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杰
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及其影響*
羅英杰
【內容提要】2014年以來,中亞安全形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塔利班頻頻越境襲擾,“伊斯蘭國”不斷向中亞滲透,加之跨境販毒的有增無減使得中亞面臨的安全壓力不斷增加。中亞安全形勢變化的背后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其中既有美國對中東和阿富汗政策調整的因素,也有中亞國家自身政治經濟軍事體制轉型過程中諸多問題的反應,此外還與中亞地區(qū)復雜的歷史和民族問題有關。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不僅遲滯了中亞國家的社會政治轉型進程,還對參與該地區(qū)博弈的俄美歐等大國,尤其是對俄羅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及即將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雖然目前中亞安全形勢總體上仍在可控范圍,但是中亞安全問題解決的前景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中短期內中亞的安全形勢難以大幅改觀。未來,我們必須要從多邊、雙邊和個人等多個層面入手,加強國際合作,以有效應對中亞安全問題對中國的威脅。
中亞安全;阿富汗局勢;伊斯蘭國;大國博弈
【DOI】10.14093/j.cnki.cn10-1132/d.2016.02.005
中亞安全問題是隨著蘇聯解體和中亞五國紛紛宣布獨立以后出現的新問題。相較于蘇聯時期中亞各種社會矛盾被有效壓制,如今的中亞安全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影響中亞、俄羅斯和中國西北安全的復雜的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中亞安全問題是多維度的,它包括:中亞五國內部的政治經濟轉軌進程的反復引發(fā)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長期困擾中亞五國之間的資源競爭、邊界爭端和民族矛盾等問題;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外溢對中亞國家形成的安全壓力問題;中亞本土的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對中亞社會構成的安全威脅等。近年,中亞地區(qū)沒有出現類似于“塔吉克斯坦內戰(zhàn)”“郁金香革命”和“安集延事件”等重大安全事件,這說明中亞安全形勢總體上仍處于可控范圍之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中亞安全問題抱以樂觀的態(tài)度,并放松了警惕。事實上,中亞安全形勢看似平靜的表面下仍然暗流涌動,不僅舊的矛盾沒有得以徹底解決,相反一些新的問題不斷出現,給中亞地區(qū)安全格局造成極大威脅。本文主要分析2014年以來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及其對地區(qū)安全格局產生的影響。
2014年以來,隨著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失去權力制衡的中東地區(qū)和出現“安全真空”的阿富汗的安全形勢驟然緊張,“伊斯蘭國”的崛起擴張和塔利班勢力的擴張對中亞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威脅,中亞安全形勢隨之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阿富汗相鄰的中亞國家的邊境安全壓力不斷增大
中亞五國中,與阿富汗接壤的國家有三個,分別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其中塔阿邊界最長,土阿邊界次之,烏阿邊界較短。隨著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進程的加快,塔利班的勢力逐步擴大到阿富汗北部邊境地區(qū),這對上述三國的邊境造成了極大的安全壓力。從2014年初開始,塔利班頻頻襲擾三國邊境就是明證。這些襲擊事件規(guī)模大小不一,但是都加劇了原本就緊張的中亞地區(qū)安全形勢,如果不加控制甚至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現階段,塔利班武裝的襲擊主要針對的是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邊境。相比之下,烏茲別克斯坦由于軍力較強,且很快加強了對邊境地區(qū)的保護,故而受到的襲擾較弱。①“Узбекистан укрепляет границу с Афганистаном,”04.08.2015,http://globalconflict.ru/ analytics/105234-uzbekistan-ukreplyaet-granicu-s-afganistanom.
1.在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邊界
土庫曼斯坦是中立國,①1995年12月12日,第5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土庫曼斯坦為永久中立國。加之長期以來土政府奉行溫和的對塔利班政策,因此土庫曼斯坦與塔利班之間較少爆發(fā)沖突。但是隨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勢力的增強,雙方和平的局面被打破。從2014年春季開始,塔利班加強了在阿富汗與土庫曼斯坦邊界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其小股部隊甚至潛入了位于阿富汗巴德吉斯省的兩國界河穆爾加布河流域,同時塔利班開始對土庫曼斯坦邊境展開襲擊,使得土邊境安全壓力驟增。根據相關報道統(tǒng)計分析,塔利班對土庫曼斯坦邊境的襲擾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4年上半年,其特點是襲擊規(guī)模小,頻率低,推進速度較慢。②Виктория Панфилова,“Гундогар:Талибы угрожают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у,”05.06.2015,http://www.gundogar.org/?02330515917000000000000011000000.有影響的幾次偷襲包括發(fā)生在2月的塔利班偷襲土庫曼斯坦巡邏邊防軍,并導致三名邊防戰(zhàn)士死亡,兩人受傷的惡性事件;5月,塔利班越過阿土邊界,殺死三名邊防戰(zhàn)士并搶走了武器作為戰(zhàn)利品。③“ИГИЛ пытается создать коридор через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уркменистан,http://geopolitikym.org/igil-pytaetsya-sozdat-koridor-cherez-turkmenistan/.第二階段,2014年下半年,其特點是襲擊頻率明顯增強,規(guī)模擴大,甚至出現了較大規(guī)模的武裝進攻。如8月初,塔利班武裝襲擊了位于阿富汗哈德扎村附近的土方邊境的兩個土軍防御堡壘,8月25日晚至26日,塔利班向土邊境小鎮(zhèn)切基施利爾發(fā)動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雙方激戰(zhàn)持續(xù)了近三個多小時,盡管最后被土安全部隊擊退,但是此次襲擊給土政府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9月3日,塔利班與土邊防軍在土邊境的沙赫鎮(zhèn)發(fā)生激戰(zhàn),最終土軍不敵,沙赫鎮(zhèn)落入塔利班之手;④“а пограничные пункты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а совершено нападение|Альтернативные новости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а,”20.09.2014,http://habartm.org/archives/1272.9月底,塔利班占領阿富汗北部重鎮(zhèn)昆都士市之后,在隨后的整個秋季,塔利班在阿土邊境地帶發(fā)動了多次軍事行動,連續(xù)襲擊土居民點和邊防設施。12月,塔利班完全控制與土交界的阿富汗邊境省份——法利亞布省。據不完全統(tǒng)計,塔土雙方在2014年下半年的戰(zhàn)斗中死傷了一百多人。⑤“ИГИЛ пытается создать коридор через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уркмениста,http://geopolitikym.org/igil-pytaetsya-sozdat-koridor-cherez-turkmenistan/.第三階段,2015年上半年,塔利班加快在阿北部的軍事推進速度,謀求對阿土邊界的全面控制。有媒體報道,2015年春,塔利班在法利亞布省及其鄰近地區(qū)開始集結部隊準備突擊土庫曼斯坦,最初集結了大約450名士兵,但到6月底,阿富汗北部的塔利班兵力一度接近5 000人,有人估計甚至達到10 000人。①“ИГИЛ пытается создать коридор через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уркменистан,http://geopolitikym.org/igil-pytaetsya-sozdat-koridor-cherez-turkmenistan/.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塔利班客觀上已經具備了向土邊境發(fā)起較大規(guī)模進攻的能力。7月,塔利班控制阿土邊界大部分地區(qū)。如果說此前塔利班對土庫曼斯坦的襲擾主要是戰(zhàn)術層面的話,那么在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后,外界推測此后塔利班的軍事行動將會具有戰(zhàn)略性,其近期目標很有可能包括蘇聯時期為土南部提供水資源而修建的卡拉庫姆水渠等多處戰(zhàn)略要地。②“ИГИЛ пытается создать коридор через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уркменистан,http://geopolitikym.org/igil-pytaetsya-sozdat-koridor-cherez-turkmenistan/.
