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王軍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通過梳理幾屆主要領導人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論述發(fā)現,這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現在多個方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決鞏固主流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戰(zhàn)線上的基本經驗;批判繼承是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大膽吸收是中國共產黨對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代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充分學習借鑒、繼承發(fā)揚古今中外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此,學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了探討。有學者作了歷時態(tài)的比較分析,指出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發(fā)展深化,先后經歷了由主動自覺維護自己文化的歷史和傳統(tǒng),到研究、豐富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本土文化,再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到最終升華為正確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四個階段?!?〕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主要體現在傳承文化的根基命脈、認識文化的內在力量、把握文化的核心要素、探索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四個方面?!?〕還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表現在對文化的重要地位有著深刻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著正確的把握和基本方略有著科學的規(guī)劃。〔3〕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體現在對文化的本質性力量的理解不斷深化,對文化的內在規(guī)律的把握越來越準確,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的認識越來越清醒?!?〕還有學者特別強調,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黨的文化自覺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確立了當代中國文化之“魂”;二是提出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二分”的思路,要求做大做強當代中國文化之“體”?!?〕上述有關研究成果深化了我們對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認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學者在作歷時態(tài)考察時,看到了黨的文化自覺意識的與時俱進和不斷發(fā)展,卻對其間的一脈相承挖掘得不夠;更多學者對黨的文化自覺意識的橫斷面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然而缺少縱深的考察。為此,本文將目光聚焦于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論述,因為他們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強勁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梳理這些論述,對于我們今天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外來文化以及如何處理思想文化上的一元主導、多元并存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也絲毫沒有放松、忽視過。1944年,毛澤東在《關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教育問題》中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但它同時又能指導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薄?〕毛澤東還強調,如果只懂軍事、政治,而不懂經濟、文化,那么這個共產黨就沒有多大用處?!?〕為此,他還鼓勵陜甘寧邊區(qū)學會文化建設,掌握這一本領,努力成為全國模范?!?〕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樣高度重視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和改造,在文化建設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了給“文革”中長期受壓抑的文藝工作者鼓勁,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說:“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開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新中國成立后絕跡的一些壞事也在復活,對此,鄧小平強調:“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薄?0〕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江澤民在繼續(xù)強調“兩個文明建設”協(xié)調并進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文化建設思想,提出了“精神生活空虛,社會風氣敗壞,也不是社會主義”〔11〕的重要論斷,并將文化建設納入綜合國力的比拼中,認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12〕。當人類迎來新世紀曙光的時候,盡管類似“一戰(zhàn)”、“二戰(zhàn)”這樣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得以有效避免,世界總體趨于和平,但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卻日益激烈。胡錦濤在進一步強調文化之于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性的同時,還指出“誰占據了文化發(fā)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13〕。隨著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被介紹到中國來并產生廣泛影響,“文化軟實力”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話語,“文化建設”在很多地方變成了“文化軟實力建設”。胡錦濤2008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就從“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增強國家親和力和影響力”兩個角度,將文化軟實力建設視為我國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4〕此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興起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快速、平穩(wěn)、健康的發(fā)展,中華民族越來越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文化建設在其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為此,習近平還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集體學習。在主持學習時,習近平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5〕
總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既一脈相承,又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并自覺將文化建設和國際國內發(fā)展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堅決鞏固主流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戰(zhàn)線上的基本經驗
與鞏固主流文化相對應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歷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雙百”方針也多有重申和強調。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也反復強調了鞏固主流文化的重要性。譬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切革命者都應該學習的科學,文藝工作者也不能例外?!薄?6〕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又重申:“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17〕
改革開放后,針對十年內亂以及歷史遺留因素在人們思想認識上造成的消極后果,鄧小平指出,思想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士“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18〕。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由于思想文化領域的抵制和斗爭不力,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泛濫,以至釀成“八九政治風波”。風波平息后次年,江澤民在首都青年紀念“五四”報告會上強調指出:“‘雙百’方針與四項基本原則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對立的。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努力發(fā)展學術自由和創(chuàng)作自由?!薄?9〕進入新世紀后,江澤民又強調:“大量事實證明,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薄?0〕因此,一切思想文化陣地都應該成為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的陣地。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多變、多樣,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更加隱蔽和激烈。對此,胡錦濤指出:“西方敵對勢力的鼓噪,國內的各種噪音雜音,不僅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主心骨,要鞏固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21〕為抓好主陣地,打好防御戰(zhàn),提升軟實力,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zhàn)略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2月,習近平同樣專門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并強調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2〕
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努力鞏固、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重要論述以及親自召開文藝座談會等舉動,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并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批判繼承是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
