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寧
(福州大學 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
英國慈善監(jiān)督的模式選擇
吳嘉寧
(福州大學 法學院,福建 福州350116)
[摘要]英國慈善法歷經(jīng)四百年而逐漸完善,并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慈善監(jiān)督機構。文章采用歷史研究法從慈善委員會的歷史演進角度入手,探究英國慈善監(jiān)督機構對于正處在發(fā)展時期的我國慈善監(jiān)督事業(yè)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監(jiān)督機構;歷史脈絡;慈善事業(yè)法
一、英國慈善監(jiān)管機構的歷史演變
慈善一詞源自希臘語,意思是出于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捐款是其手段之一。慈善是文明社會中人們相互關心照顧的表現(xiàn)。慈善可以是個人或企業(yè)的利他行為,也可以由專業(yè)的慈善組織通過具體的項目實施。慈善的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慈善的情感基礎是博愛、憐憫與同情。
英國作為第一個制定慈善法的國家,其國內公益慈善事業(yè)十分興盛,這歸功于其厚重的慈善文化積淀以及獨具特色的慈善監(jiān)督機構。在英國,對于慈善事業(yè)的監(jiān)督權是屬于一個名為“英國慈善委員會”的機構。該機構又稱為“英格蘭與威爾士慈善委員會”,是由英國下議院根據(jù)1853年《慈善信托法》依法設立的,已持續(xù)存在了一百六十年。而“英國慈善委員會”的這個概念,是由伊麗莎白一世創(chuàng)造的。
英國慈善監(jiān)督機構經(jīng)歷了從地方性到全國性,從古代模式到近代模式的演變過程。
1.“羊吃人”催生地方性慈善委員會
英國慈善委員會的誕生要歸“功”于綿羊與圈地運動。14世紀的英國,養(yǎng)羊事業(yè)空前興盛,并為英國社會帶來了巨額的利潤。馬克思曾說過,“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面對養(yǎng)羊事業(yè)所帶來的高利益回報,英國貴族們自然是趨之若鶩,不惜使用暴力的手段剝奪農(nóng)民的田地并改造為牧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圈地運動”。這場運動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失地農(nóng)民的反彈,例如:1549年凱特兄弟領導農(nóng)民在諾??丝ぐl(fā)動起義,但最終這場起義被鎮(zhèn)壓,凱特兄弟也被處死;1607年發(fā)動起義的農(nóng)民起義者在一份聲明中說:“近來盛行的圈地,造成了窮人走投無路的結局?!笨梢?,流民與貧困問題成為了導致當時英國社會動蕩的根源。
同時,農(nóng)民因失去土地而變成了居無定所的“流民”,但都鐸王朝的統(tǒng)治者并不認為救濟流民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并將流民視為擾亂社會安定的罪犯進行嚴厲的懲處。因此,在中世紀對于流民的救濟主要是依靠民間力量進行救助,教會在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教會法院享有著對于慈善事務的管轄權。例如:英國議會曾頒布法令規(guī)定,治安法官在每年復活節(jié)時任命濟貧管理員,教區(qū)執(zhí)事和濟貧管理員共同負責貧民的濟貧工作,中世紀時期用于救濟流民的善款以民眾自愿捐贈為主,當時的商人們已經(jīng)開始出資設立早期的慈善組織。但是因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與國家的監(jiān)督,在當時的慈善組織中慈善資金被濫用是十分普遍的。
雖然早在伊麗莎白一世之前的英國君王就已經(jīng)陸續(xù)頒布了一些濟貧法令,但它們有的是針對某一地區(qū),有的是針對某一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英國的慈善困境。因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1601年總結先人制定濟貧法令的相關經(jīng)驗,并以此為基礎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慈善用益法》,又被稱為《伊麗莎白濟貧法》。就是在這部慈善法中,形成了英國慈善委員會的雛形。不過此時的慈善委員會不應冠以“英國慈善委員會”之名,因為它是地方性的,且受衡平法院的監(jiān)督,即對于慈善事業(yè)的管轄權由衡平法院、地方政府以及皇家檢察總長共同實施,而各地設立的慈善委員會僅是享有部分權能,從旁進行輔助。例如,誕生于15世紀的英國皇家檢察總長,其在1601年之前享有對損害慈善信托利益的訴訟請求權,但是隨著慈善委員會的出現(xiàn),皇家檢察總長關于違反慈善用益的部分訴訟請求權就轉移給了慈善委員會。
2.轉變:從地方性到全國性
