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杰 郭敏 陳春雨 翟后銘
摘 要:為了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對信陽師范學院370名在校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貢獻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分項能力參差不齊;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重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力度不大。因此,為滿足經(jīng)濟全球化大背景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有必要對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更新,豐富課程種類,有針對性的增設一些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課程。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下,中西方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為了充分把握跨文化交流中產(chǎn)生的機遇,我們需要更多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2]。根據(jù)教育部2007年發(fā)布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系列基礎語言課程,更是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擔負著拓展學生世界文化知識的重任[5]。這一點對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調整是一個很好的指引,也就是說,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有義務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6]。本文以最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1]為理論基礎,結合了白謙慧(2012)關于跨文化能力的觀點,以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7]為工具,深入探究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特點,繼而對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貢獻度進行測評,最后對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人們在特定的跨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合理有效的交流的權利[3],根據(jù)樊葳葳、鐘華、白謙慧等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型,跨文化交際能力(ICC)包括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大部分,其中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被分為社會文化知識和社會文化能力,其中社會文化知識即跨文化知識,社會文化能力即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技能[4]。(見圖1)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樣本為來自信陽師范學院的331名在讀本科生以及10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學生問卷采取整體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抽取了文學、外語、數(shù)學、化學、計算機、生物科學藝術設計等19個專業(yè)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有所涉及。
(二)調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過調查問卷完成,其中學生問卷的編制主要參照鐘華,白謙慧 & 樊葳葳于2013年制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模型,并在形式上稍作調整,主要目的在于探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特點;教師問卷的設計主要依據(jù)信陽師范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指南,列出2門大學英語課程的課程內容,供老師們鑒定各項內容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八個具體層面之間的相關性,目的在于界定大學英語課程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三)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在學生課堂、圖書館等地共發(fā)放問卷370份,共回收問卷359份,回收有效率為97%,有效問卷331份,有效率為89%。問卷數(shù)據(jù)通過Microsoft Excel和SPSS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通過對學生問卷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計算出各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平均值;通過教師問卷的分析,研究者首先可以計算出兩門大學英語課程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貢獻率。最后根據(jù)研究結果,本文將對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情況的合理度進行綜合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特點
通過對學生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結果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學生語言能力的平均分為3.27,社會語言能力的平均分為3.25,語篇能力的平均分為3.04,策略能力的平均分為3.22,跨文化知識為3.14,跨文化態(tài)度為3.24,跨文化意識為2.88,跨文化技能為3.00。也就是說,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掌握,但是掌握程度很不均衡,其中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態(tài)度最強,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技能的培養(yǎng)最為薄弱。
(二)當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點
通過對教師問卷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對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貢獻率為67%,對培養(yǎng)社會語言能力的貢獻率39%,對培養(yǎng)語篇能力的貢獻率為46%,培養(yǎng)策略能力為43%,跨文化知識33%,跨文化態(tài)度為17%,跨文化意識為21%,跨文化技能為22%。也就是說,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最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位居其次,對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技能的培養(yǎng)力度較弱。而英語讀寫課程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貢獻率為35%,英語聽說為38%。
(三)當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不足之處
對比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強弱項以及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重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首先,語篇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作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弱項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并沒有得到重點體現(xiàn);其次,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整體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偏??;最后,根據(jù)跨文化交際能力本身的特點,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技能被認為是最能預測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因素,然而這三個方面卻在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有必要對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培養(yǎng)重點進行適當?shù)恼{整。
四、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調整建議
根據(jù)以上研究結果,本文對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置給出如下調整意見:
首先,豐富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提升大學有英語課程質量。根據(jù)研究結果中顯示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總體特征,即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各個方面的掌握情況很不均衡,并且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整體偏低,本文建議借鑒外校經(jīng)驗,增設更多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幫助的課程,優(yōu)化課程指南,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弱項給予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