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宇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21)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備考錄》科舉詞匯考釋
王中宇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21)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是一部搜羅宏富、訓釋精當?shù)目谡Z詞匯著作,對200余種唐宋史料筆記中出現(xiàn)的新詞新義進行考釋探討,后附九十一條“語辭備考錄”。對“語辭備考錄”中“打冒氉”“魁”“藍羅”“藍縷”“襕縷”“燒尾”“無籍”“精切”8個詞進行考釋。
唐宋筆記;詞語考釋;語辭備考錄;科舉詞匯
王锳先生《唐宋筆記語辭匯釋》是一部研究唐宋史料筆記詞匯的訓詁著作,全書所收詞語標目總計三百,附目一百四十五,分列三百五十條,備考詞語詞條共九十一條?!短扑喂P記語辭匯釋》主要研究唐宋兩代的口語詞匯,這對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漢語詞匯研究都有重大的語言學價值?!短扑喂P記語辭匯釋》的語料來源是口語化程度高的唐宋的筆記小說,相對于正史和韻文材料而言,筆記小說不受政治和文體的限制,所以保留了當時大量的口語詞匯。學者舒萍評價此書“解釋貼切而有新意,釋義舉例都有一定的法文字洗煉,要言不煩?!保?](P12—14)
王锳先生在前言中體例說明的第八條提到“后附‘語辭備考錄',所列者約有三種情況:一是略見端倪尚難確指的,一是筆記中單例孤證而尚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一是可以幫助探討、說明語源的?!保?](P7)“語辭備考錄”所收錄九十一個未考釋的詞條,為后世學者提供了研究的線索。例如,側重于《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備考錄中詞匯的語源追溯和流變分析的研究,如蔣宗許[3]對備考錄中的疑難詞匯進行探源釋義,重點考釋出著、緊縣、望縣、頹然等4個詞匯。蔣宗許和劉云生[4]《<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備考錄>雜考》,對備考錄中的14個詞匯進行了集中考釋,包括餐、抄、出著、合作、緊縣、望縣、郎、鹵莽、沙塊、沙、上公、頹然、聞、鬧藍。還有郭作飛[5]《唐宋筆記語辭札記——讀<唐宋筆記語辭匯釋·語辭備考錄>》,對唐宋筆記中的“挨”“媼”二詞進行歷時描寫和詞匯考釋。郭作飛、周紅苓[6]合作發(fā)表《唐宋筆記疑難語詞考釋》,對“疾路”“拒地”“溫羝”3個詞進行了考辯。著重于《唐宋筆記語辭匯釋》述評的學者只有袁本良《<唐宋筆記語辭匯釋>研究特色述略》[7]一文,對王锳先生《唐宋筆記語辭匯釋》的詞匯考釋方法進行了總結。
綜上所述,《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的備考錄詞匯總計97個詞匯,王锳先生共立91個條目。經(jīng)過后代學者考釋的有“餐”“抄”“出著”“合作”“緊縣”“望縣”“郎”“鹵莽”“沙塊”“沙”“上公”“頹然”“聞”“鬧藍”“挨”“媼”“疾路”“拒地”“溫羝”共19個詞,基于《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的備考錄詞匯仍有研究的空間和價值。本文對“打冒氉”“精切”“魁”“藍羅”“藍縷”“襕縷”“燒尾”“無籍”等8個科舉詞追溯詞源,分析流變。
(一)打冒氉
《太平廣記》卷一七八《總舒進士科》引《國史補》:“不捷而醉飽,謂之打冒氉。”[2](P16)
按:“打冒氉”不解其意?!稘h語大詞典》未收入該詞條,僅收入“毷氉”一詞,并將其釋為:“煩惱,郁悶。”[8](P1014)《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錄“冒慘”一詞,“就是‘毷氉',煩悶的意思?!保?](P231)蔣禮鴻認為,“懆”可以寫成“慘”,“冒懆”“毷氉”為同一個詞不同寫法?!对娫~曲小說語辭大典》將其釋為:“眊矂亦作毷氉?!保?0](P399)引例為宋蘇軾《浣溪沙·和前韻》:“遷客不應常眊矂,使君為出小嬋娟?!薄懊啊薄皻省薄氨g”三者通用。冒的本義為帽子?!墩f文》:“冒,冡而前也?!薄皻省痹凇都崱分校骸皻?,莫報切,去號明?!薄氨g”本義為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墩f文》:“目少精也。從目,毛聲。”段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由“同諧聲必同部”可知,“冒”“毷”“眊”三者同源,“冒”和“毷”從“冒”得聲,“毷”和“眊”從“毛”得聲,“冒”和“毛”又古音同?!懊啊惫琶饔?,“眊”古明蕭。[11](P160)二字同陰聲韻,互為旁轉(zhuǎn)。“氉”本義毛健,《玉篇》:“蘇到切,音燥。毛也。一曰毛健?!薄皻省焙汀皻住睆摹懊钡寐?,同韻。
