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文
(河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論高校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教育途徑
孫小文
(河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當今社會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養(yǎng)。然而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必須了解其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并對其進行分析,采用合適的方法,以到達良好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感恩;缺失;措施;重要性
感恩(thanksgiving),這個詞在西方源于《圣經》,它的本意是信徒們對上帝恩賜的一種感激之情,后來引申為社會成員要常懷一顆寬容、感激與回報之心[1]123。在我們中國,感恩最初的意義是感懷恩德的心理傾向,具有十分濃厚的道德色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感恩是指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濃厚的感恩文化,從“投我以木桃,報之于瓊瑤”到“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古訓[2]84,還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等等,這些都表達了感恩的美好情懷。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其感恩意識會直接關系到我們民族的道德水準,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90后”一代邁入大學校門,他們中的許多人身上出現(xiàn)了感恩意識缺失、情感淡漠、自我意識膨脹等問題,這些現(xiàn)象應該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對這一代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更進一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當前德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一項任務。
1.1對父母及家人缺乏感恩之心
父母是每個人人生中最大的恩人。每個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時時刻刻享受著父母的愛,父母給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成人,因此每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心懷感恩是理所應當?shù)摹H欢?,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都是“90后”,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無論他們的家庭狀況怎么樣,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掌上明珠,這使他們養(yǎng)成了各種不良的習慣。大學生們都崇尚所謂的“個性解放”和“自由”,而對“知恩圖報”以及“百善孝為先”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缺乏學習和認識,因此經常出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現(xiàn)象。在“90”后大學生中,對父母缺乏孝心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認為父母的愛和對自己無私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shù)摹S械膶W生進入大學校門后,脫離了高中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擺脫了父母的嘮叨和監(jiān)管,從而過度享受所謂的“自由”, 在學業(yè)上不思進取,曠課、上網、談戀愛成為他們大學生活的必修課,沒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同時,一些大學生追求高消費,不停地向家里伸手要錢,甚至不要錢不打電話,打電話就是要錢,很少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很少體諒父母賺錢的辛苦,甚至有人認為父母養(yǎng)育自己是理所應當,并不懷有感激之情。如果一個人不能做到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那么就不會真心關愛其他人,更不會對社會做出貢獻。
1.2對資助和老師的教誨缺乏感恩之心
近年來,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每年都有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然而,很多學生在得到資助后,并沒有因此而刻苦學習回報學校、回報社會,還毫不感激。尤其在申請助學金的時候,很多人伸手申請,根本不想是否還有比自己更困難、更需要幫助的同學。一些家庭條件非常好的學生也來申請助學金,他們認為這些錢不要白不要。最讓人寒心的是,個別沒有獲得資助的學生竟然不分白天黑夜、不管老師是否休息,打電話或者發(fā)信息辱罵老師。他們認為給他們資助是理所應當,沒有獲得資助便是老師和學校虧欠他們的。學生的這種心態(tài)是極為可悲的。
現(xiàn)在有些大學生,見到老師連最起碼的禮貌都沒有,甚至對面走來都會低下頭裝作沒看見;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的存在,老師在講課,個別學生我行我素,睡覺、看手機、說話;學校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一切為了學生著想,可是學生似乎抓到了學校的軟肋,稍有不如意就滿腹牢騷,甚至采取過激行為,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誨毫無感激之情。
1.3對社會和他人缺乏感恩之心
每個社會人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階段,自身年齡尚小,心智不夠成熟,事事離不開他人的指引和幫助;大學畢業(yè),剛剛踏入社會,沒有工作經驗,更是要向前輩虛心請教。對于他人的幫助,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墒?,一些大學生毫無感恩之心。比如說,國家給大學生提供了助學貸款,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可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學生畢業(yè)后對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償還,甚至不惜自己進入誠信記錄“黑名單”;還有一些學生把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視為理所應當,不但不心存感恩,甚至還不愿讓他人知曉。
2.1家庭教育方面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說,許多中國的父母思想傳統(tǒng),認為對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很多父母自己在小時候吃過很多苦,生活環(huán)境不好,因此,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優(yōu)越的生活,對于孩子提出的種種要求都一一滿足,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生活無憂,他們任勞任怨,不圖回報。但這種“無私”的愛,讓許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學會感恩,甚至自私自利。
另外,許多中國的父母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即所謂的“重智輕德”。甚至有些父母自己本人也沒有感恩意識,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這些都造成了孩子感恩意識的缺乏。
2.2學校教育方面
在我們國家,雖然提倡學生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但是,我國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主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yè)率。因此,這使得學校過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過度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就顯得微不足道,更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另外,在高校中,專業(yè)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思想政治教師人員缺乏、地位不高,并且在工作上都是身兼數(shù)職,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使得高校的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嚴重不足,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嚴重削弱。
