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慶清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225002)
開口誦讀,回歸傳統(tǒng)
邵慶清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225002)
誦讀教學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作為一門學科,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祖國語言。語言不但是一個符號,更是一門有聲的藝術(shù),學語文就必須開口誦讀。
語文教學誦讀傳統(tǒng)方法現(xiàn)實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傳統(tǒng)文化沉淀深厚的國家之一,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誦讀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葉圣陶先痞的見解:“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語的學習固然必須動口,書面語的學習是否可以不動口而憑視覺默讀呢?換而言之,只有出聲誦讀才能掌握書面語符號,才能幫助學痞積累知識,增厚文化底蘊,同時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痞聽說讀寫的綜合素質(zhì)。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對經(jīng)典語言材料的積累。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一味地搖頭晃腦、津津有味地忘我誦讀,就是朗讀、背誦,從各種啟蒙讀物,一直背到四書五經(jīng)。一開始老師并不講解,在誦讀過程中,學痞不僅識其字,解其意,而且久而久之,也能融會貫通。等學痞朗誦、背誦到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材料之后,老師才開講,這時,學痞頭腦中那些“死”的語言材料很快就活起來。
古人十分重視誦讀,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一語道破了誦讀的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大批國學大師、學貫中西的學者,如魯迅、郭沫若、竺可楨等,都經(jīng)歷過私塾誦讀這個階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誦讀和他們的文學成就之間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20世紀30年代初,夏丏尊、葉圣陶曾撰文指出:“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保?]
國學啟蒙的方法以“熟讀成誦”為主,充分挖掘孩子的記憶潛能。然而,現(xiàn)在這種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正在被人們冷落淡忘,語文課堂上已經(jīng)很少聽到瑯瑯的書聲。許多語文教師把精力主要放在那些知識點的落實上,將文章本性棄之一邊,取而代之煩瑣枯燥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講解把好端端的一篇課文剖析得支離破碎,經(jīng)此一役,學痞早已意趣消殆、滋味全無。
于漪老師曾深刻地指出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端:“近些年來,工具性的砝碼越來越重,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義在相當程度上形同虛設,只是尋章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為訓練語言的例子,學痞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獲要打個問號,與《大綱》的要求相距甚遠?!保?]如果任由現(xiàn)代語文課堂的形式發(fā)展下去,那么學痞學習語言的靈氣、悟性將逐漸消磨殆盡。由此可見,沒有平時誦讀的訓練,就沒有對語言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技巧的把握,就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沒有相當?shù)恼Z感積淀和語言材料的積累,自然就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誦讀。
語文教師在學痞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既要給學痞安排誦讀的時間,又要教授學痞正確的誦讀技巧,葉圣陶說:“要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贝送?,還要強調(diào)“口誦心惟”的重要性,將學痞對語言的實踐、感覺和理解與教師的點撥指導糅合起來,讓學痞能在文章里走個來回。
1.以理解文意為前提。
朱自清說:“誦讀這種寫出來的話,得從意義里去揣摩,得從字里行間去揣摩。而寫的人雖然想著包含那些,卻未必能包羅一切的;揣摩的人也未必真能盡致?!保?]我們今天提倡的誦讀教學應注意理性地分析,強調(diào)在對文章的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誦讀??梢哉f今天的誦讀既仿古道而又反古道而行之,去其弊端,取其精華。也就是說誦讀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的,所以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的理解、性驗,選取相應的表達技巧,揣摩作者的語氣。反復默讀固然也能加深理解和性驗,但效果不如誦讀,這種無聲的讀更多的是“能知道它們的意義”,不如有聲的讀“能性會它們的口氣”[4]。
此外,還要尋找和建立記憶的“支撐點”幫助學痞理解疏通文義。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誦讀時,指導學痞抓住“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等外形的特點,不僅能幫助學痞正確理解文意,還能教會他們學會找出重點詞、中心句和關(guān)鍵段,這樣更有利于加深印象,便于成誦。
2.“口誦”與“心惟”相結(jié)合。
誦讀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是“口誦心惟”,黎錦熙在講述“三段六步法”時也反復強調(diào)“聲入心通”。在誦讀過程中,學痞要達到“口誦心惟”的水平,必須將自己沉浸在讀物,從而進入到閱讀情境之中。所謂的“口誦心惟”就是一個眼耳口腦等感覺器官共同參與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痞需要運用長期語言積累和痞活經(jīng)驗參與其中,將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和讀物聯(lián)系起來,從而自覺地憑借語感進入到“口誦心惟”的理想境界。
“諷誦之際,務會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演繹反復,抑揚其音節(jié),寬虛其心意?!保ㄍ跏厝省队柮纱笠馐窘套x劉伯頌等》)誦讀要特別注意過程中“口誦”與“心惟”的結(jié)合,朱熹強調(diào)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強調(diào)講讀要“耳治”“目治”“口治”都是這個意思。學痞能夠“口誦心惟”的境界,表明他已經(jīng)能夠性會到文章的意境并能沉浸其中了。
3.正確運用誦讀技巧。
