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湘德(河源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河源517000)
?
中藥“四大香”的鑒別與功用
譚湘德
(河源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河源517000)
[摘 要]通過從來源、性狀、性味與功用、用法等方面認識中藥“四大香”。
[關鍵詞]沉檀龍麝 鑒別 功用
有個成語叫“沉檀龍麝”,說的是沉香、檀香、龍腦香(冰片)、麝香這四種著名的香料。其實,四者也是名貴的中藥材,堪稱中藥“四大香”。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正確認識和運用這四種良藥,筆者特將四種藥材的來源、性狀和功用歸納如下。
1.1 來源
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
1.2 性狀
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或盔帽狀,有的為小碎塊。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見黑褐色樹臘與黃白色木部相間的斑紋,孔洞及凹窩表面多呈朽木狀。質(zhì)較堅實,斷面刺狀。氣芳香,味苦。
1.3 顯微特征
橫切面:射線寬1~2列細胞,充滿棕色樹脂。導管圓多角形,直徑42~128 μm,有的含棕色樹脂。木纖維多角形,直徑20~45 μm,壁稍厚,木化。木間韌皮部扁長橢圓狀或條帶狀,常與射線相交,細胞壁薄,非木化,內(nèi)含棕色樹脂;其間散有少數(shù)纖維,有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柱晶。
1.4 性味與功用
性味辛、苦,微溫。歸脾、胃、腎經(jīng)。能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用于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1.5 用法
常入煎劑或丸散劑內(nèi)服,著名的中成藥如沉香丸、四磨湯口服液、黑錫丹、紫雪丹等都含沉香且臨床常用。入煎劑應后下。
2.1 來源
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樹干的干燥心材。
2.2 性狀
為長短不一的圓柱形木段。有的略彎曲,一般長約1 m,直徑10~30 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光滑細膩,有的具疤節(jié)或縱裂,橫截面呈棕黃色,顯油跡;棕色年輪明顯或不明顯,縱向劈開紋理順直。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氣清香,燃燒時香氣更濃;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2.3 顯微特征
橫切面:導管單個散在,偶有2~3個聯(lián)合。木射線由1~2列徑向延長的細胞組成。木薄壁細胞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聯(lián)結(jié),有的含草酸鈣方晶。導管、射線細胞、木薄壁細胞內(nèi)均可見油滴。
2.4 性味與功用
性味辛,溫。歸脾、胃、心、肺經(jīng)。能行氣溫中,開胃止痛。用于寒凝氣滯,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嘔吐食少。
2.5 用法
多入煎劑、丸散劑內(nèi)服,著名方藥如《時方歌括》丹參飲、蘇合香丸、冠心蘇合香丸、寬胸丸等。也常外用于皮膚病或熏燒之以消毒驅(qū)蟲、寧神助眠。
3.1 來源
來源有三,分天然冰片(右旋龍腦)、艾片(左旋龍腦)、冰片(合成龍腦)。
3.1.1 天然冰片(右旋龍腦) 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新鮮枝、葉經(jīng)提取加工制成。
3.1.2 艾片(左旋龍腦) 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L.)DC的新鮮葉經(jīng)提取加工制成的結(jié)晶。
3.1.3 冰片(合成龍腦) 由松節(jié)油通過一系列化學合成工藝生產(chǎn)而得。
3.2 性狀
3.2.1 天然冰片(右旋龍腦) 為白色結(jié)晶性粉末或片狀結(jié)晶。氣清香,味辛、涼。具揮發(fā)性,點燃時有濃煙,火焰呈黃色。
3.2.2 艾片(左旋龍腦)為白色半透明片狀、塊狀或顆粒狀結(jié)晶,質(zhì)稍硬而脆,手捻不易碎。具清香氣,味辛、涼,具揮發(fā)性,點燃時有黑煙,火焰呈黃色,無殘跡遺留。
3.2.3 冰片(合成龍腦) 為無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狀松脆結(jié)晶。氣清香,味辛、涼。具揮發(fā)性,點燃發(fā)生濃煙,并有帶光的火焰。
3.3 性味與功用
3.3.1 天然冰片(右旋龍腦)性味辛、苦,涼。歸心、脾、肺經(jīng)。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于熱病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3.3.2 艾片(左旋龍惱) 性味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jīng)。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于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3.3.3 冰片(合成龍腦)性味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jīng)。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于熱病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3.4 用法
多入丸散劑內(nèi)服,名藥代表如安宮牛黃丸、冠心蘇合香丸、蘇冰滴丸等。本品也常外用,單味或配方制成的水劑、散劑、膏劑、油劑等,對治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燒燙傷、慢性瘡瘍、中耳炎等病癥,建功良多。注意孕婦慎用。
4.1 來源
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4.2 性狀
4.2.1 毛殼麝香 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 cm,厚2~4 cm。開口面的皮革質(zhì),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cè)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色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后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nèi)層皮膜呈棕色,內(nèi)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習稱“銀皮”)。
4.2.2 麝香仁 野生者質(zhì)軟,油潤,疏松。其中不規(guī)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并有少量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和細毛。飼養(yǎng)者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guī)則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并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4.3 常用鑒別方法
(1)取毛殼麝香用特制槽針從囊孔插入,轉(zhuǎn)動槽針,提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nèi)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xiàn)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松,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jié)塊。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熾熱的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融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xiàn)?;一?,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4 顯微特征
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shù)無定形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guī)則形的晶體并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和內(nèi)皮層膜組織。
4.5 性味與功用
性味辛、溫。歸心、脾經(jīng)。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jīng)閉,癥瘕,難產(chǎn)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癰腫瘰疬,咽喉腫痛。
4.6 用法
本品不入煎劑,而入丸散膏丹劑內(nèi)服或外用,如開竅醒腦的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祛瘀療傷的麝香止痛膏、云南白藥,消癰解毒的六神丸、牛黃丸,催產(chǎn)下胎的香桂散以及宣痹通陽的麝香保心丸等都十分常用?,F(xiàn)還用本品治療白癜風、小兒麻痹癥之癱瘓、淋巴結(jié)核、消化道腫瘤等頑癥。注意孕婦禁用。
參考文獻
[1] 尚學瑞.中藥“四大香”[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5-06-04.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