2.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界
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擁有1 344公里的共同邊界。由于獨立后的塔吉克斯坦缺乏保障國家安全和邊界所必需的軍事能力和經濟資源,而與塔南部相鄰的阿富汗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供應地,其主要販毒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塔吉克斯坦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出于保護阿塔邊界安全的考慮,俄羅斯與塔吉克斯坦在1999年4月簽署了《俄羅斯在塔吉克斯坦軍事基地的地位和駐扎條件條約》,此后,阿塔邊界安全由俄羅斯第201摩步師與塔邊防軍協(xié)防。也正因為如此,阿塔邊界相對阿土邊界而言較為安全。但是這一平靜的局面從2014年開始也發(fā)生了變化。根據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秘書長博爾久扎稱,2014年塔阿邊境武裝沖突比2013年增加了一倍。③孫力、吳宏偉主編:《中亞國家發(fā)展報告 (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頁。自2015年春開始,塔阿邊境局勢日益惡化。阿富汗政府軍和警察與塔利班武裝在阿富汗北部省份巴達赫尚、昆都士、法拉、庫納爾和法利亞布全面展開戰(zhàn)斗,這對塔吉克斯坦邊境造成較大軍事壓力。1月18日,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境法爾霍爾地區(qū),塔邊防軍與一伙企圖從阿富汗?jié)撊胨硟鹊奈溲b分子發(fā)生交火,導致一名塔邊防軍受傷。④《塔吉克斯坦邊防軍與武裝分子發(fā)生交火》,載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 com/gj/2015/01-19/6982847.shtml。據現代阿富汗研究中心專家尼基塔·梅特科維奇稱,借助目前有利的戰(zhàn)場形勢,塔利班完全有能力突破阿塔邊界,入侵塔吉克斯坦的哈特隆州,占領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部分地區(qū),進而沿著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推進到吉爾吉斯斯坦。①Александр Шустов,“Талибы у границ Таджикистана,”16.10.2015,http://globalconflict. ru/analytics/108124-taliby-u-granic-tadzhikistana.針對塔阿邊界日益凸顯的安全威脅,博爾久扎提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必要增加對塔吉克斯坦的軍事援助。②“Бордюжа о военной помощи Таджикистану и угрозах,исходящих из Афганистана,”11.06.2014,http://www.ca-portal.ru/article:12206.
(二)“伊斯蘭國”不斷向中亞進行滲透 中亞安全面臨新的壓力
宗教極端勢力的持續(xù)活躍是近年中亞面臨的最主要非傳統(tǒng)威脅之一。其中,除了“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烏伊運”)、“伊斯蘭解放黨”(“伊扎布特”)、“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東突”)和“哈里發(fā)戰(zhàn)士”等原有的宗教極端組織以外,新興宗教極端勢力“伊斯蘭國”也開始向中亞滲透且日趨活躍,成為中亞安全最大的外部威脅之一。
“伊斯蘭國”的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蘭國”,曾是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分支,2014年宣布建立“伊斯蘭國”,此后它打著“建立全球性的哈里發(fā)國家”的旗號向全球滲透。“伊斯蘭國”對外滲透的目的之一是吸引其他伊斯蘭地區(qū)具有極端主義思想的人員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參加“圣戰(zhàn)”,而中亞國家就是最重要的滲透目標之一。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底,共有約2 000-4 000名塔吉克斯坦人和烏茲別克斯坦人去“伊斯蘭國”參加戰(zhàn)斗和接受各種培訓。一些專家認為上述數字還是很保守的估計,實際人數可能遠不止這些。③“Хорасан на пороге.Чем опасен для России приход《Ислам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в Среднюю Азию,”01.06.2015,http://lenta.ru/articles/2015/06/01/khorasan/.據2014年底哈薩克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阿貝卡耶夫提供的數據,“伊斯蘭國”中的哈薩克斯坦人有300人,其中一半是婦女。④“В рядах боевиков ИГ воюют 150 казахстанок,”18.11.2014,http://www.rosbalt.ru/ exussr/2014/11/18/1339056.html.據塔吉克斯坦內務部的通報,僅2015年上半年就有386名塔吉克斯坦人通過各種途徑去中東加入了“伊斯蘭國”,烏茲別克斯坦強力部門對外界稱,2015年上半年去中東參加“圣戰(zhàn)”的烏茲別克斯坦人就有幾百人。盡管目前在“伊斯蘭國”參戰(zhàn)的土庫曼斯坦人數據不詳,但是估計也不下數百人。⑤“Ждать ли《Ислам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22.11.2014,http://asialive.info/ 2014/11/zhdat_li_islamskoe_gosudarstvo_v_srednej_azii_192006.html.近年“伊斯蘭國”招募中亞極端分子最成功的案例當屬策動塔吉克斯坦前特警高級指揮官——哈利莫夫上校的叛逃。哈利莫夫年僅40歲,曾在塔吉克斯坦總統(tǒng)近衛(wèi)軍服役多年,并在俄羅斯和美國特種部隊接受訓練,2011年被任命為塔特警司令,負責保護塔總統(tǒng)的安全,2014年4月,哈利莫夫帶領幾名手下叛逃“伊斯蘭國”。這一事件在中亞引起了強烈反響。俄羅斯中亞問題專家杜勃諾夫認為,哈利莫夫加入“伊斯蘭國”是一個危險信號,中亞乃至俄羅斯可能面臨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①《塔吉克斯坦特警司令加入IS宣稱會向美國報仇》,載人民網,http://sn.people.com. cn/BIG5/n/2015/0530/c358036-25067438.html。由于中亞國家的宗教極端分子戰(zhàn)斗力較強,加之思想極端,所以很受“伊斯蘭國”頭目的重視,一些人甚至擔任了“伊斯蘭國”一些“省份”的“埃米爾”,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為“伊斯蘭國”搖旗吶喊,煽動更多中亞人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作戰(zhàn)。2014年8月底,“伊斯蘭國”首領巴格達迪就授予一名塔吉克斯坦公民為敘利亞最大“省份”——拉卡省的“埃米爾”稱號,以示對其戰(zhàn)功的嘉獎。②“Ждать ли《Ислам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22.11.2014,http://asialive.info/ 2014/11/zhdat_li_islamskoe_gosudarstvo_v_srednej_azii_192006.html.中亞國家的宗教極端主義者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地前往中東參加“圣戰(zhàn)”與“伊斯蘭國”的滲透有著直接的關系。2014年秋,烏茲別克斯坦內務部破獲的該國公民賈夫利耶夫為“伊斯蘭國”招募人員的案件就說明“伊斯蘭國”對中亞的滲透并非危言聳聽。③賈夫利耶夫案件是一起典型的“伊斯蘭國”向中亞滲透的案件。賈夫利耶夫是烏茲別克斯坦公民,在俄羅斯烏法市打工時被“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招募,之后去中東參加了“圣戰(zhàn)”。2014年秋被“伊斯蘭國”派遣回國宣傳極端思想,實施破壞活動,并為其招募宗教極端分子前往中東參戰(zhàn)。參見:“В УЗБЕКИСТАНЕ ИДЕТ ПРОЦЕСС ПО ДЕЛУ О ВЕРБОВКЕ БОЕВИКОВ ДЛЯ ИГ,”01.09.2014,http://www.asiaterra.info/ekstremizm/v-uzbekistane-sudyatobvinyaemogo-v-verbovke-boevikov-dlya-ig。
