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溦
(英國利物浦大學 媒體與大眾傳播系,銀川 750001)
?
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王溦
(英國利物浦大學 媒體與大眾傳播系,銀川 750001)
摘要: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的目標與內涵、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指標的確定原則,以及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的實施方法等,以期能夠對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學水平的提高獻上筆者的一點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
近年來,國內高校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開始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周期長、維度多、過程繁復以及效度控制大等特征,所以導致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變量變得很難掌控?;诖?,在現(xiàn)有的基礎之上構建一套具有科學性的人文素質評價體系,是我國高校教育者應該共同思考的一項問題,其不僅能夠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學任務的開展積累豐富的參考依據,同時還可以有效改善在傳統(tǒng)教育中所存在的隨意性,進而將人文素質全面地融入到我國高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
1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的目標與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主要價值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其評價體系構建的落腳點與目標也需要圍繞人文素質教育來進行[1]。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應包括三點主要內容,即為道德素質、文學藝術素質以及心理素質。
1.1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的評價工作是基于大學生的個人信念、人際關系、行為認知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價值判斷所展開的,其主要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他們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養(yǎng)成優(yōu)秀且健康的道德品質。大學階段的學生思想上已經日趨成熟,他們開始出現(xiàn)了獨立選擇的欲望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這些祖國未來棟梁的道德水平不僅關乎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與進步,同時還是衡量我國高校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標準。為此,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評價體系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正確評價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客觀評價大學生是否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全面評價大學生是否具備堅韌的道德意志以及綜合評價大學生是否做出良好道德行為,等等。
1.2文學藝術素質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文學藝術素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人文素質,它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與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強他們對情感的理解與控制能力,這些都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必備條件[2]。此外,文學藝術素質是對大學生朝向深度生存、詩意生存逐漸過渡的一項重要保證。它一方面能夠幫助大學生建設和豐富內心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生命質量得到本質上的升華,另一方面則可以為大學生打通一條觀察世界的情感通道,讓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堅韌且細膩。文學藝術素質的評價體系主要針對的即為大學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其中包括對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和領悟能力、對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對文字的創(chuàng)造能力,等等。
心理素質評價包括對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內在品質、承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所做出的價值判斷。下面筆者總結一下一名心理狀態(tài)正常且健康的大學生所應當具備的心理素質:第一,懂得自覺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觀念;第三,懂得自尊自愛,能夠正確接受現(xiàn)實世界帶給自己的約束;第四,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可以時刻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第五,善于自我尊重,以一種平等的狀態(tài)來與人友好相處;第六,自強,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第七,具備較強的自制能力,明確判斷是非,在遇到負面情緒時可以很好地展開自我診斷和自我修復。針對大學生展開心理素質評價不僅能夠為心理矯正與康復治療工作積累完善的科學依據,同時還可以全面觀察大學生是否存在不良的心理行為,幫助他們在校期間培養(yǎng)出健全的人格與強大的抗壓能力[3]。
2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指標的確定原則
2.1科學性原則
大學生人文素質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完全符合我國當前的高校教學規(guī)律,并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念高度契合。更加直白地說,以人為本其實就是將大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作為課程內容的設計要點,并且在展開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將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設為主要的評價目標。確保在評價指標正式確定之前要達到如下的幾項標準:統(tǒng)籌策劃、全面分析以及科學落實,盡可能地保證評價體系可以具備應有的系統(tǒng)性與層次性特征,進而對高校人文素質教學活動展開全方位的動態(tài)評價。
2.2指向性原則