“毷氉”“冒氉”“冒矂”“眊矂”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是迭韻連綿詞,有精神不振作、不清醒的意思。后世文獻亦有例證:
例1:唐·韋莊《買酒不得》詩:“停尊待爾怪來遲,手挈空瓶毷氉歸。滿面春愁消不得,更看溪鷺寂寥飛?!?/p>
例2:宋·楊萬里《不睡》詩:“眊矂渾如病酒初,冬烘又似酒醒余?!?/p>
例3:明·湯顯祖《紫簫記·及第》:“笑從前,笑從前,文章幾篇。高頭院,高頭院,毷氉打遍。”
例1詩中的“毷氉”指一種煩躁的情緒。頷聯(lián)中的“毷氉歸”和頸聯(lián)中的“寂寥飛”形成互文,“寂寥”為一種消極的情緒,故“毷氉”也應該一種難以消遣的情緒。例2中“眊矂”和“冬烘”對文,“冬烘”是頭腦不清醒、糊涂的意思,源于五代王定?!短妻浴肪戆恕墩`放》:“鄭侍郎薰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后。時徐方未寧,志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恩日,從容問及廟院。標,寒畯也,未嘗有廟院。熏始大悟,塞默而已。尋為無名子所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12](P57)意思是主考官鄭薫主持考試,誤認顏標為魯公(顏真卿)的后代,將他取為狀元。由“冬烘”可推測“眊矂”的語義色彩與其相同,指煩躁的情緒。例3從詩文意境分析,“毷氉”是形容詞,用以表達人物內(nèi)心空落落的郁悶情緒。
“打冒氉”可釋為消除煩悶的意思?!短妻浴肪硪弧妒鲞M士下篇》:“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12](P3)《唐語林校證》卷二《政事下》:“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13](P186)《文獻通考》卷二十九《選舉考二》:“不捷而醉飽謂之打眊矂。”[14]文中的“捷”是及第的意思。唐代及第舉人須參加“題名會”和“曲江會”相互慶賀,不及第的舉子參加這類宴會是為了排解心中苦悶,故落第者赴宴稱為“打毷氉”。趙亞芳認為:“‘打毷氉'指唐時舉子落選而醉飽,‘毷氉'義為煩悶,‘打'義為吃、飲?!保?5]此處可借鑒,不及第的舉子通過喝悶酒來排解心中的煩悶。
(二)魁
《云溪友議》卷一:“翌日于球場內(nèi)犒勞,駕車老牛筋皮為炙,狀瘤魁之臠?!毙∽肿⒃疲骸翱?,酒樽也,盛一斗二升,多以梄槐榴為之,或銅制也?!卑础墩f文》十四篇上:“魁,羹斗也。”即今湯勺之類,指酒樽當系后起用法。[2](P261)
按:“魁”此解甚是。“魁”的本義是羹斗,食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榆》:“十年之后,魁、椀、瓶、榼、器皿,無所不任?!焙笤~義用途擴大,對象轉(zhuǎn)移為酒器。宋黃庭堅《謝楊景仁承事送惠酒器》:“楊君喜我梨花盞,卻念初無注酒魁?!币虮玖x羹斗的形狀似頭部,喻指頭部。《太平廣記》卷四五九引五代范資《玉堂閑話·朱漢賓》:“有大蛇……其魁可大如五斗器,雙目如電?!睆暮诵牧x“頭”射線引申為“大”,唐柳宗元《牛賦》:“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庇謴暮诵牧x“頭”引申“第一”義。宋周密《癸辛雜識后集·太學文變》:“淳佑田辰,徐霖以書學魁南省?!保?6](P34)又在核心義“頭”引申“主帥、統(tǒng)帥”義,清魏源《圣武記》卷八:“有船十七,自為一隊,為牽所誘殺,而其黨張阿治復魁其眾,號新興幫?!币陨暇褪恰翱钡牧x項主干源流,那“瘤魁”中的“魁”語境義應為楢槐瘤制的酒樽。
《漢語大詞典》解釋“瘤魁”為:“模擬其形的以楢槐瘤制的酒樽。或有銅鑄制品?!保?](P349)楢槐榴,樹名?!皹A槐瘤”中的“槐”與“瘤魁”中的“魁”是通假字?!稘h語大詞典》將“魁”釋為:‘亦作櫆'又釋‘櫆'為湯匙?!保?](P463)那文中“狀瘤魁之臠”就是形狀像酒樽的肉塊。此事又記載于《唐語林校證》卷四《豪爽》:“李相紳督大梁日,聞鎮(zhèn)海軍進健卒四人……翌日,于球場內(nèi)犒勞,以老牛筋皮為炙,狀瘤魁之臠?!保?3](P337)這段話主要講述李紳去鎮(zhèn)守大梁時,將老牛筋皮加工成槐瘤形狀的肉片,用來探試勇士的膽識,選拔軍事人才,故有“壯兒過大梁,如上龍門也?!?/p>
