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電影作品中的詈語折射出的中美價值觀念對比
楊倩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陜西 漢中723000)
詈語是應人們的需要向生活中的禁忌宣戰(zhàn),通過打破傳統(tǒng)和常規(guī)達到發(fā)泄自己情緒的目的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通過分析中美電影作品中的詈語,我們可以從另一種角度探究中美價值觀念的不同,增強我們對于兩國文化的理解,促進跨文化交際,主要從平等觀、婚姻觀和性觀念、宗教觀、道德品行觀、個體與群體觀和生命觀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中美電影作品詈語價值觀念對比
沈錫倫認為價值觀念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社會中,人們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作出是非判斷或優(yōu)劣判斷的尺度,以及與此相關的觀念。價值觀念作為價值衡量的標準,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處世模式……價值觀念除了有民族的特點以外,還有時代的特點[1]。
我們了解深厚的、背后的文化可以通過研究外在的、可考的語言行為,相應的,我們要探求詈語的文化蘊涵,可以通過研究詈語這一語言行為。下面我們試圖分析從詈語所反映出來的中美價值觀念的不同。
平等是指人們應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享受公平、相等的待遇,比如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下面我們主要從五個角度考察詈語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生活中的關于 “平等”的問題。
1.權力和地位
王寰認為,漢英穢語的共性受荷蘭學者Hofstede總結(jié)出的五個文化維度之一“權力距離”的影響。根據(jù)Hofstede的理論,權力距離是指:一個機構中的弱勢群體接受權力分配不公的程度……權力距離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中……權力距離存在于上下級之間,或者長輩與晚輩之間,或者男性和女性之間……中西文化之間的諸多差異決定了根植于不同文化的語言之間的差異[2]。
語言中的歧視現(xiàn)象正是對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有所區(qū)別對待”的社會現(xiàn)象的準確反映,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普遍心態(tài),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有時人們會通過詈語來宣揚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貶低別人低他一級;也有人通過使用詈語挑戰(zhàn)有權有勢的人:
(1)《海角七號》中的老伯非常想要參加樂團,但是事實證明年輕人更適合,老伯發(fā)火了:干!要回答得這么快嗎?不考慮就回答!
2.家族和血統(tǒng)
漢語詈語常常涉及對方的長輩,而英語詈語則往往直接指向受詈者本人,這主要體現(xiàn)了中國人有著濃厚和強烈的家的觀念。摧毀一個家族自信心的往往是子嗣的血統(tǒng)問題,中國人強烈的家族和血統(tǒng)意識無疑成了詈語的主要攻擊對象,“斷子絕孫”類的詈語恐怕用在美國人身上起不到什么明顯的使用效果。相比而言,美國文化中關于孩子血統(tǒng)的問題最終會歸結(jié)到夫妻關系上:
(2)You swine!You coward!You cad!You dare judgeme inmymisfortitude?You dare to askme the question who is the fatherofmy child?(Fame)
3.性別差異
(3)《當愛來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為什么女生不可以玩?為什么我只是玩玩就被罵不三不四?這段話引出關于“性別差異對待”的問題。社會生活中長期的男女分工的不同,以及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觀念對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不同定位,使得男女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都不平等,也導致男女使用話語權的不同,造成了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
4.民族和種族歧視
中國古代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大漢族主義,美國黑人長久以來的爭取權力和地位的斗爭歷史,都屬于這類關于民族、種族的不平等現(xiàn)象。美國人稱黑人為“nigger,niggra,niggruh”,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比如美國電影里面常嘲笑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情況:
(4)Coonsare trying togetinto school...Not raccoons.Niggers.And theywant to go to schoolwith us.(ForrestGump,美國白人歧視黑人。)
5.動物歧視
人類常常覺得自身比動物高貴,所以常有把人貶斥為動物的詈語。中國電影中有各種貶斥人為動物的詈語:
(5)又上了這狗東西的當(《不見不散》)。中國電影中常見的是罵人為狗。
在美國電影中也有罵人是動物的情況,但是比較少:
(6)Thelma and Louise中Thelma在向別人介紹她的朋友Louise和她的老公處不來:Louise and him don’t get on.She thinks he’s a pig.Louise聽到以后說:That’s putting itmildly.(說我們處不來是太客氣了。)Iknow he isa pig.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了解:
第一,不顧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人往往成為受詈者。
(7)《失戀33天》中,施詈者罵男朋友背信棄義:放屁,咱仨天天混在一起,前兩天咱還商量夏天去哪兒度假。你倆把我當什么呀?