2.3社會環(huán)境方面
當今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良風氣,部分人強調金錢至上和物質方面的享受,金錢和利益的權衡、自私自利的貪婪都在蠶食著人們的良知,經濟關系、利益關系等充斥于人們之間的交流中,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則逐漸喪失,人際關系中的功利化成分逐漸占據上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風氣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非常大,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其價值觀的建立。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大學生群體,不利于其感恩意識的形成。
3.1加強家庭感恩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雖然在某些事情上,有的孩子和父母有不同的見解,甚至有分歧,但是父母的話對孩子仍然具有很強的“威力”, 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家長要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使其產生積極的作用。首先,讓孩子了解父母的不易和辛苦,感受到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讓孩子懂得感恩;其次,家長要轉變思想,不過分地溺愛孩子,要理性教育,不能一味地寵慣孩子;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為來教會孩子什么是感恩。
3.2學校發(fā)揮主導作用,營造良好氛圍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和“育人”,因此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理應成為學校的重要一環(huán)。所有教師都要有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寓感恩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感恩;學校感恩教育的重點在于營造感恩的氛圍,而其形式則可以豐富多樣、不拘一格。這樣,大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感恩意識會逐漸增強。
3.3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
人們常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它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是大學生感恩意識建立的基礎和保障。如今,我們經??梢詮牟煌緩娇吹礁魇礁鳂拥年P于感恩的宣傳,這表明人們對它的重視,也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感恩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大力倡導。主流媒體的宣傳、電視電影作品的引導等都會對大學生建立感恩意識提供滿滿的正能量。除此之外,福利性質的社會機構也可以向大學生開放,讓大學生走出校門,親身經歷相關的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到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服務等等,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在親身的體驗中仔細體會和品位。相信這樣的經歷會比說教式的課堂更發(fā)人深省。
4.1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必然需要
感恩,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當代人很好地理解并且代代相傳下去。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只有他們真正理解了感恩的精髓,認可了感恩的價值,才能發(fā)自內心地接受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4.2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在要求
如果一個人貪婪,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回報家人、回報社會,那么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感恩教育的實施,會引導大學生重新定位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重新定位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的關系。大學生只有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做好定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到在團體中與他人和諧相處,感恩他人之幫助,不吝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懷著感恩的心態(tài)面對父母、老師、同學和社會,才能配得上“祖國未來棟梁”的美譽。
4.3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通過感恩教育,喚起學生的感恩之心,使他們更加懂得感恩,能有效地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使大學生明確大學生涯的主要任務,努力加強自身的專業(yè)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走向社會后,更好地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產力,有效地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楊文忠)
[1] 張韓.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歸因及其培育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8(2).
[2] 李書省.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J].工作研究,2013(6).
Discussion on the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Relevant Education Methods
SUN Xiao-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Gratitude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it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talent today .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ut, the issue that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brough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education on gratitudein the day everyone try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reach a good effect.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causes of the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analyze it. Appropriate methods are necessary too.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lack; measures; importance
G641
A
1008–2093(2016)04–0032–03
2016-06-03
孫小文(1986―),女,山東聊城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