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敏芬,殷玉嬌
(江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英語言外構式研究述評
嚴敏芬,殷玉嬌
(江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如果將Perez的專著《言外行為與認知》作為言外行為與構式語法結合的開端,那么言外構式研究至今已有十五年。言外構式是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結合的產(chǎn)物,更確切地說是構式語法理論與言語行為理論的聯(lián)姻。梳理十五年來英語言外構式的發(fā)展,對發(fā)展語用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話題大有裨益,同時也有利于挖掘構式語法理論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科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
言外構式;理論;內(nèi)容;方法;建議
言外行為通常指間接言語行為(ISA),源于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后經(jīng)Searle、Sadock、Morgan、Leech、Sperber & Wilson等人的發(fā)展,成為語用學的經(jīng)典課題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末,言外行為研究出現(xiàn)了認知轉向。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于Thornburg & Panther和Panther & Thornburg建立了用于分析間接言語行為的言外場境認知模型(以下簡稱“場境理論”)。在場境理論的啟發(fā)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言外行為的規(guī)約化和構式化研究,言外構式研究應運而生。如果將Perez的專著《言外行為與認知》作為言外行為與構式語法結合的開端,那么言外構式研究至今已有十五年。梳理十五年來言外構式的發(fā)展,對發(fā)展語用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話題大有裨益,同時也有利于挖掘構式語法理論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科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結合國內(nèi)外對言外構式的研究,我們在對英語言外構式的定義、理論基礎、研究的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議。
1.英語言外構式的界定
言外構式的產(chǎn)生秉承Goldberg的構式語法思想,從言外行為與認知的關系入手,將言外行為理解為“形—義”的配對。Stefanowitsch則完全基于Goldberg對構式的界定,將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看作是構式,其語義形式?jīng)Q定對應的言外語力,并將間接言語行為定義為“形—義”的配對體,其成分不能從其他構式或英語語法中的一般性原則中嚴格推導出來。隨著構式語法研究的深入,一批西班牙學者在“詞匯—構式”模型中,發(fā)現(xiàn)言外構式是該模型第三層所要研究的對象,并將其定義為由固定成分和可變成分組成的,用來傳達特定言外之義的規(guī)約化序列。該定義為言外構式的語言參數(shù)的描寫提供了依據(jù)。為了尋找言外構式獲得言外之義的方法,Mendoza又進一步提出了劃分言外構式的三個標準,即組合性、固定性和意義表征。定義的界定有利于認清事物的本質,言外構式的界定,標志著言外構式已經(jīng)從一個概念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2.英語言外構式的理論基礎