(三)藍羅、藍縷、襕縷
《大唐新語》卷十記唐初吏部典選,課其書判,“后日月淹久,選人滋多,案牘淺近,不足為準。乃采經(jīng)籍古義以為問目。其后官員不充,選人益眾,乃征僻書隱義以試之,惟懼選人之能知也。遒麗者號為高等,拙弱者號為藍羅?!薄度蔟S隨筆》卷十“唐書判”條:“唐詮選擇人之法有四……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得謂之藍縷。”《蘇氏演義》卷上:“拉颯者,與龍鐘、襤縷之義略同?!保?](P262)
按:“藍羅”“藍縷”“襕縷”難解。《說文》:“藍,染青草也?!北玖x為可做染料的含有藍汁的植物,《荀子勸學》:“青出之于藍,而青于藍?!薄稘h語大詞典》將“藍”釋為“藍,通‘襕'”[8](P349),將“襕”又釋為:“無緣飾的破舊短衣?!斗窖浴返谒模骸n謂之襤;無緣之衣謂之襤。'郭璞注:‘袛裯,弊衣,亦謂襤褸?!保?](P145)“羅”的本義為“網(wǎng)”,《說文》:“羅,以絲罟鳥也?!焙笠隇椤跋∈瓒p軟的絲織品”,如《楚辭·招魂》:“蒻阿拂壁,羅幬張些?!?/p>
“藍羅”“藍縷”“襕縷”的意思就不難解釋,本義都為破爛的服飾。
例4:五代和凝《河滿子》:“卻愛藍羅裙子,羨他長束纖腰?!?/p>
例5:《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例6:《鐵圍山叢談·卷三》:末見一人,窮悴藍縷,坐諸肆后。試訪,曰:“浙人陳彥也?!?/p>
例4中“藍羅裙子”的意思是破爛的裙子。例5中“篳路”“藍縷”并列式成語,“篳路”,柴車?!八{縷”,敝衣。例6中的“藍縷”亦為破舊的衣服。因此,在“破爛的衣服”的義項上,“藍羅”“藍縷”“襕縷”三者詞義相同。
但后來“藍羅”“藍縷”詞義的對象由“衣服、服飾”轉(zhuǎn)指“學識、才能”,由衣服的破爛轉(zhuǎn)喻學識的淺陋,從具體的來源域投射到另一個抽象的目標域。此義項見于《新唐書》卷四十五《選舉下》:“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17]《文獻通考》卷三十七《選舉考十》:“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保?4]由文意可知,唐代禮部省試及第的舉人,還須通過吏部的銓選考試,方可釋褐試當官,“身”“言”“書”“判”為吏部考試選材的標準。吏部“試判登科”中將“試判”登科的選人分為兩科,一為“宏詞科”,一為“拔萃科”。凡是選人對政務分析遒麗者都稱為“入等”或“高等”。相反,考試拙劣者都稱為“藍縷”或“藍羅”。
(四)燒尾
《封氏聞見記》卷五:“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說者謂虎變?yōu)槿宋┪膊换殲榉俪?,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云燒尾。”又《唐語林》:“中宗時,兵部尚書韋嗣立新入三品,侍郎趙彥昭假金紫,吏部侍郎崔湜復舊官。上命燒尾,令于興慶池設食?!保?](P267)
按:“燒尾”難解。《漢語大詞典》對“燒尾”解釋義項之一為“唐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贝擞梅ǘ嘁娪谡肺墨I中,《舊唐書》卷八十八《蘇瑰傳》:“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名為‘燒尾'。瑰拜仆射無所獻?!保?8]《新唐書》《唐會要》《大唐新語》《文獻通考》皆載此條,講述的是唐代公卿大臣升遷后,按慣例應舉行燒尾宴,宴請皇帝以謝恩。蘇瑰升任尚書右仆射后,卻沒有舉行燒尾宴。以上正史中例證都可證“燒尾”的最初指唐中宗時期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到了唐玄宗時初拜官獻食的禮儀漸漸停止?!赌喜啃聲ざ 罚骸熬褒堃詠?,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謂之燒尾。開元后,亦有不燒尾者,漸而還止。”[19](P48)
《漢語大詞典》對“燒尾”解釋義項之二:“唐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贝私忉尪噙m用于唐宋筆記史料中,且看一下例證:
例7:《石林燕語·卷四》:唐書言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蘇瓌為相,以食貴,百姓不足,獨不進。然唐人小說所載與此不同,乃云:士子初登科,及在官者遷除,朋僚慰賀,皆盛置酒饌、音樂宴之,為“燒尾”。舉韋嗣立入三品,趙彥昭假金紫,崔湜復舊官,中宗皆令于興慶池“燒尾”,則非獻食天子也。其解“燒尾”之義,以為虎豹化為人,惟尾不化,必以火燒之乃成人;猶人之新除,必樂飲燕客,乃能成其榮。[20](P50)
