行督導,會遺失掉許多有價值的成份,所以教學督導工作應該強調靈活性,注重教學督導工作中的未知因素,在強調規(guī)范化的同時,不可控的因素也應關注,教學督導工作不是固定的“跑道”,而是象派納所說的“跑的過程”,應該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督導工作。
2.高校教學督導人員與被督導對象應是“合作”的關系
“督導”一詞本意是“監(jiān)督”與“指導”,高校教學督導的職能也是“監(jiān)督”與“指導”并重,但是,除了“監(jiān)督”與“指導”外,還應強調“合作”,教學督導人員與被督導的教師,甚至學生是合作的關系。派納認為課程專家、學者與教師的關系應是“合作”的關系,強調“合作”是真正重視教學一線人員的地位,強調他們在教學工作中的價值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高校督導人員與被督導對象的關系也應強調“合作”,只有在“合作”的平臺上,才能體現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利于教師、學生與教學督導人員平等地“會話”,主動地溝通,真正地發(fā)現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去改變現狀,構建“自我經驗”,促進教師教學素質的全面提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泰勒理論”與“派納理論”無論是產生的背景還是理論基礎、基本觀點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們都是某一歷史時期推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重要成果。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是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泰勒理論重視“目標”、將“評價”用于“課程編制”的理念,提出課程編制的嚴格程序的理論對于規(guī)范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派納突破泰勒理論,將“課程”由名詞理解為“動詞”,強調過程,強調教師與學者的合作關系對于創(chuàng)新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改變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僵化模式,提升教師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的啟示。當然,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完美無暇的,泰勒的理論與派納的理論也不例外,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為可以吸收借鑒泰勒與派納理論的精華之處,可以引起我們對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更多的思考,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水平與質量,使我國高校在大眾化背景下更好地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郭洋波,秦玉峰.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1.
[2]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10.
作者簡介:郭洋波(196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育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等。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創(chuàng)新教學督導工作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研究”(項目編號:JG2014010864)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1-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