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細姣
(湖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
大學英語課堂“free talk”行動研究
——以某省屬院校英語專業(yè)大二課堂為例
李細姣
(湖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435002)
〔摘要〕本文探索在大學英語課堂開展free talk活動的有效途徑。筆者利用問卷調查、訪談、記錄課堂等手段進行行動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有效的free talk應包括準備-演示-提問-評價四個環(huán)節(jié),是一種有效的外語課堂教學手段。
〔關鍵詞〕free talk;行動研究;口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精讀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方面的能力。一些院校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利用英語課前10分鐘進行free talk活動。筆者通過與授課教師訪談及課堂觀摩,發(fā)現(xiàn)該活動未能解決大多數(shù)學生難以“開口”的問題,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部分學生未能積極參與進來,只是把free talk當成是一項作業(yè)去完成;二是學生自身口語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在使用英語時存在一定的外語焦慮(Foreign Language Anxiety)(Horwitz& Toung,2003),學生對自己沒信心,害怕說錯、出丑,在眾人面前開口用英文表達會感到十分緊張(張迅,2007);三是教師未能對此項教學手段進行規(guī)范指導及監(jiān)督。因此,在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能開口用英文表達的通常僅僅局限于幾個對口語自信、膽子較大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合理的,對整個班級學生英語的全面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由此看來是使用free talk的方法不恰當。
二、研究目的與思路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關注如何規(guī)范free talk活動,有效利用free talk環(huán)節(jié)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流利性、內容的邏輯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以實現(xiàn)free talk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
2、研究思路
(1)Free talk
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的free talk活動是在教學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的一種課堂交際活動,通過在臺上向教師及其他學生表述或演講自己的閱讀成果來實現(xiàn)。它是一種讓學生在課堂上鍛煉口語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讓學生在教師及其他同學的監(jiān)督下進行的活動。該活動可以靈活進行,可以是課前、課中或課后。具體時長通常在10分鐘左右。該活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內容準備階段,臺上演示階段,學生提問階段,師生評價階段(王小簡,2008)。有效利用free talk教學手段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獲得教師的指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每位學生的口語。因此,筆者以為free talk活動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口語表達中積極性差、信心不足及指導不夠三個問題,它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
(2)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源于美國,后由John Collier(1945)首次提出這個概念。就其定義而言,眾說紛紜。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師參與科研的方法,是以實踐為取向的課堂教學研究(王薔,2002:4)。
行動研究是指“教師針對自己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和不斷的反思,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確定和采取措施去解決這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觀察和分析數(shù)據,分析和評價效果,繼而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問題,使教學研究呈現(xiàn)螺旋狀持續(xù)發(fā)展下去,達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王薔,2002:4-5)。它旨在解決實際教學中的一個具體的問題,從而促進教學效果。
教學行動研究作為一個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發(fā)展的過程,包括計劃、觀察、分析、反思等環(huán)節(jié)。McNiff(1988)把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描述為五個具體步驟(王薔,2002):
第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感受,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步,提出方法: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第三步,制定方案:制定實施教學方案,以其解決問題。
第四步,收集、分析數(shù)據:收集數(shù)據對實際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第五步,反思:反思方案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新的教學問題,為下一輪的研究做準備。
McNiff(1988)指出行動研究具有參與性、合作性、系統(tǒng)性及實驗性四個特征。它使得教師能夠與研究人員一起參與到實際的研究當中,通過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為實驗對象,展開系統(tǒng)的、公開化的研究(王薔,2002:14)。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教學行動研究重在能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是一種切合實際、實用性高的研究方法。它不僅能提升教師專業(yè)自主性,而且能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利用行動研究法來探索free talk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實用性及有效性是非常適合的。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某省屬師范院校英語專業(yè)二年級某行政班25名學生。該班學生每周有一到兩名學生在綜合英語課前進行free talk。此環(huán)節(jié)為學院所要求,內容為教師自由安排。該班學生于暑假期間閱讀外文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學生可選其中任意章節(jié)作為個人free talk的內容,并向教師及全班同學展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全班學生的問卷調查、訪談、課堂觀摩(附件一)、課后反饋(附件二)的方式開展研究。問卷采取個別問卷(附件三)與集體問卷(附件四)兩種方式,即對進行了free talk的5名學生進行個人問卷調查,有效問卷5份;對全班25名學生進行了一般性綜合問卷調查,有效問卷25份。同時,對授課教師及學生進行訪談,即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優(yōu)、中、差,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對3名學生進行訪談并錄音;該授課教師亦為此班班主任,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習慣、學習積極性等較了解。