除了招募新成員以外,“伊斯蘭國”還通過與當地恐怖、極端組織勾結和設立分支機構的方式對外滲透。目前,在獨聯體國家都有許多“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據2015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副總理瑪馬塔利耶夫對媒體透露,“在俄羅斯境內就有330個‘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④“Хорасан на пороге.Чем опасен для России приход《Ислам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в Среднюю Азию,”01.06.2015,http://lenta.ru/articles/2015/06/01/khorasan/.這些分支機構大部分是新建立的,但是也有原來的宗教極端組織宣布加入“伊斯蘭國”并自動成為其分部的情況,有代表性的如2014年10月“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烏伊運”)宣布效忠“伊斯蘭國”并成為其下屬組織。這些“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暗中在中亞和俄羅斯境內宣傳極端主義思想,招募人員前往伊拉克進而敘利亞參加“圣戰(zhàn)”,同時伺機在當地發(fā)動恐怖襲擊。
相比本土宗教極端分子外流至中東參加“圣戰(zhàn)”而言,目前中亞國家對“伊斯蘭國”擔憂更多的還是這些人在中東經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后回流本土,進而與國內的其他恐怖分子、極端主義者相勾結,制造恐怖事件,危害本國和地區(qū)安全。事實證明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中亞國家支持“伊斯蘭國”的宗教極端分子已經開始在中亞國家實施了破壞活動。據塔吉克斯坦內務部長拉希姆卓達透露,2014年,塔安全部門共抓獲53名在中東參戰(zhàn)的恐怖分子,其中12人是為“伊斯蘭國”作戰(zhàn)并返回塔的回流人員。①孫力、吳宏偉主編:《中亞國家發(fā)展報告 (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頁。2014年8月28日,有人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尤努斯—阿巴茲區(qū)的一座過街天橋上懸掛起了一面“伊斯蘭國”的旗幟,烏安全部門雖然初步認為這是烏極端分子所為,但因缺乏證據致使該案件一直難以結案。②Артур Приймак,Ярослав Туров,“《Ислам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идёт в Среднюю Азию,”08.10.2014,http://the-day-x.ru/islamskoe-gosudarstvo-idyot-v-srednyuyu-aziyu.html.據烏茲別克斯坦“宗教、法制、政治”分析中心主任馬林科夫透露,2015年“伊斯蘭國”計劃撥款7 000萬美元用于招募人員,在費爾干納盆地組織恐怖襲擊。③“ИГИЛ планировало теракты в Узбекистане весной 2015,”03.02.2015,http://www. centrasia.ru/newsA.php?st=1422944100.而2015年1月,吉爾吉斯斯坦強力部門就在費爾干納盆地以東的吉南部奧什州逮捕了六名涉嫌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發(fā)動恐怖襲擊的烏伊運成員,④“ИГИЛ планировало теракты в Узбекистане весной 2015,”03.02.2015,http://www. centrasia.ru/newsA.php?st=1422944100.這似乎證明了“伊斯蘭國”上述計劃的準確性。果真如此的話,今后中亞的反恐形勢將會更加嚴峻。
(三)毒品犯罪有增無減
中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毒品生產和轉運中心之一。⑤楊恕、汪金國:《中亞安全和阿富汗毒品》,載 《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4期,第59頁。毒品泛濫長期威脅著中亞安全。一方面,中亞具備毒品種植的自然條件。如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東南部以及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部分地區(qū)的氣候土壤適合種植鴉片,而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楚河流域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的東部適合種植野生大麻,可以說中亞毒品的種植歷史很長;另一方面,蘇聯的解體為中亞毒品的泛濫客觀上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獨立不久的中亞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這本身就為毒品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便利。此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南部鄰國阿富汗將中亞作為其毒品外銷的重要轉運通道,這使得中亞的毒品問題更加嚴峻,禁毒形勢變得空前緊張。
阿富汗是全球毒品生產大國。九一一事件之后,阿富汗的毒品問題并沒有因美軍的進入而減弱,相反越來越嚴重。①在塔利班掌權時期,阿富汗毒品產量迅速增加。2001年塔利班政權倒臺后,阿富汗的毒品產量當年曾一度驟減至185噸,但很快恢復正常,2002年的產量就高達3 400噸,幾乎接近其產量的歷史峰值4 600噸。參見賈鐵軍:《中亞毒品泛濫日趨嚴重 聯手打擊鏟除危害》,載《光明日報》,2002年11月28日。2014年1月,美國阿富汗重建事務特別檢察長約翰·索普科(John Sopko)向參議院國際麻醉品控制委員會提交報告稱,阿富汗的罌粟種植規(guī)模“史無前例”,截至2013年底,阿富汗的罌粟種植面積達到20.9萬公頃,同比增加36%,供應全球90%的鴉片消費,阿富汗農民種植罌粟的規(guī)模已經達到阿富汗現代歷史之最。②《美國稱阿富汗毒品種植“空前”》,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17/c_126017722.htm。2014年,阿富汗罌粟種植面積比2013年增加約1.5萬公頃,增幅近7%,為1998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種植水平。這一年,阿富汗的鴉片產量達到6 400噸,較上年增加17%,產量占全球鴉片產量(約7 554噸)的85%,而海洛因的產量約占全球77%。③《阿富汗罌粟產量新高 或致全球死亡人數增加》,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5-06/28/c_127957722.htm。阿富汗生產的毒品主要用于外銷。目前阿富汗毒品外運的主要路線有三條,包括北線(阿富汗-中亞-俄羅斯)、南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線(巴爾干路線:通過東南歐再到西歐),其中巴爾干路線和北方路線是運輸量最大的路線。受此影響,作為北方線路中轉站的中亞的毒品形勢近年也日趨惡化。據俄羅斯聯邦反毒品部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4年,阿富汗約15%的跨境毒品貿易經過北方路線,201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5%-40%。④“Торговля наркотиками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24.08.2015,http://asylsoz.kg/ru/node/ 3501.毒品的嚴重泛濫使得中亞吸毒人數劇增,一些國家已居于世界上吸毒人數比例最多的國家之列。在中亞,每10萬人中就有311名哈薩克斯坦人、191名吉爾吉斯斯坦人、108名塔吉克斯坦人和105名烏茲別克斯坦人是癮君子,其中6%是女性。①“Торговля наркотиками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24.08.2015,http://asylsoz.kg/ru/node/ 3501.在中亞流行的毒品中,海洛因占57%、大麻占22%、鴉片占11%,還有10%的其他精神藥物。使用海洛因最多的國家是塔吉克斯坦,使用量占全國毒品的82%,烏茲別克斯坦占71%、哈薩克斯坦占60%、吉爾吉斯斯坦占47%。海洛因使用量的增加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艾滋病感染人群的大幅增加,其中人數最多的是20-40歲的男性。在艾滋病傳播方面,烏茲別克斯坦占21%,居第一位。②“Торговля наркотиками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24.08.2015,http://asylsoz.kg/ru/node/ 3501.眾所周知,毒品與恐怖主義有很強的伴生性,這在中亞表現得也很明顯。有證據表明,恐怖組織一直試圖控制中亞的毒品交易,在烏茲別克斯坦幾乎每一個烏伊運分支都與毒品貿易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③“Узбекистан усиливает борьбу против наркотиков,”05.03.2015,http://inozpress.kg/ news/view/id/44386.這使得如今反毒和反恐一樣已經成為中亞國家無法回避的一項艱巨任務。