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羞辱、掠奪,知識分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反思,最終將中國的落后挨打歸結為傳統(tǒng)文化的腐朽落后,以至于不少知識分子恨不得將傳統(tǒng)文化全部扔掉,在文化領域實現全盤西化。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會割裂歷史搞歷史虛無主義,也不會照搬歷史搞復古主義,因而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批判繼承才是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毛澤東終其一生都酷愛傳統(tǒng)文化并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因而不像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某些知識分子那樣激烈反對傳統(tǒng)文化,而是有著馬克思主義者的理性態(tài)度。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yōu)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qū)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fā)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絕不能割斷歷史?!薄?3〕在這里,毛澤東已經非常明確地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方法對傳統(tǒng)舊文化和現代新文化的關系作了說明,并且提出了繼承的標準,即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民主性”、“革命性”的東西。
鄧小平堅持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思想,并強調不能彼此割裂?!?4〕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發(fā)生的一些錯誤,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有封建主義余毒的影響,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中封建糟粕性的東西批判較多。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就指出:“家長制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它的影響在黨的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危害。……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惟命是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粡氐紫麥邕@種家長制作風,就根本談不上什么黨內民主,什么社會主義民主?!薄?5〕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鄧小平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論述相對較少且批判居多,但是并不意味著鄧小平不重視傳統(tǒng)文化,而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形勢與任務使得鄧小平把他的關注點側重在引進外國資金、技術等方面。
江澤民和胡錦濤對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也多有強調。2000年江澤民在蘭州主持召開西北地區(qū)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fā)座談會時指出:“要發(fā)揮民族地區(qū)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積極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26〕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要求:“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xié)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薄?7〕這一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抓住有利時機縮小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任務艱巨。隨著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位,一個新的傳統(tǒng)文化高潮已經來臨。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階段。習近平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12年11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到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習近平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講話就多達13次,其論述之密集、豐富、精妙,由此掀起一股新的傳統(tǒng)文化熱潮。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薄?8〕2013年12月底,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29〕。從上述講話來看,習近平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予以高度肯定和贊揚,洋溢著強烈的傳統(tǒng)文化自信,并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30〕。
回顧歷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難發(fā)現,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都采取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和態(tài)度,因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是一脈相承且與時俱進的。一脈相承體現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批判繼承,與時俱進體現在將傳統(tǒng)文化和當前中國發(fā)展的形勢、任務相結合。從縱向的變化來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更有底氣和自信了。
四、大膽吸收是中國共產黨對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
近代以來,中國在列強的炮火中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因而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懷有十分復雜的感情,其中既有“全盤西化”的盲目拜服和文化自卑,又有全面排外的驕傲自大和文化保守,乃至帶有調和、折中色彩的“體用”之爭,也反映出中國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時的焦慮和迷茫。如果說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之前,中國人或因愚昧保守,或因救亡心切而易走極端的話,那么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并被先進的中國人掌握之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31〕,于是開始以冷靜、理智、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
對待外來文化,盲目抵制固然不對,照單全收也是極其有害的,對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闡釋得很透徹:“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髻Y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薄?2〕盡管時間過去了七十多年,但是毛澤東提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依然是我們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以及國內“大躍進”、“反右傾斗爭”、“文化大革命”等極左路線、運動的影響,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陷入了和西方的極端對立,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出現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偏差?!拔幕蟾锩苯Y束后,為了挽回時間損失和加快追趕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腳步,鄧小平著力肅清極左思想的影響,多次提出要向外國學習。1978年5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外國代表團時指出:“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世界各國后來不是也利用了嘛!現在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先進成果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芾媚??我們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fā)展的起點。”〔33〕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又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34〕與毛澤東時代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相比,鄧小平重視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學習借鑒,這與中國外部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更加緊迫的發(fā)展任務是分不開的。
江澤民和胡錦濤繼承了毛澤東、鄧小平關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思想,同時又強調了吸收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江澤民指出:“我們在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好的東西時,當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缺乏信心。”〔35〕胡錦濤也認為:“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文化發(fā)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薄?6〕“不能妄自菲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是我們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時應該有的文化自覺和價值尺度。
在中華民族再次騰飛的新時期,我們不僅將注意力放在自身文明的存續(xù),更要以高瞻遠矚的目光、博大寬廣的胸懷、友善平等的態(tài)度謀劃人類文明、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yōu)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拿饕蚪涣鞫嗖?,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薄?7〕習近平關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論述,體現了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智慧氣度、天下情懷和責任擔當,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文明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總之,大膽吸收外來文化是歷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一以貫之的思想。隨著中國日益強大,我們在一如既往地強調大膽引進外國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在努力出口中國的先進文化,文化心態(tài)上的“逆差”正在縮小。放眼未來,中國文化必將如漢唐時期一樣,再次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必將對人類文明的多姿多彩作出重要貢獻。
