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櫻
(首都鐵路衛(wèi)生學校,北京 100070)
?
班主任對班內偷竊行為之應對
李長櫻
(首都鐵路衛(wèi)生學校,北京 100070)
摘要:班級內部偷竊現(xiàn)象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容忽視。這種行為的危害是使被偷學生蒙受經(jīng)濟損失,使偷東西的學生有可能走向犯罪,使班內充滿猜忌。班級內偷竊行為的特點是發(fā)生在班集體組建最初一個月,被偷對象一般是防范意識差的同學,偷東西的同學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較好,但是缺愛;促使學生發(fā)生偷竊行為的根本原因是愛的缺失。應對班內偷竊可以從家庭、學校教育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幫助有偷竊行為的同學認識自己的錯誤,重新接納自己。青少年時期是培養(yǎng)誠實品質的關鍵期,也是糾正偷竊行為的關鍵期。
關鍵詞:偷竊;愛的缺失;接納自己;關鍵期
班級內部偷竊現(xiàn)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帶過幾屆班集體,每屆都有偷竊現(xiàn)象,作為班主任不得不做起了警察的工作——破案。筆者認為有了偷竊現(xiàn)象,班內就會充滿猜疑、不信任等消極情緒,甚至誘發(fā)沖突事件,非常不利于和諧班集體的建立,所以班主任老師對偷竊現(xiàn)象必須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與教訓對偷竊現(xiàn)象的危害、特點、原因及應對談談個人的看法。
1偷竊行為的危害
首先使被偷的學生蒙受經(jīng)濟損失,其次使偷東西的學生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淵,再有還會使班級同學間充滿猜疑和戒備。
實踐證明偷竊行為往往是在青春期形成固化的,成人小偷大多是從青春期就開始作案,以后逐漸發(fā)展成慣偷。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鍵期的概念,就是某種心理活動和行為在某個階段發(fā)展最迅速,變化最快。
關鍵期發(fā)展最快、可塑性最強。在此時期應適時進行正確教育,積極引導;反之,則可能造成終生障礙。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期是發(fā)展誠實品質的關鍵期,偷竊是一種不誠實。中職生正處在培養(yǎng)誠實品質的關鍵期,加強對他們的誠信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中就包括對偷竊行為的矯治。
所以作為班主任對班內偷盜現(xiàn)象不能等閑視之。對那些有偷竊行為的同學,如果聽之任之,讓他們頻頻得手,往往會連續(xù)作案,就像吸毒一樣偷東西也會上癮的,今后就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及時發(fā)現(xiàn)給予糾正,行為不會固化,他們就會健康成長。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強,經(jīng)過有效的教育,能夠改正,不會遷延到成人。所以班主任如能在關鍵期有效制止偷盜行為,也許就能改寫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2班內偷竊的特點
2.1偷竊方式。一般是非暴力性的,還有就是由單干到團伙。其實團伙作案比單干容易破案,說明現(xiàn)在的學生作案膽量越來越大,不計后果。
2.2偷竊對象。被偷的一般是防范意識差的同學。有些同學無意中愛透漏一些信息,如廣而告之去銀行取錢的行為,銀行卡的密碼,現(xiàn)金放在何處,讓有賊心的同學有了可乘之機。
2.3偷竊同學的家庭特點。一般是經(jīng)濟條件好但是缺乏愛的家庭。這些學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在班里一般是中等偏上,但家庭成員間缺乏有效交流,導致學生情感缺失,以偷來的物品補償缺失的愛。筆者處理的幾起事件沒有一起是因為生活所迫而偷竊的。
2.4偷竊同學的社會交往。一般偷東西的同學會有一些不良的校外交往。交往對象多因網(wǎng)絡或戀愛結識。青春期的少年思想還不夠成熟,極易受同伴影響,互相模仿,也就學來了一些不良行為;另外交往雜了,花銷也大,也是引發(fā)偷竊的誘因。
2.5偷盜時間。班內第一次偷竊事件一般發(fā)生在新生入學一個月左右,此時班集體剛組建,良好班風還未形成,新生經(jīng)過短暫的觀望期后便開始行竊,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處理,不但影響班風建設,還會使偷竊事件頻繁發(fā)生。
2.6破案難度大?,F(xiàn)在偷竊同學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好”,一般不會輕易承認,僅僅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因感動而良心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了。一般都需要班主任認真、細致地做大量偵破工作,取得關鍵證據(jù),此時再加上教師愛的表達,偷竊同學才有可能承認。所以做為教師僅有愛心還不夠,還必須有智慧。
3偷竊的原因
3.1家庭教育的失誤。這類孩子的家庭一般都缺乏愛,使孩子有情感缺失。大體分為三種:冷漠型,父母太忙無暇與孩子交流;有的是父母雖然不忙,但是和孩子無話可說。嚴厲型,父母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總是恨鐵不成鋼,經(jīng)常批評指責。溺愛型,父母對孩子溺愛無邊,有求必應,使孩子感知愛的能力變鈍了,也就感受不到愛了。
這幾種類型都使孩子有情感缺失,他們就會對缺失的情感尋找補償,此時孩子無意或有意拿了一樣東西,即刻獲得心理滿足,就會把偷來的東西做為對自己的獎勵或補償。其實第一次往往是偶發(fā)事件,但如果沒有及時被發(fā)現(xiàn)和制止,多次嘗試以后行為就有可能固化,以后就會一直用這種簡單易行的方式來獲取“愛”。其實偷竊的孩子是用偷來補償“愛”的缺失。