近年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有著較為復雜的背景,其中既有美國對中東和阿富汗政策調整的因素,也是中亞國家自身政治經濟軍事體制轉型過程中諸多問題的反應,此外還涉及中亞復雜的歷史和民族問題。
(一)美國實施戰(zhàn)略收縮 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
2009年1月奧巴馬上臺后,出于恢復和維系美國霸權地位的考慮,奧巴馬改變了其前任小布什總統(tǒng)的軍事擴張政策,實施全球戰(zhàn)略收縮。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考慮到歐洲地區(qū)已不存在明顯的安全威脅,且又有北約的軍事保護,美國將減少在歐洲的戰(zhàn)略存在;二是大幅提升亞太地區(qū)在美國對外戰(zhàn)略中的位置,并先后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6月提出“重返亞太”戰(zhàn)略和“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美國的戰(zhàn)略中心開始從歐洲向亞太傾斜;三是基于美國在中東仍然存在著諸多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且這些利益并未出現實質性變化,④參見牛新春:《選擇性介入:美國中東政策調整》,載《外交評論》,2014年第2期,第47頁。美國將“維持”在中東的戰(zhàn)略存在。然而,如果說從歐洲的戰(zhàn)略收縮和向亞太的戰(zhàn)略轉移是有目共睹的話,那么美國“維持”在中東的戰(zhàn)略存在似乎顯得力不從心。這點從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就可見一斑。
2008年11月17日,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后不到兩周,美國和伊拉克政府簽署了關于美軍駐軍地位的協(xié)議。根據協(xié)議,駐伊美軍作戰(zhàn)部隊在2009年6月30日前從伊拉克城鎮(zhèn)全部撤出,2011年8月18日,美國駐伊作戰(zhàn)部隊全部從伊撤出,同年12月15日,美國時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在巴格達正式宣布駐伊美軍任務結束,為歷時八年多的伊拉克戰(zhàn)爭畫上了句號。從中東撤軍的同時,美國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撤軍阿富汗的計劃。2009年3月,奧巴馬推出旨在加大對“基地”恐怖組織的打擊力度,提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安全形勢的“新阿巴戰(zhàn)略”,這被解讀為“為美國及其盟國2014年底從阿富汗撤離鋪道”。①張力:《美國撤軍阿富汗的政策考量與影響因素》,載 《南亞研究季刊》,2013年第2期,第1頁。2011年6月22日,奧巴馬宣布正式啟動從阿富汗的撤軍進程。按照原來的計劃,2014年底以北約為首的駐阿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結束在阿富汗的戰(zhàn)斗任務后,美軍在阿富汗將保留約9 800人,到2015年底美軍人數將降至約5 500人,2016年底奧巴馬離任時降至約1 000人。然而2014年以來,阿富汗安全局勢出現動蕩,鑒于此,2015年3月,奧巴馬宣布將放緩駐阿美軍撤軍步伐,維持現有9 800人的駐軍規(guī)模至年底。10月15日,奧巴馬又宣布,考慮到阿富汗局勢的新變化,美國決定推遲從阿富汗撤軍。根據新計劃,駐阿美軍人數將在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保持在9 800人,2017年后這一人數將維持在5 500人。②《奧巴馬推遲從阿富汗撤軍任內重要目標 “落空”》,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5-10/16/c_128323896.htm。從美軍撤離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堅定決心可見,美國希望盡快結束戰(zhàn)爭,從中東和阿富汗抽身。撤軍后,雖然美國宣布還將保留一部分軍事人員,但是這些人對當事國心理安慰作用遠大于實際價值,而對恐怖組織的威懾意義就更小,否則“伊斯蘭國”也不可能迅速崛起,塔利班也難以趁機在阿富汗連續(xù)攻城拔寨。
現在來看,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軍行動確實給中亞地區(qū)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外部壓力,它也是導致中亞安全形勢惡化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美軍撤離伊拉克使“伊斯蘭國”迅速坐大并向包括阿富汗和中亞地區(qū)在內的全球滲透。中亞甚至可能成為“伊斯蘭國”開辟的“第二條戰(zhàn)線”。①李偉:《“伊斯蘭國”正在開辟域外 “戰(zhàn)線”》,載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 cn/zzx/gjzzx_zzx/201504/t20150416_1588385.shtml。在伊拉克,缺乏美軍直接參與的打擊“伊斯蘭國”的戰(zhàn)斗顯得十分脆弱,伊拉克政府軍戰(zhàn)斗力之弱使得戰(zhàn)場主動權被“伊斯蘭國”牢牢掌握在手中。如今“伊斯蘭國”已經占據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大片領土,擁有人口近1 000萬。雖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但是“伊斯蘭國”已然形成氣候,徹底摧垮其難度很大。更為嚴重的是,“伊斯蘭國”是一個有別于塔利班的開放性恐怖組織,它宣稱將建立“全球性哈里發(fā)國家”的口號吸引了來自包括中亞在內的全球各地的擁有極端主義思想的穆斯林的參與,這些人在經過“圣戰(zhàn)”洗禮之后回流到本土,給地區(qū)安全帶來巨大壓力。對此,正如阿富汗總統(tǒng)加尼于2015年3月訪問美國時所說:“‘伊斯蘭國’不僅對阿富汗,而且對中亞和西亞安全都已構成嚴重威脅?!雹凇哀抱猝支侑讧乍支擐?Афганистана предупредил об угрозе ИГ для Азии,”26.03.2015,http:// news.rambler.ru/asia/29745896/.另一方面,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給中亞地區(qū)安全造成巨大沖擊。事實證明,隨著美軍的陸續(xù)撤離,阿富汗局勢日趨復雜化,給阿富汗和中亞安全形勢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自2014年開始,塔利班雖未完全“卷土重來”,但是已經在阿國內尤其是在北部地區(qū)取得一些局部戰(zhàn)場的勝利,這極有可能打破加尼政府與塔利班關系的原有平衡,增添阿國內局勢的變數,未來不排除局面出現惡化的可能。塔利班實力的恢復為三股勢力、毒品走私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的活躍提供了條件,基于中亞國家與阿富汗復雜的邊界情況,加上中亞國家極弱的邊防能力所形成的安全漏洞,使中亞國家安全形勢變得愈發(fā)緊張。
(二)中亞國家仍處于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轉型過程當中
1.政治體制的轉型前景不明朗 政局變數較大
蘇聯解體后,中亞五國紛紛仿效俄羅斯建立起了三權分立下的“總統(tǒng)集權制”,其基本特點是“強總統(tǒng)、弱議會、小政府”。在這種政治體制中,總統(tǒng)牢牢掌握著國家政權,具有極大的權力。中亞國家選擇這種政體并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國家缺乏民主傳統(tǒng),還有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族際關系的和諧,為過渡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而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防止宗教勢力尤其是伊斯蘭教實力的滲透等多重考慮。①楊?。骸掇D型的中亞和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0-92頁。然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中亞國家政治體制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依然不成熟。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四國的政體雖然多次調整,都或多或少擴大了議會的權限,但是強勢總統(tǒng)的特征還十分明顯,而被西方稱為“民主樣板”的吉爾吉斯斯坦雖然于2010年6月從總統(tǒng)制過渡到議會制,但是這并不能化解原有的社會矛盾,吉爾吉斯斯坦目前還是中亞最不穩(wěn)定的國家。2015年3月和4月,卡里莫夫和納扎爾巴耶夫分別再次當選為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表明,強人政治依然能被中亞社會認可和接受。但是,這種政治專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其潛在威脅也是很明顯的。目前中亞國家雖然表面上看似平靜,但是平靜之下仍然暗流涌動。2015年9月,塔吉克斯坦前反對派、伊斯蘭復興運動黨骨干成員,后被塔政府“招安”并委以副國防部長一職的納扎爾佐達叛變,他帶領135名追隨者發(fā)動恐怖襲擊,致使多名軍警喪生,這一惡性恐怖事件雖然看似是塔吉克斯坦自獨立以來政教分離和政教合一較量的延續(xù),但是對于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且都不乏宗教極端主義滲透的中亞國家來說其影響具有很強的傳導性。上述事件證明,被深深打上專制政體和強人領導烙印的中亞國家,其社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國家發(fā)展前景的變數也很大。