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為的就是加大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進而爭取早日將其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之中。評價指標的正確制定不僅是高校未來教育工作正確方向的基礎保證,同時還是各個高校中教學行為與教學模式的科學化引導。筆者認為,如果從高校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的制定一方面會成為高校教育者對人文素質教學的未來期望,另一方面則能夠對校內的所有師生帶來一種積極向上且相互凝聚的學習動力。在評價體系“指向性”的帶領下,高校師生會盡可能地去完成指標中所制定的各項要求,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2.3激勵性原則
通過對激勵理論進行了解后可知,在內部或外部實施激勵措施可以讓人長時間地處于一種積極且興奮的狀態(tài)之中?;诖?,在制定評價指標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到激勵因素所能夠為學生帶來的競爭欲望,根據高校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與特征來構建出一個公平且公開化的競爭平臺,進而讓各個專業(yè)中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地融入到人文素質的學習活動當中。
2.4操作性原則
唐小芹與張清元越來越親近,有時她叫聲元子哥哥,有時就干脆直呼他張清元,張清元聽后也很高興,覺得這樣更好。之后,唐小芹才向張清元講了她的家世。幾年前,下江發(fā)大水,她家的房子被水卷走了,她爹把她和娘托上樹杈以后,也被水卷走了,好在她和娘棲身的那棵大樹沒倒下,不然她倆也沒命了。水退下以后,她和娘就一路逃荒來到了河口。到河口后,娘患上熱病再也支持不住了,在那條土路上倒了下去就再也沒有能站起來。于是,她就成了孤兒。
在正式確定評價指標之前,教育者需要全方位地考察此評價體系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確保當前所制定出來的評價內容可以保證后續(xù)的可觀察可測量功能。基于此,教育者應當將評價指標的結構簡單化和清晰化,在開展計算和統(tǒng)計工作時能夠更加簡便易操作。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在編制指標內容時要盡可能地選擇通俗易懂的表述語言,進一步擴大評價體系主體的適用范圍。
3大學生人文素質評價的實施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僅是對現(xiàn)有的教育水平開展評估驗收工作,同時還是對傳統(tǒng)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積累科學的改進與調控經驗。因此,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高校教育者要認真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3.1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正式開展評價工作之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是確保評價結果公平性與客觀性的首要前提。首先,進一步健全評價機構,科學分配評價工作。高校的管理者應當結合校內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管理體制,其中,高校的管理者應肩負起主要的領導責任,相關的行政機關應配合完成具體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其次,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教育隊伍,提高整體培訓水平。高校應盡快成立一支人文素質高、教學水平高、業(yè)務穩(wěn)定性高的“三高”教學隊伍,不僅能夠很好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同時還可以對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最后,加大宣傳力度,協(xié)調組織關系。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大對內部教職員工的宣傳工作,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參與意識與教學責任感。
3.2確定評價目標
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正式實施之前,高校管理者需要結合當前的教學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評價目標,同時對原有的評價方案作出科學性的調整。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是高校未來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方向,鑒于其本身的內容涉及面較廣,因此教育者需要進一步明確評價目標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突出評價的主要方向要求,同時結合教育工作的開展現(xiàn)狀來對原有的指標內容做出適當?shù)恼{整[4]。
3.3選擇評價方法
筆者建議,由于可用于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方法較多,所以在開展評價實踐的過程當中教育者應當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即因地制宜、靈活選用。首先,在數(shù)據收集的初級階段中應使用測評法、問卷調查法、走訪法以及觀摩法,等等;其次,在數(shù)據整理的中級階段中應采用參照法、統(tǒng)計法、調整法以及綜合分析方法,等等;最后,在數(shù)據匯總的終級階段中應采用模糊測評法、評分法以及評語綜合法,等等??偟膩碚f,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評價方法的選擇應當按照內外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經常與定期結合以及動態(tài)與靜態(tài)結合的原則來進行。
3.4收集整理信息
這一階段是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核心之處。根據評價的主要目標來選用適當?shù)脑u價模式,并將最終收集上來的人文素質教育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和整理,進而對評價主體展開全面的測評工作。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應保證數(shù)據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尤其是在展開分析工作時要抓住其中的本質與要點。雖然在提供結論時通常是由具體的數(shù)值所表示,但同時也需要搭配應有的定性語言描述,才能夠將出現(xiàn)這一評價結果的原因與過程全面地加以說明和分析。
參考文獻:
[1]杭國英,武飛,武少俠.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68—74.
[2]溫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與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初探[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108—110.
[3]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課題組.“高職高專競技類專業(yè)學生素質教育測評體系研究”的問卷調查報告[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55—57.
[4]駱秋琴,吳春琴,黃瑛,等.高職教師教學業(yè)績考核評價體系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3):59—60.
(責任編輯:朱嵐)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2-0022-02
作者簡介:王溦(1989—),女,寧夏銀川人,政治與大眾傳媒專業(yè)在讀碩士。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