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劉丹丹,高 敏
(1.安徽工業(yè)大學 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2.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
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王 萌1,劉丹丹2,高 敏2
(1.安徽工業(yè)大學 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2.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
公益精神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品質(zhì)。高??梢酝ㄟ^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激發(fā)個人情感的內(nèi)在驅動力,重視網(wǎng)絡新媒體的推動作用,注重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堅持社會實踐培育的積極作用等路徑培育大學生的公益精神。
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路徑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體基于一定的關懷和利他意識而面向特定社會群體或人類發(fā)展共同關注問題的行為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念和人格品質(zhì)。作為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和優(yōu)秀的品德,公益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品質(zhì)。對大學生進行公益精神培育,既需要考慮怎樣培育才是合理的,即要尋求一個價值理念作為內(nèi)在支撐;也需要思考對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可行性,以及用什么樣的路徑和方法來進行培育。本文著重對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路徑問題進行探討。
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應把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nèi)容之中。對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滲透過程。
第一,為促進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在思想上應強化公益教育理念。這個理念就是要號召大學生弘揚濟貧救弱、助人為樂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用這種美德激勵大學生自覺踐行公益行為,培育大學生公益精神。其二,利用各種校園資源,擴大公益理念影響力。宣傳先進事跡是必要的一種手段,同時轉變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與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相結合,讓公益教育理念更易于被大學生所接受。
第二,高校在教學內(nèi)容中還應明確公益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彰顯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時代價值。因此,對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必須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加強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學習,促使大學生自覺踐行公益行為,更自覺地配合公益精神培育。
公益精神盡管是個體的道德意識,然而公益精神的培育卻需要社會外部環(huán)境的積極支持和正面評價,從而為公益行動者的公益行動建立良好的社會聲譽和社會認同。對于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來說也是同樣如此。
第一,物質(zhì)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給予大學生強大的動力。美國鼓勵青少年服務社區(qū),其“國家與社區(qū)服務法案”中明確規(guī)定,對于做滿1 400小時的青年義工,美國政府將每年獎勵其4 725美元的獎學金,這筆錢可以用來作為以后讀大學或者上職業(yè)技能培訓課的學費,也可以用來償還讀大學所欠的貸款。[1]在當前,我國大學都是采取收費制度,獎學金的覆蓋面也不夠廣,很多學生家庭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大學生公益行動不僅要給予精神上的獎勵,也要給予物質(zhì)上的獎勵。
第二,用社會榮譽激勵機制激發(fā)大學生的內(nèi)在力量。社會榮譽激勵機制是對公益行動者最普遍的精神激勵。通過社會給予的精神激勵、榮譽激勵使公益行動者感受捐贈、志愿服務的價值、產(chǎn)生服務的自豪感。比如,可以效仿深圳義工聯(lián)的義工晉級表彰制度,累計服務達100小時的可晉級為一星級義工,以此類推,累計服務達500小時的確認為五星級義工。對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實踐,所以可以借鑒這樣的方法,根據(jù)志愿服務的時間,給予一定的評價,增強其自豪感。還可以每年評比“慈善之星”、“優(yōu)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然后進行宣傳。
第三,尊重大學生行為自主性,給予大學生充分的活力。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志愿活動。比如,去圖書館整理書籍,在食堂擦洗餐桌、收餐盤,還可以深入學生及教職工宿舍開展服務;寒暑假,條件允許,還可以去公益支教等等。另一方面,高校應成立各種各樣的公益社團組織,以此推進大學生公益活動的開展。并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可以參與到社會公益組織中,而參與學校組織的公益社團組織相對較易。這可以使更多大學生親身體驗到公益活動的樂趣和公益活動的力量。
隨著網(wǎng)絡的不斷發(fā)展,信息越來越發(fā)達,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交往。大學生從傳統(tǒng)的交際思維向現(xiàn)代交際思維發(fā)展,思維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培育大學生的公益精神,需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同時要注意抵御網(wǎng)絡的不利影響,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網(wǎng)絡公益文化環(huán)境。在培育過程中,主體和客體要很好配合,建立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進而尋找到有效的培育路徑。
第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wǎng)絡公益文化。良好的校園網(wǎng)絡公益文化需要有平臺。所以,應該在校園網(wǎng)絡上專設一些關于公益教育、公益人物宣傳、公益活動咨詢版塊,讓廣大學生能感受到學校對于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視度,真正從行動上堅持弘揚公益精神、宣傳公益人物先進事跡。受這樣良好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必然能促進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
