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穎(浙江樹人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杭州 310015)
旅游文本英譯策略探討——以杭州景點為例
陳白穎(浙江樹人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杭州 310015)
旅游文本作為明確城市文化身份的一大途徑,其英譯直接影響城市的國際形象和對外交流。由于翻譯中的權(quán)利差異,當(dāng)今旅游文本的英譯越來越趨同于西方的文本模式,并影響到其語言的表達力。在全球化語境下,旅游文本的英譯應(yīng)順應(yīng)英語國際化潮流,引入跨文化主義,以營銷視角調(diào)控外宣旅游文本的傳播。
旅游文本;英譯策略;本土文化
語言的功能主要有心理與社會兩種類型[1]。外宣旅游文本是外國客人的向?qū)В哂行畔⒐δ?;多為?jīng)過潤色的語言,因而具有表達功能;主要通過對城市恰當(dāng)巧妙的介紹,激發(fā)人們對該城市的參觀、投資等興趣,從而具有呼喚功能。外宣旅游文本通過表達功能使人與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進行心理交流,通過信息功能達成與外界的社會交流,通過呼喚功能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從而發(fā)揮心理與社會的雙重功能。信息功能是前提,表達功能是手段,而呼喚功能是目的。
20世紀以來,后結(jié)構(gòu)主義方法論影響下的權(quán)利轉(zhuǎn)向以后殖民的理論觀審視翻譯與權(quán)利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翻譯研究的方向與側(cè)重點。目前,旅游文本英譯已越來越多地趨同于西方的模式,以避免國外游客理解上的困難。權(quán)利差異甚至影響到外宣旅游文本的創(chuàng)作,淡化了城市景點的特征。本文以杭州景點英譯為例,探索旅游文本英譯策略,以期為現(xiàn)代城市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1.表達力
表達力是用語言把思想與意圖表達出來的能力,旅游文本英譯的表達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其再現(xiàn)源語言功能的能力。較之于中文的含蓄、寫意,英文文體往往呈現(xiàn)出直白、寫實等特征。旅游文本英譯往往迎合英語受眾的思維習(xí)慣,突出邏輯與規(guī)范,并以此實現(xiàn)語言的心理與社會功能。
如杭州“西湖十景”[2]英譯為:
Melt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斷橋殘雪)
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平湖秋月)
Breeze-ruffled Lotus at Quyuan Garden(曲院風(fēng)荷)
Twin Peaks Piercing the Cloud(雙峰插云)
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蘇堤春曉)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三潭印月)
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花港觀魚)
Evening Bell Ringing at Nanping Hill(南屏晚鐘)
Leifeng Pagoda in Evening Glow(雷峰夕照)
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柳浪聞鶯)
“西湖十景”因南宋宮廷畫師馬遠的西湖山水畫而得名。江南文化的秀婉、柔美、清新、自然、感傷等無不體現(xiàn)其中,并對應(yīng)人的心靈世界,給予人們以詩意的審美關(guān)懷。其譯名亦準確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并向目標游客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寫意特征,卻與原文的表達手法各異。直率嚴格的譯文更多地使用了符號及介語,與原文憑借讀者觀象與悟性來表達信息的風(fēng)格形成了比照。
2.權(quán)利差異
歸化和異化作為常用的文化翻譯策略,對傳達原文直接、隱喻與潛藏的內(nèi)涵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前者關(guān)注權(quán)利差異的事實,重視譯本的可讀性與譯文的可接受性,后者則肯定讀者對異文化的理解力,并追求譯文的新異性。就旅游文本而言,譯者較多地采用套式翻譯策略,通過摘譯、增加、刪減、改寫等手段,使譯文盡可能地符合受眾習(xí)慣,以期達成順暢傳遞原文意義的效果。然而,過度歸化往往阻礙讀者了解真實的源文化,進而影響外宣旅游文本的功能對等,如“飛檐翹角的軒榭”英譯為“building with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竹徑通幽”英譯為“a path in a dense bamboo grove”等。類似的英譯表達粗略且缺乏感召力,在杭州景點介紹中為數(shù)不少。這些譯文不惜犧牲源文化思想,其信息、表達、呼喚等功能都異于原文。
遺憾的是,目前,諸多南方旅游城市的介紹風(fēng)格相近,并有忽略江南詩性的敘述、抒情為特征的審美品格與人文意境之勢。為關(guān)照英語目的語讀者的信息接受力,杭州旅游景點的譯文也往往通俗簡約,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原文感性、細膩又不失浪漫的意境。
如“西子湖”[3]英譯為:
The West Lake used to be called Qiantang Lake in the old times.The poet SU Dongpo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his poem said: the West Lake is as beautiful as the ancient beauty Xizi.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Xizi Lake.The West Lake always looks beautiful in all the four seasons.It offers countles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SU Dongpo said:“the West Lake offers the best sight in the world,whether the tourist is foolish or wise.He enjoys himself in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nobody can pretend to be a know-all.”(西湖舊時稱為錢塘湖,北宋詩人蘇東坡在詩中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佳人西施,所以又稱西子湖。西湖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有賞之不盡的四季風(fēng)光和無數(shù)歷史文化古跡。蘇東坡說得好: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p>