例8:《唐語林校證·輯佚》:士人初登榮進遷除,尉賀歡宴,謂之“燒尾宴”。嘗有虎,變?yōu)槿?,惟尾不化,須焚除乃得成人。以蒙初授,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一云:新羊入群,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13](P751)
例9:《北夢瑣言·卷四》:相國韋公說即其中表,甚鄙之。因滑臺杜尚書宅遭火,幾爇神柩,家人云老鼠尾曳火入庫內(nèi),因而延燎。京兆謂宇文曰:“魚將化龍,雷為燒尾。近日老鼠亦有燒尾之事。”用以譏之。[21](P88)
由唐宋筆記史料可知,“燒尾”一詞真正源于典故,不過“燒尾”的典故來源有三。其一,虎變?yōu)槿?,只有尾巴不變,故火燒尾巴后成人。其二,新羊入群,羊群抵觸,只有燒焦新羊尾,羊群才認可。其三,鯉魚躍龍門,躍過龍門之時,天雷擊去魚尾,魚乃化身成龍。筆者認為“燒尾”真正源于“鯉魚躍龍門”,“由于《三秦記》中有鯉魚跳上龍門時‘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的說法,所以,唐代的讀書人考中進士和以后升官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宴會進行慶賀,其中必須辦置的一道菜就是燒鯉魚,這種宴會也被稱為‘燒尾'。因此,后來又有人稱中了進士是‘燒尾'。”[22](P14—15)由“燒尾”又演繹了許多及第的詞語,如化龍、登龍、龍頭客、失龍鱗等。
可見,兩種解釋還是有區(qū)別的,第一種語義傾向于向皇上獻食,行為發(fā)出者只限于官員。而第二種語義傾向于宴請親友,行為發(fā)出者不限于官員,亦可指舉子。兩者的共同點是比喻義相同,由“燒尾”的典故義“動物尾巴燃燒”引申為“人的地位轉(zhuǎn)變”,另外,與科舉有關的宴會還有“聞喜宴”“關宴”“曲宴”“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杏園宴”“櫻桃宴”“探花宴”等。
(五)無籍
《封氏聞見記》:“舊舉人應及第,開檢無籍者,不得與第。陳章甫制策登科,吏部榜放,章甫上書:‘時見榜,云戶部報無籍記者。昔傅說無姓,殷后置于鹽梅之地;屠羊隱名,楚王延以三旌之位:未聞征籍也……則知籍者所以租賦耳,本防群小,不約賢路。若人有大才,不可以籍棄之;茍無良德,雖籍何為?”又《貴耳集》卷中:“顯肅后父鄭紳無籍,有侄居中在太學為前廊,侄約叔同往議命?!笨芍盁o籍”本是無戶籍之意,后凝為一詞,表“無賴”之義,元劇多有之,參見《詩詞曲語辭例釋》該條。[2](P268—269)
按:“無籍”甚是。《封氏聞見記》講述的是以前舉人參加科舉考試,凡是檢查出沒有籍貫的考生,都不允許及第,故不允許“冒籍”。所謂的冒籍,就是指外地人假冒本地籍貫來參加當?shù)厝丝婆e考試。因為沒有籍貫的舉子只有冒籍,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為了杜絕這種現(xiàn)象,唐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立了本地籍貫應舉制度,規(guī)定考生在參加省試之前要到尚書省報到,報到的時候要向禮部繳納文狀。這里的“文狀”指的是文解和家狀,“文解是州府發(fā)給舉子們的證明文書,家狀則有點類似于家庭狀況調(diào)查表,涉及舉子的姓名、行第、生辰、年紀、籍貫、體貌特征以及祖上三代的名諱、宦秩和存歿等個人資料?!保?3](P14)那么文解就有一定反作弊作用,可以查閱考生的籍貫,核實是否真實?!短茣肪砥呤骸爸T州貢舉,皆于本貫籍分信明者。然依例,不得于所附貫,便求申送?!边@種規(guī)定是為了防止冒籍和替考。在科舉文獻中還出現(xiàn)了“寄應”一詞,《唐摭言》卷一《鄉(xiāng)貢》:“景龍元年,李欽讓稱定州鄉(xiāng)貢附學。爾來鄉(xiāng)貢漸廣,率多寄應者,故不甄別,置于榜中?!保?2](P5)《文獻通考》卷三十《選舉考三》:“禮部貢院上言:“請諸色舉人各歸本貫取解,不得寄應,及權買田產(chǎn)立戶,諸州取解發(fā)寄應舉人,長吏以下請依例科罪,犯者罪亦如之?!保?4]《宋會要輯稿》第一百十三冊《選舉十四》:“應天下貢舉人,自今并于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保?4](P4489)這里的“寄應”就是冒籍的意思,不允許考生以他鄉(xiāng)籍貫參加考試?!盁o籍”“冒籍”“寄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解額”分配不均,祝尚書在《宋代科舉與文學》書中提到“如果士子涌向某處取解,則必然侵害該地士子的利益,用今天的話說,是占了別人的指標:更大的弊端,是異地取解難免不借助權利或金錢開道?!保?5](P151)故“無籍”釋為無籍貫的意思?!稘h語大詞典》沒有收入該義項,似可補。