筆者就曾有這樣一個農村學生,父親在外掙錢很少回家,母親一個人操持地里、家里的活很辛苦,而且母親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認為女孩子學習不重要,所以我的學生回家要先剁飼料,喂雞鴨,再擇菜做飯洗碗,如果干完家務還有空才能學習,沒空就不能學習了;而她的弟弟卻是回家就可以看書,完全不用做任何家務。我的學生偏偏是個心氣很高的女孩,她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很好,她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一心撲在學習上,怨恨自己的母親偏向弟弟。一次她拿了宿舍同學的洗發(fā)水,沒被發(fā)現(xiàn),然后就是拿衣服、肥皂、書,最終拿了錢,三年的時間里她間或地偷了600多元錢,物品無數(shù)。她這種偷是在發(fā)泄,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產(chǎn)物,是用另類方法找尋對自己的愛,她用這些錢和物品給自己帶來的快感替代了父母的愛。
筆者還遇到一個學生,她的朋友告訴她出車禍了,向她借200元,她一時沒有那么多錢,但感覺不借就丟份了,就毫不思索地拿了宿舍同學箱子里的錢。很快筆者就調查清楚了,她在事實面前也承認了,但她認為自己不是偷只是借,以后有錢了會還的。她說這一切的時候很輕松,好像班主任破案都是多管閑事,語氣中反映出在她的意識里沒什么規(guī)則。后與她父母交談中了解到孩子在家中是最小的,父母兄姐都很喜愛她,遷就她,慢慢也就形成了任性的性格,愛太多了,她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愛了,還向筆者哭訴父母不愛她,總是干涉太多,只有這些朋友會給她溫暖,所以不能對不起朋友,而父母總是欠自己的。
這兩個學生的家庭教育都有誤區(qū),才導致孩子的不良行為,越來越多的理論認為愛的缺失是導致青少年偷竊的最主要原因。
3.2學校教育的失誤。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受的是應試教育,甚至幼兒園都得考試,學校一味注重升學率而忽視了法制教育,使學生重視學習,忽視品行,學生法制觀念淡薄。
筆者曾中途接手一個快畢業(yè)的班級,沒有人跟我說丟過東西,筆者以為天下無賊呢。結果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學生說班內總是丟東西,現(xiàn)在大家都習慣了,不知道還可以跟老師說??磥硗岛捅煌嫡叨疾挥X得有法律的存在,偷者不知敬畏法律,被偷者不知法律可以保護自己。
3.3個人的意志品質。筆者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偷竊畢竟是個人行為,由于個體受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愛慕虛榮,好逸惡勞,所以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只有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才是有效的教育。促使學生偷竊的深層原因往往是因為愛的缺失,但誘因往往是因為看見別人有件漂亮衣服,自己也想有;想維護戀愛關系,就偷別人的手機之類的物品做禮物送給戀人;想在朋友面前顯示自己的豪爽就偷了別人的錢請客,等等,都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鋌而走險。所以在青春期必須做好“三觀”教育,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自覺抵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的侵襲。
4應對班內偷竊的對策
4.1抓住班內第一次偷竊行為,積極破案。班內偷竊往往在第一學期,此時良好班風還沒完全建立,一些學生一時糊涂出手了。此時班主任老師要積極面對,一般發(fā)現(xiàn)越早越容易破案,即便破不了案,也要制造一個“高壓場”,使偷東西的同學如坐針氈,不但能促使其自我反思,還能震懾其他想偷而還沒出手的同學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第一次沒有重拳出擊,就會出現(xiàn)更多的偷竊事件。筆者帶的班級幾乎都是第一學期出現(xiàn)偷竊現(xiàn)象,破案以后經(jīng)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之后就再沒出現(xiàn)過丟東西的現(xiàn)象了;而筆者半路接手的一個班級由于沒有處理第一次,一年后班內偷竊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過了處理最佳期再想要改變就很困難了。
4.2要建立良好的班風,促使每個同學自律。班風就是班級輿論導向。良好的班風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無形又無聲的教師,且其教育影響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無時無地不在發(fā)揮巨大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班風對偷竊的同學也是有影響力的,同學間的輿論也會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為,盡快改正錯誤。
4.3幫助學生樹立防范意識。古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逼鋵嵐芎米约旱馁F重物品也是一種自理能力。如銀行卡密碼要牢記,而且不能告訴別人,現(xiàn)金的存放地點不能輕易泄露,宿舍鑰匙不能放在門框上,人走一定要鎖門,等等。
