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旻濤,林賢吟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廣州510507)
?
[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
論交互性教學法在翻譯教學中的實施途徑
蔡旻濤,林賢吟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廣州510507)
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協(xié)作能力成為當下教學的重點,交互性教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較之于一般教學,交互性教學更加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既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又體現(xiàn)當前教育對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需求。通過分析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引進交互性教學法,闡明交互性教學法對翻譯能力的驅(qū)動效用,提出交互性翻譯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方法,對于具體交互性翻譯教學工作有指導、借鑒意義。
交互性;翻譯教學;主動性
翻譯教學往往是外語專業(yè)學生高階段學習的核心與重難點所在,亦是實用性較強的課程。然而,在翻譯教學的具體開展過程中卻不乏難度,教學工作缺乏實效。因此,在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翻譯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也是當下英語教師的責任。交互性翻譯教學,是要使“交互”的觀念貫徹于課前(和譯前)、課中(和譯中)乃至課后反饋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生生、組內(nèi)等交互形式,實現(xiàn)翻譯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絕對的中心、權(quán)威地位。教學方式多陳述、灌輸而缺乏互動,只注重學生翻譯的結(jié)果。毋庸置疑,在此形式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和互動通常不夠充分,更談不上學生的自主思考空間。[1]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單調(diào),課堂氛圍不夠活躍,無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練習翻譯中的不足之處難以得到及時的發(fā)現(xiàn)與糾正。同時,教師在細致講解翻譯理論的過程中,更多側(cè)重詞法、句法的例證,而很少將語篇分析融入理論講解中,這種形式的翻譯教學只能使學生熟悉詞匯搭配,提高他們的遣詞造句能力,并不利于學生整體翻譯應用能力的提升。這些對翻譯技能培養(yǎng)的忽視無形中會削弱學生的開拓精神和翻譯實踐能力。
交互原本是一個計算機術(shù)語,指系統(tǒng)接受來自終端的輸入,進行處理,并把結(jié)果返回到終端的過程,即人機對話,它是計算機具有的重要特性。教育領(lǐng)域中應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交互一詞泛指教與學雙方交流信息。交互性教學法指通過一定的情景,教與學雙方運用一定的技術(shù)及方法,有目的、有組織地通過多向信息傳遞途徑展開交流、互相作用形成的教學法。[2]
(一)交互性教學法的特征
1.多向性
交互性教學法的教學信息在教與學之間的雙向、多向流動,在教學的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交互性教學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交互、學生與學生之間交互、師生與教學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形式,通過這種思維開放、地位平等的交流、討論等方法展開教學活動。
2.激勵性
交互性教學法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達到教師與學生相互成長的目的,將教學效果提升至最大。[3]交互性教學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調(diào)動教師教的積極性,使師生之間從認同到協(xié)作,同時得到提升。
(二)交互性教學法的內(nèi)容
1.情感交互
老師熱情邀請學生表達情感,將情感傳達給老師、同時傳達給同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融洽、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師生之間的情緒感染和情感溝通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語言交互
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豐富的、細致的、深入的對話,使用專業(yè)性表達進行交流。老師和學生共享發(fā)言權(quán),盡量多為學生營建實操的平臺,老師對學生的語言內(nèi)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或“填鴨式”的內(nèi)容安排。
(一)情感交互對翻譯能力的驅(qū)動
情感交互能在師生、生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對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有極大作用。情感交互也能使學習者敞開心扉,提高對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使學識水平得到提升。情感交互更能在心理上促成教與學的互動,提高學習者的體驗效果。[4]在這種心理環(huán)境下,參與者能夠以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如不同語法、不同句法、不同的語言組成方式等等,這些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小的幫助。因此,情感交互能夠極大驅(qū)動學習者的各方面能力。
(二)語言交互對翻譯能力的驅(qū)動
穆雷等在綜述中國翻譯研究時提及交互式教學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驅(qū)動。[5]語言交互以語言習得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具體的教學情境,使用多種溝通方式進行靈活地語言溝通,建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吸收翻譯知識和方法。語言溝通在教學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師生之間溝通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習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程度,良好地溝通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能力,最終影響翻譯效果??梢钥闯?,語言交互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另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下意識地對教師的語言習慣進行模仿。交互式教學的良好學習范圍會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語言發(fā)展更加多樣化,最終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交互式教學法的核心是教師,以教師為核心形成一個交流圈,學生在這個交流圈中通過交叉溝通,有效提高了交際能力,這對翻譯教師來說極為重要。從上述中不難看出,語言交互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會有極大幫助。
交互性教學法以語言習得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教師應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中心使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方式,安排多種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頻繁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活動,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獲得知識的速度和深度。[6]在課堂上,提倡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學生獲得知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筆者主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反饋進行探討。
(一)課前環(huán)節(jié)