言外構式的產(chǎn)生得益于Thornburg & Panther、Panther & Thornburg場境理論。場境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利用轉喻機制,通過識別間接表達中凸顯的部分(前段、中段和后段)激活整個表達式,從而達到對說者意圖的理解。然而,場境理論卻無法解釋言外之力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句子的細微差別及不同規(guī)約化程度。為解決這一問題,Panther & Thornburg對場境理論的操作進行了補充,提出了概念距離和轉喻鏈接的觀點,認為鏈接越多,概念距離越長,所需推理越多,規(guī)約化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此外,國內(nèi)學者也從不同方面對場境理論進行補充。其中,王寅指出,場境理論是基于線性認識,忽視了事件場境中要素之間的層級性,而分析也主要是對動態(tài)場境的分析,對于靜態(tài)場境卻論述不詳或未加考慮。為了彌補以上不足,王寅提出“事件域認知模型”的分析方法。用事件域中的某一子動作來表示整個事件域或來替代另一子動作,這就用一個言語行為表達了另一個言語行為。而陳香蘭指出,場境理論沒有特別關注轉喻思維在具體語境下操作的復雜性。為此,她將“語境”參數(shù)注入場境模式中,提出轉喻矩陣域觀。一個詞的激活意味著激活了一個矩陣域,在激活的矩陣域內(nèi)有多個同時被激活的認知次域,矩陣域中哪個次域最為凸顯是由認知背景、現(xiàn)時語境和個人語用因素影響。鄒春玲指出,場境理論指導原則過于宏觀、寬泛,而導致理論無法在語言操作的微觀層面上給出具體可行的方案。為了對言外轉喻的微觀操作作出說明,鄒春玲提出“屬性強加聯(lián)想模式”,即通過常規(guī)歸納,在目標域中找到一個屬性集合,通過泛因果操作,將其強加在源域上,再將強加后的源域與目標域整合,作為一個整體再次歸納因果屬性,最終指向整體目標域?;谵D喻的場境理論將說者的認知視為推理的核心,不僅避免了傳統(tǒng)推理的不足,而且為言外行為的規(guī)約化提供了認知手段。
Perez & Ruiz de Mendoza以指令類言外行為為例,對場境模型的可操作性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除了轉喻和場境外,推理還需包括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特征。Ruiz de Mendoza & Baicchi將言外場境看作是命題ICM,認為對言語行為的研究還應考慮到社會語用因素,包括權利關系、可選擇性、禮貌程度、原型性程度、損益程度等。修正后的場境模型不僅適用于指令類言語行為,而且對承諾類、表達類言語行為也有極強解釋力,具體表現(xiàn)在損益認知模型范圍的界定及操作指標的細化上。為了使語用因素更加有序地融入ICM中,Perez & Mendoza借鑒Sperber & Wilson的“互明”概念以及Leech損益語用等級(cost-benefit pragmatic scale),建立了損益認知模型,也稱高層次認知模型。該模型概括了不同種類的言外場境的語義要素,將Mendoza的禮貌規(guī)范發(fā)展成為Perez & Mendoza的益損認知模型。益損認知模型將原先的處理人際交際中的“滿足其他人的需要”發(fā)展成為文化層面的概念,即“文化上人們期待幫助他人,同時他們也期待不會付出太多代價”。損益認知模型強調規(guī)約和非規(guī)約結構都能表達不同的言外之義,彌補了僅依賴轉喻推理識解非規(guī)約表達式的不足,實現(xiàn)了“規(guī)約—非規(guī)約”的銜接,為言外構式的產(chǎn)生提供了認知基礎。
另外,“詞匯—構式”模型(LCM)的第三層是關于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的推理,以及通過規(guī)約語言表達產(chǎn)生言外之義的方式。言外之義是由轉喻激活情景認知模型產(chǎn)生,這一抽象模型根植于損益認知模型中的文化規(guī)約。言外之義是由語言機制來表達,這些語言機制能夠激活給定言外范疇認知模型的相關部分,且能在頻繁使用下規(guī)約化。LCM為理解言外構式的語義和語用行為提供解釋適切性的研究框架。
1.英語言外構式的規(guī)約化研究
基于LFH弱假設,間接言語行為實質上是未經(jīng)詳述的言外行為,而這允許在它們的語言實現(xiàn)中假定規(guī)約化漸變體的存在。認知語言學范圍內(nèi),Panther & Thornburg提出用場境理論來解釋言外行為,并提出了概念距離和轉喻鏈接的觀點,認為鏈接越多,概念距離越長,所需推理越多,規(guī)約化程度越低,反之亦然。但是,大多數(shù)有相似語力的表達式并不僅僅是基于場境“前”“核心”和“后”部分,同時在考察相同構式不同變體間的細微差別時,概念距離和轉喻鏈接的解釋力減弱。
言語行為的轉喻研究為構式研究間接言語行為的方法提供了參考。Stefanowitsch提出用構式的方法研究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他提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能被看做是構式,因為它們符合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他提出請求構式的一些語義,特別是形式部分不能從其組成部分或其他構式中嚴格預測出來。但是這項研究仍不能解釋相同構式不同變體間的細微差別。此外,這項研究也沒有考慮到請求構式的語用變量,而人們需要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來調整請求的表達式。