四、步驟與分析
1、發(fā)現(xiàn)問題
Free talk是一種口語訓練的形式。大學精讀課程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在與所研究班級授課教師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目前該班大部分學生普遍上都存在難開口的問題。為此,學院要求教師將精讀課前的10分鐘充分利用起來,開展free talk教學活動來鍛煉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方面的能力。隨后,筆者隨機選擇了該校英語專業(yè)大二某班級2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于2015年11月23日進入該班級的大學英語課堂,進行實地觀察。
通過課堂觀摩并結合教師訪談,筆者了解到,學院及教師要求進行free talk活動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然而,在實際口語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演講者草草準備,演講過程中英語表達不連貫,演講內容結構模糊,缺乏邏輯性。臺下的聽眾根本不認真聽,低頭干自己的事情,教師也未進行干預。這樣下來,非但聽者學不到東西,浪費了時間,演講者也是如此。最后,free talk教學手段無法有效利用起來,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能由此得到提高,free talk的作用沒能達到學校和教師的預期效果。
2、提出方法,制定方案
基于上述調查分析,筆者制定了如下行動方案,就free talk內容準備,臺上演示,提問以及評價四大步驟提出明確建議,還包括采取各步驟的理論依據。
(1)內容準備
第一步,從Pride And Prejudice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同時其他同學也可能會感興趣的章節(jié)作為演講內容。 之所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及其他同學可能感興趣的材料,是因為這樣容易保持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較好地參與到課堂(王云海等,2006)。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肖川,1998;詹朋朋,2001)。語言的習得與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密切相關。學習者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才能促進語言習得(曹巧珍,郭浩儒,2005)。因此,讓free talk演講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是為了讓其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建構,以促進語言吸收量。此外,如果學生對某個話題感興趣的話,其“情感過濾”會隨之降低,學生會自然而樂意地關注和使用正確語言形式來表達真實的意義(孫倚娜,2003)。故而,選擇感興趣的章節(jié)作為演講材料還可以降低“情感過濾”,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及積極性。
第二步,按照老師的建議及要求制作PPT。PPT必須涵蓋以下內容:key words/phrases 以及two questions。除此之外,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根據章節(jié)不同特點增加圖片或重要信息以幫助聽眾更好理解。
彭青龍(2000)指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是僅僅作為旁觀者,而不加以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指導,尤其是方法論上的指導可以促成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飛躍。因此,教師對speaker提出建議并進行適當?shù)闹笇W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是有促進作用的。另外,多媒體教學能夠創(chuàng)造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效果,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袁笠菱,2005)?!翱衫斫庑暂斎?comprehensible input)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它指的是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應該是可以理解的語言材料”(豐國欣,2009)。學生利用制作PPT,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較好地吸引聽眾的注意,有助于聽眾對語言材料的理解,促進“可理解性輸入”。因為語言輸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可能被理解,從而被吸收(詹朋朋,2001)。
第三步,按照老師的建議,主要把其中難詞改成易詞,把長難句改成簡單容易理解的句子。熟讀演講內容,保證上臺脫稿。
把其中難詞改成易詞,是為了能保證“可理解性輸入”,同時能促進speaker積極學習目的語。Free talk內容的寫作過程是的學習者充分注意語言形式,確保學習者能從語言中獲得足夠的語言吸收,因為語言輸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可能被理解,從而被吸收(詹朋朋,2001;孫倚娜,2003)。
(2)臺上演講
臺上演講時,speaker要注意:一是發(fā)音要標準,盡量讓聽眾聽得懂;二是聲音響亮,以保證美味聽者都能聽得見;三是語速適中,使得聽眾能跟得上speaker的速度;四是舉止得當,與聽者進行眼神交流。這樣學生才能更愿意聽,也更容易聽懂,從而保證聽眾的“可理解性輸入”。
(3)提問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更有效地鍛煉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speaker要設置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設計要求:第一個為封閉式問題,即與原文相關,聽眾根據free talk內容獲得,答案唯一;第二個為開放式問題,聯(lián)系社會生活,可允許有多種答案。封閉式問題旨在“預熱”和調動學生積極性,開放式問題旨在讓學生進行更深度的交流。這兩種問題的結合有利于學生獲得語言交際能力,促進口語課堂教學(彭青龍,2000)。
(4)聽眾的任務——評價