這段譯文提供了最原初的信息,卻淡化了杭州風(fēng)景、田園詩意的美感。比較看來,原文呈現(xiàn)了歷史悠久且充滿魅力的城市旅游文化,“別出心裁”“無不可愛”“賞之不盡”“說得好”等一系列詞藻無不顯露出作者對西湖的摯愛之情。而譯文則將之忽略,用直白的手法陳述西湖概況,表達力不近原文。該文譯者曾于國立中央大學(xué)任職,退休后赴美探親。從權(quán)利差異的視角看,譯者在美國工作與生活的經(jīng)歷或許對其翻譯意識與作品不無影響。
可見,旅游文本英譯低表達力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缺失。旅游翻譯是集宣傳與文化為一體的二度創(chuàng)作。譯者需要通過提升譯文的表達力來推進城市旅游文化特質(zhì)的全球化,也不得不面對翻譯中權(quán)利差異的事實。
中英文在文體表達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當(dāng)下也不可能完全逆轉(zhuǎn)翻譯中的權(quán)利差異。在英語全球化背景下,應(yīng)致力于突出語言的信息功能(前提)、強化語言的呼喚功能(目的),從跨文化主義與營銷傳播的雙重視角關(guān)注旅游文化譯本的表達力(手段),為城市的發(fā)展提供策略支持。
1.順應(yīng)英語國際化潮流
目前,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事實說明它已不僅屬于英、美國家的人們,還屬于那些能真正內(nèi)化不同文化元素并對各種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持開放態(tài)度的“跨文化人”[4]。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信息傳遞方式,應(yīng)呼應(yīng)英語國際化潮流。
旅游外宣的核心任務(wù)是傳播城市的本土文化,在英語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原語精神的旅游譯本不僅能真實再現(xiàn)杭州的人文氛圍和自然風(fēng)貌,還能滿足受眾(游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并給目的語文化帶去全新的成分。外宣旅游文本應(yīng)以提供真實的信息為出發(fā)點。對于杭州而言,其秀美、清新、華貴及婉約的詩性氣質(zhì)及精致和諧的人文精神是真實傳播城市旅游文化信息、并感召受眾的關(guān)鍵。旅游文本英譯應(yīng)盡可能地保留城市文化特色,以達到吸引海外受眾的目的。如在翻譯蘇軾描繪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西子”一詞時,譯者即可將之譯為“beauty Xizi(at her best)”。較之于“Lady of the West”的譯法,前者更契合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需求,為目標受眾了解杭州文化提供一個平臺。在翻譯“斷橋殘雪”中“女郎送別斷橋西,不忍輕分掩袖啼。歸家只恨橋名惡,愿得成雙似兩堤”時,譯者大可直接轉(zhuǎn)述主人翁纏綿悱惻的愛情,以此映照江南的詩性氣質(zhì)。該詩雖為清代無名氏所作,但詩中女子將“斷橋”之名與情郎分離相聯(lián)系,進而表達戀人分離惜別之情懷,與杭州“愛情之都”“浪漫之都”的稱號交相呼應(yīng)。較之于改譯的文本,保留原文特色的譯本更符合杭州精致浪漫的文化氛圍。在全球化語境下,譯者更應(yīng)重視本土文化知識的傳播,少做或不做無謂的刪改。只有尊重原語精神的翻譯才是真正順應(yīng)英語國際化潮流,并為世界多元一體的價值建構(gòu)提供支持的前瞻之措。
2.引入跨文化主義
外宣旅游文本中不乏結(jié)構(gòu)嚴謹、風(fēng)格西化之作。在英語強權(quán)的語境下,有效傳達源文化特質(zhì)與智慧觀念仍是當(dāng)下要面對的難題。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希望被認可與接納,也希望自主與區(qū)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社會與個人的雙重身份。外宣旅游文本也只有同時具備共性與個性的雙重特性,才有交流的可能與發(fā)展的空間??梢姡缥幕髁x對城市外宣有著切實的指導(dǎo)意義??缥幕髁x是一門關(guān)于社會中不同文化團體之間交際傳播的哲學(xué),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序言將其定義為“不同文化的存在與平等互動,以及通過對話和相互尊重產(chǎn)生共同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可能性”[5]。它尋求世間事物的共性,在承認不可通譯的基礎(chǔ)上,提倡世界文化和諧與共同發(fā)展。較之于多元文化主義所提出的文化平等,跨文化主義更有利于文化間對話的展開,對緩解強勢文化沖擊及推進中國文化的個性發(fā)展與國際表征很有助益。譯者應(yīng)兼顧“融入”與“差別”兩個層面的客觀實際,不僅要識別中英文化差異,更應(yīng)努力探索二者的共性,盡量縮短由文化異質(zhì)所造成的心理差距??缥幕髁x指導(dǎo)下的等效翻譯不追求字面上的對等,而更多地突出字面所隱含的意圖和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的相似性。如“雙峰插云”中“景色盡收眼底”英譯為“have panoramic view of the landscape”,傳達峰頂鳥瞰之氣勢;“南屏晚鐘”中“中國的24節(jié)氣”英譯為“24 divisions in weather that the Chinese lunar year has”,推進中西文化的對話(中國的節(jié)氣與西方文化中的黃道十二宮有著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但黃道十二宮是時間段而不是時間點)。類似的譯文兼顧中西文化的共通點,在彼此理解的基礎(chǔ)上表達個性。因此,在尚不能完全逆轉(zhuǎn)翻譯中權(quán)利差異的情況下,譯者應(yīng)以跨文化主義為指引,實現(xiàn)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
3.以營銷視角調(diào)控外宣旅游文本的傳播
在城市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旅游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翻譯者、目標受眾的思維都會受到市場宏觀環(huán)境因素等多重作用的影響。外宣旅游文本是對外傳播的廣告,只有符合城市品牌價值并迎合受眾意愿的市場化翻譯才是表達力強的外宣旅游文本。