這種監(jiān)督機構的格局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初,由于衡平法院和皇家檢察總長身負多項職能,因此隨著慈善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它們在慈善監(jiān)督上力度不足、效率低下等缺點也逐漸突顯出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根據(jù)一個負責調查慈善組織財產(chǎn)濫用情況的臨時皇家調查委員會所提交的報告,在1853年頒布了《慈善信托法》,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慈善委員會來取代之前的地方性慈善委員會,承擔起監(jiān)督全國所有慈善組織的職責。該委員會發(fā)現(xiàn)違反慈善信托的行為時首先要發(fā)布禁止性命令,只有當無法阻止該違法行為時,才會通過皇家檢察總長向衡平法院提起訴訟。這部法律的誕生象征著慈善監(jiān)管權開始從皇家檢察總長向衡平法院向英國慈善委員會轉移。這種格局持續(xù)了將近一百年,直到《1960年慈善法》的頒布才得以改變。
3.新生:現(xiàn)代英國慈善監(jiān)管模式
196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意頒布的《1960年慈善法》首次確定了英國慈善監(jiān)管機構的主要職能,開啟了現(xiàn)代英國慈善監(jiān)督模式:一是審核申請登記的信托是否是慈善組織;二是為慈善財產(chǎn)的處理提供咨詢或指令;三是使用近似原則變更慈善目的。該法的頒布意味著慈善委員會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權利,皇家檢察總長在這方面的權力已經(jīng)逐步走向衰弱,大多數(shù)訴訟開始由慈善委員會向法院直接提起。這一趨勢在隨后頒布的《1993年慈善法》《2006年慈善法》中得到進一步的加深。
2011年頒布的《慈善法》在之前的基礎上將1993年以來的慈善機構法案以及其他與此有關的法案進行了整合與完善,明確了現(xiàn)代慈善委員會的系統(tǒng)、職能、資金來源等,例如該法規(guī)定英國慈善組織應當擁有5~9名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委員會主席(即最高負責人)以及最少四名,最多不超過八名的委員。這些委員都是由部長任命,直接向英國議會負責。慈善委員會必須指定一名首席執(zhí)行官以及若干雇員,雇員們的服務條款以及工作條件由委員會決定,但需要經(jīng)過部長批準。由此可見,雖然慈善委員會無需向政府負責,但是仍由政府來為委員會的運行提供資金上的支持,部長有權決定委員們的薪金酬勞、養(yǎng)老待遇等,體現(xiàn)了英國政府在慈善事業(yè)監(jiān)督上的自由與制約兼顧的思想。
二、英國慈善委員會的監(jiān)督模式
英國慈善委員會作為一個獨立的、不受政治因素影響的、無需向內閣大臣負責的機構,以其特有的監(jiān)督機制承擔起對諸多慈善組織的監(jiān)督職責。英國慈善委員會監(jiān)督制度分為內部監(jiān)督機制和外部監(jiān)督機制兩個部分。外部監(jiān)督機制是英國慈善委員會行使監(jiān)督權的外在形式。英國慈善委員會的外部監(jiān)督機制主要包括注冊與扶助機制、財務監(jiān)督與調查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即自我監(jiān)督機制。
(一)注冊與扶助機制
慈善監(jiān)督的源頭是登記注冊,要管理數(shù)量龐大的慈善群體,就應該以此為切入點。因此,注冊登記就成為了整個英國慈善委員會行使監(jiān)督權的開始,同時也成為慈善委員會進行幫扶建議的前提條件。該機制始于18世紀末期,于19世紀初期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直到《1960年慈善法》的頒布,英國才建立起強制注冊體系。
登記注冊起到的是“濾網(wǎng)”作用,即在劃定了官方認證的慈善組織的門檻后,將符合條件的慈善組織納入了委員會的管理,一方面方便了組織管理,另一方面也優(yōu)化了國家資源的分配調控。慈善組織只有在登記注冊以后才可以取得慈善組織的資格,才能享受諸如免稅等優(yōu)惠政策,并且獲得慈善委員會指導。
慈善委員會的指導是指扶助建議機制,該機制脫胎于作為《1960年慈善法》制定基礎的“內森報告”,該報告認為應當賦予慈善委員會四項基本職權,其中之一就是建議權,即對受托人或相關人提出的慈善組織管理方面問題進行建議。扶助建議機制的出現(xiàn)彌補了慈善委員會不能直接干涉慈善組織內部事務的不足。慈善委員會的扶助建議分為以發(fā)布指導材料進行的普遍性指導和對于慈善組織的咨詢提出的針對性意見。英國慈善委員會的指導建議不僅包括組織的運營方式、工作計劃,同時還包括法律、人員分配等方面的問題。
然而,要通過注冊登記享受諸多優(yōu)待并非一個簡單的流程,英國慈善委員會需要對遞交申請的慈善組織進行多方面的審核,其中包括:審核慈善組織建立的宗旨與目的;確定慈善組織托管人的資質與資歷;檢驗慈善組織年收入是否達到注冊要求;審核該組織的名稱。同時,慈善組織并不是一經(jīng)注冊就永久存在的,為了防止善款被已不具備資質的慈善組織濫用,當一個組織已經(jīng)不再屬于慈善組織,或已經(jīng)不復存在,或不再運作時,慈善委員會就必須取消其資格,該行為的效力自取消之日起生效。