4.4識別病理性偷竊,及時做心理咨詢。病理性偷竊是一類具有要進行偷竊行為的強烈欲望,并付諸實施的精神障礙。是一種不能控制的、反復出現(xiàn)的偷竊沖動,其達到一定緊張度時,自控能力下降而去作案,以滿足變態(tài)心理的需求。所竊物品無明顯選擇性,有時不以獲取經(jīng)濟利益和使用為目的,有些甚至是廢物,將之扔掉或收藏起來,從不使用。
筆者曾有一個這樣的學生,她每次拿別人東西時手心都會出汗,自感心跳加速,想拿的欲望特別強烈,此時一旦出手拿到了想拿的東西,以上癥狀立刻消失。她說有了這個念頭后幾乎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其實她拿的一般也不是很有經(jīng)濟價值的,就是室友的洗漱用品,放在宿舍里的衣服,有時拿完后自己也不敢用,就隨意丟棄了。
4.5要對偷東西的當事學生負責,尤其是女學生,要維護她的自尊,要考慮她今后的發(fā)展與成長。因為它涉及到一個人的命運,處理得當,當事學生受教育,全體學生受警示;處理不當,當事學生自暴自棄,人生道路就會更加坎坷。
首先是讓她認識到錯誤,只有認識到錯誤才有可能改正錯誤,對那些認為自己不是偷而是“借”的同學;認為自己偷東西是外因造成的,不從自身找原因的同學,一定要通過各種教育途徑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促使其自省。
其次是適當?shù)貞土P與關愛。懲罰是必須的,但不能只有處罰,還要有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與支持。因為很多偷東西的同學就是因為缺乏愛才走上這條道路,所以對待當事同學既要有父性原則的嚴厲,也要有母性原則的慈愛。
最后是讓這個同學重新接納自己。有的同學是真的認識到錯誤了,然后無限放大,覺得自己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過分自責,一直在自卑中,成為班里的邊緣個體。此時班主任應對她進行心理調試,讓她明白改正了錯誤也就和其他同學一樣了,仍然是集體中的一分子;同時也要教育其他同學寬容、理解犯過錯誤的同學,使這個同學能夠接納知錯就改的自己。
4.6在是否通知家長和怎樣通知家長的問題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一般性偷竊、偶發(fā)的行為可以先觀察,主要是班內教育,不能貿然告訴家長,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就使問題復雜化了;慣偷是一定要通知家長的,因為這種家庭教育一定是有嚴重失誤的,必須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共同教育。
通知家長時也要講究方法,直截了當?shù)卣f你孩子是小偷,會使家長很沒面子,也會有抵觸行為,一般都會替孩子百般辯解,甚至替孩子撒謊。所以在與家長談之前要獲得充分的證據(jù),談時避免用小偷、盜竊等明顯定性的詞語,可以說不良行為傾向,而且把談話重點放在家庭教育的失誤上,讓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失責在哪里。
每個人和諧了,班級就和諧了;每個班級和諧了,學校就和諧了。一個人偷東西就證明這個人自身不和諧,這就需要父母、老師、學校共同教育,以達到每個學生都能自我和諧。
(責任編輯:侯秀梅)
Discussion on Teachers’ Solution to Class Theft
LI Chang-ying
(The Capital Railway Health School,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steal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 reality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which causes economic loss to the victim. The student committing theft may go astray to commit crime and an atmosphere of suspicion is created within the classroom. The pattern of classroom theft generally occu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The victims may be those who are less cautious with their personal belongings. The student committing theft is usually from an affluent family, but feels a lack of love. So the root cause of the theft is in fact a lack of love.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focus must be on the family and the disciplinary actions of the school. We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mistakes they’ve made and start accepting themselves. Adolescence is a crucial period to cultivate good behavior, honesty and also to correct the bad behavior.
Key words:theft; lack of love; self-acceptance; critical period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2-0090-03
作者簡介:李長櫻(1971—),女,北京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從事箱庭療法心理咨詢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