為了克服以上問題,Perez從構式的角度研究規(guī)約化,并提出編碼和推理是一個連續(xù)體。并在描述言外ICM時考慮到了語境變量如權利關系和損益等。為了解釋言外范疇表達式的細微不同,作者提出言外ICM和目標域中多個源域的轉喻操作。根據(jù)話語激活言外ICM參數(shù)的數(shù)量來決定表達式的規(guī)約化程度,數(shù)量越多,或是越接近本體,那么該表達式的規(guī)約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在這一研究中,構式由基礎構式和說明鏈接構成?;A構式是未經(jīng)詳述的結構,說明鏈接包含了表達式激活的言外ICM語用參數(shù),一個基礎構式可以有多個說明鏈接。依據(jù)基礎構式和說明鏈接(充分說明—部分說明—未加說明),可以處理ISAs在語言實現(xiàn)過程中的“編碼化—規(guī)約化—推理”問題。基于Perez的言外ICM,李秀娟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言外構式的特征、語用等級和加工機制。研究表明:言語行為類型具有原型性特征;在言外ICM中,若轉喻操作集中在本體中,則其規(guī)約性等級高。相反,源域越靠近外層ICM,其規(guī)約性程度越低;言外構式語用化過程中,某一表達式是字面意義還是話語意義是由其所激活的言語行為參數(shù)決定的,激活參數(shù)越多越靠近言語行為中心范疇,語用化程度越高,字面意義脫落,話語意義凸顯,反之亦然。
與Perez的觀點相似,Mendoza & Baicchi也支持編碼推理連續(xù)體的存在,不同的是他們將文化規(guī)范作為施加言語行為編碼程度的標準。規(guī)約化源于語境中構式激活情景認知模型相關部分的程度。此外,Baicchi & Ruiz de Mendoza也提出言外構式的典型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來自場境實例化的顯現(xiàn)程度及其與意圖意義識別的關系。這些方法為用構式方法研究言外行為提供了指南,構式可以通過規(guī)約化過程而固化,相反也受文化規(guī)約限制。
2.英語言外構式的語言實現(xiàn)研究
言外構式觀念的提出不僅受Goldberg的構式語法的影響,而且還與功能語言學、功能句法學的字面語力假設(LFH)有關。LFH分為強假設和弱假設兩種類型。LFH強假設認為語句本身具有語力,這種語力既可以來自顯性施為句,也可通過語句本身的句子類型(祈使句、問句或陳述句)獲得(如命令、詢問和陳述語力)。因而,只要一個句子的意義與字面意義不同,就稱為間接言語行為(ISA)。LFH弱假設則認為,每一種句子類型可與多種言外值相容,因此,表達言外之力可以結合顯性和隱性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顯性表達表示某一言外類型的本質特征,而隱性表達可以借助諸如禮貌、語境或說話者雙方的共有知識來識別話語的語力。雖然Risselada沒有明確指出構式一詞,但她將語言特性和言語行為類型的特征看作是一個配對體,是言外行為構式思想的體現(xiàn)。將言外之力與形式建立直接聯(lián)系,因而為言外構式語言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
與Risselada提出的顯性程度相似,Mendoza提出功能專門化,即一個表達式代表某一言語行為類型意義條件的能力,從而解釋言外行為產(chǎn)出的編碼漸變?nèi)骸?/p>
另外,由于LCM是基于用法的言外構式模型,其“吸納”和“提示”機制能夠協(xié)調LCM中各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因而ICM的多種意義語用因素可以作為重要的工具,解釋言外構式的認知動因以及從更大的語篇層面考察言外之義的語言實現(xiàn),包括指令類、承諾類和表達類言語行為的語言實現(xiàn),以及相關次類,如請求和乞求、Aux NP構式、X IS Y構式等。
Perez采用ICM中的語用因素闡釋言外行為的語義條件,提出言外構式包含一個形式詳述和一些語義條件。這在兩方面修正了Risselada和Mendoza的觀點,第一,擴展了言外構式的概念,認為言外構式包含一系列語言屬性如句子類型、詞匯成分、超音段屬性和超句結構。第二,以命題ICM的形式解釋言外構式的語義。Perez認為十項指令類和承諾類言語行為的意義條件組成ICMs,而語言機制能激活這些意義條件。然而,這項研究沒有給予這些程式以構式的地位,而是把它們看作是能激活言外認知模型中語義變量的形式部分,如命令句中的祈使句,請求句中的緩和語等。