(二)財務監(jiān)督與調查機制
1.財務監(jiān)督。《1960年慈善法》僅規(guī)定慈善組織的受托人有義務保管財務,但并不需要對這些財產(chǎn)賬目進行審計或者將其提交給慈善委員會。對此,《1992年慈善修正法》對其進行了修改,要求慈善組織的受托人以一種被指定的形式保管財務賬目,準備年度報告并將其遞交慈善委員會,該報告將提供給公眾進行查閱。這項規(guī)定被納入《1993年慈善法》的第六部分,并于1996年3月1日開始生效。
由于慈善組織的年度報告是公眾以及捐贈者知情權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他們了解慈善組織資產(chǎn)水平、運營狀況以及活動細節(jié)的主要途徑,因此需要慈善組織每年都采用文字敘述和財務報告相結合的形式以說明慈善機構實施的活動。年度報告中應當涉及組織與管理結構、財務活動、資產(chǎn)負債,并且在報告的附注中還應通過以具體活動為主要報告對象的信息分析補充慈善組織相關活動的信息。
2.調查監(jiān)督。該項監(jiān)督機制可以在進行建議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或者財務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慈善組織可能存在某些問題,或者該組織的托管人出現(xiàn)較大問題時,對其進行調查,獲取證據(jù),以保障社會善款用在正確的地方。該機制脫胎于“內森報告”中認為應當賦予慈善委員會四項基本職權之一的監(jiān)督權。
慈善委員會對大型慈善組織會進行隨機抽查,對于中小型的慈善組織則是以群眾舉報為前提。當然,慈善委員會的調查權并不具有隨意性,要對某個慈善組織進行正式的調查需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首先,要確認某個慈善組織沒有按“正確、合理的”方式來經(jīng)營管理、采取行動;其次,對該慈善組織及其行為進行評估;最后,評估的結果顯示確有必要時,慈善委員會才會對該慈善組織展開正式的調查。調查的目的在于確保公眾所捐獻的善款以及慈善組織的資金能以高效、合理的方式投入使用,盡可能地避免資金被濫用。因此,在調查中,慈善委員會有權要求查閱相關的賬目、書面資料以及要求有關人士回答相應的問題。當委員會認為所需要的資料、文件有可能被轉移、篡改乃至刪除時,可申請搜查令,并由一名被授權委員會成員來對該慈善組織進行搜查。
對于慈善組織的調查可以由慈善委員會來進行,也可以委托其他有資質的人調查,在完成之后再向委員會報告。最終由慈善委員會決定是否公開此次調查的結果以及公開的方式。
(三)內部監(jiān)督機制
除了重視社會各界對于慈善組織的意見之外,英國慈善委員會也非常注重公眾對其工作的各種投訴。公眾的投訴主要涉及慈善委員會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處理問題的速度、有沒有歧視現(xiàn)象、管理程序是否清晰等相對小的問題。當問題無法通過內部程序得到解決時,擔任獨立審議員的Jodi Berg女士就會出面仲裁。Jodi Berg女士是一名職業(yè)律師,是解決糾紛的專家,是英國特許的仲裁員。她在1998年建立了獨立審議員辦公室(the ICR office),有一個專業(yè)性的團隊在協(xié)助其處理針對多個公共機構的投訴。
Jodi Berg女士在慈善委員會每個工作年度結束以后都會發(fā)表一份調查報告,公布這一年度中公眾對于慈善委員會的投訴以及處理結果,并且會針對個人糾錯或服務提升提出具體改進建議。Jodi Berg女士曾在2009-2010年度的報告中提到“我很高興記錄我所有的建議被接受”。
三、英國慈善監(jiān)督制度的借鑒
(一)中國慈善事業(yè)現(xiàn)狀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榮指出,中國慈善事業(yè)整體發(fā)展水平還處在起步階段,與英美等發(fā)達國家甚至印度、巴西等發(fā)展中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捐贈占GDP的比重來看,我國基本維持在0.01%,歐美國家基本在0.5%~2%左右。就每萬人擁有的非營利性、服務性的社會組織的數(shù)目而言,中國也相對較低,大約在4個左右,美國約為30多個,英國則為70多個。另外,從就業(yè)、第三部門占GDP的比重等來看,中國也相對較低,慈善還沒有在國民經(jīng)濟和提供社會服務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了大部分慈善組織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半官方的背景,再加上專業(yè)性人才的缺失,使得慈善事業(yè)的監(jiān)管機制存在著諸多問題。近年來,以中國紅十字會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曝光為導火索,全國各地相繼出現(xiàn)的“盧美美事件”、尚德門詐捐事件、格桑花假賬事件等,使慈善組織成為了眾矢之的,某些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慈善募捐無人響應的尷尬局面。