2.經濟體制轉型艱難 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在沙俄和蘇聯時期,中亞地區(qū)都處于中央政府的邊緣地帶,基本上都扮演著工業(yè)產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角色。這種經濟角色的附屬性制約了中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其經濟發(fā)展水平長期普遍較低,農業(yè)、畜牧業(yè)、采礦業(yè)和能源產業(yè)也一直是該地區(qū)的主要支柱產業(y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獨立之后的中亞國家開始了它的經濟轉軌進程。應該說,中亞國家的經濟轉型之路是十分艱難的。從1991年獨立之后至今的二十余年里,除了需要建立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并完善新的經濟結構之外,中亞國家還必須面對20世紀90年代初期與俄羅斯傳統(tǒng)經濟聯系中斷和財政困難帶來的生產下滑和惡性通脹問題,以及如何應對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等問題。盡管受到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的諸多制約,中亞經濟體制轉軌仍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1世紀初開始,中亞的經濟形勢也出現好轉,其中經濟增長較快的哈薩克斯坦2001年的GDP增長率一度高達10.7%。①The World Bank Group,http://data.worldbank.org/products/wdi.不過經濟形勢的短暫好轉并不能完全反映中亞市場經濟改革中困難重重的實質,事實上,目前中亞國家經濟的獨立性依然很脆弱,抵御外部影響的能力也有限。2014年,受烏克蘭危機、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經濟形勢出現惡化,這對中亞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中亞國家經濟普遍面臨下行壓力。這一年,除了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依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之外,②2014年,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這主要是因為烏經濟結構相對完善,對外開放程度低,受俄羅斯影響相對較小。2014年,土庫曼斯坦得益于大型項目投資及天然氣出口的擴大,經濟繼續(xù)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國內生產總值與2013年相比增長10.3%,但是考慮到土出口總量的90%都是能源產品,國際能源價格的下跌和歐洲等地區(qū)對天然氣需求的波動將影響到未來土出口收入,進而對土經濟產生威脅。中亞其他三國經濟增長都低于預期,其中塔吉克斯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2013年增長6.7%,同比下降0.7%;③《塔吉克斯坦2014年主要經濟數據》,中國駐塔吉克斯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tj.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501/20150100871300.shtml。哈薩克斯坦GDP同比增長4.3%,也低于哈政府年初預定的6%的目標;④“ВВП РК в 2014:в тенге-рост на 4,3%,в долларах-падение на 14%,”19.01.2015,http://forbes.kz/process/economy/vvp_rk_v_2014_v_tenge_rost_na_43_v_dollarah_padenie_na_14.吉爾吉斯斯坦經濟保持小幅增長,GDP同比增長3.6%,⑤“По итогам 2014 года рост ВВП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 составил 3,6 процента,”15.01.2015,http://www.24kg.org/ekonomika/4896_po_itogam_2014_goda_rost_vvp_v_kyirgyizstane_sostavil_36_ protsenta/.但是2015年6月吉政府宣布,由于重要的經濟伙伴俄羅斯經濟衰退以及黃金產量下降,將下調2015年經濟增幅為2%(原定為6.2%)。⑥《吉爾吉斯下調2015年經濟增長率》,載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www.geoglobal.mlr. gov.cn/zx/kydt/zhyw/201506/t20150604_4879283.htm。政治的穩(wěn)定和經濟形勢的好轉是深化中亞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條件,而經濟增速的放緩無疑為此增添了較大的變數。未來,如果經濟形勢持續(xù)低迷,難免令中亞國家支持伊斯蘭化的呼聲漸長,宗教極端勢力也會借機興風作浪,危害中亞安全與穩(wěn)定。
(三)中亞國家的軍隊建設問題和民族矛盾等問題依然難解
1.中亞國家軍事實力較弱難以承擔捍衛(wèi)國家安全和維護地區(qū)安全重任
蘇聯時期,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亞五國沒有隸屬于自己的軍隊,獨立后中亞國家才開始建立本國獨立的武裝力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中亞五國基本上完成了武裝力量結構、編制和體制的建設工作,還建立了各級軍事指揮系統(tǒng),建立了符合本國國情的軍事學說。但是,中亞國家目前的國防和軍事建設狀況卻并不如人意,軍事實力也參差不齊。五國中,烏茲別克斯坦因政府一直重視國家安全戰(zhàn)略和軍隊建設,其軍事實力最強,哈薩克斯坦因從蘇聯繼承了較強的軍事力量,實力位居第二,其他三國軍事實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吉爾吉斯斯坦軍事實力最弱。這樣的軍事實力自然難以承擔起保家衛(wèi)國和維護地區(qū)安全重任的。而事實上,在與阿富汗接壤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邊境安全受到威脅最大的就是軍事力量薄弱的土塔兩國。為了保衛(wèi)邊界,土塔不得不先后和俄羅斯簽署軍事合作協(xié)議。①1993年5月,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簽署了《關于俄土共同保衛(wèi)土庫曼斯坦邊界的協(xié)議》,1999年5月土單方面中止該協(xié)議,俄軍遂于該年底從土撤出。后來隨著土塔軍事上的獨立,俄軍先后撤出土阿、塔阿邊界的防衛(wèi),但是近年塔利班頻繁襲擊土塔邊境并造成的安全威脅表明,土塔兩國,尤其是土庫曼斯坦實際上很難獨立保障本國南部邊界的安全??紤]到這一現實情況,土庫曼斯坦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迂回政策。實際上,近年土政府通過對阿富汗境內的土庫曼族聚居區(qū)提供人道援助,并與土庫曼族聚居區(qū)的領導人談判,組建自衛(wèi)武裝以對抗塔利班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如2014年6月,與土庫曼斯坦相鄰的阿富汗朱茲詹省的土庫曼族人就組建了自己的民兵武裝以抵抗塔利班對土阿邊界的襲擾,外界認為,其背后應該得到了土政府的支持。②“Этнические туркмены в Афганистане выступают против талибов,”27.08.2014,http://www.islamsng.com/tkm/report/8221.
