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君, 陳發(fā)俊
(安徽大學 哲學系,合肥 230039)
?
從技術哲學視角看技術對人的影響
蘇培君,陳發(fā)俊
(安徽大學 哲學系,合肥230039)
摘要:本質上,技術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類實現(xiàn)生存和達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現(xiàn)代技術卻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不利影響:一是身體技術被忽視;二是人類基本目標迷失;三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欲求匱乏??梢詮囊韵路矫嬷挚朔夹g的以上影響:重新啟用身體技術,讓身體技術與現(xiàn)代器物技術并行發(fā)展與運用;建構技術價值判斷體系,扭轉技術漂移的不確定性;構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擺脫單一的技術“座架”。
關鍵詞:技術;技術哲學;人與技術
在當今科學技術社會化的時代,技術的觸角已伸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現(xiàn)代技術對于當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有著古代技術不可比擬的決定性影響。當然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時,卻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異化,將人變成了技術系統(tǒng)的一個因素,奴役著人類。20世紀初以來,哲學家們不乏對此論述。本文從敖德嘉·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的技術本質理論切入,系統(tǒng)論述現(xiàn)代技術帶給人類的種種困境,并就技術困境的解決提出建議。
一、技術本質解蔽
(一)技術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
人們通常把技術看作是一種為達目的的手段,即技術具有工具性。這種對技術的工具性規(guī)定盡管看起來是單純“正確的東西”(海德格爾語),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技術的理解相符,但卻沒有觸及技術更深的層次,即“真實的東西”(海德格爾語)[1]——技術的本質。敖德嘉認為,談到技術,必然要涉及技術對于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的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他首先用現(xiàn)象學的方法對技術來源進行一層層剝離、還原,挖掘出人們在深層自我意識中的技術意識。[2]
敖德嘉從人克服“冷”這一現(xiàn)實出發(fā),推論出人對“活”的渴求,即人的生存需要, “避寒取暖”是人本能的需求。而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冬日的霹靂引起樹林起火,使人們發(fā)現(xiàn),只要靠近火就能“避寒取暖”。但若著火的樹林抑或其他可以滿足人類取暖需求的東西如山洞,離人們較遠時,人們?yōu)榱藵M足自身的需求,便不得不盡力縮減距離,縮短時間。由此,“取暖”這一適應性行為便簡化成了一種活動——“行走”[3]。這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身體技術。由于人們生存需求的作用,一方面,人們身體技術不斷發(fā)展完善,如跑得更快、看得更遠等;另一方面,人們不斷以器官為摹本,通過外形模仿、結構仿真和功能模擬三種途徑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4]將自身器官外化成器物,以增強器官的功能,彌補人們身體技術的不足。進而,人們?yōu)榱四茉谝欢ǔ潭壬戏奖惬@取自然界中不存在或需要時不在身邊的東西,他們逐漸開始了取火、建房、耕種和打獵等改造性活動,這些活動便是人所特有的“技術行為”。
然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如果技術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需要,那么,在人類滿足基本的維生之需后便會停留在不斷重復這類活動上,不會再有其他的技術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事實并非如此,技術還生產(chǎn)了“多余的東西”,滿足了人的精神性需求[5]。與 “取暖”“進食”等工具的發(fā)明同樣久遠的,還有很多旨在獲取似乎“不是必需”的事物或狀態(tài)的發(fā)明,如使用一些工具或手段,“獲得醉意”,使身心處于一種精神愉悅狀態(tài)。[3]263像酒、麻醉品、阿拉伯茶的出現(xiàn),“精神的愉悅”和“滿足最低的物質需求”在人類文明伊始就同樣必需。
可見,“人對生存,對‘活在世上’的愿望與對‘活得好’的渴求是不可分離的。甚至,生存本就不僅僅是‘活著’,而是‘活得美滿’。”“活好”才是人的根本性需求[2]41-45。技術本質上是人“活好”的基本手段。
(二)技術是人類實現(xiàn)生存方案和達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
由于人類有著對“活好”的渴求,催生了一系列技術活動。然而,人的存在離不開自然,自然是人類得到生存并發(fā)展的根基,人能否“活好”,取決于自然的實際境況。事實上,自然既為人類“活好”提供了“便利”,同時也設置了種種“困難”。自然的“便利”使人類生存有了可能;而自然的種種“困難”,使人的生存不斷受到挑戰(zhàn)、干擾和威脅[5]49。于是,人要想“活好”,必須不時地與生存環(huán)境作抗爭。也就是說,人被給予的只是抽象的“可能性的存在”,而不是現(xiàn)實的存在。人要通過不斷抗爭,才能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存在”。因為“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并不完全一致,人是“自然的”,同時也是“超自然的”。其超自然的部分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像其身上“自然的東西”那樣自行實現(xiàn);而是存在于一種渴望中,以一種生存計劃方式存在。在古代,人們往往將生活分為兩個領域。一是“閑適”(otium),“閑適”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積極態(tài)度——追求美好的生存,諸如對音樂、藝術、雕刻、繪畫等的追求。另一個領域是“非閑適”(necotium),它是由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以及使“閑適”得以可能的那些努力組成[5]53-54。因此,為了獲得閑適,為了構造人之所是的超自然的希望,人們不得不發(fā)明、創(chuàng)造技術,并通過技術活動在“非閑適”中開辟出閑適,使人有精力成就他自己,實現(xiàn)其超自然的存在。