2013年5月20日至7月31日,人民網(wǎng)強國社區(qū)聯(lián)合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就民眾對慈善事業(yè)的態(tài)度展開《中國公民慈善態(tài)度調查》。調查顯示,個人經(jīng)濟實力的限制和民眾對慈善組織的不信任是影響參與度的主要原因,分別占受訪總人數(shù)的63.3%和53.3%。同時,中國社科院在2013年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也表明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與2012年相比再度下降。通過《中國公民慈善態(tài)度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僅28.5%的受訪者愿意幫助陌生人,而多達七成的受訪民眾表示僅愿意幫助親人、同事以及朋友,究其原因在于社會信任度的低下,民眾擔心遇到“假貧困,真詐騙”的情況,因此認為“還是幫助認識的人靠譜”。
總而言之,我國慈善事業(yè)目前有三大軟肋:即監(jiān)管不到位、社會信任缺失以及信息不透明。歸根結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監(jiān)管不到位。因為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所以才導致了慈善組織相關信息的不透明,并出現(xiàn)了諸如“郭美美事件”的慈善丑聞,使社會民眾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讓社會信任跌破及格線。
(二)中國慈善立法現(xiàn)狀
目前,我國關于慈善事業(yè)的立法主要有《紅十字法》《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兩部基本法律。在《紅十字法》中關于慈善監(jiān)督方面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第五條、第二十四條以及第二十五條,采用政府監(jiān)督與組織內部監(jiān)督并行的雙主體模式,即人民政府對紅十字會的活動以及經(jīng)費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督,同時紅十字會內部自行構建經(jīng)費審查監(jiān)督制度,并接受紅十字會理事會的監(jiān)督。而在《公益事業(yè)捐贈法》中則是將登記管理機關與業(yè)務管理機關分開規(guī)定,各級政府民政部門作為登記管理機關;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組織,是國務院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的業(yè)務主管單位。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是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的業(yè)務主管單位。
由此看出,我們現(xiàn)行的慈善監(jiān)督機制采用的是“登記管理機關”和“業(yè)務主管單位”的雙重主體,其中以民政部門為主。這就導致了我國監(jiān)督主體的分工不明確,在監(jiān)管的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部門銜接的“空隙”。同時,我國慈善組織在登記注冊時需要掛靠業(yè)務主管單位,而業(yè)務主管單位又是政府部門,這就導致了慈善組織以及慈善行為受政府主導,不具備足夠的獨立性。政府部門既負責主管又負責監(jiān)督,這也被學界所詬病。
除此之外,《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guī),《合同法》以及所得稅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也有不少與慈善事業(yè)有關的規(guī)定。同時,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政府先后出臺了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等方面的專門法規(guī),以繼2010年《江蘇省慈善事業(yè)促進條例》出臺后,2011年又有《寧波市慈善事業(yè)促進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慈善事業(yè)促進條例》《廣州市募捐條例》出臺,2012年《長沙市慈善事業(yè)促進條例》《上海市募捐條例》也公布實施。
(三)英國慈善監(jiān)督制度對中國的借鑒