若是第一學期的第一堂課,教師不應該迫不及待地給學生灌輸翻譯歷史、流派、理論等知識,而是應該與學生聊天,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喜歡哪個翻譯家、喜歡哪個翻譯作品、在翻譯課上希望能夠?qū)W習到哪些知識和達到哪些目的、希望這門課的作業(yè)量有多少等等;若到了第二學期,教師可以以書面方式詢問學生,在本學期希望學習哪些內(nèi)容甚至具體學習哪些篇章,將學生分組,按組上交,說明選擇理由,教師根據(jù)學生意見與自身教學經(jīng)驗積累以及本學期教學目標相結(jié)合,給出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篇章,并作出詳細教學計劃,同時給出教學理由。此過程可稱為新學期課前交互活動。
在布置課前翻譯作業(yè)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身份的轉(zhuǎn)變,在進行翻譯工作時并不是學生,而是一個譯者。對學生作出翻譯前的要求:學生先要判斷翻譯文章的目的何在、翻譯后的預期目標、讀者是何人等,接著對翻譯篇章的語言文體特征在全班進行討論,理解并判斷翻譯的技巧和策略,把握在翻譯時應注意的事項,如語氣、措辭等,另外還要重視翻譯篇章的難點和重點,此過程即具體化譯前交互活動。
(二)課中環(huán)節(jié)
在2006年暑期召開的全國翻譯教學與實踐高級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的李徳鳳教授推薦的要求學生寫反思日志的方法非常值得推廣。反思日志,顧名思義,即對自身在翻譯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如何翻譯、如何查找資料、如何修改等等。并且在日志最后對遇到的所有困難進行總結(jié)和分類:語句措辭方面的、通篇連貫方面的,亦或是語言組織方面的,對于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也要有記錄:對于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使用了哪些翻譯技巧、此篇翻譯的策略是什么、主要根據(jù)的是哪個翻譯理論、在此篇翻譯中是否使用到了學習過的理論、有無從這篇翻譯中學習到未接觸過的知識等。李教授要求學生每翻譯一篇文章,都要寫一篇反思日志,否則將沒有成績。如此做的好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翻譯的過程中;為師生之間的交互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渠道,尤其對那些較為內(nèi)向、不愛說話的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思維發(fā)散空間和練筆機會;提供學生一個積累經(jīng)驗的方法,定期翻閱自己的反思日志,能夠清楚看到自身的進步,會有一種成就感,能夠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將反思日志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素材,讓師生之間的辯論有理有據(jù),增加說服力。反思日志還能將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課堂內(nèi)轉(zhuǎn)移到課堂外。李教授提議的這種方法,是課中交互活動的絕好實踐。
誠然,課中交互活動又絕非定式,其他形式的課中交互活動還可以是教師布置課內(nèi)或課外翻譯練習,學生自編自導的英語情景演繹、英語演講比賽等,在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下,我們更能夠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現(xiàn)更為直觀、形象的感官體驗和氛圍等,形式不拘一格。
(三)反饋環(huán)節(jié)
對大部分教師而言,較之于其他教學,翻譯教學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其中不乏批改作業(yè)的費時等因素,尤其是部分學生的翻譯作業(yè)敷衍了事,錯誤百出。而在英語教師針對學生作業(yè)中的錯誤進行修改、標注之后,更多的學生僅僅是對分數(shù)簡單地瀏覽后即將其丟之腦后,并不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施曉菁教授認為,要讓學生意識到翻譯的重要性和對自己學業(yè)的負責,這并非朝夕之功,而教師在學生作業(yè)的修改過程中也絕不能一味地“面面俱到”。細致地標注出語法、拼寫錯誤固然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卻也一定程度壓縮了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空間,這顯然是與互動性教學宗旨不符的,也與社會當前教育理念相違背。
教師的任務,是要解決學生在理解、識別語言文體風格和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等方面的難題,為學生準備好解決問題的“鑰匙”與基礎(chǔ)。對此,在反饋環(huán)節(jié),我們不妨首先以組為單位,讓組內(nèi)學生互相交換作業(yè),進行批閱討論,增進學生之間的交互和知識共享。隨后各自結(jié)合組內(nèi)意見對初稿進行修改,進一步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鞏固知識。最后再經(jīng)教師閱后在課堂上進行集體批改,集中錯誤的共性,指出學生在理解上的誤區(qū)和表達上不到位之處,并進行評分。一方面,針對相同文章,每位學生均有機會看到其不同譯文,深化交互也深化了翻譯內(nèi)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同學兩人之間交換譯文,學會如何評價別人和接受別人的評價,不丟面子。同時,教師也極大地減少了并不必要的精力浪費,而卻能在組內(nèi)交互活動中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交互性教學的開展和課堂實效的提升。
在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方式均發(fā)生了極大變化。這固然是源自社會對高素質(zhì)人才的需求,同樣也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必經(jīng)之路。新形勢下,我們更加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交互性翻譯教學正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不過,無論哪個學科,教學工作并非朝夕之功,這有待于廣大教學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在完善交互性翻譯教學的同時,提升教學實效。
[1] 彭學,彭歡.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的交互性培養(yǎng)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09(9):153.
[2] 蔡憲.論教學交互[J].江南學院學報,2001(1):95-98.
[3] 郭龍.模因論在交互式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8(3):61.
[4] 關(guān)秀娟.翻譯教學的語境化構(gòu)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4):109.
[5] 穆雷,藍紅軍.2010年中國翻譯研究綜述[J].上海翻譯,2011(3):26.
[6] 彭志洪,李玉英.基于BBS的交互式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36.
(責任編輯:劉生平)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ing Methods of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CAI Min-tao,LIN Xian-yin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07,China)
Thinking ability,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current education.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eaching,interactive teaching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independence and cooperation.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reflects the training need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current educ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ns of the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clarify driving effect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n translation ability.And hope that this will be th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pecific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interactive;translation teaching;independent
[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
H319.3
A
1009-931X(2016)02—0040-03
2015-12-23
蔡旻濤(1969-),男,廣東汕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