2.民族矛盾問題依舊難解
糾結難解的民族矛盾是困擾中亞國家多年的主要問題之一。民族矛盾源于中亞五國獨立后復雜的民族關系。中亞五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主體民族的比例盡管都高于其他民族,但是還遠不是同質的民族國家。③在中亞五國中,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主體民族烏茲別克族和土庫曼族占比較高,為73%和72%,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中主體民族的比例分別為45.9%、56.5%和65%。一般認為,主體民族占人口的90%以上才被認為是同質的民族國家,如日本、以色列等。參見: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頁;楊?。骸掇D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頁。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并非同質的民族國家就不存在民族問題,只是說民族問題可能表現得不那么激烈而已。不僅如此,由于民族成分異常復雜,①在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都有一百三十多個民族,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九十多個民族。使得中亞國家的民族關系一直較為緊張,并曾多次引發(fā)沖突。201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奧什和賈拉拉巴德的騷亂就是一場發(fā)生在當地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之間的沖突。這場騷亂也導致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關系一度緊張。民族關系的復雜化給其他外部勢力插手中亞提供了機會。這些外部勢力除了俄羅斯、美國、歐盟和伊朗等地緣政治博弈主角之外,還包括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等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尤其是后者,借中亞國家獨立后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歷史契機,借助民族問題這一缺口向中亞國家滲透,制造了許多危及中亞安全與穩(wěn)定的事件。2005年5月,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市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騷亂事件的背后就有多民族參與的背景。盡管烏茲別克斯坦總統(tǒng)卡里莫夫稱這是中亞極端勢力策劃和煽動的安全事件,中國學界也基本認同他對該事件的定性,但是不能忽視其背后存在民族因素。安集延市位于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東南部,而費爾干納盆地被外界稱為“中亞火藥桶”,該地區(q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中亞宗教極端勢力的活動中心,這與當地復雜的民族關系不無關聯。費爾干納盆地分屬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居住著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蘇聯解體后,該地區(qū)人口不斷增加,而耕地和水資源短缺,為了生存,該地民族矛盾突出,并多次出現大規(guī)模械斗等民族沖突。某種程度上說,費爾干納地區(qū)之所以成為宗教極端勢力的大本營,其中就有外部宗教極端勢力利用該地區(qū)復雜民族矛盾的原因。因此可以說,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及中亞各國化解民族矛盾能力的欠缺是導致中亞宗教極端勢力得以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深刻影響著中亞國家的社會政治轉型進程,而且還對參與該地區(qū)博弈的俄美歐等大國,尤其是對俄羅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這種變化對中國西北部的安全及即將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
(一)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將影響中亞國家社會政治轉型進程
中亞國家獨立后都按照政教分離的原則建立了世俗政權,社會轉型開始朝著民主社會、法治國家和多元化政治的基本方向發(fā)展。但是中亞國家獨特的國情特點也決定了它們的社會政治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脫胎于蘇聯的中亞國家歷史上從來沒有建立過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民主國家,獨立之后它們紛紛效仿俄羅斯建立了“總統(tǒng)集權制”的政體。這種效仿反映了中亞各國政治體制轉軌的繼承性和借鑒性。①楊?。骸掇D型的中亞和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頁??偟膩砜?,獨立二十多年以來,“總統(tǒng)集權制”基本上起到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特別是對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國來說,在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中亞社會政治生活的滲透,防止國家走向伊斯蘭化方面“總統(tǒng)集權制”發(fā)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一般來說,這種總統(tǒng)擁有廣泛權力的威權主義政體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未來向著民主政體演進依然是大的方向。然而這首先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世俗化的政治制度,否則正常的社會政治轉型無從談起。如今面對著外部和本地區(qū)各種極端勢力的相互滲透與合流,為了維護世俗政權,保障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中亞各國領導人更加傾向于強化現有的集權統(tǒng)治。2015年,納扎爾巴耶夫和卡里莫夫再次連任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總統(tǒng)就是很好的證明。畢竟中亞領導人都清楚,在現階段“極端勢力才是中亞國家世俗政權的最大敵人”。②孫壯志:《當前中亞五國政治形勢及未來走向》,載《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第22頁。但與此同時,中亞領導人紛紛強化總統(tǒng)集權的行為無疑使得中亞社會政治轉型的前景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
(二)中亞安全形勢變化既為俄羅斯重返中亞提供契機也增大反恐反毒壓力
1.俄羅斯宗教極端主義和毒品犯罪問題嚴峻 政府反恐反毒壓力增大
蘇聯末期,戈爾巴喬夫于1990年頒布了《關于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取消了對宗教的種種限制,俄羅斯本土穆斯林長期被壓抑的宗教感情迅速爆發(fā)出來。1990年6月,在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市甚至成立了具有強烈參政意識的伊斯蘭復興黨。獨立以后,俄羅斯的穆斯林人口急劇增加,現在已經接近2 300萬人,占俄人口近15%。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的劇增為宗教極端主義滲透和發(fā)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耙了固m國”興起后,很快借道中亞向俄羅斯?jié)B透。目前在俄羅斯境內就已經有多達330個“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這些組織雖然暫時未在俄羅斯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恐怖襲擊,但其威脅不容小視。而據俄羅斯的媒體透露,2015年6月,又有一伙來自俄羅斯北高加索的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的宗教極端分子呼吁加入“伊斯蘭國”,并準備建立“伊斯蘭國”在北高加索的分支。①“‘ИСЛАМ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ОТКРЫЛО‘ФИЛИАЛ'НА СЕВЕРНОМ КАВКАЗЕ,”24.06.2015,http://www.topnews.ru/news_id_79056.html.如今在中東參加“伊斯蘭國”圣戰(zhàn)的人中,講俄語的人接近1 500人,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俄羅斯人。