五、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代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人類社會發(fā)展是一部不斷創(chuàng)新、自我超越的歷史,特別是在考察科技史時更是如此。當一個社會創(chuàng)新氛圍濃厚、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勁時,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活力,創(chuàng)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反之則會停滯不前、衰敗腐朽。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后挨打就源于文化上的保守僵化,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就是因為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已經將“創(chuàng)新”深深地鐫刻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上,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靈魂與血液中。
毛澤東關于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想突出體現在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上。針對黨內一部分同志中黨八股的毒、犯教條主義錯誤的情況,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作了《反對黨八股》的講演,他指出:“要使革命精神獲得發(fā)展,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38〕為此,他要求黨內從事宣傳工作的同志學習人民群眾的語言和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吸收外國語言中的有益成分。〔39〕毛澤東在這個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他對“實事求是”典故在保留古義的基礎上,又賦予新的思想內涵,從而用中國人熟悉的語言形式、語言風格概括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由此可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繼承和發(fā)揚。
鄧小平與毛澤東一脈相承,同樣是從反對教條主義出發(fā),來談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著重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40〕他在中國文藝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又指出:“文藝的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正確的創(chuàng)作思想的指導下,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于創(chuàng)新。要防止和克服單調刻板、機械劃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形乃嚬ぷ髡?,都應當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fā)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薄?1〕對于當今中國的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來說,也要立足于對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充分吸收借鑒。
江澤民將“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對創(chuàng)新的動力、方法、層次等作了系統(tǒng)深刻的論述。他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瓕嵺`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薄皠?chuàng)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薄?2〕江澤民揭示了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根源,我們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代文化也只能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文化繼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相輔相成。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指出:“推進文化發(fā)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chuàng)新。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薄?3〕2008年胡錦濤在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又強調,要著力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只有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引領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終贏得人民,才能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4〕文化創(chuàng)新應與時代同頻共振、引領社會的前進方向,這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使命所在。
習近平同樣認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特別是要“努力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45〕。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新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代中國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則。此外,習近平還指出了文藝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途徑。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文藝的一切創(chuàng)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囆g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46〕在這里習近平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闡明了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體和動力是人民群眾。
總之,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不斷破除教條主義的束縛,充分學習借鑒、繼承發(fā)揚古今中外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推動當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慶云.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文化自覺意識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04):40-45.
〔2〕田嵩燕.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12):8-10.
〔3〕張遠新.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59-63.
〔4〕趙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09):15-19.
〔5〕方克立.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是中華民族之福[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2):75-82.
〔6〕〔7〕〔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108,120.
〔9〕〔24〕〔25〕〔33〕〔40〕〔4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209,37,329-331,111,143,211-212.
〔10〕〔18〕〔3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40,373.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0.
〔12〕〔20〕〔26〕〔4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97,62,537-538.
〔13〕〔21〕〔4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752,684,756.
〔14〕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12.
〔1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1).
〔16〕〔38〕〔3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840,837.
〔1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1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
〔2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23〕〔3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706-707.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7.
〔28〕〔2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161.
〔30〕〔37〕〔4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9-25(2).
〔3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8.
〔36〕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N].人民日報,2003-08-13.
〔44〕胡錦濤在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強調扎扎實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思想文化保證[N].人民日報,2008-01-23(1).
〔4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10-15(1).
(責任編輯肖雪蓮王麗娟)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6)02-0035-10
〔作者簡介〕王軍(1985),男,湖北嘉魚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2015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當代大學生文化心態(tài)調查與分析”(15Z141)
〔收稿日期〕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