第二,詈語中涉及很多性詈語,這主要是跟我們的思想意識有關系,越是私密的越是把它拿到臺面上來罵,顯示出施詈者敢于挑戰(zhàn)和十分激動的心理和情緒。
(8)在House Broken中就有各種關于女性的詈語:cock,sucker,bitch,hole(混蛋婊子),shank(俗女人)等。
第三,在性的解放程度上,中美存在很大的不同。受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限制,即使到現(xiàn)在我們?nèi)匀槐苤M在公眾場合直接談性,在私下里使用也需十分謹慎。性在中國還處于半禁忌的狀態(tài),在一些電影中,不管是性詈語還是有關性行為的詞語都不能比較開放地呈現(xiàn)給觀眾。
(9)在《愛情的牙齒》中就用“耍流氓”代替了求愛和男女關系。
美國的性解放指的是性自由,他們反對的是傳統(tǒng)的性約束和性禁忌,提倡的只不過是人性在性這一領域的解放,指的并不是性隨便,而且既主張人性自由,又不得不考慮到人們作為個體還擁有隱私權,性是屬于隱私范圍內(nèi)的。
(10)Dracul中,施詈者的摯友在評價施詈者開放的未婚妻:Andmay Isay Miss Lucy is hotter than a June bride riding bare back buck-naked in themiddle of the...施詈者聽到這里不高興地打斷道:Iwould watchmy colonial tongue,if Iwere you.不允許他的摯友再繼續(xù)談論下去,即使他的未婚妻跟他的摯友也很熟。
中國的宗教發(fā)展相對來說一直比較和平,在日常生活中和電影中只有涉及一些宗教教義的詈語,比如罵別人“永世不得超生、下十八層地獄”等就涉及佛教的轉(zhuǎn)世概念。在西方社會,基督教徒是不能輕慢地提到神或上帝的名字的,提到這些詞就是對上帝的不敬,只有在罵人時才被使用,這是英語語言中所特有的現(xiàn)象[3]。上文中我們分析詈語所涉及的內(nèi)容時,也指出在美國電影中,關于基督教的詈語比較多。
(11)ForrestGump中,失去了雙腿的上校跟Forrest說牧師開導他時曾說過上帝會與他并肩在天國散步:Did you hear that what I said?Walk!Beside him in the kingdom of heaven!Well,kissmy crippled ass.God is listening?What a crock ofshit!
東西方文化包含著共同的精神追求,比如為真理而不惜犧牲的精神、寧愿有尊嚴地赴死也不愿茍且偷生的精神等,違背了基本的價值或道德標準的人自然要成為受詈者。中國人除了伸張正義、弘揚道德規(guī)范之外,有時也要回歸到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修身養(yǎng)性的觀念中,強調(diào)對自我的要求。
(12)在《我愿意》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顯示出施詈者主張人要管好自己就好了,不要多管閑事:你這是干涉人家內(nèi)政,是非??蓯u的行為。
通過施詈者對人們道德品行做鑒別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施詈者講求的是以個人為本位,是對于自我的追求:
(13)ScentofaWoman中已退休的上校批評Baird大學董事會不分好歹:Idon’t know who went to this place.Willan Howard Taft.Willam Jennings Bryant.Their spirit is dead,if they everhad one.It’sgone.You’re buildinga ratship here,a vessel for seagoing snitches.And if you think you’re preparing theseminnows formanhood.You better think again.Because I say you’re killing the very spirit,this institution proclaims it instills.What a shame!You hurt this boy,you’re gonna be Baird bums,the lotofyou.
中國人使用穢語時常常殃及無辜的第三者,穢語較多地指向家庭譜系成員;而西方人則直接指向?qū)Ψ?,糾纏于被罵人本身,很少把第三者牽涉進來[4]。誠如上述研究者的觀點,中國作為集體主義的代表,美國作為個體主義的代表,兩國對于個體和群體觀念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詈語使用的不同,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里,一顆老鼠屎可以壞一鍋湯,我們善于籠統(tǒng)的劃分出某一類人并對其做評價。而美國常常存在的就是對于個體的追求以及對群體壓抑個體現(xiàn)象的反抗。下面的片段可以在某種角度上體現(xiàn)中國式的集體主義觀:
(14)她整天和男生眉來眼去的,還和三班那眼鏡在小樹林里搞破鞋。這種人放在咱們班,咱們班風氣成什么啦?我們要逼她退學,你可別擋道(《愛情的牙齒》)。
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中的生死觀,都是以生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和人生的意義所在。對于死,則因為它的必然性,回避或是坦然面對,都表明一種對死的無奈,而且正因為有死,才更應珍惜生,愛恨相倚,正是因為我們重視生命,才會出現(xiàn)很多關于生死的詈語。在中國,談論死總會給我們帶來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恐懼,延伸到學校教育上,我們很少開展探討“死”,“死”跟“性”一樣,因為不被涉及,平添很多神秘;而西方國家可以進行生死教育,使學生可以直接面對死亡,探討死亡。這種差異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造成中國咒死詈語的發(fā)達和豐富。
(15)閹賊,你的手下跟你想害的人都在這兒看著你,他們會把你的下場公諸天下的,上路吧《龍門飛甲》)。
而美國的生死類詈語更傾向于單純地認為受詈者該死:(16)You lether go,you fucking asshole or I’ll splatter your ugly face allover thisnice car.(Thelma and Louise)
[1]沈錫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語言(增補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4]王寰.漢英穢語的文化解析[J].大學英語,2010(2).
[3]程昕.英漢詈詞對比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