②“‘ИСЛАМ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ОТКРЫЛО‘ФИЛИАЛ'НА СЕВЕРНОМ КАВКАЗЕ,”24.06.2015,http://www.topnews.ru/news_id_79056.html.未來這部分具有宗教極端主義思想的人返回俄羅斯后,將進一步加大俄羅斯的安全壓力?,F在雖然很難準確判斷俄羅斯境內“伊斯蘭國”勢力的蔓延與中亞有多大的關聯度,但是俄羅斯與中亞安全形勢的聯系歷來極為密切。在很大程度上,俄羅斯與中亞的宗教極端主義猶如同源之水,難分彼此,現在“伊斯蘭國”的威脅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近年通過中亞販運到俄羅斯的毒品也在逐年增加,成為威脅俄安全的另一個重大安全隱患。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0年就有阿富汗生產的大約90噸海洛因經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邊境進入中亞,其中75噸海洛因銷往俄羅斯,約11噸海洛因被中亞本地消化,另有近1噸銷往中國新疆。③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2012,“Opiate Flows Through Northern Afghanistan and Central Asia A Threat Assessment,”p.52,http://www.globalinitiative.net/download/ drugs/central-asia/UNODC%20-%20OPIATE%20FLOWS%20THROUGH%20NORTHERN% 20AFGHANISTAN%20AND%20CENTRAL%20ASIA.pdf.近年隨著阿富汗毒品產量的增長,通過北線經中亞向俄羅斯走私的毒品也逐年增多。據俄羅斯聯邦麻醉藥物與精神藥物流通監(jiān)管總局局長伊萬諾夫透露,2010年以來5年間,俄羅斯繳獲的各類毒品近175噸。④《吸毒人員低齡化俄立法嚴懲毒品犯罪》,載人民網,http://legal.people.com.cn/n/ 2015/0630/c188502-27228134.html。這些毒品的絕大部分就來自于中亞。2013年3月,俄聯邦處罰執(zhí)行局判決執(zhí)行和特別登記管理局局長葉西波夫稱,在俄獲刑的外籍人士中近1/3涉嫌販毒,其中中亞人占多數。⑤《在俄獲刑外國人三分之一涉嫌販毒 中亞國家偏多》,載中國新聞網,http://www. chinanews.com/gj/2013/03-04/4613976.shtml。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亞是俄毒品源頭的事實。毒品犯罪的日益猖獗給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和安全問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就曾指出,毒品犯罪危害巨大,它使俄國民經濟增速下降了3個百分點,加劇了俄艾滋病危機(艾滋病患者甚至可能已達到俄總人口的1%),而毒品暴利還為宗教極端勢力和有組織犯罪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梢哉f,毒品犯罪和恐怖主義的沆瀣一氣無疑使未來俄羅斯反毒與反恐的壓力劇增。
2.美國從阿富汗和中亞戰(zhàn)略收縮 俄羅斯對中亞影響力上升
美國和俄羅斯是影響中亞局勢的最重要的兩個外部因素。蘇聯解體后,俄美在中亞博弈態(tài)勢的變化也反映了中亞局勢的基本變化情況。阿富汗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以反恐為名進駐中亞,中亞出現了美進俄守的博弈態(tài)勢。如今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留下的“安全真空”自然給俄羅斯重新介入中亞和阿富汗事務提供了新的契機。此外,如上文所說,中亞國家普遍國小力微,軍事改革不力,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保障自身安全,要想有效控制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中亞的安全局勢,尋求外部力量的保護成為必然。即便是在中亞行事較為獨特的烏茲別克斯坦也不掩飾其在對付“伊斯蘭國”滲透問題上希望與俄羅斯開展合作的愿望。①Йоанна ПАРАЖЧУК и Алиса ВАЛЬСАМАКИ,“Узбекистан готов к《совместным с Россией мерам》в борьбе с ИГ,”14.04.2015,http://rus.azattyq.org/content/uzbekistan-ig-protivostoyanie-s-rossiey/26954314.html.事實上,俄羅斯憑借其在中亞的傳統(tǒng)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加上充分發(fā)揮其與中亞國家現有的雙邊安全合作機制(如俄塔、俄吉與俄哈軍事合作機制)和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作用,它對中亞的影響力勢必得到提升。
從2014年以來,由于阿富汗安全形勢的緊張及其向中亞造成的安全壓力外溢迫使美國也不得不微調其對阿富汗和中亞政策。2015年3月和10月,奧巴馬兩次宣布延緩從阿富汗的撤軍步伐。同年10月,美國國務卿克里旋風般訪問中亞五國。克里此次訪問的政治意義非同一般,它不僅是美國國務卿首次在同一個訪問行程中包括中亞五國,而且在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與中亞五國外長舉行“中亞五國+美國”外長會談。對于美國費心搭建新的“5+1”外交框架的目的,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卡贊采夫教授分析稱,如果此前美國對中亞感興趣是為了阿富汗問題的話,那么克里此行表示美國目前更關注的是與俄羅斯的關系,即如何對抗俄在前蘇聯地區(qū)不斷擴大的影響力問題。①《克里訪中亞五國挖俄墻腳已失中東地位不能再失中亞》,載人民網,http://world. people.com.cn/n/2015/1030/c157278-27759596.html。然而盡管如此,這些都難以改變美國從阿富汗和中亞抽身的基本戰(zhàn)略走向,阿富汗戰(zhàn)爭已令美不堪重負,中短期內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斷下降,俄羅斯影響力逐漸上升的基本博弈態(tài)勢不會發(fā)生改變。
(三)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將對中國國家安全產生重要的影響
作為中亞的重要鄰國,中國一直將中亞視為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重要方向之一。未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逐步落實,中亞必將成為中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②李建民:《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經濟聯盟與中俄合作》,載《俄羅斯學刊》,2014年第5期,第10頁。在這一背景之下,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也必然給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實施帶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近年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將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推進構成威脅。
1.中國在中亞國家的投資安全面臨著較大風險
自1992年建交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投資關系從零開始逐步發(fā)展,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通道。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投資關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投資關系的單向性,即雙方的投資關系主要指的是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單向投資關系,中亞國家對中國的投資非常少,這導致在發(fā)生投資風險時中國可能承擔更多損失。第二,投資保持較高的增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0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存量僅為4 409萬美元,2012年已達到78.24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170多倍。③李悅、楊殿中:《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載《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21期,第63頁。第三,投資領域和規(guī)模都不斷擴大。如今中國對中亞的投資已經遍布采礦、制造、地質勘探、金融、建筑、商品零售批發(fā)等所有產業(yè),而且大型投資項目紛紛上馬,如中哈原油管道項目和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項目,前者投資額近30億美元,后者更是高達110億余美元。如此大的投資項目對中國而言既意味著巨大的商業(yè)利益,但同時也使我們面臨著難以管控的安全風險??梢哉f,如今中亞安全形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不可避免地波及中國在中亞的投資項目,尤其是油氣合作大項目?,F在看,自2014年開始土阿和塔阿邊界安全形勢的緊張狀態(tài)值得重點關注,畢竟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別是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的源頭國和過境國,而土塔兩國還是烏茲別克斯坦等鄰國不穩(wěn)定因素的重要來源,這使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面臨著直接的危險。