詞匯—構式模式下,Mendoza & Baicchi和Baicchi & Mendoza基于言外行為的構式組成是由文化概括激發(fā)和限制的假設。言外之義的識解是由轉喻激活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的相關部分,因此言外場境在Mendoza和Baicchi的研究中被看做是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兩者的不同在于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包含了言外場境所沒有的文化規(guī)約,這些文化規(guī)約可由不同的語言機制實現(xiàn),如緩和策略。言外之義的產(chǎn)生是轉喻激活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在這一過程中,語境信息有助于表達式意義的識解,能通過轉喻激活“條件—結果”推理圖示為表達式提供隱性言外值。頻繁的使用使轉喻激活情景認知模型相關部分的表達式固化并產(chǎn)生高度詳述的構式。但他們在解釋言外之義的語言實現(xiàn)時,忽略了講話者能夠通過Langacker提出的認知識解過程,凸顯一種言語行為的某些成分。
為解決這一問題,Del Campo引入言語行為意義上的識解現(xiàn)象,她提出的言外構式是對Mendoza和Baicchi研究的一個細化,但又不僅僅是細化。她認為言外構式包含語言實現(xiàn)的詳述和組成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的一些語義條件。她采用LCM中言外描述的分析工具(損益認知模型),分析的言語行為是Mendoza & Baicchi對言語行為的分類。作者認為言外行為的語言實現(xiàn)是基于“詞匯—語法”資源,這些資源能夠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情況下,展示示例語義結構相關部分的示例潛能;這些構式實現(xiàn)能在完全編碼到不同程度的規(guī)約化間變動。在觀察表達言語行為的一系列構式的推理模式后,她為每一言語行為提出一個類屬結構。根據(jù)Langacker的識解,不同的語法形式表達不同的概念化方式。構式可以示例高層次情景認知模型的不同部分,邏輯上示例認知模型的不同部分會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構式實現(xiàn)。因此,類屬結構的每一規(guī)定都由多個構式實現(xiàn)。
3.英語言外構式的其他研究
除了以上相關研究,Mauri & Sanso基于200種語言考察了指令類構式出現(xiàn)的歷時過程。主要探討了三個過程:一是,詞匯資源成為命令和要求標記的語法化過程;二是,間接言語行為中的非指令形式作為指令性策略的同化過程;三是,各類非順從從句的構式化過程產(chǎn)生的新的指令策略。這些過程和階段的結果是基于合理的歷時和共時證據(jù)。在這些過程中,命令言語行為中執(zhí)行者的確定在非指令策略轉變?yōu)橹噶钚圆呗赃^程中有關鍵性的作用。相反,其他的歷時過程與以間接方式表達命令的普遍趨勢相連,即通過去掉指令類言語行為中的面子威脅成分。
Perez在詞匯構式模型下探討了言語行為動詞的表征與語法構式之間的互動。這一過程利用詞匯構式模型中詞匯模板來詳述言語行為動詞的語義和語用,并采用基于構式的方法研究言語行為動詞表征與所選擇的構式之間的兼容性。一方面,“詞匯—語法”包攝命題(subsumption)可由一些內(nèi)部限制制約,而這些內(nèi)部限制考慮到動詞句法和語義構型,并存在于對應的構式(致使移動構式、way構式、動結構式)的詞匯模板中。另一方面,詞匯謂詞整合進給定構式可由高層隱喻和轉喻映射解釋。其中,轉喻映射可被看作是原型構式擴展成構式家族中所包含的繼承連接的一類。
Hidemitsu Takahashi從多方面解釋英語中祈使句的功能、形式和語義。在論述祈使句的功能潛能和語義時沒有采用言外行為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參數(shù)和值來計量祈使語力的強弱并采用基于語料的方法。在論述祈使句的形式時,將祈使句看作是構式網(wǎng)中的一個構式,用構式語法來解釋復雜句子中祈使句的使用是否合適。復雜句子中的混合祈使句、條件句和讓步句可看作是構式間兼容性的結果或是欠缺構式兼容性。
Jucker指出沒有理想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言語行為,針對各種不同的研究問題,研究者們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言外構式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的是內(nèi)省式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過觀察、內(nèi)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對語言現(xiàn)象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然而,內(nèi)省法研究語言具有一些天然的缺陷,如主觀性太強,缺乏普遍的解釋力等。