正如敖德嘉所說的,人真正的存在不是指“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而是指“還沒存在”的東西,是一種由“尚未存在”構成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人不是物,而是一種希望。因此,對人而言,存在僅僅是一種實現(xiàn)“他之所是”的可能性以及把“生存計劃”轉變成現(xiàn)實的努力。然而,人類若想將其“生存計劃”變?yōu)楝F(xiàn)實,若想實現(xiàn)其存在的可能性,就必須在生存中創(chuàng)造他的存在,并為其存在而去行動、去創(chuàng)造。也就是通過技術的發(fā)明和使用,人才從存在的可能性達到存在的現(xiàn)實性。敖德嘉認為,人自身的渴望以及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生存方案對技術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技術作為實現(xiàn)人們生存方案的工具,它將自然與人的生存方案聯(lián)結在一起,從自然材料、現(xiàn)存的、給定的東西中來指向人的生存方案,并通過對自然的改造,使人的生存方案變?yōu)楝F(xiàn)實。這種生存方案的充分實現(xiàn)就是“活得好”或“幸?!薄U菑倪@種意義上說,人是從技術開始的地方開始的。
總之,有什么樣的人生欲求,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技術態(tài)度,也就有什么樣的技術方案。技術是實現(xiàn)自我生存方案、達到自我超越的一種重要工具。[2]41-45
二、現(xiàn)代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
技術作為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獲得閑適、追求美好生存的手段,其本應指向人的生存方案,并使人的生存方案變?yōu)楝F(xiàn)實,實現(xiàn)人類“活好”這一目標。然而,在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技術卻逐漸地偏離了這一目標,它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反而使人的身體技術和身體器官不斷弱化,使人不斷喪失了自由而奴役于技術,并使人類自身困頓于技術漂移所帶來的憂慮與恐慌之中。同時,技術逆向適應性下,效率至上的觀念也使得人們被現(xiàn)代技術所脅迫,陷入現(xiàn)代技術的邏輯漩渦之中??傊?,現(xiàn)代技術偏離、違背了人們追求美好生存的初衷,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不利影響。
(一)身體技術日益被忽視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過分強調技術的超前性,通過連續(xù)的技術發(fā)明與革新不斷推進社會進步與發(fā)展,從而導致滯后性技術——身體技術的欠缺。
事實上,人的身體技術最初是源于生存需求而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生活需要,以活得更好。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原始的身體技術已無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為了彌補自身身體技術的不足,人們不得不以身體器官為摹本,通過外形模仿、結構仿真和功能模擬三種途徑將自身器官外化為工具。
在古代,這種根據(jù)人體器官投影所發(fā)明的工具與身體技術之間的替代關系并不是十分顯著,工具的使用仍然需要依托人來完成,人的身體技術與工具同時參與了對自然的改造。然而,自工業(yè)革命以后,隨著更加復雜技術的出現(xiàn),體外化的技術——工具,對人身體技術的替代愈來愈強烈。這種強烈的替代關系導致器物技術不斷獨立于身體技術之外,在現(xiàn)代技術語境下,工具的使用甚至也不再依托人來完成,可以完全獨立于人身體之外而完成預定的方案。于是,人的身體技術逐漸被忽視,身體器官的敏感度也隨之弱化。如電腦的出現(xiàn),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人聽覺、視覺、手等身體器官的延伸,給人帶來巨大的便利。但它同時也弱化了人們眼睛、耳朵、手等身體器官的功能,而且,電腦的長期使用還會給人身體技術及身體健康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這種對體外化技術的強調,對身體技術的忽略,最終會使人的身體技術或身體器官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技術面前被徹底淡忘,人苦于技術的種種限制而陷入危機,從而偏離了人們對美好生存追求的初衷。
(二)人類基本目標迷失
技術作為自我構造和世界構造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本應更多地關注適當性,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適用技術、合用技術。然而,現(xiàn)代技術卻改變了技術適用性的觀念,形成一種效率至上的思維邏輯。這種思維邏輯必然會導致一個后果——技術的逆向適應性,即目的適應手段,或手段本身成為目的。[6]
