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100101)
?
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劉福軍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100101)
摘要: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同我國國情、宗教教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本土化、民族化,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宗教理論成果。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宗教觀,并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得以豐富和發(fā)展;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后,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宗教;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科學的、實踐的、發(fā)展的宗教觀。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和實踐證明,各國文化傳統(tǒng)、現(xiàn)實國情與宗教教情是千差萬別的,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同各國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入鄉(xiāng)隨俗”,堅持用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才能做好宗教工作。建黨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進程中,實現(xiàn)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宗教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兩大成果。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能否實現(xiàn)歷史性飛躍,關鍵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是否結合好并產生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毛澤東思想宗教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分別是由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宗教觀點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都是黨的領導集體關于宗教和宗教問題的智慧結晶。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進程,實現(xiàn)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宗教觀。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我國國情、宗教教情和時代特征,以及合理吸收我國宗教優(yōu)秀傳統(tǒng),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基礎和實現(xiàn)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理論觀點,是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直接思想理論來源。在世界觀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迄今為止最為徹底的科學無神論,揭示了宗教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1],是有神論的世界觀和虛幻的信仰,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的、社會的、認識的和心理的根源,宗教有積極和消極兩面作用,宗教信仰是要在所謂的“彼岸世界”實現(xiàn)人的“終極關懷”,而共產主義信仰是要在現(xiàn)實世界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fā)展;在認識論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闡明了宗教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普遍規(guī)律,強調既要尊重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堅持宣傳科學無神論,既不能用行政力量發(fā)展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消滅宗教;在方法論上,既要注重從社會經濟基礎、社會發(fā)展變化中分析宗教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認識到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和作用”[2]。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處理革命和建設中的宗教問題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國情基礎和時代依據(jù)。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tǒng)佛教、道教走向衰敗,天主教、基督教大規(guī)模入華,我國宗教格局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并存的基本格局。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近代國情和宗教教情,進而積極引導宗教適應中國革命和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宗教具有雙重作用,其消極作用在近代中國社會尤為顯著。我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領導權主要受國內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控制,淪為壓迫剝削人民群眾的統(tǒng)治手段;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會主要受外國殖民勢力的控制,淪為侵略中國、滲透中國的精神工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要實現(xiàn)國家獨立與人民解放,并為社會主義開辟道路,這在客觀上要求黨既要抑制宗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消極作用,又要更多地發(fā)揮宗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同宗教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時,毛澤東同志還強調,“共產黨員可以和某些唯心論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動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是決不能贊同他們的唯心論或宗教教義”[3],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世界觀上劃清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同宗教有神論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文化基礎和歷史依據(jù)。鴉片戰(zhàn)爭前,我國是一個儒釋道三教并存的封建國家,儒家強調現(xiàn)實秩序,佛教主張解脫思想,道教倡導自然主義,三者構筑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和主流,歷史地形成了政主教從、愛國愛教、服務社會、包容和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宗教戰(zhàn)爭和全國范圍的政教合一制度,這與歐美國情及其宗教教情顯著不同。大多西方國家在歷史上實行政教合一,神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解決宗教問題,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4],破除了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個別詞句為靈丹妙藥的迷信,成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完善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凝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智慧結晶。
建黨前后,李大釗、陳獨秀、惲代英等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就已對革命中的宗教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在領導城市工人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過程中,開始認識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團結聯(lián)合信教工人的重要性。國民革命后期,毛澤東同志深入湖南農村地區(qū)考察,提出了尊重農民宗教信仰、“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5],以及不能用強制力量取締宗教信仰的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道路,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宗教觀的萌芽;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形成了“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真正的信教自由的實際為目的,絕對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一切宗教不能得到蘇維埃國家的任何保護和供給費用,一切蘇維埃公民有反宗教的宣傳之自由,帝國主義的教會只有在服從蘇維埃法律時,才能許其存在”[6]的宗教政策法規(guī);長征期間,黨還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宗教問題進行了探索。抗戰(zhàn)時期,黨提出了“根據(jù)信教自由的原則,中國解放區(qū)容許各派宗教存在。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們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給予保護。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們的自由,不許加以強迫或歧視”[7]的宗教政策體系,包括了“信教的自由、不信教的自由、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等現(xiàn)代國家宗教政策的基本內容,結構比較完整”[8],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宗教觀走向成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又制定了一系列服從服務于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宗教政策。
建國后,毛澤東思想宗教觀不斷得以豐富和完善。黨中央先后作出了《關于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關于積極推進宗教革新運動的指示》、《關于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等重要指示;黨的領導人,如毛澤東同志在《同藏族人士的談話》中、周恩來同志在《關于基督教問題的四次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在《關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問題》中、李維漢同志在《有關民族政策的若干問題》中,都對宗教問題有詳細闡述,涉及黨對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周恩來同志強調,“我們要有自己辦教的準備”[9],我國基督教界開展了“三自”愛國運動,天主教界開展了反帝愛國運動,確立了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李維漢同志在其《關于黨的民族政策執(zhí)行情況的初步檢查》中總結了宗教的群眾性、民族性、長期性、國際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尊重保護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堅持黨同宗教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宗教問題是個群眾問題、就是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也還會有宗教、運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處理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等諸多觀點,進一步豐富了毛澤東思想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后?!拔幕蟾锩苯Y束后,黨逐漸擺脫了“宗教鴉片論”的束縛,注重從社會范疇和文化角度闡釋宗教的根源、價值和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教情的把握,深化了對宗教“三性”特點的認識,深化了宗教同中國黨、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深化了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宗教信仰與共產主義信仰之間關系的認識,深化了新時期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務、價值取向和根本保證的認識,認識到中國宗教是已經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基本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新宗教,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奠定了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和認真吸取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宗教問題的經驗教訓,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團結信教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奮斗“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條件之一”[10]的科學論斷,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宗教、如何對待宗教”這一根本問題,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鄧小平理論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體系比較完整,內容十分豐富,至少體現(xiàn)在四個標志性文件中。一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重申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堅持政教分離的原則;二是《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第一次系統(tǒng)而完整地闡述了黨的宗教理論與政策體系;三是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6條規(guī)定,把黨的成熟的宗教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和法律制度;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確立了“一國兩制”體制下香港特區(qū)的宗教政策,以及香港宗教組織與大陸宗教組織之間“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政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jù)美蘇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新變化,結合國內外宗教出現(xiàn)的新特點、新問題,提出“宗教無小事”,高度重視從政治上戰(zhàn)略上規(guī)劃黨的宗教工作全局,完善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宗教理論政策體系,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宗教、如何對待宗教”這一根本問題,豐富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體系”[11]。