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安全形勢的變化是影響其國際投資進出的關鍵因素之一??紤]到中國是中亞國家最主要外資來源地的事實,我們就不得不密切關注該地區(qū)安全形勢的變化,并盡可能地降低投資風險。
2.中國西北邊疆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將增大
一方面,新疆與中亞緊鄰,歷史上伊斯蘭教就是通過中亞傳入新疆并逐步向內地廣泛傳播的。蘇聯解體后,由于歷史上的淵源和地理上的便利,新疆一直深受中亞伊斯蘭教極端主義的影響,暴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的死灰復燃更是對新疆的安全與穩(wěn)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近年隨著“伊斯蘭國”向中亞的滲透,恐怖威脅已經直逼中國西北邊疆,新疆尤其首當其沖,安全壓力不容小覷。2015年3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張春賢曾對媒體透露:“(他)相信新疆有極端分子參與了‘伊斯蘭國’組織,目前不僅存在這樣的風險,有這種可能,實際上也有這種情況,這說明了世界上的極端勢力不容忽視,新疆也不會置身事外?!雹佟稄埓嘿t:新疆有極端分子參與了IS組織 對安全形勢有信心》,載中國網,http:// www.china.com.cn/guoqing/2015-03/12/content_35033629_3.htm。張春賢的講話證實現在新疆確已經面臨著“伊斯蘭國”滲透的現實威脅。據有關媒體報道,對中國西北安全造成巨大威脅的“東伊運”等東突恐怖勢力已經有部分成員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中東加入了“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宣布臣服于“伊斯蘭國”,甚至成立了所謂的“東突營”,其規(guī)模已達數百人。②《“東突營”被 “伊斯蘭國”當炮灰想逃離者被斬首》,載中國網,http://www.china. com.cn/cppcc/2014-12/10/content_34279775.htm。按照“伊斯蘭國”對外滲透的常用方式,這些參加“伊斯蘭國”的東突恐怖分子今后必然回流至國內,并伺機在各地進行恐怖活動。鑒此,未來中國西北特別是新疆的恐怖威脅很可能會呈現上升的態(tài)勢,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組織準備。
另一個方面,中亞安全形勢的變化有利于中國在阿富汗和中亞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雖為阿富汗和中亞的鄰國,但并不是影響該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最主要的外部力量,起關鍵作用的是俄羅斯和美國。在阿富汗和中亞的大國博弈中,俄美是主要“棋手”,這是因為俄美兩國對中亞的訴求是戰(zhàn)略性的,而其他國家基本屬于戰(zhàn)術性的,其追求的利益有限。①趙常慶:《大國博弈與中亞國家的立場》,載《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73頁。然而,隨著美國宣布重返亞太,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逐步減少,對阿富汗和中亞的綜合影響力也已下降,而同時該地區(qū)的緊張形勢依舊,這給中國介入阿富汗和中亞提供了機會,畢竟在此之前中國在該地區(qū)多有經貿合作,少有政治參與。2014年10月底,剛就任阿富汗總統(tǒng)僅一個月的加尼首訪選擇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在阿富汗外交中的地位開始轉變。與此同時,中國首次承辦的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議也在北京舉行,會上,李克強總理明確闡述了中方對解決阿富汗問題的五點主張,即堅持“阿人治阿”,推進政治和解,加快經濟重建,探索發(fā)展道路和加強外部支持。②《李克強提出解決阿富汗問題的五點主張》,載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news/2014-10/31/content_33928760.htm。此外,為了實現地區(qū)持久和平,中國還積極鼓勵和支持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開展和談,并同有關各方保持著密切接觸。在中亞,面對著日益復雜的安全形勢,中亞五國也希望中國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美國撤出后俄羅斯一家獨大。而對中國而言,中亞的意義已經不僅局限于油氣,其重要的地緣意義在于它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亞的和平與穩(wěn)定關系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成敗。從這個角度考慮,中國也需要長遠謀劃,精心布局,借此機會將“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成符合中亞國家現實需要的全新的區(qū)域合作模式。
中亞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問題,它既包含了軍事威脅等傳統(tǒng)安全問題,也涉及資源安全、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疾病蔓延、跨境販毒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冷戰(zhàn)后,中亞的傳統(tǒng)安全威脅不斷降低,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增加,并成為威脅中亞國家安全和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的最主要因素。與其他地區(qū)的類似問題一樣,中亞的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也具有關聯性、國際性和危害突出性等特點。①陸中偉主編:《非傳統(tǒng)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頁。中亞的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國際恐怖主義和跨境販毒等問題之間互為因果,跨國滲透,動態(tài)發(fā)展和危害巨大等也正是這些特點的反映?;谶@些因素的長期存在,盡管現階段中亞安全形勢總體上可控,但是中亞安全問題解決的前景仍然充滿變數,中短期內中亞的安全形勢難以大幅改觀。
對于如何應對中亞安全問題對中國的威脅,首先,由于非傳統(tǒng)安全的主體是主權國家,而同時這些問題又具有跨國性質,因此必須要從雙邊(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和多邊(上海合作組織)兩個層面入手,加強國際合作,以期將威脅減少到最低限度。其次,考慮到中亞國家“總統(tǒng)集權制”的特殊性,必須充分認識到領袖人物及其所屬階層對國家局勢的重要影響力,這使得中方領導人與其保持密切的個人關系也變得尤為重要。最后,中亞安全形勢與阿富汗問題密切相關,兩者聯動性很強,宗教極端勢力、國際恐怖主義和跨境販毒等安全威脅的源頭就在阿富汗,所以要通過開展經濟援助和多邊政治參與等多種途徑努力推動阿富汗的和平與重建進程,但同時要堅持避免軍事介入的基本原則,以免陷入戰(zhàn)略被動,進而影響到中國對中亞外交戰(zhàn)略的大局。
【修回日期:2016-01-10】
【責任編輯:蘇 娟】
羅英杰,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北京郵編:100091)。
D815.5
A
2095-574X(2016)02-0103-22
*感謝《國際安全研究》雜志匿名審稿專家的評審,文中不當之處由作者承擔。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