敖德嘉認為,技術一旦發(fā)明,人們就可以利用技術,從而使我們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并將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于休閑,從事諸如音樂、藝術、社交、科學等精神活動,從而達到追求美好生存的目的。但是,由于現(xiàn)代技術對于效率的極其推崇,使得本為手段范疇的效率成為了目的。[3]265所以,當人們利用技術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時,往往不會將省下來的時間用于閑適,而是將其用于新一輪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并把發(fā)明出來的新技術再次用于滿足基本生存需求,提高效率,以便更進一步地節(jié)省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時間,進行又一次的技術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閑適原本是活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技術逆向適應性的驅使,卻本末倒置,生活的目的讓渡給了生活的手段。也就是說,這種對效率極其推崇的思維邏輯和技術逆向適應性下效率至上的觀念,最終會使人們被現(xiàn)代技術所脅迫,把原本是手段范疇的效率看成了生活的目的和追求,從而陷入技術逆向適應性的怪圈之中,逐漸迷失了人類的真正目標。
(三)人的創(chuàng)造性欲求匱乏
本源的、創(chuàng)造性的欲求是人類最卓越的精神內容,是前于技術的創(chuàng)造。正是因為人們有本源的欲求——追求美好生存,才有了技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過去,人能夠意識到一切他不能做的事,即他的欠缺、限度。如今卻因技術對無限可能性的承諾,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原則上幾乎可以是任何“他之所是”,這便使得他要知道“他實際上是什么”變得更加困難。生活也因此成了一種空洞的形式。伴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效率至上觀念的深入人心,當代人們生活所依靠的物質手段空前發(fā)達。人不再會因物質匱乏而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在這種“欲求危機”或“創(chuàng)造性欲求匱乏”的境況下,人們往往會把占主導地位的“他人的欲求”當作自己的欲求[5]57,從而使自己的生命規(guī)劃變得暗淡無光,使自身追求美好生存的愿望變得模糊不清。由此導致自己不再能獨立地欲求,并且對“閑適”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他人或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基礎上。人們喪失了追求自我的動力與樂趣。
三、克服現(xiàn)代技術影響的建議
技術作為人類滿足自身生物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而強加于自然的改造[5]47,本應是人們獲得“閑適”、追求美好生存的手段,但卻由于現(xiàn)代技術自身的發(fā)展,引發(fā)出效率至上的逆向適應性思維邏輯,從而偏離了人們的原初生存方案。人類追求活好的動機最終將人自身裹挾進現(xiàn)代技術系統(tǒng)的鏈條中,失去自主,茫然無措。目前,人類正試圖尋求出路,突破困境。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克服或減少現(xiàn)代技術對人的不利影響。
(一)重新啟用身體技術,讓身體技術與器物技術并行發(fā)展
身體技術是人類發(fā)展歷程中最先出現(xiàn)的技術,它不僅可以使人們的身體器官的功能得到不斷強化與發(fā)展,從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而且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存的載體,身體技術同樣也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紐帶。盡管通過“器官投影”將身體技術體外化為工具的器物技術,可以代替身體技術的功能,但其卻不能給予人類追求閑適生活的體驗感。如電腦可以代替人手的書寫能力,但卻不能代替人們對書寫出的各種風格字體欣賞的藝術體驗,和見字如見人的情感體驗。而這種對閑適生活的體驗與感受正是我們追求“活好”所需要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啟用身體技術,重視身體技術的發(fā)展,在強調技術的超前性或體外化的同時,也應關注身體技術與身體器官的發(fā)展,不能因獨立于身體技術的可替代性器物技術的出現(xiàn)而忽視身體技術的發(fā)展。身體技術與器物技術應并行發(fā)展,以避免身體器官敏感度的不斷弱化,從而避免生存危機的出現(xiàn)。
(二)建構技術價值判斷理論體系,扭轉技術漂移的不確定性
當人們利用技術去改變自然原有狀態(tài)時,或當一項新的技術出現(xiàn)時,人們往往借助技術倫理學理論對技術進行評估。然而,技術倫理學的規(guī)范性極其有限,它只關注技術的道德評價,提供道德方面的對策。[7]而道德規(guī)范性僅僅是眾多規(guī)范性中的一種,道德價值也只是眾多價值類型中的一種,除了道德價值之外,還有文化、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等方面的價值。正如賴特(Wright)所認為的那樣,價值是多樣性的善,說某物有道德價值,就是說它在道德上是善的,說某物有經(jīng)濟價值,就是說它在經(jīng)濟上是善的,生活的幸福和社會的幸福是兩種至關重要的善,其他類型的善都是這些價值的衍生物。[8]若以單一的道德標準對技術進行評價,就會影響對技術價值的綜合判斷。我們應該致力于建構發(fā)展關于美好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技術價值理論,研究技術是如何從正面或負面影響這些種類的善。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扭轉技術漂移的不確定性,對現(xiàn)代技術進行正確的評估,從而在技術中實現(xiàn)人類追求美好生存的愿望。
總之,我們需要建構一種更為成熟的技術價值判斷理論體系,形成包含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價值在內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價值評判標準,以便于在必要的時候權衡利弊,決定取舍,避免因價值評判偏頗而引發(fā)技術困境或危機。