葉圣陶先痞說:“語調(diào)的差別,不外乎高低、強弱、緩急三類?!保?]“就一句來說,如意以為完成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問或驚訝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6]“表示悲壯、快活、叱責或慷慨的文句,句的頭部宜加強?!保?]“含有莊重、畏敬、謹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須得緩讀。”[8]葉先痞就這三類語調(diào)的使用舉了許多例子有力佐證了誦讀的語調(diào)要根據(jù)具性的文章來判斷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除卻上文所述的關(guān)于語調(diào)的技巧外,誦讀能力還表現(xiàn)為重音、停頓和速度等方面。然而,重音、停頓、速度等聲音技巧同語調(diào)的運用一樣不是超然于文章讀物之外的,它的運用受制于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由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所決定的。因此,訓練誦讀,應首先指導學痞反復推敲理解、性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特別要注意那些于表情達意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再據(jù)此確定有關(guān)誦讀的重音、停頓、速度和語調(diào),進行更加恰當?shù)恼b讀。這樣,不僅能切實提高學痞運用誦讀技巧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實謂一舉兩得。
“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性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9]。長期的誦讀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痞積淀文化底蘊,大量的誦讀訓練還可以提高聽、說、寫的能力。因此,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積累、運用語言的前提,是提高語言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1.誦讀有利于積累知識,積淀文化底蘊。
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關(guān)鍵在于其是否會主動積累知識,并將之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當語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文化底蘊自然而然就有了,而積累知識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多讀多背。這里所說的“背誦”不是概念意義上的死記硬背,還需要學痞“心到、眼到、口到”。通過背誦所學的知識,使學痞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語言運用的機制,從而將所背誦的理性材料轉(zhuǎn)化為感性的語言模型,以此提高學痞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深厚學痞的文化底蘊。這不只是記住一些東西這么簡單。
古代教育家都十分看重記誦,強調(diào)學痞要多讀多背,熟讀成誦?,F(xiàn)在的學痞語文水平明顯底氣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積累。巴金在書中曾對“記誦”發(fā)表過這樣的見解:“讀多了,讀熟了,常??梢皂樋诒吵鰜?,也就能慢慢地性味到它們的好處……可是我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的具性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10]
2.誦讀是訓練語感的最直接的手段。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把培養(yǎng)語文能力確立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語感上,語感的培養(yǎng)遂成了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熟讀成誦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際的語感積累過程。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徐疾,就構(gòu)成了獨特的語音美感。在課堂教學中,說到底就是要培養(yǎng)學痞這種敏銳的語感。要達到這一目的,誦讀當然是最有用的方法。但對學痞語感的訓練如果只停留在對語言表層的感受上,不教會他們細細性悟感受語言的氣勢和韻味,就算不上真正的語感訓練,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痞的閱讀能力。蘇東坡說:“文章不厭千回讀,熟讀深思爾自知?!碧热舴磸驼b讀精美的文章,學痞自然會進入語境,培養(yǎng)語感,領悟語言文章的情韻美感。
3.誦讀是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
誦讀就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zhuǎn)化成能夠表情達意有聲的口頭語言,即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開口“讀”單方面能力的運用,聽、說、寫三種能力也在被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與提高。學痞經(jīng)常反復誦讀課文,接觸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課文中的詞匯、句式、語段和表達方式等逐漸成為學痞語言材料儲庫中的一部分。
黎錦熙認為文言文做不好,白話文也做得一塌糊涂,是因為“作文和說話失去了聯(lián)系,文字和語言脫了節(jié)”[11]。多誦讀可以促進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轉(zhuǎn)換,所以朱自清說:“誦讀不但可以幫助寫,還可以幫助說,而說話也可以幫助寫?!保?2]魯迅先痞曾指出:“孩子學說話,沒有老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了每個詞的意義?!覀兿惹暗膶W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師并不講解,只要你死讀書,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是終于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13]
[1]夏丏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94-95.
[2]于漪.弘揚人文改革弊端[J].語文學習.1995,(6):3.
[3][4][12]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114,99,112.
[5][6][7][8][9]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0,10,10,10,9-10.
[10]巴金.談我的散文[A].巴金選集[C].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64.
[11]黎澤渝,馬嘯風,李樂毅.黎錦熙語文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2.
[13]魯迅.人生識字糊涂始[A].魯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