江澤民同志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早在1990年新疆考察工作期間,他在講話中就指出,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并重申和強調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對群眾進行無神論宣傳教育、全面正確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政教分離原則、一切宗教必須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1991 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中強調,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此后,江澤民又多次指出,要重視民族宗教問題,保持宗教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2001年底,他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發(fā)表的《論宗教問題》重要講話,深刻地闡述了宗教“三性”論,即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宗教工作“四句話”方針,即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他的這篇講話連同中央2002年3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宗教工作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成熟。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階段我國國情和宗教教情基本特征,繼續(xù)推進宗教理論創(chuàng)新、政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工作創(chuàng)新,強調共產黨人“必須以科學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宗教”[12],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落實《宗教事務條例》,推進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發(fā)揮宗教在經濟社會建設、文化繁榮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中的積極作用,不斷促進宗教關系和諧,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繼續(xù)回答了“什么是宗教、如何對待宗教”這一根本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例如,2006年7月10日,胡錦濤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宗教關系是我國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一個重大關系,“處理好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之間的關系,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13],為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關系指明了工作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工作,根據(j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要求,對新形勢下黨的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他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14];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要依法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眾的習俗,穩(wěn)步拓寬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要重視培養(yǎng)愛國宗教教職人員隊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宗教界人士素質,確保宗教組織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教人士手中”[15];宗教工作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fā)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tǒng)一服務”[16]。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問題的新思想、新要求,為繼續(xù)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注入了新活力,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在革命與戰(zhàn)爭年代,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準備了理論基礎、政策基礎和經驗準備;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在和平與發(fā)展時期,本質上是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新條件下的繼續(xù)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宗教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情相結合,緊緊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總綱領、總政策,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宗教問題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即毛澤東思想宗教觀,成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黨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指南。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在處理宗教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關系方面,闡述了我國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復雜性等特點,近代中國宗教有明顯的落后性和一定的進步性,要積極引導宗教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適應,強調“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17];在處理宗教與社會主義革命關系方面,闡述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及時地推進宗教革新,把教會變?yōu)橹袊掏阶灾巫詡髯责B(yǎng)的宗教事業(yè),并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過程中慎重對待少數(shù)民族宗教問題,堅持把宗教信仰與宗教制度分開、宗教與民族分開、宗教與教育分開、宗教與行政分開、黨內外分開等原則,剔除了宗教中的“洋教”色彩和封建性;在處理宗教與社會主義建設關系方面,強調要堅持政教分離、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尊重和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鞏固黨同宗教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領域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并提出就是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也還會有宗教,要開展宗教研究和宣傳無神論,通過大力發(fā)展生產和普及科學知識縮小宗教市場。毛澤東思想宗教觀,就是由這些相互聯(lián)系的宗教觀點和宗教政策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體現(xiàn)了積極引導宗教適應中國革命和建設這一根本價值取向,特別是在堅持自治自養(yǎng)自傳“三自”方針、運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學說處理宗教問題、鞏固黨同宗教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方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這一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中外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宗教問題經驗教訓基礎上,在開辟、建設、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中國國情和時代主題相結合而產生的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科學理論政策體系,涵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關于宗教的理論觀點;這一理論,是黨和國家處理國內宗教問題、開展宗教工作和觀察國際宗教走勢的理論指南,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深化了對包括宗教本質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作用、宗教特征等基本問題的認識,闡述了宗教同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和執(zhí)政黨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形成背景、科學內涵、根本任務、基本要求和政治保證,形成了以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當代中國宗教問題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對當代中國宗教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實踐的理論政策體系,必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宗教工作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準確把握毛澤東思想宗教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之間的關系。首先,二者內涵不同,前者是指被中國革命和建設證明了的關于宗教問題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包括了正確處理宗教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之間關系的理論政策,是服從服務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后者是指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證明了的關于正確認識和對待當代中國宗教問題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涵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關于宗教問題的理論觀點,是服從服務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其次,二者也有共同點,它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的集體智慧結晶,既堅持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又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還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宗教工作的實踐經驗。再次,前者為后者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政策基礎和寶貴經驗,后者是對前者在國內外宗教狀況發(fā)生重大深刻變化以及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條件下的運用和發(fā)展??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兩大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二者是堅持與發(fā)展、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邏輯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學習讀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2.
[3]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9.
[5][17]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9.
[6]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775.
[7]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2.
[8]何虎生.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0.
[9]周恩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3.
[10]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34.
[11]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4.
[12][1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554,554.
[1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3-18(01).
[15]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人民日報,2014-05-30(01).
[16]習近平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強調鞏固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人民日報,2015-05-21(01).
作者簡介:劉福軍(1979--),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北京聯(lián)合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項目: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北京地區(qū)高校為例”(編號:2015000020124G0267)、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融入四門思政課教學內容研究”(編號:JJ2015Q0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B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46(2016)01-0024-05