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紅
案例:
我到底給了小莉什么樣的愛
小莉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上初中的時候父母離了婚,失去了溫暖的家庭和避風的港灣。離婚后的父母都放棄監(jiān)護權,她就像皮球一樣被推來推去,甚至有過被迫在外流浪一天一夜的經(jīng)歷,這一切都給小莉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后來,小莉的祖父母接受了這個孩子,可能是同情小莉的遭遇,他們對小莉極其溺愛。小莉的心理再一次失衡,高中時小莉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正常的高中學習,被迫休學一年,開學后進入我的班級,這給我的班級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處于遺棄和溺愛之中的小莉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喜怒無常是其最突出的表現(xiàn)。由于缺乏安全感,小莉疑心很重,與人溝通存在著嚴重障礙,缺少真心朋友。祖父母無原則的溺愛又造成其自私任性,常常在教室里高談闊論,非??鋸埖夭帘翘椋瑢W習上過于依賴其他同學,導致周邊同學受其干擾,要求調(diào)座位的同學不斷。由于害怕被人欺負,小莉言行舉止非常粗暴,即使是對自己很好的老師,她也不留情面。
早讀課播放英語聽力時,她會拿出面包邊吃邊聽,中間夾雜著擦鼻涕聲、塑料袋的沙沙聲、咀嚼吞咽聲,導致其他學生聽不清楚。而一上課她就趴在桌子上睡覺,作業(yè)也不能按時完成,問她為什么,就會聽到暴怒中一陣撕心裂肺的尖叫,拿出諸如“我來例假啦,需要休息”等理由。
在小莉的內(nèi)心深處幾乎找不到柔軟處,即使面對對她百般疼愛的爺爺奶奶,她也是如此。小莉總是以折磨自己的親人為樂。小莉奶奶曾告訴我,前一天小莉可以發(fā)短信祝奶奶生日快樂,第二天就可能因情緒不好惡毒地詛咒奶奶早點死。心情不好也成為小莉不肯起床去上課最充足的理由。開始一個月左右大概能曠一次課,后來就變成一周,再后來隔幾天就見不著人影了。由于小莉是住校生,學??偸谴叽侔嘀魅巫寣W生養(yǎng)成早起的習慣,但誰也說不動小莉,很多時候,她睡得心滿意足了才會回班級上課。每次進班級看到小莉的座位空著,我都會擔心不已。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小莉畢業(yè),我才如釋重負。
回想起來,在對待小莉的問題上,我采取了一系列錯誤的措施。首先,我先入為主地認為以前因心理問題休學的小莉須要特殊照顧,對于小莉犯的錯誤根本就沒有采用懲罰措施。其次,為了鼓勵她,開學伊始我就安排她擔任班級的團支部書記,學期結(jié)束時還把三好學生、優(yōu)秀團干部等高帽子一頂接著一頂?shù)亟o她戴上。可小莉并不買賬,曠操、上課睡覺、自習課大聲講話,哪一樣也沒有落下,借班干部之威,小莉?qū)Π嗉壖o律的破壞力很大。以致她認為自己所做的一些出格的事都是對的,最終是越來越離譜。再次,面對小莉無休止的錯誤,我也是同情心泛濫,不僅要求小莉的爸爸媽媽對其進行補償,自己在班級管理中也不忍心批評,一味地對其容忍,致使最后無法收拾。最后,作為班主任,我非常害怕因為對小莉這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批評而產(chǎn)生自殘等無法挽回的后果,出于自保,呵護她成為我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我從來沒有嘗試過對她有任何批評,哪怕一點點。面對班主任的容忍和呵護,很多學生不服氣,還有很多學生以有例可尋為借口,不斷破壞班級紀律。由于不能向?qū)W生明講小莉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偏心這個黑鍋我只能一直背著??梢?,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所做的心理補償會給他們一種暗示,使他們自認為有了過度宣泄的特權。
(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 王德明)
這是個很特別的案例。第一,學生小莉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是迄今為止本專欄收到的最極端的;第二,班主任老師坦誠陳述始末卻不夾雜絲毫責備與抱怨。雖然老師未曾介紹小莉是高一還是高二休學,但她至少在王老師班里走過兩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歲月,并從這個百年名校順利畢業(yè)。