(1)用營銷手段傳播語言文化因素。廣告翻譯的文化往往會對目的語文化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它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上,也表現(xiàn)在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上。旅游翻譯也是一種文化營銷。譯者不但要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語境,并準確領(lǐng)會她所承載的意蘊,還要跨越英語的文化障礙,解讀受眾的審美情趣和心理特性,由此強化譯文的表達力;同時還要結(jié)合旅游城市在消費者心目中定位的分析,找尋突破文化導(dǎo)入瓶頸的方法。只有這樣,旅游文本英譯才能在給目的語帶去大量外來詞的同時,幫助人們了解新的價值觀,進而影響他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模式及生活方式等。從營銷視角看,譯者在宣傳城市旅游的過程中,不但要遵循翻譯原則對旅游文本進行一般的處理,也要對調(diào)研階段的背景資料進行詳細的研究。打破套式旅游文本英譯的束縛,并針對不同的國家創(chuàng)作不同的外宣旅游文本十分必要。
(2)以營銷視角論證旅游文本。從品牌跨文化營銷傳播效果談翻譯目的,就有必要判斷這個目標市場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品牌擁有者在這個市場所要實現(xiàn)的營銷目標,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價值取向等因素[6]。品牌是消費者感官體驗的起點。如杭州文化資源豐富,自2007年杭州確立“生活品質(zhì)之城”品牌以來,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城市文化傳播產(chǎn)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杭州目前所形成的輻射面大且影響力強的旅游文化譯本還不多,這與缺乏充分的營銷文本評估存在必然聯(lián)系。在市場化機制映射下,旅游文化英譯可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權(quán)利差異的束縛,編寫能實現(xiàn)城市品牌價值和營銷目的的譯本。旅游文化外宣應(yīng)深諳城市文化外宣的概念和要求,并通過目的語文化特質(zhì)的剖析與營銷美學(xué)的研習(xí)來論證譯文所傳達的城市品牌價值,做到供其所需、投其所好,打動心弦、促成行動,進而拓寬城市文化的發(fā)展道路。
在全球化語境下,旅游文本作為明確城市文化身份的一大途徑,其英譯直接影響城市的國際形象和對外交流。雖然權(quán)利差異客觀存在,但高質(zhì)量的外宣旅游文本是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不同國度與民族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之上的。忠實于原文的譯本往往更易于被英語受眾所接受,并能更好地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從營銷視角調(diào)控外宣旅游文本的傳播突出了翻譯的紐帶與橋梁作用,為更好地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信息、表達與呼喚功能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參考。
[1]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8.
[2]CHEN G.New Greater Hangzhou:A New Guide[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31-44.
[3]徐應(yīng)庚.西湖細語[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5:2.
[4]KIM Y 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Inc,2001:2.
[5]陳白穎.論文化間性翻譯理念對文化交際與發(fā)展的意義[J].嘉興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83.
[6]呂和發(fā),周劍波.全球化營銷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110.
[責(zé)任編輯:李新德]
Approach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ourism Texts —Taking Scenic Spots in Hangzhou for Example
CHEN Bai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s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identify urban cultures,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directly link the inter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ities.Due to the power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tend to converge towards western text patterns, which affects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return.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should adapt to the trend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roduce interculturalism and control the transmission of English tourism texts from the angle of marketing.
Tourism text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Native culture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69
H315.9
A
1671-4326(2016)03-0089-04
2016-03-02
杭州市外文學(xué)會研究課題(HWKT2015002)
陳白穎(197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樹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