英國作為最早頒布慈善法的國家,經(jīng)過四百多年的完善,現(xiàn)在的英國慈善監(jiān)督制度已自成體系。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各個監(jiān)督機制并非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形成了一套相輔相成的系統(tǒng),環(huán)環(huán)相扣,盡最大可能確保慈善組織的合法運行,以及慈善資產(chǎn)的合理運用。對于我國而言,英國的整個慈善監(jiān)督的機構及其監(jiān)督機制,都有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進一步完善慈善立法,實現(xiàn)信息透明化。我國關于規(guī)范慈善事業(yè)的立法與英國相比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在僅有《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和《紅十字會法》兩部法律,對于慈善監(jiān)督以及慈善信息披露方面相當乏力,因此加快慈善立法并完善其立法體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反觀英國,不僅慈善組織每年都要公布年度財務報告,就連履行監(jiān)督職責的慈善委員會也得向議會提交年度報告以及召開公眾年會聽取各方意見,充分確保了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fā)布的《2014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披露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年度透明度指數(shù)僅為44.10分,與2012年的透明度指數(shù)相比提高了1%,而該報告的滿分為100分。僅有28%的民眾對于慈善組織的信息公布情況感到“比較滿意”,民眾的不滿主要集中在許多慈善組織不披露或很少披露信息。以紅十字會系統(tǒng)為例,其在2014年度的透明指數(shù)僅為35.66分。所謂的“紅十字會系統(tǒng)”,不僅包括紅十字總會,還包括數(shù)千家的地方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總會這兩年的改革確實見到了一些成效,但是,地方紅十字會仍是處于觀望、等待狀態(tài),所以地方紅十字會的得分普遍較低,這也就拉低了整個紅十字會系統(tǒng)的得分。東莞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鼎就曾以“沒有硬件保障,信息公開難保證”拒絕公開相關的信息,成為網(wǎng)民抨擊的對象。并且,雖然大部分慈善組織已經(jīng)逐步開始公布信息,但是一般公布的都是募捐信息,而相關款項的去向問題卻依然成謎。國內的捐贈者無從知曉自己所捐的善款究竟流往何方,是否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被用于慈善目的。因此,我國可以像英國一樣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以及財務監(jiān)督機制,要求慈善組織每年都采用文字敘述和財務報告相結合的形式公開慈善機構實施的活動,這將是讓慈善組織重拾社會公信力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讓公眾恢復對其信任的關鍵。
其次,建立慈善監(jiān)管機構。我國在這方面可效仿英國,設立一個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的、專職監(jiān)管慈善組織的機構,在每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提交上一年度的工作報告。該報告應當包含其在這一年中職能的實施、一般職責的履行、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以及本年度事務的管理情況等,委員會應當通過適當?shù)姆绞綄蟾鎸姽_。除此之外,委員會還應在年度報告公布之日起的三個月之內以其認為合理的方式舉辦公開年會,旨在對報告的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為那些參加會議的人提供一個合適的機會,對報告中提到的有關事項向委員會提出問題。同時,委員會應在采取合理措施的情況下,以能夠最大程度引起公眾注意的方式將召開年會的消息通知給每一個登記注冊的慈善組織。委員會還要設置慈善委員會的自我監(jiān)督機制,聘請在社會上享有極高聲望的法律人士或業(yè)內人士擔任獨立審議員一職,其主要職責是針對群眾關于慈善委員會的投訴、意見進行整理,并向慈善委員會提出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1]Richard Fries.Charity Commission for England and Wal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t-for-Profit Law,2005,(2).
[2]耿淡如.英國圈地運動[J].歷史教學,1956,(12).
[3]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Ian w.Archer,The Pursuit of Stability:Social Relations in Elizabethan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Lipson,E,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vol,II)[M].London,1984.