(六)精切
《北夢瑣言》卷四:“唐末舉人不問士行文藝,但勤于請謁,號曰‘精切',亦楷法于范陽公爾?!保?](P260—261)按:“精切”難解?!稘h語大詞典》釋為:“精當貼切?!保?](P216)《東軒筆錄》卷六:“曾魯公公亮識度精審,練達治體,當其在中書,方天下奏報紛紜,雖日月曠久,未嘗有廢忘之者,其為文章尤長于四六,雖造次柬牘,亦屬對精切。”[26](P70)但在《北夢瑣言》中按照這個意思似不妥。這段的意思是唐代后期解試取解成功后舉人,赴京準備參加明年的省試。在京期間不重視加強自身的文學才華的鍛煉,反而勤于借助達官貴戚或名士文人的力量來影響主司的錄取。所以“精切”在此語境中的意思是善于請托于達官貴戚,為之制造聲譽以增加及第希望的行為。
與“精切”有關的還有“通榜”“行卷”“納省”“請托”等科舉詞匯?!巴ò瘛敝钢骺脊偻ㄟ^多方面的了解眾舉子的才德名望,然后制成一個“榜帖”當做日后錄取的參考條件,當主考官委派專人暗訪時,這種方式就叫做“通榜帖”,簡稱“通榜”?!短妻浴肪戆恕锻ò瘛罚骸柏懺四?,權德輿主文,陸傪員外通榜帖。”[12](P54)“行卷”的含義,程千帆先生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中對“行卷”作了更為詳細的定義“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之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保?7](P2)《唐摭言》卷十《海敘不遇》:“善和韋中令在閣下,澥即行卷及門,凡十余載,未嘗一面,而澥慶吊不虧?!保?2](P67)“納省”指舉子直接向主管考試的尚書省禮部投卷,稱為“省卷”,又稱為“公卷”,供知貢舉官參考。程千帆對此作了更權威的解釋“進士到禮部應試(即所謂省試,禮部屬尚書?。┲?,除了上面所談的要向有地位的人投行卷之外,還要向主司官納省卷”[27](P718)“請托”多數(shù)情況是指通過書信來暗地溝通或政治高壓,來謀求功名??傊?,“精切”除了有“文章精當貼切”的意思以外,還有借指舉子善于請托于達官貴戚,為之制造聲譽以增加及第希望的行為。
本文從《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后附“語辭備考”挑選出“打冒氉”“魁”“藍羅”“藍縷”“襕縷”“燒尾”“無籍”“精切”等有關科舉詞語進行考釋,來補充和完善《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尚未詳細考釋的詞匯,借鑒了許多前人的研究方法,“吸納了諸多研究成果,若以更高標準去衡量,也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需要補充的地方”[28](P4—5)同時,希望引起后來學者對科舉文獻史料的詞匯研究引起重視。
[1]舒萍.唐宋筆記語辭匯釋(讀后)[J].書品,1990(3).
[2]王锳.唐宋筆記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蔣宗許.《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備考錄》雜考——“中古漢語研究”系列[J].古漢語研究,1995(2):52—53.
[4]蔣宗許,劉云生.《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備考錄》雜考[J].綿陽師專學報,1995(3):41—49.
[5]郭作飛.唐宋筆記語辭札記——讀《唐宋筆記語辭匯釋·語辭備考錄》[J].五邑大學學報,2003(4):71—74.
[6]郭作飛,周紅苓.唐宋筆記疑難語詞考釋[J].古漢語研究,2009(4):51—53.
[7]袁本良.唐宋筆記語辭匯釋研究特色述略[J].貴州大學學報,2014(6):77—83.
[8]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