(三)構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擺脫單一的技術“座架”
技術作為人類自我構造和世界構造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本應更多地關注技術的適當性與恰當性,然而現(xiàn)代技術卻改變了這一觀念?,F(xiàn)代技術極其推崇效率的思維邏輯,導致人們以一種單純的、數(shù)量化的方式來構建我們的世界。這種方式造成的后果并不是構建了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世界,而是造成了一種意義單一化的世界。這種意義單一化將人們禁錮在技術逆向適應性以及對效率周而復始追求的循環(huán)邏輯漩渦之中,使人們的生活變得空洞無味,偏離了追求美好生存的目標。
因此,為了打破技術逆向適應性對人們的禁錮,我們必須用一種多元化的方式來構建我們的世界,將經(jīng)濟、環(huán)境、社會和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進來,擺脫單一的技術“座架”。不僅要關注技術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同樣也應重視技術對諸如環(huán)境、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影響。讓社會生活多元化發(fā)展,以多元化的觀念來看待技術、對待生活,擺脫單一的效率化、數(shù)量化的意義單一的生活和發(fā)展模式,轉變效率至上的錯誤觀念,將人們從對效率不斷追求的怪圈之中解救出來,賦予生活多樣化的意義與追求,回歸人類生活的本位——“活好”。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926.
[2]黃欣榮.論敖德嘉的技術哲學[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6):41-45.
[3]吳國盛.技術哲學經(jīng)典讀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262-265.
[4]黃欣榮.卡普技術哲學的三個基本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8):27-54.
[5]GASSET J O.Thoughts on Technology[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ICHAM C,MACKEY R.New York:Free Press,1983(2):46-57.
[6]吳國盛.技術哲學講演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26.
[7]BREY P.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J].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10(14):1.
[8]VON WRIGHT G H.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3:79-80.
[責任編輯李潛生]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Human Be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U Pei-jun,CHEN Fa-j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Essentially, technology originated from people's demand for "living better", it's the tool and means for human beings to realize survival plans and self-transcendence. However, modern technology brings a variety of negative effects: the body techniques are ignored; human beings lose their fundamental goals and lack desire of creation. Actually human beings are able to overcome those effec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activate body techniques and make it parallel develop with modern utensil technology; a theory system on technical value judgment need to be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uncertainties of technology drift can be reversed; a diversified life world need to be built so that human beings can get out of the Ge-stell only controlled by modern technology.
Key words: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uman beings and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021(2016)01-0013-04
作者簡介:蘇培君(1991-),男,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哲學與外國哲學。通訊作者:陳發(fā)俊(1968-),女,安徽長豐人,哲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技術哲學。
基金項目: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技術哲學研究中的價值困境”(項目編號:yfc100101)。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