這樣特別的案例讓我不由自主地去關注班主任教師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還有班級其他學生的多種困惑;更呼吁學校建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管理機制,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教師,用專業(yè)的方法幫助小莉及其他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也能更大限度地保護好班主任教師與班級其他學生。
因為這些特別之處,我專門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了杭州三中王德明老師。作為江蘇省政治教學名師、蘇州市政治學科帶頭人,王老師從教26年,做了18年的班主任,教學科研成果豐碩,僅2013年就有兩篇學術論文在已被列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的《教育與管理》雜志上發(fā)表,在教育教學中處處呈現(xiàn)大智慧,讓各種學生在高中不僅收獲扎實的知識,更在成長上得到裨益。
對于一位對教育事業(yè)“心無旁騖,意有癡迷”的師者,我此刻懷著深深的敬意來回復王老師心中的疑惑——我到底給了小莉什么樣的愛。雖然班主任陳述案例的初衷在于探討與反思他個人在對小莉施教過程中的不當之處,但我卻希望通過專業(yè)角度去分析案例之后,幫助王老師從自責中解脫出來。
我們先從幾個大家習慣的誤解開始吧。
誤解一,離婚是造成孩子各種問題的根源
正巧,大約十年前,我曾查閱大量的西方文獻,專門探討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問題大,還是非離婚的不健康家庭相處模式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大??煽康臄?shù)據(jù)顯示,長期存續(xù)的惡劣夫妻關系給孩子造成的身心傷害遠大于僅有一方家長健康撫養(yǎng)的家庭;父母一方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者有嚴重酗酒、吸毒等上癮性物質(zhì)依賴的家庭,其孩子的各種問題甚于離婚后跟一方家長穩(wěn)定生活的情況;即使父母雙方都無法照料孩子生活(如雙親吸毒、酗酒或入獄等狀況),由身心健康的親戚或者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照顧的孩子問題也小于家庭有嚴重問題的情況。
如此,希望我們做教師的拋開一個偏見,不要遇到父母離異的學生便投以憐憫目光,這樣一來,離異家庭的學生也真認為自己可憐,于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悲觀和恐懼。一個滿心恐懼的孩子是無法從容與人相處的,因為,大部分同齡人是在生活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在相應的年齡總有家長給他們建立與之相稱的邊界,像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與他人建立和諧健康的關系,如何保持優(yōu)雅的儀態(tài)舉止,等等。他們會相對理性地思考問題,相對平和地與周邊人互動,而恐懼中的孩子隨時擔心別人會不會攻擊他,別人會不會忽視他,恐懼讓他們無法平和與理性,在家庭關系糟糕的家庭也可能從來不曾學會過平和與理性,在自我生活與時間管理上無能,在個人情緒行為管理上無度。以上的恐懼與無度并非一定是離婚造成的,任何家庭關系混亂,家庭教養(yǎng)失衡的家庭都可以導致孩子嚴重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誤解二,祖父母是因為心疼孩子沒爹媽疼才溺愛
無論是祖父母還是養(yǎng)父母都不必要用心疼孩子才溺愛做借口。孩子需要的就是邊界,有一個特別恰當?shù)谋扔鱽硇稳轂槭裁葱枰?guī)矩與邊界:孩子渴望知道未來的生活叢林中哪里有懸崖溝壑,哪里水土豐饒、瓜果遍地,那么,邊界就是擋住孩子跌進深淵的護欄,規(guī)則就是幫助孩子與這個世界自信相處的安全堡壘。一個孩子來到世上的時候他可以用自己的需求調(diào)度其養(yǎng)育著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饑渴的時候來了,冷的時候衣服被子來了,拉便便的時候自然會被換洗得干干凈凈,這個世界仿佛一馬平川。但是,隨著孩子生活身體機能發(fā)展,有牙齒了要咀嚼飯菜水果,手的抓握能力漸增要自己拿餐具吃飯、穿衣,腿腳能力加強要自己走路,兩三歲開始要學會與同齡人如何溝通交流建立關系,等等。家長用適當?shù)莫剳头椒ń探o孩子家庭與社會生活的規(guī)矩,這里說的懲罰不是怒斥或者暴打體罰,像取消一次常規(guī)性的看動畫片的權利等都是懲罰,可以起到建立邊界的作用。知道自己有能力避開懸崖深谷的人才敢大踏步走向夢想的遠方,有安全城堡的人才會放心地卸下鎧甲調(diào)整身心健康地享受生活。
小莉的祖父母未必是補償性地溺愛她,更可能兩位老人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完全沒有規(guī)矩與章法,這種推測并不僅僅源于小莉懶惰自私、舉止粗野,更在于祖父母曾經(jīng)養(yǎng)育出小莉父親那樣可以棄自己未成年孩子于不顧的人為前車之鑒。小莉的父母作為成年人,連最起碼的家庭倫理觀念都喪失掉,連孩子理應得到父母監(jiān)護的基本權利都給剝奪了,祖父母的失職絕非始于小莉這一代。