在言外構式語言實現(xiàn)的研究中,由于言外行為既要受到語境的限制,又沒有固定的表達式,所以很難依賴于機器化數(shù)據(jù)提取言語行為例句。然而這些問題并不是無法攻克的,一些學者嘗試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分析言外行為的語言實現(xiàn)。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是將語料庫看做是一種工具,用來證實、解釋某個以前已經(jīng)存在的語言理論。注重對文本進行大量的語法或語義標注,語料必須通過賦碼后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Perez采用多語料庫(電影劇本、雜志和BNC)的方法來描述言外ICM和語言實現(xiàn)方式,并基于直覺元語言分析執(zhí)行電腦索引。借鑒Dik功能語法所提供的豐富的術語分類能夠描述語言實現(xiàn)。從最初語料庫(電影劇本、雜志)確認可能的語言實現(xiàn)方式后,可以通過XKWIC檢索軟件從BNC語料中檢索具體語言形式的其他例句,然后再確認符合的語言實現(xiàn)表達式。Del Campo也采用了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基于COCA和BNC語料庫,首先,根據(jù)Mendoza & Baicchi對言語行為的分類,選出一種言語行為。其次,通過對多個日常情景的概括,為每一言語行為建立一個情景認知模型。然后,通過使用百科全書和字典,確立能夠表達言語行為的一系列言外構式,并從COCA和BNC語料庫中提取例句,最后對每一構式的特征和編碼程度進行分析。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在定義方面,較之于國外學者在詞匯構式模型下對言外構式的定義,國內(nèi)學者雖已注意到言外構式的存在,但并未對其進行定義。在研究范圍方面,雖然言外構式的研究數(shù)量增多,范圍變廣,研究對象也涵蓋了指令類言語行為、承諾類言語行為、表達類言語行為。但是言外構式研究多描寫而少歷時研究,已有研究中僅有Mauri & Sanso考察了指令類構式出現(xiàn)的歷時過程。在研究深度方面,有以下問題還需要深入挖掘:第一,間接言語行為的語用推理要考慮到社會語用因素,但是這些社會語用因素除了Perez & Mendoza已提出的,還有沒有其他的社會語用因素還有待考察。第二,學者對言外行為的研究僅限于用轉喻思維對間接言語行為進行語用推理,而未考慮到其他認知機制對間接言語行為識解的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對于言外構式的研究,多數(shù)學者采用了內(nèi)省法,極少學者采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近年來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在構式語法研究中取得了廣泛應用,言外構式研究是否也可以結合語料庫,且該如何結合有待于進一步考察。
鑒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我們認為今后的研究應朝著如下方向發(fā)展:在定義上,應在國外研究者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言外構式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定義。在研究范圍上,應擴展言外構式的研究范圍,重視引進吸收語言學的前沿理論(詞匯構式模型),將其指導、運用于言外構式的研究分析中。同時應重視將共時平面研究與歷時平面研究相結合,在進一步深入、細致地研究言外構式的同時將視角深入到歷時平面上的描述和解釋上。在研究深度上,應更加重視將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在呈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的同時能夠挖掘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深層原因。對于言外之義識解所用到的認知機制,除了轉喻思維外,還可進一步考察隱喻和意象圖式對言外之義識解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由于語料庫法的最大弊端在于它受研究者個人主觀判斷影響,那么未來研究應關注于該如何減少個人主觀判斷,建議借助檢索軟件或者語法模型識別并提取言外構式。
[1]Baicchi A,Ruiz De Mendoza F J.The cognitive grounding of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Lexical-Constructional Model[J].Textus online only,2010,(23).
