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從應然到實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探析
周媛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核心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它的實現(xiàn)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路徑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旨在于將理論、學術等“應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注入國家、社會、個人等“實然”層面,使之固化為民族精神、社會風尚、國民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核心價值觀總是由統(tǒng)治者階級所倡導并由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力保證其優(yōu)勢地位的”,因而在核心價值觀踐行過程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統(tǒng)治階級負有引導、灌輸之責,亦即國家在核心價值觀理念的正面宣傳要做好“頂層設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蔚然成風”,離不開公眾主觀意識上的認同生產生活中的身體力行。然而,公眾的認同和踐行遠非自覺自為,其“知識構成”“階級屬性”勢必會影響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因此,在核心價值觀宣傳、灌輸中,國家應拋棄“價值中立”立場,以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引領公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國家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應做好核心價值觀的釋義、說明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結合。”因此,核心價值觀應訴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中尋找注腳,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唯此,核心價值觀才得以具備說服力和感召力,進而深入人心。
其次工具選擇上,在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宣傳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大眾傳媒的優(yōu)勢。強調黨媒放聲之余,更要結合微博、微信等受眾廣、傳播效度強的自媒體,為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構建良好的“輿論場”,從而使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群體中去,進一步固化在公眾的認知結構中,這是理解、內化核心價值觀的前提。方法運用上,在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宣傳過程中,要嚴守黨性,敢于糾錯,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ヂ?lián)網加時代,觀念、信息的更新迭代尤為迅捷,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傳播的中心,這在方便核心價值觀宣傳同時,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部分極端西化分子以核心價值觀的“兼容并蓄”為幌子,對其中的“自由”“平等”斷章取義,叫囂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西方價值觀念,意圖混淆公眾試聽,消解公眾的文化認同。核心價值觀自身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沒有原則,盲目容錯。針對上述這些別有用心的曲意解釋,黨媒要先發(fā)制人,敢于糾錯,公眾則要學會理性辨別,勇于質疑。
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曾提到,國家和個人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區(qū)域,這一中間區(qū)域他稱之為“公共領域”。毋庸置疑,哈貝馬斯所說的這一公共領域存在于各個民主國家,中國置身其中,概莫能外。筆者以為,這一公共領域在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本身,因而在以國家—社會—公民為三個層級而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過程中,作為銜接國家和公民個人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注重教育
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學校則是統(tǒng)治階級鞏固自身統(tǒng)治、培育合格接班人的必要場所。因此,將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踐行納入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階段之中,是國家推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首先,學校應在教育內容上突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要內容。學科教育固然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絕非教育的唯一內容。過去,我國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科知識單向側重的教育策略,的確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專業(yè)素質好、技術能力強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對國家改革和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值得肯定。但部分國家培養(yǎng)的專才,國家、民族意識淡薄,在歐美等主流資本主義國家生活一段時間之后,竟也樂不思蜀,最終移民海外?!敖K身之計,莫如樹人”,國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所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卻為外人所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疏忽,因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為國家的改革和建設輸送一批批民族認同感強的優(yōu)秀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構建穩(wěn)定、可靠的“人才智庫”。
其次,應將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情況納入教育考核中。教育考核標準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指向標,有必要將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情況納入各個階段的教育考量中。誠然,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考核可以通過考試的方式加以解決,而若要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情況進行考核,現(xiàn)有的教育考核標準、手段則略顯乏力?!皯噷W”的興起,更進一步加劇了“知”與“行”之間的差距,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現(xiàn)有的教育考核體系與國家所倡導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政方針并沒有做到無縫對接。重應然、輕實然是目前教育考核標準存在的最大問題,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標準亦是如此,長此以往,勢必造成公眾“主觀世界”與其所生活的“客觀世界”的嚴重脫節(jié),屆時核心價值觀也將失去應有的說服力。因此,必須將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納入教育考核的標準體系,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2.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社會組織是由有著相似價值觀的個體聚合而成的社會群體,主體主要包括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營利組織(NPO),其作為非官方的社會群體,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鼓勵社會組織自發(fā)組織各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社會組織作為公共領域的活動主體,它是民眾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場所。
公眾通過各類社會組織自發(fā)地創(chuàng)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此外,公眾自發(fā)組織實施活動,是一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因而更有利于他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個體的生產生活相結合,從而以一種自覺自為的方式內化核心價值觀。
其次,國家應在一定限度內放寬公眾的結社自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凝聚公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使其得到包括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價值觀在內的全體國民的認同。放寬公眾的結社自由,有利于讓擁有不同價值觀的個體自發(fā)聚合成社會組織,從而加深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理解,使隱匿于公眾內部不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外顯于社會組織之間,并以一種對話的方式加以緩和,以求同存異的方式和平共處。唯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達到凝心聚識的預期效果。
古語有云:“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眰€體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單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傳承者,核心價值觀也只有落實到個體的言行之中,才算是實至名歸。
1.注重個人品德的提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體品德做出的基本界定,亦即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是提升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起點。但并不意味著在個體層面踐行核心價值觀,只要做到上述四點即可。事實上,核心價值觀是國民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它只是價值觀的核心組成部分,并不包括其他重要的價值觀,類似于勤儉節(jié)約、保護生態(tài)等價值觀念雖然未被列入核心價值觀之列,但它們顯然也需要個體去踐行的重要價值觀念。因此,在提升個人品德修養(yǎng)方面,個體不能僅僅滿足于做到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還應當在此基礎上加深對其他重要價值理念的理解,并加以認同踐行。
2.個體應做到見賢思齊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個體將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內化于心是外化于行的前提。與此同時,它還是一個相互教育的過程,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身體力行,勢必會在其相應的社會關系網絡內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對該關系網絡內的社會成員產生示范效應。因此,個體應在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內,做到見賢思齊,推動核心價值觀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認同與踐行。
3.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辨、抽象的產物,然而一旦落實到個體的生產生活,便是具體的。個體要學會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首先,個體應當做到遵守特定的市民公約以及相關準則、規(guī)范,因為這些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都是根據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要求來架構和修繕的。其次,個體應積極參加社會、國家組織的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明活動,如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區(qū)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等,個體積極有為地投身于這些活動有助于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領神會。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季明.核心價值觀概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
[4]洛克.人類理解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5]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7]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 2015.
[8]劉建軍.以彈性思維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5(1).
[9]邱吉.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變遷[J].人民大學學報,2015(6).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