第二,善于利用自媒體,微博、微信和QQ等現(xiàn)代網(wǎng)絡工具。要善于凝聚QQ群和微博圈精神文明建設力量,加強對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和引導。
馬克思指出:“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盵2]這句話深刻指出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作為大學生,其主要活動場所是大學校園,校園文化引領校園風尚,校園環(huán)境影響著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也影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一,是要建立和諧校園文化環(huán)境。培育當代大學生公益精神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要將公益精神的思想精髓融入校園文化環(huán)境之中,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公益精神培育。和諧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高??梢酝ㄟ^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國內(nèi)外重大事件、開學典禮等活動,開展弘揚當代大學生公益精神的主題教育;[3]也可以通過開展公益活動,在實踐中擴大影響力。短期的建設成果可能不突出,長期地堅持,必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重視公益文化的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高校的公益制度以及公益環(huán)境方面體現(xiàn)公益文化,良好的公益文化環(huán)境能深深影響大學生。高校要注重公益文化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的熏陶作用,培育大學生奉獻他人、奉獻社會的奉獻友愛精神,在教育中凸顯公益精神的重要性,將公益精神培育與辦學理念融合,提升大學生的公益意識,充分發(fā)揮校園公益文化的價值,強化他們的公益精神。
第三,應定期開展公益大講堂。這個主體應該是大學生,但是也不能將老師忽視。這里主要是要邀請公益人物到學校開展講座形式的公益行為宣傳,利用公益人物真實去做的事件,講述給廣大師生聽,講述故事的同時,分享自己的內(nèi)在感悟,用這些真實人物的真實事件感染廣大師生,共同促進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
堅持社會實踐培育,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就是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第一,利用“校園微公益”激發(fā)大學生的公益積極性。大學生由于自身條件制約,要做到那種大的捐獻是不現(xiàn)實的,從微小做起更符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微公益是指從身邊的微不足道的好事做起、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堅持以幫助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或個人。[4]例如,李連杰發(fā)起的“壹基金”,號召大家從一元錢捐獻做起,發(fā)揚團結友愛精神。一個一元錢是微小的,但是,中華兒女每一個人的一元錢將匯聚很大的力量,辦成大事?!靶@微公益”面向大學生,可以不是捐獻金錢和物品,可以捐獻自己的課余時間,參加校園公益活動。比如,有同學捐獻舊衣物義賣,可以幫忙他義賣。這個“微”,號召大學生只要有一顆公益之心,就可以投入到公益行動中,不在乎你貢獻多少。
第二,利用學校公益社團組織公益活動。在高校,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其中不乏公益社團,比如說“志愿者”協(xié)會。高校對于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要充分發(fā)揮公益社團組織的作用。依托公益社團組織開展公益教育活動、公益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的開展,不僅僅是豐富了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同時,使他們在這個活動中鍛煉了自己。比如,通過公益理論學習、社會公益問題討論活動等,可以發(fā)散大學生思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能激發(fā)大學生的激情,更愿意在以后投身于公益事業(yè)中。公益實踐活動,可以使大學生親身感受公益氛圍、公益活動帶來的快樂,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更能激發(fā)大學生的熱情。
[1]程鴻勤,于兆波.作為權利保障的北京市志愿服務立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3):7-8.
[2]王愛華.馬克思關于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中北大學學報,2008(1): 1-3.
[3]劉崢,羅成翼.當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2(1):39-41.
[4]黃婷婷.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4.
(責任編輯 汪繼友)
Path Choice o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ublic Spirit
WANG Meng1, LIU Dan-dan2, GAO Min2
(1. Business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Public spirit is an indispensable intrinsic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an highlight the effect of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stimulate the inner impetus of personal feelings, focus on forces of the new network media, pay attention to influence of campus culture, adhere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other path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public spirit.
university students; public spirit; path of cultivation
2016-01-1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形勢與政策》課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項目(Szzgjh1-1-2016-7);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和實踐發(fā)展研究項目(AHSKY2014D66);安徽工業(yè)大學校青年教師科研基金(QS201504)
王 萌(1989-),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商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
G641
A
1671-9247(2016)03-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