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嵐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yè)國學誦讀課教學芻議
王曉嵐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多,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yè)開設了國學誦讀課程。國學誦讀課是一門旨在增加國學知識,提高國學素養(yǎng)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必修課程。國學誦讀課的核心教學目標應當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內容方面,國學誦讀課既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要對重要經典著作進行深入的剖析。教學方法上,國學誦讀課要做到誦讀與講解相結合,延伸與方法相結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
五年制學前教育國學誦讀課
近年來,全國上下學習國學的熱情不斷高漲。人們對于經典國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在幼兒園的教室里,小朋友們也在誦讀蒙學讀物。這一現象引發(fā)了社會對幼兒園國學教師的大量需求。然而,幼兒園國學教師的現狀不容樂觀:有些幼兒園教師缺乏一定的國學素養(yǎng),有的具備國學素養(yǎng)的教師卻不懂得幼兒教育。因此,為了保證國學知識能夠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孩子,許多高職院校五年制??茖哟螌W前教育專業(yè)開設了國學誦讀課。幾年的教學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對國學誦讀課的學科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沒有清楚的認識。
國學誦讀課是一門旨在增加國學知識,提高國學素養(yǎng)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必修課程。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古人豐富的生命智慧,學問之法,滲透著正心、修身、明理的內容。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和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誦讀學習經典可以引導學生達到增加國學知識,提高國學修養(yǎng),增強從事幼兒園國學教育技能的目的。當學過國學誦讀課的學生走向社會,又會影響更多的幼兒。久而久之,人們的文化修養(yǎng)將會大大提高。
除具有提高人生修養(yǎng)的共性功能之外,由于專業(yè)特點,這門課還有特殊的作用: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對象是幼兒園準教師,師德對于幼兒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國學經典中對于教師修養(yǎng)的闡述有利于學生立師志、修師德、樹師表、鑄師魂,形成良好的職業(yè)修養(yǎng)。因此,此門課程應為必修課程。
課程的學科定位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制定。國學誦讀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圍繞這一目標應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審視,得出以下具體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國學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國學作品的能力。
國學誦讀課是通過誦讀和講解,從文體、文論、文化等角度管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知識方面應當為學生構建起古典流派、作家生平思想和經典著作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大致情況。然而,經典性著作汗牛充棟,僅靠講解,覆蓋面較小。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逐步學會借助工具書自己閱讀作品,為其以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應以遵循學生的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時間跨度比較大,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通過誦讀、討論、講述、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習興趣。
3.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21世紀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校應當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培養(yǎng)國民的民族自信心。五年制國學誦讀課就是要增加這些準幼兒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在認同的基礎上,自發(fā)地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內化到性格之中,使得青年人的人格修養(yǎng)得到提高,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自覺傳承傳統(tǒng)文化打下基礎。
經典作品的選擇是國學誦讀課教學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其選擇是有一定難度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如何將其濃縮在短短的幾十課時的教學之中?要解決好這一問題,教學內容應做到“廣”與“精”的結合。
知識面要“廣”。國學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學科,可以分為史學、哲學、文學等門類;按照思想,可以分為先秦諸子及儒釋道三家等門類;按照《四庫全書》分類,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學界往往采用的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國學誦讀課要擇取一種分類方法引導學生對國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寬廣的知識面可以為學生終身學習或工作提供解決問題的良好思路。
對思想的剖析要“精”。在國學誦讀課的課堂上要重點學習四個部分的內容:儒家著作、史學經典、諸子經典和文學經典作品。對每個版塊都要展開具體深入的學習,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
教學方法的選取一方面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學生情況的影響。國學經典對于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增強趣味性,同時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1.誦讀與講解相結合。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我國古代學者提出的重要讀書方法。誦讀可以讓學生熟悉經典,增強語感,為進一步地理解打下基礎。因此,在國學誦讀課上可以采用聽讀、個讀、齊讀、分組讀、自由讀、領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經典的理解。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僅僅只動嘴,如《弟子規(guī)》中談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只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心眼口并用,才能強化誦讀的效果。
在讀的基礎上,教師要開展講解活動。當教師深入地講解之后,應讓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深化理解。如,對于通過評述歷史事件或小故事進行說理的著作,可以學生復述故事的方法加深理解;對于哲理性較強的作品,可以辯論或演講的方式,深化理解。同時,在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可補充大量歷史或現代案例,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事件中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
2.延伸與方法相結合。
國學擁有宏大的知識體系,值得每個人一生學習。因此,國學誦讀課的教學既要注重短期效果,更要有終身的引導。課堂上應當對教學進行適當的延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fā)課下繼續(xù)探究的興趣;介紹更多典籍,引領學生課下閱讀;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論語》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觸經典,要有一定的方法,基礎的訓詁學知識必須具備,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少走或不走彎路。在國學誦讀課上,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出段落中的語言現象,豐富學生的積累,并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典籍的能力。不僅如此,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獲取知識。現代網絡信息量較大,引導學生上網查閱學習國學經典相關材料,既能收獲信息又能鍛煉學生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砷_設相關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解疑答難,開展交流互動,強化教學效果。
3.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大學生人格境界的提升要靠行動來表現。然而,誦讀課堂由于時間和環(huán)境的限制,行為的改變很難看到。課堂教學可以完成學生思想認知和情感陶冶方面的工作,道德意志的樹立和行為方式的形成要靠課余完成。大學生的課余活動較多,若在學生活動中滲透國學因素,則既能受到學生的喜愛,又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內化。學生比較喜歡的國學活動有古典作品誦讀、古典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另外,學生中自發(fā)形成的社團組織,如國畫社、書法社、武術社也能很好地傳承國學文化,增強國學技能。學校還可定期安排國學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邀請民間國學機構進校園,學習民間國學機構的教學經驗,提高國學教育質量。
[1]傅可.國學與大學生國學教育的實踐體系設計.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
[2]吳少偉,戴龐海.高校國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教育與職業(yè),2014(23).
[3]黃海艷.幼專院?!皣鴮W經典誦讀”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教育與職業(yè),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