[6]Alastair Hudson,Equity and Trusts,5th ed.,London:Routledge-Cavendish,2007.
[7]丁建定.中世紀晚期英國的濟貧法制度[J].南都學壇,2010,(5).
[8]Gareth Jones,History of the Law of Charity1532-182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9]William Holdsworth,A History of English Law,A.L.Goodhart &H.G.Hanburyeds,1966.
[10]解錕.英國慈善信托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1]Charities Act 2011 schedule 1 The Charity Commission,Membership 1 (1).
[12]Charities Act 2011 schedule 1 The Charity Commission ,Terms of appointment and remuneration.
[13]解錕.英國慈善組織監(jiān)管的法律架構及其反思[J].東方法學,2011,(6).
[14]Charities Act 2011, sections 34 Removal of charities from register (1).
[15]Th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Law and Practice Relation to Charitable Trusts (Cmnd.8710),HMSO,London,1952.
[16]理查德·愛德華茲,奈杰爾·斯托克韋爾.信托法與衡平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7]劉亞莉,張楠.英國慈善組織財務信息披露制度的啟示[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2,(5).
[18]Charities Act 2011 sections 52 Power to call for documents (1).
[19]吳玲.法律多元在西方歷史中的演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2).
[20]Charities Act 2011 sections 48 Power to obtain search warrant for purposes of inquiry.
[21]徐彤武.The Charity Commission and Regulation of Charities[EB/OL].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dfxx/zffzyj/200706/20070600057239.shtml#_ftn25.
[22]Annual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Complaints Reviewer For The Charity Commission 2009-2010.
責任編輯:魏樂嬌
The Pattern Choice of the UK Charity Supervision Agency
WU Jia-ning
(Fuzhou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116,China)
Abstract:With four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the “Charity Law of the UK” has gradually become maturity,with a supervision agency of unique features. With historical approach,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y agency is studi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s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supervision agency;historical line;the law of philanthropy
[中圖分類號]D956.1;DD9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11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3—0046—06
[作者簡介]吳嘉寧(1990-),男,福建羅源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