小莉的祖父母不過是在生物學意義上照顧了她的需要,但在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沒起到家長的作用,他們既無能力幫小莉筑起防止墜落懸崖的護欄,也不曾幫她逐步搭建起一個牢固的安全堡壘,小莉深一腳淺一腳獨自惶恐地前行,她所有的野蠻霸道不過是“走夜路唱小曲”,給自己壯膽而已。
誤解三,賞識教育是推動孩子進步的良方
百度上標榜的“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的賞識教育曾在中國盛行一時,但我在心理咨詢實踐中卻每每聽到家長痛陳自己“賞識教育”培養(yǎng)出聽不得“不”字的孩子們,其最顯著的癥狀就是只可以看到自己各方面比別人強,不允許自己有不如別人的情況,如果成績不名列前茅干脆就徹底放棄學習,這樣的孩子自尊心脆弱,自信心完全建立在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之上,稍有得不到表揚的情境就會心情嚴重低落,情緒管理能力出現(xiàn)嚴重缺陷。
我們暫不去評論這個所謂“周氏理論”是否涉嫌商業(yè)炒作而鮮有學術價值,還是關注一下班主任王老師曾經(jīng)嘗試使用賞識教育幫助小莉帶來的多重危害吧。
第一層危害的是小莉本人。班主任老師曾誤認為小莉因為心理問題休學需要特殊照顧,所以,對小莉違反班級紀律、干擾教學秩序甚至是對奶奶和老師沒有起碼的尊重,班主任都以包容為原則,不采取懲戒措施。于是乎小莉更沒有界限,那么她到大學里或者到社會上豈不是處處碰壁嗎?誰還會如班主任這樣包容她呢?
第二層危害的是班級其他學生。先說淺顯的,學生英語聽力晨練被小莉各種噪音干擾,學習效率降低。這個對其他學生不公平。至于教師把這樣一個無法無天的小莉捧為三好學生、優(yōu)秀團干部倒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讓學生認識到“在中國”,某些榮譽并不代表優(yōu)秀,讓孩子們感覺不公平的同時,其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前鍛煉,好歹大家知道朝夕相處的班主任老師為人不錯,也不會讓孩子們心理留下多少陰影。
第三層危害的是班主任教師,是身心健康和工作業(yè)績。無論小莉在王老師班多久,少則一年多則三年,王老師提心吊膽怕一句話一件事讓小莉想不開而出現(xiàn)意外。對于一個對教育事業(yè)癡迷的教師來說,還有什么讓他更困惑的呢?班級管理上肯定拿不到先進,教學效果總有小莉的各種行為來幫著打折扣,教師自己的言行還如履薄冰,對于一個方方面面優(yōu)異的省級名師,我真的難以想象王老師當時的精神負擔有多重。
誤解四,小莉的心理問題
接受心理治療至今在中國是一個羞于啟齒的事情。即使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對于一個曾經(jīng)有過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以為需要所有的人都給予小莉無條件的關懷,而恰恰忽視了尋求專業(yè)心理醫(yī)生的治療與建議。
蘇州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蘇州廣濟醫(yī)院早在十六年前就建立了臨床心理科,所以,心理治療在這個城市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王老師不曾陳述小莉心理問題的醫(yī)學診斷結(jié)果,也沒有提及遵照醫(yī)囑服用精神類藥物。但是,從小莉喜怒無常和其他癥狀看,她不單純是家庭破裂帶來的安全感缺乏,有可能是青春期一過性的精神分裂癥,也可能是中—重度抑郁癥。小莉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她休學,但復課后癥狀如此明顯還是應該得到專業(yè)醫(yī)生和心理咨詢教師專門的關注。
因為持續(xù)治療的缺失,給班主任王老師和班級其他學生帶來很多現(xiàn)實困難和精神壓力,這是目前我們基礎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亟待解決的制度性問題和人力資源配備問題。用班主任教師的愛心和包容來代替專業(yè)治療與幫助,會給教師本人帶來相當大的傷害。
倘若此篇案例分析能幫助王德明老師開解心中困惑,擺脫自責就足夠了。至于王老師或者其他讀者再遇到類似的嚴重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學生時,我們要借助專業(yè)的臨床心理科醫(yī)生的診斷和學校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的定期測評與專業(yè)治療方案來共同幫助學生成長,單純憑借任何一個班主任教師的慈悲之心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