Speaker演講結束后,聽眾(包括學生和教師)對其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打分。由學生自主發(fā)言及教師點人回答兩種方式進行。最后,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Swain(1985)的“可理解性假說”倡導,如果“有外在壓力的輸出”的機會,而不是任何其他種的輸出機會,語言習得就會加快和增強。(彭青龍,2000)因此,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為了能回答出所設置的兩個問題,會選擇認真地聽speaker的演講,從而有利于free talk的有效進行。
綜上可知,此次行動研究中實踐的free talk是以輸入為基礎的輸出。在保證大量輸入的基礎上進行可理解輸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客服恐懼心理,增強信心,提高口語,促進口語教學(孫艷,王大偉,2003)。
3、收集、分析數(shù)據
采用新的free talk方案后,同學們的表現(xiàn)都有很大進步。
首先,每個speaker都能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章節(jié),按照教師的建議及要求完成PPT制作,除了設計key words及two questions外,還能夠自主增加characters及story line等內容的設計與介紹,不再向以前一樣只是把個別生單詞寫在黑板上。此外,speaker采用容易理解的的詞句進行free talk,因此臺下學生都能抬頭關注PPT及speaker的演講。有24名學生(96%)表示,對于free talk中要求的要點提示及問題設置,不難準備。且有2名學生表示該環(huán)節(jié)非常有必要。僅1名學生覺得此項要求有點困難。
其次,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做到發(fā)音要標準,聲音響亮,語速適中,舉止得當,與聽者進行眼神交流。也有學生未能全部做到以上五點。采用新方案進行free talk的4名學生(另外一名采用舊方式)具體表現(xiàn)如下:第一名學生在與聽眾眼神交流上需提高,但在PPT中增加了characters及story line;第二名學生語速偏快,但對人物的簡單介紹很齊全,聲音洪亮,與學生眼神交流;第三名學生綜合表現(xiàn)很好,教師與學生都評價“You did much better than before”;第四名學生表現(xiàn)也很好,還自主增加了free talk的summary的環(huán)節(jié)。問卷結果顯示,4名學生(16%)能完全聽懂free talk內容;20名學生(80%)聽懂了大部分;1名學生(4%)聽懂了一半;沒有學生幾乎聽不懂或完全聽不懂。
再次,提問環(huán)節(jié)較之前增加了一個開放式問題。聽眾通過speaker的演講內容來回答第一個封閉式問題,然后聯(lián)系個人實際回答第二個開放式問題。從問卷可知,學生聽完演講后,所有學生都能回答問題。其中12名學生(48%)能回答兩個問題,12名學生能回答第一個問題,1名學生該題未做解答(可能因為遺忘,因為對其他題目回答很認真)。并且,以前此環(huán)節(jié)未見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新的free talk方案實施后,出現(xiàn)了兩名學生主動舉手搶答問題的現(xiàn)象。
然后,在聽眾評價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的學生能獨立地、不重復地給予評價,他們的評價涉及到了speaker的語音、語調、語速、流暢度、肢體語言、眼神交流、PPT制作等方方面面。最后教師再進行補充或總結。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此環(huán)節(jié)的氛圍與其說是評價不如說是交流更為貼切。學生表示在free talk活動中有多方面鍛煉,有17名學生(68%)表示自己在口語方面的提高最大,另有一名學生說到自己鍛煉最大的是自信心。另外,有23名學生(92%)喜歡free talk,1名學生(4%)沒感覺(因為有時聽不太清楚),1名(4%)不喜歡(因為準備起來麻煩)。
最后,從與學生的訪談得知,他們對于free talk的新方案多是支持的,因為他們更清楚應該如何做free talk,并且更能明白speaker所演講的內容,做一名積極的聽眾。而資優(yōu)生表示新方案對于他個人來說沒有太大作用,因為speaker的英語口語及個人當天的狀態(tài)是影響他能否認真聽的主要因素。該授課教師亦為該班班主任,從與她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學生們在free talk中的表現(xiàn)較之前有明顯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整個流程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學生知道該如何進行free talk活動,同時也不乏新意,因為學生有空間進行個人設計的創(chuàng)新;二是兩個問題設計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散思維;三是學生們能更全面的評價speaker。
2、反思
此次研究歷時一個多月,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摩,筆者對學生在實施新的free talk方案前后表現(xiàn)及心理狀態(tài)有了一定了解。該方案對學生的作用是積極肯定的,而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幫助相對較小,因為對于他們來說free talk環(huán)節(jié)很容易,有的學生提到自己只花了半小時時間來準備。因此,下一輪的free talk行動研究可以對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英語表達更流暢、準確的學生講新聞故事等。
五、結語
Long&Porter(1985)指出,學生參與課堂交際活動對口語能力的提高起積極作用,并且學生參與演講、辯論等課堂活動可以增加語言練習的機會,提高談話質量,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Ellis(1994;1997)也論證了演講等活動可以增加“輸入”和“輸出”的機會,從而增強語言交際能力的習得。通過收集到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筆者所做的free talk的行動研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此次行動研究告訴我們有效的free talk可以成為學生們喜愛的一種口語訓練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散思維,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4.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Long,M.&P.Porter. Group work, 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ESOL Quarterly, 1985,26:27-56.
[4]曹巧珍,郭浩儒.“值日生報告”行動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04):50-53.
[5]豐國欣.監(jiān)控模型評析[J].外語教學,2007,(06):49-53.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彭青龍.思辨與創(chuàng)新——口語課堂上的演講、辯論初探[J].外語界,2000,(02):39-44.
[8]孫倚娜.認知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3,(03):20-25.
[9]孫艷,王大偉.輸入與輸出對口語發(fā)展的影響——兩者教學效果的對照與研究[J].外語界,2003,(03):31-35+62.
[10]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王國紅)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簡介]李細姣,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4733(2016)04- 0130- 04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