[2]Baicchi A. Conceptual metonymy in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illocutionary meaning[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15,(13).
[3]Del Campo Martinez N.A Constructional Account of Advising:Construal Operations and Social Conventions[J].Atlantis:Revista de la Asociacion Espaiola de Estudios Anglo-Norteamericanos,2012,(34).
[4]Del Campo Martinez N. A lexical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requests[J].Revista de Linguistica y Lenguas Aplicadas,2011,(6).
[5]Del Campo Martinez N. 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the expression of illocutionary meaning:An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s performing the speech acts of requesting and begging[J].Revista espa·ola de linguistica aplicada,2011,(24).
[6]Del Campo Martinez N. Cognitive modeling in illocutionary meaning[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11,(9).
[7]Del Campo Martinez N.Construcciones ilocutivas en ingles: un estudio desde el punto de vista del Modelo Lexico Construccional[D].Universidad de La Rioja,2012.
[8]De Clerck B.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imperativ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Japanese imperatives[J].Functions of Language,2013,(20).
[9]Hernandez L P.Illocution and cognition: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M].Universidad de La Rioja,2001.
[10]Hernandez L P.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multiple source)-in-target metonymies,illocutionary ICMs,and specification links[J].Language & Communication,2013,(33).
[11]Hernandez L P,de Mendoza F J R. Grounding,semantic motivation,and conceptual interaction in indirect directive speech a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
[12]Hernandez L P,de Mendoza F J R. A Lexical-Constructional Model account of illocution[J].Vi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8).
[13]Hernandez L P.Saying something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constructional compatibility and constructional families[J].Revista espaiola de lingüística aplicada,2012,(25).
[14]Goldberg,Adel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1995.
[15]Mauri C,Sanso A. How directive constructions emerge:Grammaticalization,constructionalization,coopt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
[16]Ruiz de Mendoza F J,Masegosa A G. Cognitive Modeling:A linguistic perspective[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
[17]Ruiz de Mendoza F J,Baicchi A.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linguistic realization[J].Explorations in pragmatics:Linguistic, cognitive,and intercultural aspects,2007,(3).
[18]Ruiz de Mendoza F J.Entrenching Inferences in Implicational and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5,(11).
[19]Risselada R.Imperatives and other directive expressions in Latin.A study in the pragmatics of a dead language[M].Amsterdam:J.C.Gieben,1993.
[20]Takahashi H. Imperatives in concessive clauses:compatibility between constructions[J].Constructions,2008,(4).
[21]陳香蘭.間接言語行為的轉喻多域操作[J].外語學刊,2009,(3).
[22]侯建波.從詞匯到構式——LCM模式評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
[23]李秀娟.基于語料庫的言外構式的語用化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
[24]劉莉,鄒春玲.言外轉喻“屬性強加聯(lián)想”模式的合理性分析[J].外語學刊,2011,(6).
[25]梁君英.構式語法的新發(fā)展:語言的概括特質[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26]毛峻凌.從關聯(lián)理論看轉喻的語用闡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
責任編輯:李新紅
Literature Review on English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
YAN Min-fen,YIN Yu-jiao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If Perez’s “Illocutionary Act and Cognition” is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combining illocutionary act and construction grammar,this study has been 15 years.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Exactly speaking,it is the marriag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speech act theory. Reviewing the 15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lassic study of pragmatics. This is also helpful to work out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theory;content;method;suggestion
2016-04-11
嚴敏芬(1964-),女,江蘇張家港人,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語用學、認知語言學研究; 殷玉嬌(1990-),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
1004—5856(2016)12—0121—06
H31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