[9]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王貴元,葉桂剛.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1]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宋·王讜.唐語林校證[M].周勛初,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14]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趙亞芳.《唐五代語言詞典》三字詞語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16]宋·周密.癸辛雜識[M].王根林,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后晉·劉煦.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9]宋·錢易.南部新書[M].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20]宋·葉夢得.石林燕語[M].侯忠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21]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M].賈二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王虎.試析表示“科舉及第”意義的典故詞[J].西華大學學報,2014(3):14—15.
[23]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4]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5]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6]宋·魏泰.東軒筆錄[M].李裕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27]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8]王虎.唐代筆記小說詞語研究[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Vocabulari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Notes on the Tang an d Song Ci——A Reference Book
WANG Zhong 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Notes on the Tan g an d Son g Ci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oral vocabulary book. More than 200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in the historical not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researched with 91 items attached in the Reference Book.There is a textual research of eight imperial examinations vocabularies such as“Da Maosao”,“Kui”,“Lanluo”,“Lanlǚ”(藍縷),“Lanlǚ”(襕縷),“Shaowei”,“Wuji”and“Jingqie”.
historical note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extual research of words;vocabulary reference book;vocabulari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H131
A
10091734(2016)05009206
[責任編輯 鐵曉娜]
2016031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唐代筆記詞匯研究”(項目編號:11YJC740100),“漢語史視角下的東北方言語法研究”(項目編號:15YJC740133)的部分成果。
王中宇,在讀研究生,從事漢語史、訓詁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